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軍訓裝到學士服 ,從懵懂無知到灼見真知,在這個四目所及皆是美的夏季,他們度過了在鄭大的最後一段時光,未荒蕪青春,不辜負期望,2019年,他們創造了又一段「佳話」!ZZU驚現多個「學霸宿舍」,一起來看看吧~
1 、電氣學霸四人組
電氣學院再現學霸宿舍,四人齊進名校
在2019年考研國家線公布以後,電氣學院同一寢室的4位男生順利被國內高校錄取。其中:李浩保研至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林輝義、林永耀、高俊峰分別考研至浙江大學、廈門大學和重慶大學。
把握屬於自己的學習節奏
在多數人的印象中,學霸應該「起早貪黑」甚至「沒日沒夜」地學習。然而,這四位學霸卻有著「晚睡晚起」的作息規律:早上9點起床,夜裡1點半休息。
「要找到適合自己的作息方式,每天的睡眠時間保證在八小時左右,這樣才會有充沛的精力進行第二天的複習。」高俊峰解釋道。
對於學習,這幾位學霸更看重效率,講求把握屬於自己的學習節奏。他們更看重專注了多少時間,而不是在自習室坐了多少時間。
有時效率降低,學不進去,四個人就會選取自己喜歡的方式調整狀態,看書、看電影或者運動。
除注重理論知識外,學霸們還會通過參加比賽、活動等將理論應用於實踐,鞏固專業知識。
高俊峰在準備大學生創新創業活動時,由於資金缺位,他們的小組直到最後一個月才開始實施《多功能智能防霾窗臺系統的研製》這一項目。時間緊迫,身為組長的高俊峰就邊查閱資料,邊學習程式語言,反覆地調試硬體和軟體,幾乎抗下了整個項目。「一個人就是一支隊伍。」室友們評價道。
「有時候,逼迫自己才會成長得更快。」高俊峰說。
談及學習的「獨門秘籍」,這個寢室的學霸們各有看法:
李浩和林永耀認為是「樹立目標」,林輝義說是「注重基礎」,而高俊峰則認為是「提高效率」。但雖然「秘訣」不同,他們也有一個共同的學習方法——寢室討論。
四個男生性格都比較犟,當幾個人對某一學術性問題觀點不一致時,就要刨根問底,拿出證據,一點點往下挖,直到一個人被另一個人說服。
在考試前一個月和準備考研這段時間,大家回到宿舍就會把複習中不會的問題拿出來逐一消化解決。討論過後又各自複習,直到拋出下一個問題,再引發下一輪的討論。
寢室生活就像白開水,喝著舒服
他們的寢室氛圍一直很融洽,即使有爭執,90%也是跟學習相關。
林輝義報考的浙江大學在自動化領域排名靠前,分數較高。「考研有段時間自己進度有點來不及,有考不上的感覺,壓力還是挺大的。」林輝義說。
在宿舍裡,大家經常一起談心,彼此知根知底。誰有壓力,其他小夥伴兒就過來一起扛。這群「有事兒求就喊哥,沒事兒求就喊弟」的室友會用開玩笑的方式去開導對方:「過啥生活不是過呀」、「考不上咱還能幹別的」。
林輝義坦言:「寢室生活就像一杯白開水,喝著很舒服。回到宿舍感覺壓力會小一點,感覺寢室就像另一個家。」
平日裡,這幾位男生也會一起聚餐、外出旅遊,業餘生活就是跑步、看書、看電影、參加學生組織等。「大一、大二假期的時候我們還會去鞏義的康百萬莊園、雲臺山遊玩,」李浩說,「後來,大家都有了自己的目標和人生方向就不再給自己留假期了。」
學霸寄語:考研那些事兒
李浩:「最開始我會給自己定一個非常高的目標。以期末考試為例,我每一門都會衝著滿分去,所以到最後我雖然沒拿到滿分也基本上都拿到了滿績點。求上而得中。」
林永耀:「首先就是資料一定要買對、買齊,挑出幾本適合自己的資料多做,做懂。題目要適當地做,關鍵是掌握類型題,學會舉一反三。」
高俊峰:「最重要的是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每個人的基礎不一樣,可以在不同的科目上分配不同的時間。還有一點是堅持,不能猶豫,要把全部的心思都放在學習上。」
林輝義:「考研最重要的是心態,不能學著學著就崩了,自己放棄自己。每天都要學習,不管狀態是好還是壞。每天都學習能夠把握學習進度、學習節奏。」
2、歷史學院「斜槓男孩」
歷史學院「斜槓男孩」
學霸之路 各有神通
國家勵志獎學金、優秀學生獎學金、鄭州大學「三好學生」、優秀學生幹部,優秀團幹部、優秀學生會幹部、優秀教官;歷史情景劇大賽3年蟬聯一等獎、主持人大賽二等獎、誦讀比賽二等獎……這些榮譽都屬於鄭州大學荷園12號樓314寢室,2015級歷史學院歷史系的六位「斜槓男孩」。
寢室中六位同學來自中國各地,兩名河南人,兩名遼寧人,一名青海人,一名福建人。至此,314寢室內的六位成員均以優異的成績被各大高校錄取。王帥保研至四川大學,張騫考入吉林大學,慄成林、楊延宇考入鄭州大學,李成昊考入陝西師範大學,冷金城考入湖南師範大學。
學霸養成的道路上:各顯神通
「快睡吧,都幾點了,別複習了,複習了又不考,考了也寫不對。」晚上11點鐘的宿舍,常常會出現類似於這樣的聲音。他們嘴上雖然這樣說,但卻沒有一個人上床睡覺,而是繼續埋頭學習。
「這是我們的『毒奶』學習法,越這樣說,我們越來勁!」張騫笑著說道。
314寢室裡的每名成員都有自己的興趣愛好,冷金城喜歡健身、跑步,慄成林喜歡籃球,張騫喜歡篆刻,古文字……
「保持並不斷發展你的愛好,總有一天會派上用場。」在張騫參加的吉林大學筆試中,他見到了自己所熟悉的小篆,將小篆轉化為正楷。「這是一種不太常見的題目,大概三十多個字,我應該寫出來了二十多個。」張騫回憶道,「在這一方面拉開分數挺出乎意料的。」
慄成林在大一的時候成績並不突出,然而,經過四年的努力,他在研究生考試中以第二名的優異成績考入鄭大。考研期間,備考壓力比較大,大家通常會產生負面情緒。「我們寢室桌子上常常會看到一堆堆的瓜子,嗑瓜子可以減壓,」慄成林說道,「有時候會擺個桌子,讓還沒有回來的室友帶一兩碟小菜,一起吃頓夜宵,釋放一些壓力。」
李成昊曾任歷史學院外聯部副部長,用其室友的話來說,「他幾乎有了鄭大周圍所有店鋪的聯繫方式」。李成昊認為,大學不僅要增強理論知識的學習,也要注重社會實踐能力的提高,鍛鍊與人溝通交流的能力,從而更好地應對未來的挑戰。
「鄭」好遇見你:一輩子的兄弟
「我們幾個相處得很融洽,彼此包容,幾乎沒有太大的矛盾,遇到困難共同面對。」張騫興致勃勃地談起和兄弟們的多彩生活。
平日裡,六位好哥們經常一起積極參與學院活動,去各地講學,到具有濃厚民俗文化的地方了解歷史。「『柴犬』喜歡吃醋,一次去山西,他特意參觀了醋文化博物館,弄了許多醋回來。」張騫捧著肚子笑著說道。李成昊的臉漸漸紅了起來,他被看作是314寢室的「團寵」,「柴犬」是室友們對他的暱稱。
在考研的過程中,兄弟幾個相互照應,相互幫助。「一天晚上,李成昊發高燒到了四十多攝氏度,我們騎著電瓶車火速送他去校醫院,看他快沒有了意識,我就坐在電瓶車後座上,兩個人用身體把他夾在中間,以防他掉下去。」說到這,慄成林的表情變得嚴肅起來。之後,李成昊的床鋪上便多了一個紅色的「福袋」,每當他出遠門,寢室裡的其它人就向「福袋」裡放置糖果,希望為他帶來祝福。
四年的共同生活中,六位好哥們相互學習優點、長處,共同成長。楊延宇若有所思地說:「成林帶我打球,我變得更加開朗;從王帥學習工作的過程中,我領會到了踏實,務實的精神,總之這四年314寢室讓我改變了很多。」
而最為年長的寢室長冷金城在寢室中更像是一位大哥,「在備考研究生的時候,寢室六人曾想過一同報考鄭州大學研究生,做了四年的室友,我們發現自己都很難離開彼此。」寢室長冷金城感慨道。
老師的關心:淡定前進的動力
促進314寢室全員成長的,還有學院與老師的關心。
「歷史學院的院訓『坐風立雪,求是為新』一直激勵著我們」,張騫說道,「活在當下,一步步做學術,就要發揮艱苦樸素的精神,不斷充實提高自己,孜孜不倦的尋求真理」。
歷史學院15級輔導員李勇老師,注重同學們的身心健康,經常會把同學們叫到辦公室裡進行一對一面談,問一些學習方面、家庭方面的問題,關心同學近期是否遇到困難,在考研期間他更是為同學們提供了大量的考研資料與信息。
「輔導員比我們大四屆,給了我們哥哥一般的關懷,」冷金城說道,「第一志願報考的是鄭大,結果沒錄上,之後輔導員幫著我一起選學校,給了我許多的鼓勵與安慰,我之所以可以調劑成功,很大一部分在於他的支持。」
未來,314寢室中的六人都將進入各自的大學攻讀研究生。對於之後,冷金城、李成昊表示,很大機率會成為一名老師,同時也有通過國考成為一名公務員的想法;王帥、楊延宇則表示繼續學習,攻讀博士,向科研方向靠攏;而張騫、慄成林則想專注於當下,抓住機會充實自己、提升能力。
3、化學院的九寢室
化學院 九寢室
話不多說 獎來一波(沒看夠? 後面還有!)
今年3月19日,鄭州大學2015級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的湛曉葉收到了被天津大學錄取的消息,柳園9號樓404宿舍的四個女孩心裡的大石頭終於落了地。此前,湛曉葉的舍友張珊榕、於桐和王英已分別保研至廈門大學、天津大學和武漢大學。為了慶祝大家全部成功上岸,四個姑娘聚在一起吃了頓大餐。保研考研徵途中的汗水和彼此的情誼,都在乾杯聲裡成為了大學時光的註腳。
在鄭州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這樣的抱團成功並非個例。今年的畢業季,學院陸續有9個寢室傳來喜訊,均集體保研或考研成功,整個學院有165人順利進入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科院等高校和研究所深造。
2017年起,鄭州大學的化學專業進入國家「雙一流」建設學科名單,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更是被譽為「高層次化學人才培養的搖籃」。
濃濃宿舍情:學霸養成的助燃物
保研至北京大學的殷允念是609寢室的「單口相聲王」,除了活躍氣氛外更是健身積極分子;跨考專業到中科院瀋陽計算所的張景輝是寢室裡的「魔術大師」,一邊玩牌一邊學習是他「鑽研」出來的獨特學習方式;保研到南開大學的孫浩翔在業餘時間喜歡線描,也會擺弄攝影器材;保研到中科院蘇州納米所的薛國勇則調侃道:「我愛好睡覺,最擅長睡長覺。」四個609的男孩笑著推搡起來。
「快畢業了,我還挺想正式感謝一下我們寢室的殷允念。」孫浩翔說,在他們大一學期期末微積分考試前,他發了高燒,碰巧又是下雨天。但室友殷允念接通電話後回到寢室硬拉著他去校醫院輸液,「幸虧殷允念拉著我去輸液,我才能參加考試。我們排隊掛號的時候還在看書。」回想這場考試的成績,孫浩翔和殷允念相視一笑,「我們倆都考了90多分。」
另一個「學霸寢室」是404的四朵金花,四個北方女孩脾氣相投,如影隨形。10月份保研名單公布,張珊榕、於桐和王英塵埃落定,而四個女生中成績最優異的湛曉葉,由於六級考試沒有到達學院要求標準只能獨自備戰考研。但其餘三個女生一直在背後默默支持著她,張珊榕回憶道:「考研冬天那段時間,天不亮她就起來去自習室了,我們幾個都很佩服,最後考試的時候一直幫她帶飯,想儘可能少浪費她的時間。」
9個學霸寢室中還有一個十分特殊的寢室,今年九月份,他們將共同進入位列全國研究「四大所」之一的中科院大連化物所。趙學飛考研之前並不是很有底氣,為了考研整個暑假都泡在化學院自習室中,但他並不感到寂寞,因為整個教室裡坐滿了和他一起備戰的同學,再加上兩位保研成功室友的鼓勵和帶動,最終他們三人共同進入了自己夢寐以求的學校。
過程育人模式,人才培養的催化劑
「你考上復旦了呀!祝賀你!」辦公室裡,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黨委副書記王志武一邊翻閱著學生林新成的政審材料,一邊親切地對他說。在王志武看來,高等教育不僅是要教會學生知識,更要給予學生全方位的引導。"六制並舉"、「過程育人」是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長期堅守的培養理念,即在學生從入學到畢業的每一個時期都設置精細化、階段性的培養目標,助推學生各方面自我價值的實現。
大一入學時,學院會開設家長見面會、建立家長QQ群以增進家校間溝通。同時,學院採用「雙導師制」,入學時為每個新生配一名「勵志導師」,帶領學生了解專業,實現平穩過渡。大二進入實驗室時,學生再自主選擇一名負責解答知識的「專業導師」,並參與到導師的科研項目中,得到真正的科研鍛鍊。大三時,學校還會選派學生進入中科院等全國最頂尖的機構實地學習。
此外,作為國家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基地,學院還設立了獨特的「基地班滾動制」人才培養模式。大一第一學期進行選拔,綜合素質排名在前三分之一的同學可以進入三個基地班,之後再根據每學年末的測評成績進行微調。
王志武介紹,基地班在師資和教學內容上基本一致,其中一個國際化班採用全英文教學和考試。基地班學生起到了很好的帶動全院學風建設的「火車頭」作用。「我們調整班級並不調整宿舍,基地班學生的示範作用無時無刻不在,學院在他們的輻射鼓勵下,上研究生比例連續三年攀高,也可以體現出『排頭兵』的力量。」他說。
據悉,自2012年起,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每年向全國各高校和研究所輸送一百四十餘位人才,從這裡已先後走出了吳養潔,李朝軍,丁奎嶺,劉中民,席振峰五位院士。
「我希望我們培養出的是有理想、有目標、有追求,在科研道路上能夠不忘初心,既有國際視野,又有本土情懷的人才。」學院黨委書記馮慧說。
當然,
不止有學霸宿舍,我們還有學霸團體!
4、商學院「四劍客」
商學院「四劍客」,13項獎學金 ,集體保研
13項獎學金、四個專業的第一名、辯論賽、挑戰杯、網際網路+等各項比賽全面開花、集體保研成功……鄭州大學2015級商學院的四個好朋友一路攜手前行。目前,工商管理專業的鄭俊與金融專業的王若華保研至中國人民大學、會計專業的李晨昕被華中科技大學錄取,而經濟統計專業的劉智慧將走進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的大門。
保研名單公布的那個晚上,商學院2015級經濟統計專業的劉智慧人在自習室,手機卻在宿舍不停的震動,幾十個未接電話分別來自她的好朋友鄭俊、王若華和李晨昕。這三位同學已為她能否保研「擔驚受怕」好久了。
「看到名單上有她的名字的那一刻,我在宿舍又哭又笑。」李晨昕說。
「我的『神仙』小夥伴們」
2018年末,王若華獲得了鄭州大學「大學生標兵」榮譽稱號。那時她說:「我的成長離不開我的『神仙』小夥伴們」。
四個人相識於大二上學期的挑戰杯大賽。「我第一次見到一個人的表達能力竟能夠這麼強。」第一次見到鄭俊時,王若華感到有些不可思議。由於性格相似又互相欣賞,四個人很快熟識。
漸漸地,四個人變得越來越默契。當有緊急任務時,他們會完全放心的把工作交給對方;辯論賽上,一辯王若華總能順利地接住四辯劉智慧的論點;當三個女生都完成了自己的工作時,她們不用提醒就知道隊長鄭俊一定會做好最終的細節檢查……「我們四個都是做事認真又有目標的人,所以我們能走在一起既是緣分,也是必然。」鄭俊說。
劉智慧回憶,大一時與王若華第一次參加辯論賽時的辯題是「人生路上最重要的事是『與誰同行』還是『去向何方』」。翻看四年來的照片,比賽時的合影、無意間抓拍的表情包、聚餐時的留念……四個人又七嘴八舌地回憶起過去的點點滴滴。四年大學走過,「與誰同行」和「去向何方」這兩個問題,都在不經意間有了答案。
「老師我們要保研」
四個上進的小夥伴聚在一起,交流疑惑、討論學習問題、彼此鼓勵鞭策是他們之間友誼的主旋律。大家喜歡在探討題目,分享彼此的收穫,有時也互相傾訴和吐槽課業的繁忙和生活的煩惱。一路互相鼓勵著,四個人在大二上學期的期末考試中,取得了各自專業第一名的好成績。
但是看似光鮮的路並非一帆風順。大二下學期的期末考試,李智慧和劉晨昕的成績有所下滑,而王若華也面臨著是否能保住第一名的巨大壓力。但面對重重挑戰,他們依舊攜手並進。四個人約定一起努力,誰達到目標就要請客吃飯。「當時立下的flag截屏,現在還在我的手機裡保存著。」鄭俊說。
到了大三,保研成了大家心頭的等大事,三個女孩經常在深夜的宿舍走廊裡徹夜談心、互相傾訴,四個人群聊的名稱也從「best friends」改成了「老師我們要保研」。
不過,請客吃飯的約定卻沒有變過。
「每次我們一起聚餐,女孩子們總要點一道耗油生菜,可是從來沒吃完過。」鄭俊調侃道,「可能是為了顯得自己淑女,不好意思點太多肉吧!」
一起聚餐,一起唱歌,在KTV裡吃烤鴨……四個人就這樣一路互相鼓勵著,最終全部保研成功,抵達了夢想的彼岸。
「人生中第一次熬夜」
除了學習路上的同行者,他們更是各項比賽裡親密無間的戰友。辯論賽、「挑戰杯」、網際網路+大賽、市場調查比賽……一次次並肩作戰中,他們不僅變得默契十足,也成為了更好的自己。
「那年挑戰杯大賽的前一夜,是我人生中第一次熬夜。」王若華回憶,大二上學期的挑戰杯大賽前夜,大家幾乎都一夜未合眼地修改作品,就連平常作息最規律的她,也從床上又爬起來,奮戰到了凌晨兩點。沒有指導老師、也沒有參賽經驗的他們,憑著一股不服輸的精神拿到了校二等獎。
2017年的「網際網路+」大賽則是一場更加艱難的戰役。從院賽脫穎而出後,他們發現了模型有很多問題,於是又在校賽前短短幾天裡全部推翻了之前的構想,重頭再來。
面對各種棘手的問題和巨大的工作量,大家選擇了發揮所長,明確分工。劉智慧負責建模,李晨昕負責文件分析,鄭俊和王若華則是針鋒相對地在思路上爭論不休。
「和大家一起參賽,我學到了好多別人身上的閃光點。並且我們都非常信任彼此,我也覺得自身的價值得到了認可。」鄭俊說。
暑假期間,鄭俊、李晨昕、劉智慧三個人參加社會實踐下鄉,而王若華留校緊張地準備著比賽。那天晚上三人在一起寫商業計劃書至深夜,都露著疲憊的神色。
「我愛你中華,親愛的母親……」突然,一陣歌聲從鄭俊的口中傳出,隨後,劉智慧和鄭俊一起開始唱起了山歌。「當時就突然覺得疲憊都被驅趕了一大半,我們心裡想的都是若華一個人好可憐,不能跟我們一起唱山歌。」劉智慧笑著說。
六月風吹,枇杷果黃,又一年夏日 又一群學子,看這一波ZZU學霸宿舍,你「粉」了嗎?風華「鄭」茂處 看豪傑紛出,青春「鄭」當時,且待觀來夏!
來源:鄭州大學 編輯:張琪 朱春悅 葛華斐 文案:趙晨琰 袁悅 許何櫻子 王永琪 宋瑞雯 黨夢薇
圖片:來自受訪者本人 審校:申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