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5日,東華大學旭日工商管理學院團委組織團學骨幹前往陶行知紀念館參觀學習。
上海市陶行知紀念館成立於1986年10月18日,2002年遷建於大場南部的大華行知公園內,由一組兼具徽州民居和蘇州園林特色的建築組成。修竹茂林環繞的東門外側,有一組小先生群像雕塑《教人求真》,陶行知身著長衫,手握課本,親切地關注著教農友讀書識字的小先生們;內側,聳立著用漢白玉雕成的手持書卷陶行知塑像,背景牆上鐫刻著「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碑廊內有毛澤東、宋慶齡等人的題詞碑刻。紀念館體現了陶行知先生所提倡的「小先生制」「五安教育」思想,激發了廣大民眾的探知精神,陶冶道德情操,提高實踐能力,不斷開創愛國主義教育發展新局面。
為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99周年,深入感悟「四史」學習的內涵,貫徹落實「四史」學習教育有關要求,探究歷史成就背後的道理和規律,管院團委組織團學骨幹們在紀念館老師的帶領和講解下參觀了上海市陶行知紀念館。本次活動旨在讓同學們了解陶行知先生偉大的一生,並且深入了解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和社會主義發展史的重要指示精神,以史為訓,總結經驗,牢記歷史教訓,增強憂患意識,做到居安思危。
紀念館內繁茂紫藤攀援纏繞著的碑刻曲廊連接著東門與展覽廳大門,與周邊粉牆黛瓦小樓相映成輝,既有徽州民居的古老質樸風貌,又有蘇州園林的玲瓏秀美韻致,環境幽雅,景色宜人。
碑廊內刻有許多名人題字
紀念館共有兩層,被劃分為許多展廳,內容分別為「序廳」、「學貫中西」、「教育改造」、「救亡圖存」、「人民大使」、「育彼英才」、「巨星隕落」、「一代宗師」,展示了陶行知先生生前各個不同時期的經歷。
在講解員的解說中,我們了解到陶先生早年留學美國,回國後放棄高薪高位選擇了在鄉村推廣平民教育,希望使農村孩子從小就能得到受教育的機會。他先後創辦了曉莊學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公學團、育才學校和社會大學,宣傳「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提倡「教學做合一」及「小先生制」,他所提出的「行動是老子,知識是兒子,創造是孫子」說的實在淳樸,但又是顛撲不破的真理。
同學們在老師的帶領下參觀
認真參觀的同學們
老師為同學們答疑解惑
從學貫中西到救亡圖存,從育彼英才到一代宗師,在講解老師娓娓道來的故事中,我們感受到了陶行知先生熠熠生輝的教育思想,也為陶行知先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民主主義精神而感動。他博大的教育思想和求真的教育實踐,以及他知行合一的師德風範為我們樹立了榜樣。
陶行知先生「愛滿天下」的教育思想。陶先生對學生的愛是一種廣泛的、平等的且始終不斷傳遞的博愛。他在農村辦學時不收學生一分學費,還自己掏錢為學生買書;在動蕩離亂時,陶先生創辦育才學校,招收失去父母的孤兒,他以慈母般的情懷,熱情地關心和愛護孩子們;對於革命者的後代,他也是義不容辭地收留下來,加以保護並給予精心的培育。「愛滿天下」是陶行知先生畢生追求的教育真諦,更是他堅守一生的教育信條。
山海工學團紀念手絹
育才學校的多樣化教育
陶行知先生曾出訪28個國家與地區宣傳抗日
陶先生在南京求學的經歷
曉莊學校校旗
「小先生制」
陶先生把自己的衣服改小送給孩子們禦寒
陶先生的手跡
陶先生提倡平民教育
「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
陶行知先生一生艱苦樸素,他的許多教育理論至今還值得我們借鑑:「教育是立國之本」,「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是他一生光輝的寫照,他抱著一顆赤誠之心,為國、為民、為學生而不求回報,這種崇高的精神在今天也是應該好好發揚的,他是廣大民眾學習的榜樣,是知識分子的楷模,我們一定會學習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在今後的人生中不斷學習,勇於探索,為國家和人民貢獻力量!
同學們的參觀體驗
「今天的紅色大尋訪活動讓我走進了陶行知先生的生平故事。跟隨解說老師的步伐,這位繼孔子後再次被世人尊稱為萬世師表的先生,他的所作所言、他的一生所求清晰深刻地展現在眼前。『兩千年前孔仲尼,兩千年後陶行知』,陶先生不愧為教育大家!」
——國貿1901劉康晴
「今天,我們跟隨管院團委組織部來參觀陶行知紀念館,感受到他博大的教育思想與求真的教育實踐。其行知合一的師德風範為我們樹立起了光輝的榜樣,不愧為『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讓大家印象深刻,如『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教學相長』,『愛滿天下』,都對我們具有很強的借鑑價值和指導意義。」
——經管2004馮穎
「初識陶行知先生,是聽聞先生『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拳拳之言。今日陶先生紀念館一遊,陶先生對教育的見解使我的心中更升起敬佩之情。通過『小先生制』的實行,先生的理念於我們也逐漸明晰:好的老師,不只是教書,不只是學習,而是把教與學完美地聯繫起來,最終實現『自得』的目的。」
——金融1901張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