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畫藝術推介#
帕斯卡-阿道夫-讓·達仰-布弗萊(Pascal-Adolphe-Jean Dagnan-Bouveret,1852-1929年),是19世紀末法國學院派最著名的畫家之一。

布弗萊從小就在繪畫上表現出了超群的天賦。他在17歲時就跟當時著名的風景畫大師讓·巴蒂斯特·卡米耶·柯羅(jean baptiste camille corot,1796-1875)學畫。

柯羅言傳身教,對布弗萊悉心教導,這讓他受益匪淺,也間接影響到了他的人物風景畫風格;同時,布弗萊也從老師柯羅身上學到了良師風範,以後也對他畫室的後輩畫家們不遺餘力地指導。

布弗萊於1869年前往巴黎,進入巴黎高等美術學院求學。先是在學院派畫家亞歷山大·卡巴內爾(Alexandre Cabanel,1823-1889)的工作室學習,後來又師從學院派畫家讓·萊昂·傑羅姆(Jean-Léon Gérme,1824-1904)。經過這些求學,布弗萊的學院派繪畫技法紮實而嚴謹,也奠定了他以後的藝術風格。

布弗萊在求學期間,遇到了自然主義畫家朱爾·巴斯蒂安·勒帕吉(Jules Bastien-Lepage,1848-1884),學院派畫家居斯塔夫·庫圖瓦(Gustave Courtois, 1853-1923)和保羅·阿爾伯特·貝納爾(Paul Albert Besnard, 1849-1934),並與他們成為好友。

他們在一起互相觀摩,互相切磋畫技,並交流繪畫心得,盡情陶醉在藝術的天地裡。

但是,好朋友間也有競爭。直到1880年代,布弗萊都生活在他的朋友巴斯蒂安·勒帕吉的陰影下。勒帕吉過世後,他才站到了藝術舞臺的臺口,獲得沙龍的成功,並當選法蘭西研究院院士,他也成為了該研究院中最年輕的藝術家之一。

布弗萊結婚後的1880-90年代,他開始創作更為個人化和生活化的題材,畫了不少妻子、朋友和家庭成員的肖像。

而他的工作室也在巴黎美術界享有了盛譽。在這裡,他不遺餘力地提攜與指導來自世界各地的年輕的畫家們。

1920年,中國畫家徐悲鴻(1895-1953)在到達法國之後就曾經到布弗萊的畫室中學習。在這個畫室裡,徐悲鴻看到了大量的素描,速寫和油畫,也從67歲的布弗萊身上讀到了天才畫家的勤奮與執著。所以說,通過徐悲鴻,布弗萊對後來的中國現代藝術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

在藝術生涯的最後階段,布弗萊創作了許多肖像畫作品。憑藉其創作的總體成就,他在1900年的巴黎世界博覽會上獲得了大獎。同年10月27日,他又當選為法蘭西美術學院院士。由此可見,布弗萊是19世紀末法國學院派最著名的繪畫大師之一。

(聲明: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來自您的閱讀是對我們最大的幫助!歡迎收藏、關注、點讚及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