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米格-31截擊機資料圖片
以高空作業為主,專門用來捕殺超聲速高空戰略偵察機和巡航飛彈,這是被稱為「獵狐犬」的米格-31截擊機的最初定位。
作為20世紀70年代開始研製的機型,米格-31這些年來一直被委以重任。至今,它仍是俄羅斯空軍的主力戰機之一。
在此過程中,它開始由昔日功能相對單一的「空中刺客」向著「多能殺手」轉變,並在更多的領域發揮作用。
5月初,俄羅斯的米格-31戰機現身北極圈,完成了與轟炸機聯手擊敗假想敵的演習。演習中,數架米格-31BM飛出了1.8萬米的高度,其中有2架還掛載了「匕首」高超聲速飛彈。
7月初,俄衛星通訊社報導稱,俄羅斯國防部將在遠東堪察加地區增加部署一個升級版米格-31大隊,這將使它的捕獵範圍更廣,發揮的作用更大。
那麼,老而彌堅的「獵狐犬」到底有何過人之處?
動力澎湃凸顯「速度美學」
捕獵於九天之上
如果說,常規的殲擊機是與敵機貼身廝殺的戰士,那麼,截擊機無疑就是長驅直入、招式凌厲的刺客。
作為從戰鬥機中分化出來的專業機種,截擊機在高速度、高升限、強火力等方面可謂「一騎絕塵」。
就米格-31來說,蘇聯對它的投入算得上是不遺餘力。當然,這種投入與當時的時代背景是分不開的。
20世紀五六十年代,冷戰陰雲籠罩全球。在美蘇雙方都制訂了大量核武器作戰計劃的情況下,建立能有效應對核打擊的防禦體系勢在必行。當時,陸基彈道飛彈和戰略核潛艇的發展還處在起步階段,核武器的主要運載和投放工具是戰略轟炸機。
與常規轟炸機不同,攜帶核武器的戰略轟炸機不用動輒派出上百架進行「地毯式轟炸」,一兩個架次的打擊能力就足以摧毀一個戰略目標,所以大多數採用「小群多路」的打擊方式。
此外,由於B-52戰略轟炸機的速度、升限大幅提高,當時的高射炮對它已經無能為力,加上高空遠程防空飛彈的技術也不成熟,「以地制空」的成功率很低。在這種情況下,擅長高空、高速作戰的截擊機,成了蘇聯極為重要的準戰略性防禦武器,迎來了大發展的「春天」。
談到戰機的「速度與激情」,當時的米高揚飛機設計局最有發言權。他們研發的米格-15、米格-21等機型都以速度見長,米格-25「狐蝠」更是憑藉超過3馬赫的極速,一度甩掉過「響尾蛇」飛彈的追擊。作為米格-25的繼任者,米格-31在動力和速度上的表現也堪稱搶眼。
米格-31延續了米格-25的上單翼雙發雙垂尾氣動布局,兩個巨大楔形進氣口格外醒目,凸顯了其「速度美學」。它裝備有2臺加力渦扇發動機,單臺最大推力超過93千牛,加力後可超過150千牛,這一數據明顯優於美軍同期類似型號F-15「鷹」式戰鬥機。雖然「衝刺」性能比不上配備渦噴發動機的米格-25,但米格-31加大了機身結構強度,降低了油耗,能長時間開加力超音速飛行,這顯然比單純追求「衝刺」時的極速更有實戰價值。
米高揚飛機設計局的設計師們還為米格-31配備了一個容量約20250升的大油箱,以保證它有足夠的油料實施長途奔襲。如此的「心臟」與「腳力」,使得「獵狐犬」能夠揚威九天之上的捕獵場。
後續的改進型號在這些方面更進一步,有的增加了可收放空中加油探管,有的改進了飛行控制系統和導航設備,米格-31由此成為衝勁更猛、「跑」得更遠的「獵狐犬」。
長槍短刀造就「飛行的飛彈部隊」
牙尖爪利強者恆強
俄羅斯地廣人稀,依靠地對空火力織起防空網,難度很大。「獵狐犬」因此找到了施展拳腳的舞臺。目前,俄羅斯空天軍和海軍航空兵擁有不少於10個米格-31截擊機中隊,今後其數量很可能還會增加。
這種數量上的遞增,一方面基於米格-31有過硬的「看家本領」,如外掛力強悍等;另一方面,則源於機載設備及所使用彈藥的性能一直在不斷改進。這使得「獵狐犬」的「獠牙」更尖、爪更鋒利,捕獵能力更強。
米格-31是世界上第一種裝備相控陣雷達的量產型截擊機,它裝備的「掩體」無源相控陣火控雷達搜索距離較遠,具有良好的抗幹擾能力。在缺少地面預警雷達和空中預警機支援的情況下,米格-31依然能夠依靠自身雷達,獨立攔截敵方轟炸機、高空偵察機和低空飛行的巡航飛彈。
在新改進的米格-31BM上,相控陣雷達的探測距離進一步增加,可以同時跟蹤24個空中目標,並引導飛彈攻擊6個目標。甚至,它還能用來為友機提供預警服務和空情信息。
得益於寬大的機身和強勁動力,米格-31的武器外掛能力出眾,甚至有「飛行的飛彈部隊」美譽。全機有8個外掛架,機身下的4個可掛載遠距空空飛彈,兩側機翼下各有2個掛架,可掛載中距或近距空空飛彈。
R-33遠程空空飛彈是米格-31的一柄「重劍」,超過4米的彈長和超過半噸的重量令人很難將它視為一枚空空飛彈。它的戰鬥部重約47千克,單發即足以摧毀一架大型飛機。必要時,它甚至能選裝核戰鬥部。
受限於米格-31機載雷達的性能,R-33的最大射程一度被限制在120千米。後續改進的R-33S增加了主動雷達導引頭進行末端制導,並提高了機動性,作戰能力倍增。
R-37M遠程空空飛彈,則像是米格-31腰掛的「長槍」。該飛彈研製於20世紀末,多項性能指標超過R-33。飛彈發射後採用慣性制導和中段無線電修正方式,沿高拋彈道飛向目標,末端打開主動雷達導引頭進行精確制導,能在數十千米外鎖定相關目標。
R-37M的機動性更好,其末端飛行速度能達到6馬赫,可擊中小型機動目標。據稱,在1994年的一次試驗中,R-37M還擊中過300千米以外的目標。由此看來,米格-31在裝備R-37M後,有能力對躲在後方的敵加油機、預警機等高價值目標進行「點名」狙殺。
除了「重劍」「長槍」,米格-31還有用來近戰的「短刀」。其機翼下方掛載的R-77中距空空飛彈和R-73近距格鬥彈,能夠覆蓋100千米內的空域,增強了「獵狐犬」對付低空目標的能力。
新型彈藥助力變身「多能殺手」
「口味」更重「食譜」更雜
憑藉截擊機與生俱來的「硬體」,米格-31即使現在仍不失為一種良好的武器搭載與發射平臺。在米格-31的強力「推送」下,多型武器彈藥的效能實現質的飛躍,其中就包括高超聲速武器。從另一方面來說,因為這些新彈藥的加持,「獵狐犬」的「口味」更重,「食譜」名單也在變長。
2017年底,「匕首」空射高超聲速飛彈開始在俄羅斯南部軍區執行試驗性戰備值班任務,其搭載與發射平臺選擇的就是米格-31的某改進型號。
從高速飛行的「獵狐犬」上發射,「匕首」飛彈最大飛行速度可達10馬赫,能夠有效突破對手防空反導系統。而且,「匕首」飛彈可以換裝多用途戰鬥部,不僅可以打擊地面固定目標,也可以打擊航母戰鬥群等海上機動目標。「匕首」飛彈本身就擁有2000千米的射程,再加上米格-31本身的作戰半徑和速度,打擊範圍進一步擴大。
在新彈藥的助力下,昔日以高空截擊為主要任務的「獵狐犬」,正由「空中刺客」變身為可對陸、海、空、天諸多目標進行攻擊的「多能殺手」。
近年來,為確保在空天領域擁有抗衡戰略對手的能力,俄羅斯重啟了反衛星武器研究。2018年9月,在莫斯科郊外茹科夫斯基航空研究中心上空,一架米格-31掛載一枚神秘黑色飛彈進行了試飛。有專家分析稱,這一神秘飛彈可能是俄羅斯在研的一種新型機載反衛星飛彈。這種反衛星飛彈能探測到數百千米外衛星發出的信號,自動追擊直至摧毀目標。
在「截擊機+反衛星飛彈」的組合裡,米格-31無疑扮演了第一級火箭的角色。這樣一來,該飛彈就不用攜帶更多的推進劑,靈活性也大大提升。
美國的F-15「鷹」式戰鬥機,與米格-31「互懟」了40多年,如今也面臨著類似的處境。F-15雖然沒有截擊機的「頭銜」,但高空、高速、大載荷的特點,讓它同樣獲得了成為高超聲速武器搭載發射平臺的機會。
然而,打著深刻時代烙印的截擊機終將迎來屬於老兵的「遲暮」。一方面,堪稱截擊機典範的米格-31,在機動性、數位化、隱身能力上存在先天不足,隨著防空武器系統的不斷發展,單一追求高空高速的傳統截擊機在未來新一代防空飛彈系統面前勢必會變得越來越脆弱。另一方面,新一代多用途戰鬥機正在越來越多地承擔起國土防空的任務,留給傳統截擊機的用武之地將越來越少。
不過,縱覽各國武器研發及使用歷程可以看出,對像米格-31這樣有一定潛力的老裝備進行「升級」,仍然在經濟性和穩定性上有著不小優勢。照此推測,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期內,「獵狐犬」仍然會因這種「升級」,並在新型彈藥的加持下活力滿滿,縱橫馳騁在自己的新捕獵場上。
供圖:陽 明 石 峰
來源: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