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浙江籍導演阿年的新片《拿摩一等》為期一個月的放映密鑰,正式失效。
《拿摩一等》9月12日上映,按理說,10月12日才是該片正式下檔的日子。但電影僅上映5天,也就是9月16日,就宣布緊急撤檔。
10月9日晚19時,阿年導演為感謝浙江「親朋好友」的支持,特意舉行「浙江專場」放映。
當天傍晚,在德信影城杭州運河上街店的大廳,導演阿年很矚目地站在那裡,招呼家鄉的「親朋好友」。
影評家張子帆,著名文學評論家、西湖雜誌總編吳玄,作家、影評家孫昌建,博彩傳媒創始人、導演李煉,知名詩人、演員鬱雯。知名導演黃克敏、陸建光。知名攝影家陳學章……都來了
拿浙江傳媒大學丁教授的話說:浙江土生土長的影視創作者代表人物,差不多都到齊了。
阿年是湖州德清新市人,中國第六代導演的代表人物之一。
當晚,遇到多年不見的好友,阿年自然很高興,不過高興之餘還是有點感傷,畢竟這是《拿摩一等》首輪放映在國內的最後一場。
阿年是上世紀90年代引領都市電影的標杆式先鋒導演,拍出了《感光時代》等一系列契合時代節奏的優秀影片。2005年,《感光時代》在中國電影百年之際,被國家電影資料館和權威媒體聯合評選為華語電影百年百部優秀代表作品之一。
聊起《拿摩一等》的撤檔風波,阿年連呼幾個「沒想到」。
《拿摩一等》是阿年多年籌備之作,創作緣起於他對都市人的情感和生活狀態的深刻觀察和思考。大城市的生活成本,必然讓一部分年輕人選擇離開一線城市,去小城市或家鄉生活。比如,阿年一位朋友的孩子大學畢業後,在北京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就選擇回到老家。
那麼,回到故鄉,這些年輕人怎麼樣了?
阿年敏銳地察覺到當下年輕人的心理困惑,由此出發,創作了《拿摩一等》的故事。片名「拿摩一等」來自英語「Number One」的譯音,在江南方言中有「潮、時尚、最好」的意思。片名也暗含導演對於生活的理解:不論在哪生活,都是最好的。
電影講述在上海打拼,面臨生活和事業困境的青年,回到老家,和外公外婆、母親和發小,共渡了一段「拿摩一等」的溫情時光的故事。電影拍得溫馨而精緻,宛若阿年獻給家鄉德清新市的一封情書。片中,楊玏飾演的青年肖聲,在新市小鎮,和「外婆」歸亞蕾、「外公」徐才根、「媽媽」陶慧敏,在柚子樹下吃飯的一幕,拍出了十足的江南味道。
當晚7時,《拿摩一等》開始放映,等電影放完,阿年出場,「親朋好友」給予熱情的掌聲。
阿年導演向錢報記者表示,看過《拿摩一等》的人都很喜歡。電影在第31屆東京電影節中國電影周上放映,感動了眾多日本觀眾,榮獲「最受觀眾歡迎獎」。片中樸實溫暖的故事超越了地域界限,有一位日本老人就告訴阿年:「真想回到電影裡去重新活一遍」。
阿年說,當初電影定下中秋節檔,也是覺得這片子溫暖的氛圍很適合這個闔家團圓的節日。沒想到,9月12日上映首日排片就只有0.3%,13日、14日、15日連續三天排片更是小於0.1%。
面對如此低的排片率,9月16日,《拿摩一等》通過官方微博表示,電影從當日22時起撤檔停映,並表示「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無意苦爭秋色。好故事應該被更多人看見,感謝各位支持,《拿摩一等》擇日再映。」
《拿摩一等》確實面臨宣傳周期短的問題,阿年說,沒想到現在電影發行有那麼多「東西」要學,說到這裡,他覺得有些無奈。
「阿年導演始終秉持他的文藝氣質,娓娓道出一個小鎮故事——心靈的多稜鏡,折射出多重困境。一部電影就是一種態度,從鄉愁出發,用純真去詮釋內心的展望。文藝片依舊是個難題,在純粹表達與市場討喜之間翻騰,未必平衡才是勝出。堅持站立,要知道自己去哪裡就已經足夠。」詩人、演員鬱雯在觀影后,在朋友圈發文以示支持。
其實,這不僅僅是《拿摩一等》這一部電影的遭遇。10月11日,一位業內人士對錢報記者表示,文藝片觀眾數量在不斷長,但在產業鏈終端——電影院還是經常受冷遇。他認為,文藝片本身也應加大宣發投入,但對優質國產文藝片,在發行等方面,是否能有一些相應的扶植政策,也是有關部門要考慮的。
阿年導演透露,《拿摩一等》計劃在明年選擇合適檔期重新上映,希望「好片不怕晚」,能有更多觀眾來欣賞這部溫暖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