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街開放式小區的安全管控工作,一直是社區管理難題之一。在疫情防控下,一些沿街開放式小區採取堵物封閉的常規物理手段,即通過設置圍欄,或用堆砌障礙物的形式來阻隔人員進入。雖然,在短期內可以做到有效控制,但在疫情結束或欠缺施工條件的地區,難以徹底解決未封閉產生的根本難題。
近日,一個個「黑盒子」出現在安塞小區的眾多門棟大門上。甘泉路街道因此成為全區首個引入開放式小區智能化門禁系統的街道。它讓居民享受掌上掃碼開門的方便之餘,同時做好出入人員精準識別的安全防範。
▲開放式小區智能化門禁系統
沿街開放式小區——「我家大門常打開」
由於歷史原因,甘泉路街道的安塞小區有著14個門棟與新村路沿街商鋪毗鄰,共同朝向主幹道開放,一個個門棟成了獨立出入口。同時,外來租客等臨時人員進出,設置的門棟密碼逐漸成了「公用」密碼。入口門鎖也經常被人破壞,導致修而復壞,投入的維修費十分高昂。
此外,由於這些出入口眾多且獨立,上階沿不超過3米,相鄰又是店鋪,無法設置圍欄進行封閉隔離,又難以投入巨大人力進行逐個固守。除了加大小區日常管理難度之外,這裡也容易滋生盜竊案件發生。雖然,甘泉路派出所為了確保235戶居民的人身財產安全,已在對應的門棟出入口,加裝了8個高清攝像頭進行定點監控。但一些居民依然存有一些顧慮和想法,「陌生人出入最好能進行核實或身份證登記,這樣的話,既能有人情味又能保障小區治安。」 一位居民說道。
▲新村路上的沿街門棟
掃碼入門——高科技把住門
在如今嚴格防範疫情輸入小區的局面下,同步解決好這個居民心頭難題,便提上了甘泉路街道近期的工作計劃。
考慮到出入門棟也是居民生活所需,做好人員信息甄別和跟蹤是保障安全的關鍵所在。當下結合防疫需要,出入公共場所的人員都要展示「隨申碼」,以此確認人員健康信息。這給予了甘泉路街道極大啟發,便與智聯雲門禁開發公司積極聯繫,嘗試採用支付寶大數據的形式,將「門禁碼」+「隨申碼」合二為一,實現智能化實名制門禁,讓管理難題迎刃而解。
在確定好方案後,街道迅速展開小區智能化門禁系統部署。首先,技術公司在安塞小區14個沿街門棟大門上安裝上黑色掃碼接收器。然後,由小區物業公司下發對應門禁專屬二維碼給各樓棟居民。接著,居民只需打開支付寶,掃碼就能進入門禁小程序,將「隨申碼」與門禁碼綁定。最後,待後臺審核數據後,即可開通日常出入權限,一次申領,重複使用。
而其他諸如送奶工、快遞員、物業保潔等臨時出入人員,則在出入大門時,掃描門上臨時動態二維碼,輸入實名制信息,填寫進入樓道原由和身份類別,通過和後臺實名制數據比對後,即可獲得當日有效的臨時出入權限。
▲甘泉路街道各小區出入人員信息數據
如此一來,開放式的小區安全管控得到了物聯網技術與線上網際網路監控的雙重加持。「通過這個門禁系統實現了管住人,再加上沿街樓組防盜門門磁系統的管住門,又結合公安部門的聯防聯控監控系統管住樓,三防聯動,對沿街不封閉小區築起了一面無形的全方位立體化的技防之牆。」甘泉派出所副所長陳煜介紹說。
▲實物門禁卡
而為了方便照顧老年人群體進出,「小黑盒」除了有手機掃碼接收器外,也擁有刷實物卡機制。小區居委會幹部在下發實物門禁卡後,上門進行使用方法指導,使老年人群體不再因技術而煩惱。「對我這樣的老年人來說,這個門禁系統使用起來還是挺方便。只需要出示隨申碼,既能亮碼出行,也能掃碼進出家門。」家住新村路居民方樹炎高興地說。
目前,甘泉路街道的開放式小區智能化門禁系統已在安塞小區14個沿街門棟進行試點運行。下一步,街道將在轄區所有沿街開放式小區應用,為居民安全增添保障。
記者:沈乾、邵宇超
編輯:陳露耘
點擊下方了解更多
這輛「專列」迎來送往52位「乘客」!
普陀這裡的孩子們為何搶著幹?
今年清明本市不實施「軌交+公交短駁」!
這6種鍛鍊方式會加速身體衰老!
看普陀這個重點地塊如何「化繭成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