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正式成為美國史上首位被彈劾兩次的總統

2021-01-20 澎湃新聞

編輯:江南

來源:CNN、VOA、NPR等

編譯:文婉秋

由於總統川普上周煽動其支持者暴力襲擊國會大廈,經過周三(1月13日)數小時的辯論,美國國會眾議院在周三下午對彈劾總統川普的決議進行投票,眾議院以 232-197的過半數贊成票再次成功彈劾川普。川普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一位被彈劾兩次的總統。

該決議包括一條彈劾條款,指責這位總統,在他的任期僅剩幾天的時候「煽動叛亂」,並稱他「嚴重危及美國及其政府機構的安全」。

眾議院議長南希·佩洛西(Nancy Pelosi)在就彈劾展開的辯論開始時說:「我們知道,美國總統煽動了這場叛亂,這場針對我們共同的國家的武裝叛亂。他必須離開。他對我們都熱愛的國家來說,是一個明確而現實的危險。」

在投票前的辯論當中,兩黨展開了並不算激烈的攻防,民主黨人懇請他們的同事追究總統在煽動衝進國會大廈的支持者方面的責任,而大多數共和黨議員則譴責急於彈劾是分裂行為,並指責民主黨人對去年夏天美國城市騷亂的反應是虛偽的。

但眾議院的一些共和黨人已經與總統決裂。下午共有10名共和黨眾議員投票支持彈劾川普,包括眾議院排名第三的共和黨議員莉茲·切尼(Liz Cheney)在內。

參議院多數黨領袖米奇·麥康奈爾(Mitch McConnell)周三下午告訴同事們,他仍然沒有決定是否會在參議院的審判中投票支持給川普先生定罪,他說他打算「在法律論點提交給參議院時聽取它們。」

麥康奈爾在給同事的一份說明中寫道:「雖然媒體充滿了猜測,但我還沒有就如何投票做出最終決定,我打算在法律論點提交給參議院時聽取它們的意見。」他的辦公室公開了這份說明的節選。

在麥康奈爾發出說明之前,《紐約時報》周二報導稱,這位共和黨領導人已經告訴同事,他認為川普犯下了可彈劾的罪行。

《紐約時報》還報導說,麥康奈爾已經告訴同事,他很高興民主黨人正在採取行動彈劾川普,因為這將使共和黨在總統卸任後更容易與他決裂。

一名國防官員告訴哥倫比亞新聞,數以百計的國民警衛隊士兵駐紮在整個國會大廈,在投票期間保持戒備,安全威脅程度仍然「非常高」。

總統拒絕對造成5人死亡的致命襲擊事件承擔任何責任。他聲稱,在支持者衝進國會大廈之前,他對支持者的講話是「完全恰當的」。

川普周二在德州美墨邊境參觀一段邊境牆時抨擊了眾議院的彈劾行動,他說:「彈劾騙局是我國歷史上最嚴重、最噁心的獵巫行動的延續,正在引起巨大的憤怒、分裂和痛苦,遠遠超過大多數人的理解,這對美國來說是危險的,尤其是在這個非常緊張的時刻。」

總統及白宮在周三傍晚之前都保持沉默,未再就彈劾投票發表任何評論。

川普任期只剩7天,民主黨人為何要開啟彈劾?

據 VOA 報導,美國國會眾議院民主黨人周一(1月11日)正式公布一項針對川普總統的彈劾條款,以「煽動叛亂」追責總統。眾議院可能最早於本周三對此彈劾條款投票表決。

與此同時,作為罷免總統的另一項努力,眾議院民主黨人也在周一正式公布一項呼籲彭斯副總統召集內閣啟用美國憲法第25修正案的決議。因共和黨眾議員反對,民主黨人要求眾議院無異議通過決議的請求破滅。眾議院議長南希·佩洛西(Nancy Pelosi)隨後發聲明表示,眾議院接下來將把該決議帶入全員正式投票表決的程序。據報導,該表決程序於周二舉行。

佩洛西同時在聲明中表示,一旦決議被通過,如果彭斯副總統不在24小時內啟用第25修正案,眾議院將開啟對川普總統的第二次彈劾。

上周三,川普總統支持者暴力衝擊美國國會大廈,造成5人死亡,其中包括一名國會警察。此事引發美國國內對川普總統的強烈不滿,批評者認為,川普煽動了該暴力事件的發生,擾亂美國政府認證大選結果的民主程序,該為此負責。

上周四晚間,川普發布視頻譴責周三發生的暴力行為,並承認敗選,承諾致力於一個「和平、無縫」的權力交接。不過,美國國內尤其是國會民主黨人要求罷免總統的呼聲並未因此消減。

川普總統的任期將於1月20日中午正式結束,僅剩7天時間,為何此時開啟彈劾?可行性多高?將帶來怎樣的影響?

何為彈劾?

作為美國權力制衡機制的重要體現,美國憲法規定,國會有權彈劾和罷免犯有「叛國罪、受賄罪和或其他嚴重罪行和不端行為」的總統。

至今,美國歷史上還未有過因彈劾而被罷免職務的總統。1868年的安德魯·傑克遜(Andrew Jackson)總統和1998年底至1999年初的比爾·柯林頓(Bill Clinton)總統均遭眾議院彈劾,但兩人最終都獲參議院無罪宣判,成功留任。1974年的理察·尼克森(Richard Nixon)總統也曾面臨彈劾,但在被眾議院正式彈劾前提出辭職。

2019年12月,川普總統被眾議院以「濫用職權」及「阻礙司法」為由彈劾,但參議院最終在2020年2月表決否認罪行成立,川普總統成功留任。

如果此次這項以川普總統「嚴重罪行和不端行為」為由的彈劾決議獲眾議院多數通過,川普總統將成為美國史上首位連遭兩次彈劾的美國總統。據《紐約時報》報導,該決議已獲得超過210名眾議員的支持,離決議通過所需的218票「簡單多數」(眾議院共有435名議員)僅有幾票之差。而美國政治新聞網站POLITICO援引一名參與彈劾決議工作的國會助手稱,該決議目前已獲得超過218名議員的支持。

什麼流程?可行性多高?

根據美國憲法規定的彈劾流程,一旦彈劾決議在眾議院獲得通過,下一步就到了參議院,進入審判程序。若拿普通刑事案件做比較,這就相當於總統遭眾議院「起訴」後,在參議院進入「庭審」程序。在「庭審」階段,眾議院為此派出的一組議員擔任「檢察官」角色,川普總統律師團隊擔任「辯護律師」,參議院擔任「陪審團」角色,美國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小約翰·羅伯茨(John Roberts)監督審判程序。通常情況下,參議院會聽取證人的證詞。但在彈劾程序下,參議院可自行決定是否聽取。

審議之後,若要參議院最終通過彈劾罷免,即對總統「定罪」,簡單多數(超過半數即可)票還不夠,得有三分之二參議員構成的「絕對多數」同意定罪才行。在1月20日的就職典禮前,共和黨仍掌控參議院多數議席。

自上周三國會騷亂事件以來,阿拉斯加州共和黨參議員麗莎·穆考斯基(Lisa Murkowski)和賓夕法尼亞州共和黨參議員帕特·圖米(Pat Toomey)已公開要求川普總統辭職,內布拉斯加州共和黨參議員本·薩斯(Ben Sasse)已表達願意考慮彈劾條款。

但截止目前,還沒有一名共和黨參議員明確支持彈劾。在提出彈劾決議的眾議院,也尚不清楚是否已有共和黨議員願意對此決議投贊成票。上周四,伊利諾州共和黨眾議員亞當·金辛格(Adam Kinzinger)呼籲用第25修正案罷免總統,但他至今還未對彈劾決議做明確表態。

呼籲總統辭職的圖米上周六接受CNN採訪時表示,總統確實做了可遭彈劾的事,但「從實際可行度來看,我不知道是否有可能在(川普任期)僅剩沒幾天的情況下做成彈劾這件事。」 對於總統離任後美國憲法是否還允許彈劾程序,圖米也表示質疑。

如果彈劾決議獲眾議院通過,也尚不清楚參議院會何時重新召集會議開始審議。參議院多數黨領袖米奇·麥康奈爾(Mitch McConnell)上周已表示,在1月19日之前,他不會結束參議院休會期,重新召集會議。而那正是當選總統拜登和當選副總統賀錦麗就職典禮前一天。

正如圖米所說,離任總統是否還能被繼續彈劾是個爭議話題,美國憲法沒有對此做出規定,也沒有同樣情況的歷史先例可循。目前,法律專家們仍在對此進行商討。不過,彈劾審判的具體規則可由參議院自行決定,因此目前也有人建議,可以等到民主黨人佔據參議院多數議席後再將彈劾條款送至參議院。等到拜登和賀錦麗就職典禮後,以及喬治亞州兩名新當選的民主黨參議員宣誓就職後,民主黨將成國會多數黨。

彈劾意在阻斷川普2024參選總統?

佩洛西在周日(1月10日)接受CBS採訪時表示,儘管川普總統任期只剩幾天,但「他做的事實在太嚴重,必須對他的行為進行起訴。」 同時她也指出,除了讓罪行得到正義的審判之外,彈劾可以取消川普未來參選任何公職的資格。

根據美國憲法,一旦參議院在彈劾審判後對總統定罪,可進一步投票決定是否剝奪其未來參選美國任何公職的資格。而這一投票,只需參議院簡單多數即可通過。一旦民主黨成為參議院多數黨,這一結果就不難達到。川普總統曾暗示會在2024年重新競選總統,所以部分人因此而支持彈劾。

佩洛西也對CBS說:「這是很多人推動彈劾程序的動機之一。」

公共事務顧問、前國會共和黨議員助理德魯·霍爾登(Drew Holden)在上周的電話採訪中告訴 VOA,川普總統上周的行為是足以構成彈劾指控的,他覺得不能放任那樣的行為不受任何懲罰。

「(如果不懲罰)我們會開創一個糟糕的先例——當我說「我們」,我指美國人,但也指共和黨人——如果我們放棄機會用最嚴厲的方式指責他的行為,那麼我們就是在放任未來可能出現的不良行為,」 霍爾登說。

不過,霍爾登也很懷疑能有足夠共和黨人支持通過彈劾。「現實是,川普將是一個『國王製造者』,對於國會裡將面臨中期選舉的許多共和黨議員來說,得到他的支持意義巨大,畢竟還是有七千多萬美國人投票給了川普。」

為何有人對彈劾表達顧慮?

也有不少共和黨人表示,此刻進行彈劾會加深美國國內的裂痕,讓當選總統拜登一貫強調的團結更加艱難。眾議院少數黨領袖凱文·麥卡錫(Kevin McCarthy)今天已宣布反對彈劾川普總統的決議。他表示,考慮到國家的團結,國會不該在這個時候進行彈劾。白宮發言人上周五也表示:「現在是國家療傷和團結的時候,在總統任期只剩12天時提出有政治動機的彈劾程序只會進一步分裂我們這個偉大國家。」

周一,總統就職委員會正式確認,當選總統拜登的就職典禮主題是「美國團結」。

另外也有分析指出,一旦拜登和賀錦麗上臺,當務之急是敦促國會儘快通過被提名的新內閣人選,以便快速開展工作,尤其是新冠疫情相關的各種緊急工作。而一旦眾議院通過的彈劾條款送到參議院,根據憲法,參議院必須立刻進行彈劾相關的審議工作。

出於這種擔憂,眾議院民主黨黨鞭詹姆斯·克萊伯恩(James Clyburn)向福克斯新聞表示,可能考慮推遲向參議院提交彈劾條款,直到拜登上任100天後再送至參議院。有的民主黨議員表示贊成,但也有眾多民主黨議員反對這種做法,認為這會損害彈劾決議的公信力。據報導,拜登已於周一對此表態,表示如果彈劾條款被送至參議院,希望參議院能將時間「一分為二」,同時進行其內閣提名人選的確認工作和彈劾審判工作。

而據《華盛頓郵報》報導,也有不具名的民主黨人對彈劾工作持保留態度。這名民主黨人表示:「很多人都對彈劾工作將如何被完成、如何被處理,以及如果確保這一工作不會進一步分裂國家表示擔憂。」 但該民主黨人也表示,彈劾工作已經展開,現在沒人知道如何才能阻止這一進程。

西維吉尼亞州民主黨參議員喬·曼欽(Joe Manchin D-W.VA.)上周五表示:「對彈劾這事,我們理性些吧。既然最後會是無果而終,我們何必再走重走一遍老路?」

眾議院投票表決第二次彈劾川普

眾議院準備在周三(1月13日)迅速進行兩黨投票,譴責川普在煽動美國國會大廈騷亂中的作用,從而使川普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一位被第二次彈劾的總統。

眾議院民主黨人和至少少數共和黨人,包括眾議院第3號共和黨人,將投票支持彈劾川普。就在一周前,一群致命的暴徒衝垮了國會警察的防線,攻入了美國國會大廈,並將副總統彭斯和議員的生命置於危險之中。

投票的速度和共和黨的支持凸顯了國會議員對川普以數月來關於選舉被竊取的沒有依據的指控煽動佔領國會大廈的騷亂者的角色感到憤怒。眾議院將於周三表決的彈劾決議案指控川普的罪名只有一個:「煽動叛亂」。

最終將投票支持彈劾的共和黨人人數仍不清楚。到目前為止,已有至少5名共和黨人表示將投票彈劾川普。雖然眾議院少數黨領袖凱文·麥卡錫(Kevin McCarthy)和少數黨黨鞭史蒂夫·斯卡利斯(Steve Scalise)反對彈劾,認為這是一種分裂國家的反應,但來自懷俄明州的眾議院第三號共和黨人利茲·切尼(Liz Cheney)周二宣布將投贊成票,並發表嚴厲聲明,指控「美國總統對其職務和對憲法的誓言的背叛從未如此嚴重」。

共和黨內部對周三投票的分歧,與眾議院民主黨2019年彈劾川普形成鮮明對比,當時眾議院共和黨人一致反對。而據《紐約時報》、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等新聞媒體周二報導,參議院多數黨領袖米奇·麥康奈爾(Mitch McConnell)表示,他認為彈劾川普將使共和黨更容易擺脫總統和川普主義,這也是共和黨人正在迅速拉開與過去四年統治該黨的總統之間距離的另一個跡象。

民主黨人在川普總統任期的最後幾天已經迅速凝聚,利用彈劾作為對總統行為的適當回應,並以此推動總統在任期結束前下臺,儘管這種情況看起來不太可能。眾議院在周二晚些時候批准了一項決議,敦促彭斯援引第25修正案將川普趕下臺,但彭斯在投票前發信表示不會這麼做。另外,一位接近川普的消息人士周二晚間也對有線電視新聞網表示,「沒有考慮他的辭職問題」,提到總統,他補充說:「他不會那麼做。」

眾議院議長南希·佩洛西(Nancy Pelosi)對共和黨人針對川普在騷亂中的角色採取不同行動(如譴責)的行動不加理睬。她在周二晚間任命了彈劾經理人,這個由9名民主黨人組成的團隊將由來自馬裡蘭州的眾議員傑米·拉斯金(Jamie Raskin)領導,這表明她並不打算在向參議院發送彈劾文件時猶豫不決。

佩洛西周二晚間在眾議院會場上說:「總統的行為表明他絕對無力履行其職務中最基本、最根本的權力和職責,因此必須立即將總統免職。」

川普對自己在上周國會騷亂中的角色沒有表現出任何悔意,周二他在親川普的支持者上周入侵美國國會大廈後的首次公開講話中抨擊了彈劾行動。

川普在談到他上周在騷亂前對人群的講話時說:「有人分析過了,人們認為我說的話完全合適。」

周三的彈劾投票有可能使當選總統喬·拜登(Joe Biden)政府的開局日子變得複雜,這既是拜登努力與共和黨人接觸的結果,也是因為參議院很可能在拜登上任之際就被一場審判所束縛。

雖然麥康奈爾對支持彈劾保持沉默,但他表示不打算在1月19日之前讓參議院復會,這意味著潛在的參議院審判很可能發生在新上任的參議院多數黨領袖查克·舒默(Chuck Schumer)領導的參議院。拜登和舒默都認為,在進行審判時,參議院將儘量分工,以便參議院在進行彈劾審判的同時,還可以確認拜登的提名的內閣人選,並審議新的新冠救濟法案。

參議院多數黨領袖決定不在川普卸任前啟動彈劾審判

據最新發布的信息,參議院多數黨領袖米奇·麥康奈爾(Mitch McConnell )告訴少數黨領袖查克·舒默(Chuck Schumer),他不會同意在當選總統喬·拜登(Joe Biden)上任前重新召開參議院工作會議,這一切都確保了川普總統的彈劾審判要在他卸任後才能開始。

另據路透社當天此前的報導,據一位消息人士透露,美國參議院的共和黨領導層正在考慮,如果眾議院批准了彈劾川普的條款,最早在周五(1月15日)就開始對總統川普進行彈劾審判的可能性。

這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參議院共和黨高級助手強調,目前還沒有就是否採取這一步驟作出最終的決定。

參議院多數黨領袖米奇·麥康奈爾的助手沒有立即發表評論。

麥康奈爾曾採取的立場是,由於參議院下一次例會定於下周二(19日)舉行,如果沒有所有100名參議員的同意,他不能提前讓參議院重新召開工作會議。

但參議院民主黨領袖查克·舒默列舉了麥康奈爾可以採用的提前讓參議員回來開會的辦法,並敦促他這樣做,以便考慮開始就眾議院的彈劾條款進行審判。

參議院定於周五舉行「形式化」會議。這種會議通常非常簡短,不進行任何立法行動。

眾議院預計將在周三晚些時候投票批准一項針對川普的彈劾條款,指控他煽動叛亂。如果眾議院批准該彈劾,將轉交由參議院決定是否給總統定罪。(至發稿前,眾議院投票結果公布,已經通過彈劾。)

原標題:《川普正式成為美國史上首位被彈劾兩次的總統》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美國暴亂發生後,川普是否會提前下臺?
    本周美國發生的事情相信大家都知道了,川普在任大約還有10天,但是暴亂過後川普是否會提前下臺又成為最近新的爆點話題。那麼川普到底有多大可能提前下臺?有什麼法律依據和方式提前下臺呢?今天的文章就來分享這個事情。先了解一下誰在呼籲川普提前下臺?
  • 美聯社不小心曝出佩洛西、民主黨欲迅速彈劾川普真正目的
    美西時間1月8號,根據美聯社報導,美國民主黨在當天制定了彈劾川普的計劃,儘管他馬上要離開白宮了,但是眾議院議長南希佩洛西表示說,她已經與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就防止他們所形容為是精神錯亂的川普,在最後幾天下令進行核打擊一事進行交談。佩洛西和民主黨正在考慮從周一開始啟動彈劾程序。此前支持川普的示威者是攻破了美國國會大廈,震驚了世界和美國。佩洛西說,我們必須要採取行動。
  • 川普遭二次遭彈劾 白宮官員:總統很緊張 沒人幫他
    美媒稱,周三,川普成為史上首位兩次遭彈劾的總統。作為一名領導人,他感到日益孤立、憤懣、充滿報復心。據美國《華盛頓郵報》網站1月14日報導,川普的任期只剩下不到7天,他的核心圈子正在萎縮,白宮辦公室人去樓空,一些留下來的人還遭到了他的抨擊。
  • 大美興,川普王,美國總統要稱王,如何實現?
    之前,因為和紐約州長的互懟,州長諷刺總統要當國王,但是美國不需要國王,對此,川普在記者會上回應,半開玩笑的說:對,我就是要當美國的國王。川普七十有餘,於亂世之中開創全新政體,行君臨天下之事,實為強人所難。
  • 史上反對呼聲最強的美國總統 細數川普的漫畫形象
    唐納·川普成為下一任美國總統早已人盡皆知,美國華盛頓當地時間1月20日,川普將正式宣誓就職,成為美國歷史上的第45任總統。
  • 川普將頒總統自由勳章,給2名共和黨眾議員
    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可望頒給共和黨籍聯邦眾議員努尼斯(Devin Nunes)、喬登(Jim Jordan)總統自由勳章(Presidential Medal of Freedom),這兩人也都是川普的死忠支持者。
  • 被永久封號,「川普」成敏感詞,川普兒子怒:美國言論自由已死!
    於是在被永久封號當天,川普就和推特玩起了抓迷藏。換一個號接著被封,換別人的號也被封。  川普的主帳號被封之後,他就馬上「轉戰」了美國總統的官方推特帳號(@POTUS),連發數條推文怒懟推特,主要觀點如下:  1.推特是個私人公司,要不是政府的《230條》,他們早就玩完了。
  • 《華爾街日報》社論呼籲川普自行辭職,「避免再遭國會彈劾」
    美國周三發生衝擊國會的激烈示威後,不少共和黨人轉為放棄挑戰選舉結果,並與川普保持距離,部分人更建議川普提前下臺。過往立場相對保守的《華爾街日報》周四(7日)發表評論文章,認為對川普來說,最好結局將是他主動辭職,否則可能再面臨國會彈劾。
  • 川普促最高院拯救美國,拒絕「非法總統」
    美國總統川普(川普)10日連發推文,敦促美國最高法院,將美國從史上最嚴重的選舉舞弊中拯救出來。川普拒絕承認拜登這個「非法總統」,並首次公開譴責此次大選舞弊是一場「政變」。川普總統12月9日向最高法院提交動議,加入德州挑戰喬治亞州、密西根州、賓州和威斯康辛州4個搖擺州選舉結果的訴訟。動議文件中寫道:「每個被告州的選舉官員在進行2020年大選時都進行了(選舉法規的)改動,或未能執行州選舉法。」
  • 美國史上那些連任失敗的總統,人數其實不少,川普並不孤單
    川普連任失敗似乎已成定局了,美國總統的任期一般情況下不得超過兩屆,最開始這並不是法律規定的,只是因為首任總統華盛頓在做了兩屆後自動辭職了,後人總不好意思說自己成就比華盛頓大吧,所以就成了一個潛規則。二戰時期,因為戰爭背景,羅斯福連任了四屆(沒做完就去世了),在此之後法律才規定了總統只能連任兩屆。
  • 川普拒絕交出核按鈕?美國總統交接缺失關鍵一環,佩洛西高度緊張
    據美媒報導,日前川普在推特上表示,「致那些好奇的人,我不會參加1月20日舉行的總統就職典禮。」在經歷了國會暴力事件後,川普與美國政界的關係已降至冰點。參議院共和黨領袖麥康奈爾和當選總統拜登等人表示,衝擊國會的川普支持者是「暴徒」和「叛亂分子」,並指責川普是暴亂的煽動者。參議院民主黨領袖舒默和眾議院議長佩洛西等人則要求副總統彭斯依法解除川普的職務,提前讓他下臺,否則國會將對川普第二次發起彈劾。在這種情況下,川普拒絕出席拜登的就職儀式並不令人感到意外。
  • 川普赦免前國家安全顧問弗林,引發新政治風暴
    川普總統周三(11月25日)宣布,他已赦免了他的首位國家安全顧問弗林(Michael Flynn)。此消息一出,立刻引發了兩黨的不同聲音。 眾議院情報委員會和司法委員會主席, 亞當·希夫和傑羅德·納德勒,在總統宣布赦免後,激烈抨擊了這一舉動。 希夫和納德勒在針對川普的彈劾調查中擔任了關鍵角色,兩人都指出,赦免弗林標誌著川普權力的濫用。
  • 川普被二次彈劾,義大利等65國幹涉2020年美國大選!
    目前的國會大廈到處都是席地而睡的國民警衛隊士兵佩洛西此舉打破了多項歷史紀錄(推進彈劾速度最快,對同一位總統彈劾兩次,拉票最多)。在美國的歷史上總共只有四位總統遭到過彈劾,沒有一例成功的。1868年美國總統安得魯因為在戰後重建問題上,與反對黨產生了分歧被彈劾,結果在參議院以一票之差躲過去了;1974年美國總統尼克森因為水門事件遭到民主黨彈劾,結果他在投票前夕主動辭職了;1998年柯林頓因為在萊溫斯基性醜聞案中作偽證遭彈劾,沒有在參議院獲得通過。川普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一位遭到兩次彈劾的現任總統,創造了一個新紀錄。
  • 332:95,美眾議院否決彈劾川普!美總統被彈劾下臺的概率有多大?
    摘要:美國人又吵著要彈劾川普了,不過這次川普依舊幸運,美國眾議院否決了彈劾他的決議。那麼,美國總統被彈劾下臺的可能性有多大?|4位女議員要求彈劾川普【中油網】訊:據俄媒7月16日報導,美國國會女議員伊爾汗·奧馬爾稱,美國總統川普侵犯了基本人權,現在終於是彈劾他的時候了。奧馬爾在新聞發布會上說:「總統侵犯了基本人權……川普政府是歷史上最腐敗的政府……現在是時候彈劾這位總統了!」
  • 烏拉,川普大總統!
    川普總統走下樓梯之後,在樓梯處略微停了一下,用他標誌性的慢動作微微轉向人群,略帶微笑地向他們鼓了兩下掌,隨後便領著他的家人,朝著舞臺中央講臺另一側等候著的副總統佩斯一家走去。這短短的不足10米的舞臺,川普總統走了差不多整整一分鐘。「這是我們的勝利!」川普一字一頓地向臺下歡呼著「U.S.A.」的人們開始了他的獲勝演說。
  • 投資專家:為什麼一半美國人瘋狂愛川普,而左派卻拼命詆毀川普?
    四年來,民主黨人和其左翼媒體僕人一直在撒謊,散布詆毀川普總統的虛假謊言。川普的支持者現在怎麼可能相信他們呢? 被川普總統譴責為騙局的「通俄門」調查,是虛假宣傳的鼻祖,導致任命了一名特別檢察官進行了無休止的調查,摧毀了退休的弗林(Michael Flynn)將軍和他的兒子等無辜人的生活。
  • 華盛頓郵報:川普的惡臭將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粘在共和黨身上
    《紐約時間》原創文章,轉載須徵求許可,規範署名(公號名/ID/作者),違者必究編輯、譯:SUN來源:華盛頓郵報【編者按】昨天,美國眾議院歷史性地通過了對在職總統川普進行第二次彈劾的投票。
  • 紐約市:全面終止與川普家族合作!川普被全面清算正式開始
    如果說美國哪裡是讓川普最為熟悉和留戀的地方,毫無疑問,那一定是紐約。由於現在川普正在受到參眾兩院的彈劾,1月13日,紐約市長布拉西奧(民主黨)宣布:鑑於美國總統川普鼓動「暴民」攻佔國會,紐約市將全面終止與川普集團的一切商業合作。包括終止正在履行的逾1700萬美元的合約以及位於布朗克斯的一座高爾夫球場、中央公園的兩座溜冰場和一處旋轉木馬設施。
  • 美國總統大選辯論給川普和拜登搞成了小朋友吵架?網友:該穿尿布了!
    希望大家看完故事多點「在看」,喜歡的話也點個分享和贊 這樣事兒君的推送才能繼續出現在你的訂閱列表裡 才能繼續跟大家分享每個開懷大笑或拍案驚奇的好故事啦~ 話說在今天,美國總統大選辯論正式開始
  • 川普:這是美國史上最重要國會決選
    美國總統川普12月5日晚間親赴喬治亞州集會,為兩位共和黨聯邦參議員候選人助選。川普總統在演講中表示,1月5日喬治亞州聯邦參議員決勝選舉非常重要,決定美國未來。6日當晚集會現場(瓦爾多斯塔地區機場)人潮湧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