以下文章來源於國家人文歷史 ,作者rocefactor
國家人文歷史
人民日報社主管主辦,原名《文史參考》,「真相、趣味、良知」,為學術界搭建話語平臺,為新銳者提供思想陣地,為文史愛好者營造精神家園。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 | 國家人文歷史
ID | gjrwls
作者 | rocefactor
2020年的疫情,讓許多人切實感受到什麼叫「宅」。
但是,大家或許不知道,「宅」這個詞的最初含義並不是用來形容人的當前狀態,而是指一個特定的群體。在「宅」的發源地日本,有一個統一叫法,就是「御宅族」。這到底是什麼樣的群體呢?
「OTAKU - 御宅」源於「おたくさま」一詞,原本是「貴府、您」的意思,在日語裡只有較少情況才被用於第二人稱。評論家中森明夫在參加COMIC MARKET(日本最大同人作品販賣會,簡稱CM。同人的意思是:由愛好者自發製作動漫周邊作品並銷售)時,聽到周圍的愛好者們小心翼翼地以「御宅族」稱呼對方,便於1983年發表了名為「御宅研究」的專欄文章,從此,OTAKU一詞獲得了第三人稱的意義。也正因CM同人展會規模的逐漸擴大,日本「御宅族」的核心內容就漸漸從單一作品的粉絲變為了粉絲創作/交流同人作品,不過這個過程又始終和特定年代的動漫,科幻文化緊密聯繫。
將動漫流行文化的愛好者稱為「御宅族」,暗含了對這些年輕人缺乏人際交往常識的諷刺,語感上講有一絲微妙的輕蔑。
CM一年舉行2次,被稱為「御宅族的聖戰」。圖為夏季CM的盛況
那麼,日本御宅族在這幾十年的歷史中,究竟經歷了哪些變化呢?
1954—1973
1954年,日本進入持續20年的經濟高速發展期。以1964年舉辦東京奧運會和新幹線通車為標誌,日本迎來了經濟和民生的騰飛。
經濟建設的巨大成就在社會上釀成一股積極而激進的浪漫主義情懷,但是,隨著冷戰的激烈化,欣欣向榮的日本社會也面臨著潛在的焦灼感。
年輕人一邊切身地感受到國內外的「溫差」,一邊將目光熱切地投向政治訴求的實現和政治體制的變革之上。
戰後出生,在五六十年代成長起來的日本青年,對實現政治理想的渴望和對外部世界的熱心是眼下陳腐老舊的日本社會所難以想像的。這個時代被日本人稱為「政治的季節」和「理想的時代」。
另一方面,經濟條件的改善帶來了更旺盛的文化需求,這個時期的日本漫畫在經過手塚治虫、石森章太郎等漫畫家的探索,題材選擇、表現手法上都有所進步,漫畫不再只給小孩子看,而是逐漸成為成年人也可以欣賞的藝術形式。
手塚治虫
就在此時,日本發生了兩件影響深遠的事件。
第一,電視在家電市場興盛起來。大規模的電視安裝開拓了電視行業,受到嚴重衝擊的電影工業不得不做出裁員等決策,大量的電影從業者和準備進入電影業界的相關人才進入電視行業。
第二,手塚治虫於1961年成立了動畫製作公司,開始了具有日本特色的動畫(使用有限的技術和時間來製作動畫,降低製作成本)製作嘗試,1963-1966年間播出的「鐵壁阿童木」便是這次嘗試的成果之一,掀起了日本電視動畫的第一次革命。
手冢的兩個經典角色:鐵臂阿童木和怪醫黑傑克
這兩件事,吸引了大量電影業人才進入電視動畫行業。比如後來導演了「機動戰士敢達」系列等名作的富野由悠季,就是手冢的動畫製作公司「蟲製作」出身。
前文提到,中森明夫的文章發表於80年代初期,而他提及的對象則是60年代出生的日本青年們。這些60年代出生,受到團塊世代(廣義上指戰後持續近十年的嬰兒潮)及社會運動影響極大的流行文化愛好者們便是「第一世代御宅族」。這一代日本人在少年期正好處於「哥斯拉」「奧特曼」等作品興起的時期,往往對科幻抱有強烈的興趣。
初代奧特曼的形象
然而,在60年代初如火如荼的社會運動,到70年代初已經日薄西山,再加上隨著中東石油危機的爆發,日本戰後經濟首次出現危機,持續長達20年的高速經濟發展期也於同年結束,1974年甚至出現了經濟負增長。
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這些熱血青年們所關心的「宏大敘事」開始快速衰敗,追求政治訴求和社會變革的「理想時代」在70年代迎來終結。這些第一代御宅族們也一頭扎向「虛構的動漫故事」,宛如鴕鳥一般。
1973—1995
1974年之後的日本,經濟進入安定成長期,高度消費型社會在這個時間段逐步形成。青年們對現實事物失去興趣,以至於從現實之中抽身,把目光投向虛構而封閉的動漫之中。這是青年人對自身身份認同的迷茫。
在這樣的社會環境裡,動畫產業迎來了蓬勃發展。
首先,在70年代開始,動畫迎來了幾個重大節點,其中以1974年的「宇宙戰艦大和號」最為重要。
「宇宙戰艦大和號」海報
「大和號」作為電視動畫的原創企劃,引起了日本動畫業自「鐵臂阿童木」之後的第二次熱潮,在製作水平和市場效應上都成為日本動畫在科幻題材的裡程碑。在「大和號」的文脈上,又誕生了「機動戰士敢達(1979)」,「超時空要塞(1982)」、「王立宇宙軍(1987)」、「飛躍巔峰(1988)」 等作品。這個時期的動畫宅們的興趣變得極為寬泛,其中又以科幻題材為軸,對討論架空技術的發展極為感興趣。進入80年代後OVA模式的商業動畫開始出現,到1988-1989年,日本動畫業界已經可以製作出「阿基拉」和「祖先大人萬萬歲」這樣的作品,日本動畫在這時候開始成為世界流行文化中的重要一員。
「機動戰士高達0079」中的夏亞和阿姆羅
「阿基拉」在當時西方社會產生了深遠影響
隨著動漫畫、科幻、遊戲的商業發展和興趣的細分化,「御宅族」逐漸取代了「新人類」,成為指代動漫/御宅文化愛好者的專有名詞。
1989年,昭和結束,日本進入平成時代。同年,手塚治虫去世。就在日本動漫界想趁著平成這股熱潮進一步擴張時,宮崎勤事件使得御宅族的社會處境急轉直下。
宮崎勤連續綁架並殺害了4名4-7歲的幼女,被捕後,記者進入其住所,在未經嚴密查證的情況下拍攝並報導了充斥漫畫和動畫海報的房間景象,掀起軒然大波。一時間,全社會都開始對御宅族群起而攻之,「御宅」一詞也從一個略帶揶揄意味的詞彙與蘿莉控等詞彙一同被汙名化,和犯罪預備軍划起了等號。
1991年,評論家慄本薫以中島梓的名義出版了「交流不全症候群」一書,矛頭直指御宅族在社交人格上的缺陷。
宮崎勤被警察帶著去指認犯罪現場
以平成元年發生的宮崎勤事件為標誌,社會對御宅族的偏見和歧視直到今天也沒有完全消失。這也是為什麼「御宅族」這詞傳入中國後,衍生出的「死宅」「肥宅」都帶有貶義(所以有人發明了「二次元」這詞)。
時間推移到1995年,泡沫經濟破滅,幾乎陷入迷茫的日本社會在1995年初接連遭遇了阪神大地震和東京地鐵毒氣事件等天災人禍,一時間瀰漫著末日將至的預感。
「虛構的社會」已經走到盡頭,御宅們發現,由於二十年來過剩的產業細分和興趣圈的分割,過去以社團或者群體消費的形式建立的身份認同和話語溝通已然失效,人際交往的最小單位回歸到個人,幾乎所有人之間都不再具有共同的話語和價值觀念,在這樣喘不過氣的「無盡日常」之中,庵野秀明導演的「新世紀福音戰士」播出了。
1995—2006
庵野秀明何許人也?簡單來說,庵野正是最初御宅精神的集中體現者。
庵野出生於1960年,從小熱愛特攝和科幻,學生時代接觸到「大和號」與「敢達」熱潮,決意投身動畫創作。在他事業的初期為日本科幻大會製作的兩部開場動畫,因為充滿對經典作品的致敬,從各方面看都緊扣御宅文化誕生期的時代脈搏,至今被認為是御宅文化的傳說級影像。參與了幾年動畫業界的頂級作品後,80年代末90年代初,庵野作為主創製作了「王立宇宙軍」「飛躍巔峰」等著名作品。而「新世紀福音戰士」正是在這樣的環境裡誕生的。
「王立宇宙軍」的故事讚美了人類對未知事物無窮的好奇心
「新世紀福音戰士」從根源上講是一部庵野的私人創作,恰恰因為這點,其故事十分貼近當時日本社會的共同感性。作為科幻動畫、機器人動畫的頂峰,浸潤了同人文化氣質的「新世紀福音戰士」掀起了日本動畫的第三次熱潮。
這次熱潮深深影響到了80年代出生的「御宅族」,可以說,無論是站在日本動畫史的角度,還是在御宅文化史的角度,「新世紀福音戰士」作為御宅文化數十年的碩果,都的確是第三次衝擊。
「EVA」可以說拯救了宮崎勤事件後的日本動畫業
受「新世紀福音戰士」的影響,日本動畫誕生了「世界系」的概念,御宅們不再關注個人在閉塞的社會中的位置,轉而注視起個人與世界的直接聯繫(傳統上人與世界之間需要社會架構來聯繫,而「世界系」則直接忽視了社會架構,將角色與世界生死存亡直接聯繫起來)。
除了題材上的創新,在世紀之交,電子媒體也開始大踏步發展,隨之而來的就是動漫周邊創作(同人)領域開始成長起來。比如同人遊戲領域就誕生了「東方project」、「TYPE - MOON」(也被稱為「型月」)這樣的奇蹟,而同人音樂的發展則融入了同人遊戲和偶像文化的歷史背景中,為新世紀後的爆發積累力量。
上圖「魔法使之夜」下圖是近年人氣火爆的「FateGrandOrder」,兩者皆屬於「Type-Moon」世界觀
如前文所說,在這樣一個御宅文化圈不斷細分,人和人之間的距離感變得難以估測的時代,御宅之間的人際交往不再依賴於透過消費的自我展示,而是更傾向於單純的好惡判斷,既有的價值共識開始為條件反射的刺激性讓步,電子遊戲的流行催生的「萌的屬性化」成為後來御宅文化的主要消費源流之一。
世紀之交的御宅文化的版圖,開始細分到每一個御宅族的臥室,形成無數個交流與自閉共存的亞文化孤島。
2006—2020
2006年,世界系動畫的重要轉折點「涼宮春日的憂鬱」播出。通過網絡的傳播,「涼宮」中的舞蹈受到網民們的追捧,甚至出現了親自再現舞蹈的網友,這在當時非常新奇。翌年「幸運星」播出,其中的舞蹈則在當年正式面向公眾運營的彈幕網站「niconico動畫」(彈幕網站的鼻祖)引起巨大反響。
圖1圖2為「涼宮春日的憂鬱」結尾的舞蹈 圖3為「幸運星」
音樂軟體「初音未來」項目於2007年面世,一經推出就引起同人音樂創作熱潮。網際網路時代的亞文化和流行文化之間的壁壘幾乎消失,像「東方project」「偶像大師」,這樣的舊有同人文化藉助網絡傳播獲得了新的活力,將本來漸行漸遠地御宅們再次連結在一起。在這個年代最有活力的同人創作者中,誕生了許多將影響力擴散到主流社會的傑出人物,如「初音未來」同人音樂作家出身的米津玄師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偶像大師」劇場版海報
總體而言,新世紀後的御宅文化在經過短暫惆悵之後,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憑藉大量愛好者的湧入和資本介入的東風,迎來了百花齊放的繁榮態勢。到了2010年代末期,更有像虛擬主播這樣改變了觀眾與角色的交互形式,進一步拓寬日式審美符號內涵的御宅文化領域被不斷開發出來。
曾經紅極一時的虛擬偶像 絆愛
隨著深夜動畫的作品數的增加,論壇貼吧等社交平臺的規模化,手機遊戲熱潮的興起,老一代的御宅們可以找到自己的愛好在新時代的新詮釋,而新生代的淺層愛好者們則為社區帶來了新鮮的活力。他們在niconico,bilibili這樣的彈幕視頻網站擁有自己的帳號,也許有喜歡的同人歌手或是舞者,或者每季度會有幾部喜愛的新番,對御宅文化及其產品的瀏覽和消費已經融入了他們日常生活,成為社交的談資或消遣的一部分。
多元,寬鬆的娛樂環境是否會使得部分愛好者成長為御宅文化新的創作者和傳承者,我們不得而知。
至少,在2020年,對於中日兩國的年輕人而言,御宅族不再是一個不好意思說出口的詞彙,而是已經成為一塊為自己贏得同好,構建身份認同的名片。
參考文獻:
夏目房之介,「マンガはなぜ面白いのか」
米沢嘉博,「戦後少女マンガ史」
宮臺真司、石原英樹、大塚明子,「サブカルチャー神話解體」
大澤真幸,「虛構の時代の果て・オウムと世界最終戦爭」
東浩紀,「動物化的後現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