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忽視規矩,
把馬路當遊樂場
幾天前,在雲南曲靖的一條街道,發生了這樣的一幕——
車來車往的馬路中間一個小小的身影來回穿行,一趟、兩趟、三趟……十趟!路旁的母親卻沒有注意到孩子危險的舉動直到刺耳的剎車聲傳來。
事發當天,一位媽媽帶著3歲的女兒在路邊設攤賣洋芋,媽媽忙著理貨,孩子無人看管,居然玩起了在車流中橫穿馬路的「遊戲」。
前九趟,她成功避過了正常行駛的小轎車、摩託車、電動車,其間甚至還逼停了幾輛車。
然而,當小女孩跑到第十趟時,想加速穿過馬路的她撞在了一輛正常行駛的白色越野車上,汽車的急剎聲、孩子的哭喊聲周邊群眾的驚叫聲一起傳來,這才驚醒了埋頭忙碌的孩子家長……
萬幸的是,白色越野車的行駛速度較慢,撞擊力不大。
經檢查,小女孩雙腳趾骨骨折,很慶幸,沒有生命危險。
雖然沒有太嚴重的後果,但這樣的事故每次看到都會心痛和後怕,年幼的孩子不知危險為何物,父母雖然忙,但也需要提前跟孩子立好規矩。
忽視了規矩的重要性,讓孩子把馬路當遊樂場,就是父母最大的失職!
適應社會生活,遵守各種規則在所難免,而對於孩子而言,規則意識,最開始是在家中培養起來的。
但在很多家庭中,缺少的往往不是規則,而是定了不少的規矩,孩子從不執行。
02
為什麼有的孩子不守規矩?
首先,可能父母自己就會破壞規則。
很多父母認為,規矩嘛,那是給小孩子設立的,自己現在已經是成人了,有些規矩不必遵守也不會怎樣。
比如要求孩子飯前洗手,自己卻從來不洗;
過馬路要看紅綠燈,結果家長一看兩邊沒車自己先跑過去了;
不讓孩子長時間玩電子產品,自己卻抱著手機不撒手……
這就是很多孩子不守規矩的原因之一,父母的規則意識就不強,單純的把規矩強加給孩子,孩子不遵守規則自然一點不奇怪。
其次,父母會容易妥協,讓規則朝令夕改。
比如,父母要求孩子每天晚上必須要洗臉刷牙之後才能睡覺,到了晚上孩子已經困了,再讓他洗臉,他就開始各種耍賴,實在不行就用哭鬧來抗拒,這時候父母妥協了,那麼第二天、第三天晚上也還是同樣的場景。
父母沒有按照訂立的規矩嚴格執行,孩子就會找機會鑽空子讓你點頭。
所以,大人的態度很重要,如果不能始終如一地堅持原則,就很難推行原則。
再者,父母愛嘮叨,削弱了話語的力量。
在某些事情上,父母重複的次數越多,孩子做的就會越差。
說的太多,孩子會出現心理上的惰性,同時也會產生抗拒,執行力就會變弱。
現在的孩子從小就玩手機,媽媽們總是擔心會對孩子的眼睛不好,同時網絡上的信息也會對孩子產生不好的影響等,於是在孩子旁邊總是叨嘮,「你看這麼長時間眼睛都瞎了」,「今天的作業寫完了麼」「都幾點了還不去睡覺」,開始孩子還會抬頭答一句,到了後面乾脆頭也不抬了。
所以,在提醒孩子守規矩的時候,父母應該簡短、有重點且目的明確,讓你的孩子感受到你的堅定,這比嘮叨強得多。
第四,父母意見經常不統一,孩子不知道聽誰的。
對於孩子的教育問題,父母一定要態度統一,意見一致,否則孩子不僅迷惑,而且也會趁機鑽空子。
比如媽媽精心做了孩子平常不愛吃的菜,希望孩子不要挑食偏食,但是孩子依舊不吃,這時候爸爸就說,不愛吃就算了,誰還沒有個不愛吃的。這樣的情況下,孩子很難「守規矩」的把飯菜吃完。
03
立規矩,
家長可以這樣做
以身作則,言傳身教: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自己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是孩子模仿的內容,我們常聽到一句話,子女是父母的影子,道理就在這。在社會生活中,公共道德、社會秩序、交通規則等,父母們都要自覺遵守;家庭中,禮貌習慣、個人衛生、按時作息等,家長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做好。教育無他,榜樣而已。
不要吝嗇給孩子鼓勵和表揚:
表揚和鼓勵的形式是多樣的,不僅有物質上的獎勵,也可以對孩子微笑,點頭,話語上的表揚,對某一個行為的表現表示贊同,這都是一種肯定、一種鼓勵,對於孩子來說,往往精神上的表揚要比物質獎勵更重要。
讓孩子做有限的選擇:
有限選擇的方法對孩子的規則培養非常有效,比如家長不希望孩子長時間玩電子產品,這時候你可以轉移注意力的問他,我們現在看書還是畫畫,或者去戶外打球吧。
而不是「別看手機了,你就不能幹點別的」,適當給孩子一些範圍內的選擇,無論孩子選擇什麼,他的行為都在規則之中,從而自然而然地接受規則。
培養孩子的責任感:
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參與到家庭勞動中,家中的一些決定也可以問問孩子的意見,讓孩子從小認識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責任,有責任感的孩子更容易遵守規則。
改變態度,不要居高臨下:
家長們不要認為自己說的都是權威的話,是不可改變的,首先,這樣的態度就會令孩子感到不適,產生牴觸;其次,父母也是有缺點的,也不一定每次都是對的。
所以,家長適當改變心態,尊重孩子的意見,和孩子成為朋友,讓他覺得你們是平等的,這樣你的建議會更容易被孩子接受。
適應社會生活,遵守各種規則在所難免,家長們給孩子無條件的愛,也別忘了給孩子有界限的自由。
策劃:有養 撰文:xy
編輯:源滿 視覺:七喜
圖片來源:pexels、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