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端院士去世——這位物理學泰鬥留下了他的詩書與傳說

2020-12-18 荔枝網新聞

  荔枝新聞專稿  /王晟

  1216日,南京大學發布訃告:我國著名物理學家、金屬和晶體材料學家、教育家,第六、七、八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第五屆中國物理學會理事長,南京大學研究生院首任院長、物理學院教授馮端先生,於202012151941分在寧去世,享年98歲。  

  馮端院士生前是南京大學最年長的院士。他一生潛心科研,獻身教學,著作等身,在國內外物理學界享有極高的聲望。對大眾而言,這位物理學泰鬥、凝聚態物理宗師研究的領域格外高深,大多數人恐怕高山仰止,難以讀懂。或許,回顧馮先生鍾愛讀書、擅長詩詞,特別是他與妻子因詩結緣,以詩抒情的故事,能讓更多人走近和了解這位科學巨匠。

  愛書:「被書包圍,何樂不為」

  馮端先生出生於蘇州的一個書香世家。父親馮祖培是傳統文人,擅詩詞,工書法,對子女教育則頗具現代思想,向來是積極寬鬆,鼓勵自由發展。

  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中,馮家兄妹四人各有所成,堪稱「馮氏傳奇」:

  長兄馮煥,中央大學電機系畢業,後留學美國,曾任通用電氣公司研發中心高級工程師;

  姐姐馮慧,中科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姐夫是中科院院士、著名大氣物理學家葉篤正

  二哥馮康,中科院院士、著名數學家;

  老么馮端,中科院院士、著名物理學家。  

1933年馮端與哥哥姐姐在蘇州家中合影
左起:大哥馮煥,姐姐馮慧,二哥馮康和馮端
來源: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採集工程 
  

  特別是在198010月,中國科學院增補學部委員(後改稱院士),馮康、馮端和他們的姐夫葉篤正同時當選。一門三院士,在中國科學界傳為佳話。

  受家庭薰陶,馮端自幼嗜書,剛剛識字,就愛翻看哥哥姐姐們的課本,哪怕還要猜字度句,對內容不甚了了,卻也興趣盎然,自得其樂。

  大哥馮煥對他影響最大。馮端就讀蘇州中學時,已經上大學的哥哥常以新書作禮物,寄送給這位最小的弟弟。

  正是大哥送的科普讀物,給馮端做了科學啟蒙,使他對地理、天文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課業之餘,馮端總愛熟記地圖,觀察星象,無論是各國首都疆域,還是星座名稱位置,他都能如數家珍。而文史哲書籍的廣泛涉獵,更是拓展了他的視野和想像力,成為馮端深沉的文化積澱和精神指引,形成了他寬容開放的人生態度。

  從中學的圖書室,到大學的圖書館,哪怕是偶遇的小書店,都讓他格外欣喜,流連忘返。

  馮家三兄弟都曾在南京大學的前身中央大學就讀。學校圖書館留下了三人手不釋卷、自修苦讀的身影。馮端院士曾回憶,他在中央大學圖書館閱讀了大量的英文小說、傳記、散文,英語能力飛速提升,抗戰中在重慶參加中央大學英語甄別測驗,他分數最優,英語直接免修。

  青年時期他還自修了法語、德語和俄語,經常翻譯歐美的科學和文學著作,曾以「若梵」為筆名發表譯詩。歌德、雪萊、裡爾克等著名詩人的作品,都曾在他筆下被精心推敲,譯為中文。

  深厚的語言功底,為馮端學貫中西、探索創新,特別是洞察物理學的前沿課題,最終取得累累碩果,打下了出色的語言基礎。

  他早在1974年發表的論文《晶體生長中缺陷的形成》中,引用國際學術界重要文獻達80篇之多。有科技史研究者評論:「這樣的外語功底,在當年從未留學的學者中極其罕見。」  

馮端在國際研討會上發言
來源: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採集工程

  馮端曾用10個字概括自己的一生——「讀書、教書、寫書和科研育人。」 在長期的教學和研究實踐當中,他筆耕不輟,主編和撰寫了《金屬物理學》、《材料科學導論》等多部具有裡程碑意義的論著。同時,他還不忘為青少年編撰科普圖書,引導著一代又一代學子投身科學,獻身科研。

  2003年馮院士80壽辰之際,他和金國鈞先生合著的《凝聚態物理學》(上冊),以及他的《零篇集存——物理論叢及其它》相繼出版。

  91歲生日前夕,馮院士耗20年之心血,長達170萬字兩卷本巨著——《凝聚態物理學》問世。中科院院士、物理學家於淥評價道:「凝聚態物理是一座迷宮,年輕學者最需要的是指引方向的路標,馮先生的這本書勾畫了一幅準確、詳盡的地圖。」

  2015年,馮端院士與夫人陳廉方迎來「鑽石婚」紀念。慶賀儀式地點,選在了南京大學邊上的先鋒書店。

  那天,老爺子笑眯眯地對來賓們說:「儀式在書籍的包圍中進行,這是一件多麼美好的事情。」

  詩歌:「聚合」物理、浸潤人生  

  與夫人迎來「鑽石婚」,紀念60載相濡以沫的愛情,馮先生早有準備。夫婦倆贈給來賓的的禮物,是他們攜手翻譯的配詩畫冊《蝶影翩翩》。

  詩歌,正是兩位老人愛情的見證。

  自小,母親便為馮端做詩詞啟蒙,教他背誦《唐詩三百首》、《千家詩》,為他打下了古體詩的基礎。青少年時期他讀過的白話詩、國外詩歌更是陶冶情操,過目難忘。

  讀詩、寫詩,成了馮先生的一種表達方式,所思所感,所悟所愛,寄情文字,皆由詩出。  

馮端院士與妻子陳廉方女士  攝於2020年結婚紀念日 
來源:東方IC

  1952年,馮端贈給陳廉方兩本心愛的詩集《青銅騎士》、《夜歌和白天的歌》,表達心意。兩人因詩結緣,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在陳廉方珍藏的皮箱裡,是馮先生在60年中給她寫的書信,其中大多是自創的詩歌。濃情蜜意,躍然紙上。

  比如,曾讓學生和好友們傳頌的這一首,寫於1992年結婚紀念日:

遙望南天白下門,悠悠往事了無痕。

樓霞紅葉窺翠禽,玄武白雪凝山盟。

春情婉鸞存心底,秋色旖旎勾夢痕。

彈指一揮驚世殊,猶憐娉婷伴終身。 

  說來有趣,馮端先生向來治學嚴謹。憑藉紮實的文學功底,無論是編寫教材書籍,還是修改論文,他都斟字酌句,力求精確。但在他的詩詞中,卻極富浪漫和灑脫。

  1954年到1955年的冬天,中國等東北亞國家遭遇罕見的低溫天氣。江蘇當年頻頻遭遇寒潮。在《中國氣象災害大典(江蘇卷)》中有記錄:南京出現20世紀有氣象記錄以來罕見的低溫暴雪,積雪最厚達51釐米。

  就在那年冬天,新婚沒多久的馮端,拉著陳廉方的手,踏雪巡遊玄武湖畔。陳廉方一直奇怪:當年怎麼就不覺得冷呢?

  馮先生一笑,豪氣揮筆:

休雲後湖三尺雪,深情能融百丈冰。

  三尺與百丈,是這位精通微小粒子的物理學泰鬥,衡量愛情的標尺。

  不僅僅是陳夫人,任何一位讀者,翻開馮院士編寫的著作,都能感受到他濃濃的詩意和對世界,對科學深邃的思考。

  物理學文章的開篇,常常是他引用的詩句、格言,與主題意境頗為契合。

  《不同結構中波的傳播》的開端,他引用了莎士比亞十四行詩:

像波濤滔滔不息地滾向沙灘,
光陰也分秒必爭地奔赴終點。

後浪和前浪不斷地循環替換,
前呼後擁,
一個個在奮勇爭先。

  在《晶態面面觀》中,他引用英國詩人白朗寧的詩句:

在世間,殘缺的拱弧;
在天上,完美的渾圓。

  在《熵的世界》中,他引用哲學家維根斯坦的名言:

  「凡我們不可言說的東西,我們必須保持沉默」。

  馮院士曾說:「科學和藝術可以彼此應和,詩歌和物理彼此相通。」

  在生命中最後的幾年裡,馮端夫婦是在南京的一家養老院度過的。

  先生常常憑窗遠眺,與妻子吟誦詩詞,從《秋柳詩》、《虞美人》,到《念奴嬌•赤壁懷古》和《滿江紅》,抒發胸意,鍛鍊腦力。這成為夫婦倆每日生活的一大樂趣。  

馮端院士為紀念與妻子鑽石婚而做的《鑽石頌》 
來源:東方IC

  2011年,經國際小行星中心和國際小行星命名委員會批准,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將國際編號為187709的小行星命名為「馮端星」。

  無論時光過去多久,當夜幕降臨,滿天星鬥之時;當有好奇的少年用望遠鏡打量星空,開始研究起這顆「馮端星」的時候,一定會學到這位中國物理學泰鬥的科學成就,還有他傳奇的詩意人生。

  附:

  馮端院士一生極富詩意與才情,賦詩無數,其中相當一部分是專為妻子陳廉方女士而寫,情真意切。荔枝新聞特將其中的幾首摘錄於此。我們不妨細細欣賞,輕聲吟誦,送別這位科學巨匠。

《旅美雜詠》兩首

紐約秋意濃,夾道霜葉紅。

試問陽臺上,菊花開幾叢?

異域風雨夜,客枕相思湧。

遂令閨中婦,潛入遊子夢。

《1990年結婚紀念組詩之一》

人海茫茫覓知音,欲尋佳麗結同心。

甚喜卿卿具慧眼,能識璞玉藏純晶。

《慶金婚》

長憶人間四月天,櫻花垂柳記良緣。

五十年後牽手遊,皓首深情似當年。

《鑽石頌》

平倉巷內偶邂逅,白雪冰晶後湖遊。

秋賞紅葉漫棲霞,翠鳥驚豔荷枝頭。

更喜人間四月天,梁園酒家結良緣。

放眼太湖碧波淼,一樹櫻花照清漣。

六十春秋恩愛篤,雙雙執手難關渡。

而今白髮同偕老,朝朝暮暮永相濡。

  本文內容來源:

  南京大學官方網站

  《馮 端:即物窮理寫人生》 (作者:李鍾梅)

  《因詩結緣60 馮端院士今日在書店紀念鑽石婚》 (人民網)

  《馮端:窮理盡性皆為詩》 (中國科學報)

  《馮端:人生四境》 (光明日報)

  《凝聚人生:馮端研究報告》 (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採集工程)

  《零篇集存———物理論叢及其它》讀後 (作者:中科院物理所 聶玉昕)

  《科學與人文交叉視野中的學術大師——從《零篇集存》看馮端何以成為物理學大師》 (作者:國防科技大學 朱亞宗)

  (本文系荔枝新聞專稿,拒絕一切刪改)

相關焦點

  • 物理學巨擘的詩意人生——追憶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物理學家馮端
    【追思】  光明日報記者 蘇 雁 光明日報通訊員 於玥晗  馮端曾說:「我這一輩子可以用10個字來概括:讀書、教書、寫書和科研育人。」2020年12月15日,這位98歲的物理學巨擘與世長辭。他博學多才,擅長將自然科學各學科的知識與物理學領域的規律融會貫通,表達生動又精練透徹,深受學生歡迎,常常會出現教室爆滿的現象。南京大學物理系前系主任張世遠依舊記得他當年第一次聽完馮端課的感覺:「豁然開朗,不通之處都打通了,好多不相干的知識全都連接起來了」。  「馮先生經常推薦文獻給我們看,他就像一本『行走的物理學檢索引擎』,總是能夠精確地說出知識點在哪本書的哪一頁。」
  • 這位97歲院士已為她寫詩65年
    這位97歲院士已為她寫詩65年 2020-11-20 12: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一代大師在南京去世!
    記者從南京大學獲悉,我國著名物理學家、金屬和晶體材料學家、教育家,第六、七、八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第五屆中國物理學會理事長,南京大學研究生院首任院長、物理學院教授馮端先生,於2020年12月15日19時41分在南京去世,享年98歲。
  • 馮端:漫談物理學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本文原作發表於1999年《物理》雜誌第9期,正逢共和國建國50周年,馮端先生應邀撰寫文章作為當期開篇。此文內容由馮端先生在中國物理學會第7屆全國會員代表大會上報告整理而成。為修改好此稿,他寫幹了三支筆。
  • 院士捐獻父親珍藏品,看趙祖康這位中國公路泰鬥
    日前,在上海交通大學閔行校區文博樓,趙祖康之子——中國科學院院士趙國屏、上海市政府參事趙國通,現場捐贈其父1922年交通大學畢業證書。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了解到,這是1921年交通大學定名成立後首批頒發的學生畢業證書。同時,捐贈物品中還有趙祖康這位工程學家與橋梁大師茅以升、建築大師林同炎親筆書信等重要文獻實物。
  • 北師有一「布鞋院士」,遙感領域「泰鬥」人物,31歲考研被嘲笑
    仙風道骨的「布鞋院士」,遙感領域「泰鬥」人物,31歲考研被嘲笑,北京師範大學有這樣的院士,他淡泊名利,忠於學術,他在中國科學院大學開講座時拍的照片被上傳到網上,很受歡迎,受到了他的品格的尊敬,照片裡的這個人,穿著黑衣蓄了胡,赤腳穿布鞋,手拎著上世紀的舊書包,被網友稱為「仙風道骨」,其實他是一個院士
  • 「布鞋院士」到底有多厲害?每天一斤二鍋頭,遙感領域的泰鬥
    微光吸引微光,講臺上,滿頭白髮的他滔滔不絕;素心明志,兩杯濁酒論天下;俠氣致遠,一雙布鞋任平生。他是我國中科院院士,有著「布鞋院士」的稱號,那麼這位「布鞋院士」到底有多厲害?他每天要喝一斤二鍋頭,可謂是酒量驚人,在我國遙感領域,他被視為泰鬥。
  • 老天橋最後一位藝人 雜技泰鬥金業勤去世
    7月12日4時,老天橋最後一位藝人,被譽為老天橋「活化石」的雜技泰鬥金業勤在北京去世,享年95歲。金業勤是老天橋走出的新中國文化使者。他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十五代孫,新中國成立前在北京天橋賣藝,受盡了日本侵略者、國民黨兵痞和惡霸的各種欺壓。
  • 2018年是費曼誕辰100周年:紀念這位公認物理學天才
    費曼(Richard Feynman,1918 年5 月11 日—1988 年2 月15 日),著名物理學家,1965 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公認的物理學天才。2018 年是費曼誕辰100周年,也是他逝世30周年。
  • 不讓談相對論的諾貝爾物理學頒獎大會——中國的朋友愛因斯坦與諾...
    這個遺囑的主要內容就是將他的遺產建立一系列獎項,表彰世界上各國在物理學、化學、和平、生理學或醫學以及文學上「對人類作出最大貢獻」的人士。(諾貝爾的遺囑還有一項內容:不準把他活埋了) 根據諾貝爾獎官網顯示,諾貝爾獎每年評選和頒發一次,諾貝爾獎包括一枚金牌、一份證書以及一筆獎金。截止至2020年,共授予930位個人和25個團體。
  • 致敬學術泰鬥——張俐娜院士
    張莉娜院士生前照片張莉娜院士生前照片從武漢大學發布訃告,可以看出張莉娜院士是我們做教育的每位人士學習的榜樣。張莉娜院士身上的品質,會一直讓整個教育界星光璀璨。3.張莉娜院士是我們每位教育界人士學習的榜樣。她一生致力於學術研究,淡泊名利,兢兢業業。我們在一線的老師,要時刻想著如何培養國家有用人才,心中有大愛。最後向張莉娜院士致敬,一路走好!今天聊到這,感謝大家評論轉發點讚收藏。
  • 中科院院士上班途中失蹤,找了他27年,至今毫無線索,不是彭加木
    然而繼彭加木之後,又有一位中科院的院士失蹤了,這次不一樣的是,這位院士消失的地方是上班路上,南京城中。他究竟去哪了?是活著還是被害?又是如何從城中無影無蹤消失的?這一切都是謎,沒有人知道,找了27年,到現在都沒有找到。
  • 日本少女漫畫泰鬥漫畫家花村榮子去世 享年91歲
    日本少女漫畫泰鬥漫畫家花村榮子去世 享年91歲 時間:2020-12-07 15:38:40
  • 「中國有沒有我們,還是有影響的」,這位科學巨匠對楊振寧這樣說
    當時他正痴迷於新興的量子物理學。在西南聯大,黃昆和後來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楊振寧睡在一個宿舍。若干年後楊振寧回憶說,自己的研究方法就是與黃昆同住一室時爭論出來的。期間,黃昆完成了幾篇高水準的論文,其中有一篇讓他名聲鵲起,被稱為「黃漫散射」論文。此外,他還於1947年結識了愛丁堡大學的當代物理學泰鬥、量子力學奠基人之一馬克斯·波恩,並與其聯合發表了學術專著《晶格動力學理論》。
  • 中科院院士、南大物理學院教授祝世寧 嚴師的另一面是可愛老爺爺
    1990年,南京大學閔乃本院士發現了祝世寧這個難得的人才,將他選入研究組。此後,祝世寧和他的同事一起研製出了世界上第一塊能同時出二色雷射的準周期超晶格,並首次實現了雷射的高效三倍頻,將諾貝爾獎得主的發現變成了雷射領域一項有用的應用。回憶起當時在閔乃本院士課題組的經歷,祝世寧感慨萬分,「閔老師對我的影響在於,將我對多個不同問題的興趣匯聚起來,集中關注最有意義的方向。
  • 他是材料學界泰鬥、蜚聲國際的材料科學家,八十歲的周廉院士依然在...
    、前瞻性和針對性服務國家戰略,國內外多領域的專家和院士,探討國內外新材料發展的態勢和趨勢,為我國和地區的新材料研究和發展助力,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今年恰逢周廉院士80歲壽誕,第10屆新材料國際發展趨勢高層論壇的舉辦,無疑是給這位蜚聲國際的材料科學家獻上的生日禮物。 近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南京工業大學教授歐陽平凱賦詩一首,慶賀周廉院士80壽誕——「八徵耄念風帶雨,五旬韶華為國抒。不懼艱難繁霜鬢,且看今日功勳鑄。」
  • 3位黨派成員榮膺「十大醫學泰鬥」
    此次峰會評出「致敬醫界豐碑」系列榮譽,公布「十大醫學先驅」和「十大醫學泰鬥」,評出2020十大醫學傑出貢獻專家及2020年「推動行業前行的力量」系列個人和單位等。 團結君注意到,峰會公布的「十大醫學泰鬥」中,有至少3位民主黨派成員。他們分別是,致公黨黨員、我國朗格漢斯細胞功能研究奠基人陳洪鐸,民盟盟員、我國遺傳藥理學和藥物基因組學帶頭人周宏灝,農工黨黨員、中醫絡病學學科創立者吳以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