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新聞專稿 文/王晟
12月16日,南京大學發布訃告:我國著名物理學家、金屬和晶體材料學家、教育家,第六、七、八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第五屆中國物理學會理事長,南京大學研究生院首任院長、物理學院教授馮端先生,於2020年12月15日19時41分在寧去世,享年98歲。
馮端院士生前是南京大學最年長的院士。他一生潛心科研,獻身教學,著作等身,在國內外物理學界享有極高的聲望。對大眾而言,這位物理學泰鬥、凝聚態物理宗師研究的領域格外高深,大多數人恐怕高山仰止,難以讀懂。或許,回顧馮先生鍾愛讀書、擅長詩詞,特別是他與妻子因詩結緣,以詩抒情的故事,能讓更多人走近和了解這位科學巨匠。
愛書:「被書包圍,何樂不為」
馮端先生出生於蘇州的一個書香世家。父親馮祖培是傳統文人,擅詩詞,工書法,對子女教育則頗具現代思想,向來是積極寬鬆,鼓勵自由發展。
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中,馮家兄妹四人各有所成,堪稱「馮氏傳奇」:
長兄馮煥,中央大學電機系畢業,後留學美國,曾任通用電氣公司研發中心高級工程師;
姐姐馮慧,中科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姐夫是中科院院士、著名大氣物理學家葉篤正;
二哥馮康,中科院院士、著名數學家;
老么馮端,中科院院士、著名物理學家。
1933年馮端與哥哥姐姐在蘇州家中合影
左起:大哥馮煥,姐姐馮慧,二哥馮康和馮端
來源: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採集工程
特別是在1980年10月,中國科學院增補學部委員(後改稱院士),馮康、馮端和他們的姐夫葉篤正同時當選。一門三院士,在中國科學界傳為佳話。
受家庭薰陶,馮端自幼嗜書,剛剛識字,就愛翻看哥哥姐姐們的課本,哪怕還要猜字度句,對內容不甚了了,卻也興趣盎然,自得其樂。
大哥馮煥對他影響最大。馮端就讀蘇州中學時,已經上大學的哥哥常以新書作禮物,寄送給這位最小的弟弟。
正是大哥送的科普讀物,給馮端做了科學啟蒙,使他對地理、天文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課業之餘,馮端總愛熟記地圖,觀察星象,無論是各國首都疆域,還是星座名稱位置,他都能如數家珍。而文史哲書籍的廣泛涉獵,更是拓展了他的視野和想像力,成為馮端深沉的文化積澱和精神指引,形成了他寬容開放的人生態度。
從中學的圖書室,到大學的圖書館,哪怕是偶遇的小書店,都讓他格外欣喜,流連忘返。
馮家三兄弟都曾在南京大學的前身中央大學就讀。學校圖書館留下了三人手不釋卷、自修苦讀的身影。馮端院士曾回憶,他在中央大學圖書館閱讀了大量的英文小說、傳記、散文,英語能力飛速提升,抗戰中在重慶參加中央大學英語甄別測驗,他分數最優,英語直接免修。
青年時期他還自修了法語、德語和俄語,經常翻譯歐美的科學和文學著作,曾以「若梵」為筆名發表譯詩。歌德、雪萊、裡爾克等著名詩人的作品,都曾在他筆下被精心推敲,譯為中文。
深厚的語言功底,為馮端學貫中西、探索創新,特別是洞察物理學的前沿課題,最終取得累累碩果,打下了出色的語言基礎。
他早在1974年發表的論文《晶體生長中缺陷的形成》中,引用國際學術界重要文獻達80篇之多。有科技史研究者評論:「這樣的外語功底,在當年從未留學的學者中極其罕見。」
馮端在國際研討會上發言
來源: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採集工程
馮端曾用10個字概括自己的一生——「讀書、教書、寫書和科研育人。」 在長期的教學和研究實踐當中,他筆耕不輟,主編和撰寫了《金屬物理學》、《材料科學導論》等多部具有裡程碑意義的論著。同時,他還不忘為青少年編撰科普圖書,引導著一代又一代學子投身科學,獻身科研。
2003年馮院士80壽辰之際,他和金國鈞先生合著的《凝聚態物理學》(上冊),以及他的《零篇集存——物理論叢及其它》相繼出版。
在91歲生日前夕,馮院士耗20年之心血,長達170萬字兩卷本巨著——《凝聚態物理學》問世。中科院院士、物理學家於淥評價道:「凝聚態物理是一座迷宮,年輕學者最需要的是指引方向的路標,馮先生的這本書勾畫了一幅準確、詳盡的地圖。」
2015年,馮端院士與夫人陳廉方迎來「鑽石婚」紀念。慶賀儀式地點,選在了南京大學邊上的先鋒書店。
那天,老爺子笑眯眯地對來賓們說:「儀式在書籍的包圍中進行,這是一件多麼美好的事情。」
詩歌:「聚合」物理、浸潤人生
與夫人迎來「鑽石婚」,紀念60載相濡以沫的愛情,馮先生早有準備。夫婦倆贈給來賓的的禮物,是他們攜手翻譯的配詩畫冊《蝶影翩翩》。
詩歌,正是兩位老人愛情的見證。
自小,母親便為馮端做詩詞啟蒙,教他背誦《唐詩三百首》、《千家詩》,為他打下了古體詩的基礎。青少年時期他讀過的白話詩、國外詩歌更是陶冶情操,過目難忘。
讀詩、寫詩,成了馮先生的一種表達方式,所思所感,所悟所愛,寄情文字,皆由詩出。
馮端院士與妻子陳廉方女士 攝於2020年結婚紀念日
來源:東方IC
1952年,馮端贈給陳廉方兩本心愛的詩集《青銅騎士》、《夜歌和白天的歌》,表達心意。兩人因詩結緣,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在陳廉方珍藏的皮箱裡,是馮先生在60年中給她寫的書信,其中大多是自創的詩歌。濃情蜜意,躍然紙上。
比如,曾讓學生和好友們傳頌的這一首,寫於1992年結婚紀念日:
遙望南天白下門,悠悠往事了無痕。
樓霞紅葉窺翠禽,玄武白雪凝山盟。
春情婉鸞存心底,秋色旖旎勾夢痕。
彈指一揮驚世殊,猶憐娉婷伴終身。
說來有趣,馮端先生向來治學嚴謹。憑藉紮實的文學功底,無論是編寫教材書籍,還是修改論文,他都斟字酌句,力求精確。但在他的詩詞中,卻極富浪漫和灑脫。
1954年到1955年的冬天,中國等東北亞國家遭遇罕見的低溫天氣。江蘇當年頻頻遭遇寒潮。在《中國氣象災害大典(江蘇卷)》中有記錄:南京出現20世紀有氣象記錄以來罕見的低溫暴雪,積雪最厚達51釐米。
就在那年冬天,新婚沒多久的馮端,拉著陳廉方的手,踏雪巡遊玄武湖畔。陳廉方一直奇怪:當年怎麼就不覺得冷呢?
馮先生一笑,豪氣揮筆:
休雲後湖三尺雪,深情能融百丈冰。
三尺與百丈,是這位精通微小粒子的物理學泰鬥,衡量愛情的標尺。
不僅僅是陳夫人,任何一位讀者,翻開馮院士編寫的著作,都能感受到他濃濃的詩意和對世界,對科學深邃的思考。
物理學文章的開篇,常常是他引用的詩句、格言,與主題意境頗為契合。
《不同結構中波的傳播》的開端,他引用了莎士比亞十四行詩:
像波濤滔滔不息地滾向沙灘,
光陰也分秒必爭地奔赴終點。
後浪和前浪不斷地循環替換,
前呼後擁,
一個個在奮勇爭先。
在《晶態面面觀》中,他引用英國詩人白朗寧的詩句:
在世間,殘缺的拱弧;
在天上,完美的渾圓。
在《熵的世界》中,他引用哲學家維根斯坦的名言:
「凡我們不可言說的東西,我們必須保持沉默」。
馮院士曾說:「科學和藝術可以彼此應和,詩歌和物理彼此相通。」
在生命中最後的幾年裡,馮端夫婦是在南京的一家養老院度過的。
先生常常憑窗遠眺,與妻子吟誦詩詞,從《秋柳詩》、《虞美人》,到《念奴嬌•赤壁懷古》和《滿江紅》,抒發胸意,鍛鍊腦力。這成為夫婦倆每日生活的一大樂趣。
馮端院士為紀念與妻子鑽石婚而做的《鑽石頌》
來源:東方IC
2011年,經國際小行星中心和國際小行星命名委員會批准,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將國際編號為187709的小行星命名為「馮端星」。
無論時光過去多久,當夜幕降臨,滿天星鬥之時;當有好奇的少年用望遠鏡打量星空,開始研究起這顆「馮端星」的時候,一定會學到這位中國物理學泰鬥的科學成就,還有他傳奇的詩意人生。
附:
馮端院士一生極富詩意與才情,賦詩無數,其中相當一部分是專為妻子陳廉方女士而寫,情真意切。荔枝新聞特將其中的幾首摘錄於此。我們不妨細細欣賞,輕聲吟誦,送別這位科學巨匠。
《旅美雜詠》兩首
一
紐約秋意濃,夾道霜葉紅。
試問陽臺上,菊花開幾叢?
二
異域風雨夜,客枕相思湧。
遂令閨中婦,潛入遊子夢。
《1990年結婚紀念組詩之一》
人海茫茫覓知音,欲尋佳麗結同心。
甚喜卿卿具慧眼,能識璞玉藏純晶。
《慶金婚》
長憶人間四月天,櫻花垂柳記良緣。
五十年後牽手遊,皓首深情似當年。
《鑽石頌》
平倉巷內偶邂逅,白雪冰晶後湖遊。
秋賞紅葉漫棲霞,翠鳥驚豔荷枝頭。
更喜人間四月天,梁園酒家結良緣。
放眼太湖碧波淼,一樹櫻花照清漣。
六十春秋恩愛篤,雙雙執手難關渡。
而今白髮同偕老,朝朝暮暮永相濡。
本文內容來源:
南京大學官方網站
《馮 端:即物窮理寫人生》 (作者:李鍾梅)
《因詩結緣60載 馮端院士今日在書店紀念鑽石婚》 (人民網)
《馮端:窮理盡性皆為詩》 (中國科學報)
《馮端:人生四境》 (光明日報)
《凝聚人生:馮端研究報告》 (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採集工程)
《零篇集存———物理論叢及其它》讀後 (作者:中科院物理所 聶玉昕)
《科學與人文交叉視野中的學術大師——從《零篇集存》看馮端何以成為物理學大師》 (作者:國防科技大學 朱亞宗)
(本文系荔枝新聞專稿,拒絕一切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