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研發石墨烯雙向中紅外通訊系統,可用於紅外光電器件領域

2020-12-19 RFID世界網

近日,《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報導了一種基於石墨烯纖維的雙向中紅外通訊系統,由浙江大學高超、許震團隊和浙大科創中心微納電子學院徐楊團隊合作完成,論文第一作者是浙江大學高分子科學與工程學系的方波博士和微納電子學院的Srikrishna Chanakya Bodepudi博士。該工作探索了宏觀石墨烯纖維在中紅外區域的發光和探測性能,並基於此構建了首套纖維基雙向中紅外通訊系統。該研究展示了石墨烯宏觀材料在中紅外光電子器件通訊領域的應用潛力。

中紅外光及石墨烯簡介

中紅外光(Mid-infrared, MIR)通常指代波長為2-25微米的光波,它與生物體活動的關係密切,這是因為中紅外光的區間剛好分布在生物體熱輻射波長範圍之內(在日常報導和描述中稱為遠紅外光)。先進的中紅外通訊系統在保密通訊、醫療保健、環境監測、氣象科學及太空探索等領域有著重要的應用價值。光學通訊系統通常由兩個基本的功能性結構單元(即發射器和接收器)輔以其它信號處理裝置組成。在傳統的通訊系統中,發射和接收的功能通常由不同的器件分別實現。倘若能找到一種兼具發射和接收功能的材料來實現雙向通訊,就可使通訊系統大大簡化並提高效率。前人藉助於碳納米管和鈣鈦礦等材料,雙向通訊的構想已經初步在可見光及近紅外光區域中實現。然而受限於材料的性能及嚴苛的工作環境,雙向中紅外通訊系統目前尚未能實現。

石墨烯具有原子級別的厚度和極高的電子遷移率,它可以通過載流子耦合或者灰體輻射的方式發射中紅外光,也可以通過結構設計在很寬的波譜範圍內呈現出光電響應能力。然而常規的寡層石墨烯對光子的吸收能力欠佳,難以做成中紅外器件。該工作將石墨烯組裝成弱耦合的宏觀材料,解決了石墨烯低吸收率和低發射率的問題,實現了高性能雙向中紅外通訊系統。


柔性石墨烯纖維

該研究以氧化石墨烯薄膜為原料,通過加捻技術及後處理製備了連續的柔性石墨烯纖維。不同於以往報導的單軸取向的石墨烯纖維,這種纖維在結構及性能上有兩大改變:表面的螺旋型構型使纖維呈現出伸長率超過15%的拉伸形為,並在多次的循環拉伸測試中保持穩定的力學和電學性能;即使在高溫碳化處理後,也有相當比例的弱耦合區域存在。


石墨烯纖維的中紅外探測性能

將弱耦合的石墨烯纖維製備成雙電極的光電導結構,可以探測波長範圍在2-10微米之間的中紅外光。將中紅外光源從電極的一段向另一方向移動,可以發現所檢測到光電流信號會發生方向和強度的逐步改變,證明石墨烯纖維的中紅外探測機理是光熱電效應(photo-thermoelectric effect)。由多層石墨烯弱耦合而成的纖維吸收中紅外光子,局部溫度發生瞬時的上升。此時,在光照區域和石墨烯纖維-金屬結之間會產生一個逐漸削弱的電子溫度梯度。光子激發產生的熱電子在梯度場的作用下逐漸擴散到金屬電極一段,從而產生光電流信號。在此過程中,弱耦合的多層石墨烯結構有效降低了熱電子的層間散射,從而促進了熱電子在毫米級別的石墨烯宏觀結構中快速穿越,在石墨烯纖維中實現了中紅外區域的響應。為了驗證這一機理,作者對比了同樣尺寸的高取向熱解石墨(Highly oriented pyrolytic graphite, HOPG),它是一種強耦合宏觀石墨體,在同樣的實驗條件下並沒有觀測到明顯的光電流信號。

相對於寡層石墨烯材料,石墨烯纖維的電阻要低三個數量級,從而在較低電場作用下會產生較大的暗電流。然而這一問題並不能限制石墨烯纖維突出的探測能力,因為石墨烯纖維構築的光電導結構產生的光電流可以達到0.7A,遠高於寡層石墨烯。該研究發現石墨烯纖維對波長為4微米的中紅外光的探測頻率可以達到0.25兆赫茲,並且具有約0.67 A/W 的響應度。

石墨烯纖維的中紅外發射性能

發射性能測試裝置與探測性能檢測裝置相似,都是將石墨烯纖維固定在兩個電極之間。對石墨烯纖維輸入一定頻率和一定強度的電場,可使其發射波長為2-12微米的中紅外光。隨著電場的提升,光譜會發生藍移,分布範圍逐漸收窄,強度也有大幅提升。將發光的纖維即時的溫度用普朗克函數進行換算,證實了其發光原理屬於典型的灰體輻射。對於灰體輻射材料,其發光的光譜分布範圍及峰值由表面的溫度單一決定,溫度越高越靠近可見光區域。作者通過計算發現,當表面溫度調控在330-700 K時,灰體輻射的波長可以控制在中紅外區域。而石墨烯纖維在空氣中的耐熱溫度可以達到800 K,可以在這一區域穩定工作。比如當輸入電場為3.53 V/cm時,石墨烯纖維可以在662 K的溫度下工作超過40小時。

根據普朗克公式,灰體輻射出的能量與其本徵發射率有著緊密的聯繫。一般情況下,發射率越高,所輻射的能量越強。而發射率又和吸收率正相關。因此石墨烯纖維的發射率在較寬溫度範圍內比寡層石墨烯高兩個數量級,其輻射效率(輻射能量和輸入電場能量的比值)也有一定優勢。通過商用的銦鎵砷探測器所能觀測到的最快發射頻率為10兆赫茲,作者認為這可能和石墨烯纖維的弱耦合結構以及裝置的獨立支撐結構有關聯。弱耦合作用和自支撐結構限制了熱擴散,使電場產生的焦耳熱限制在一個多層石墨烯結構中,促進石墨烯快速高效發光。

雙向通訊系統

基於良好的發射和探測性能,作者以兩根同樣的石墨烯纖維構建了雙向中紅外通訊系統。每根石墨烯纖維都與控制發射和接收的功能電路連接在一起,發射和接收電路的工作狀態通過繼電器實現自動切換。左右兩根石墨烯纖維以一定的工作距離平行放置,以便傳輸和接收中紅外光。具體地,通過數字-模擬轉換和一系列的信號處理模塊向左側的纖維輸入一定頻率的數位訊號,使其發射相同頻率的中紅外光;同時右側的纖維接收中紅外光,並產生同步的光電流,再經過信號處理和模擬-數字轉換模塊轉換成數位訊號顯示在右側的顯示屏上。這樣就實現了中紅外信號從左側到右側的傳輸。右側纖維在接收完信號之後,可以對其輸入一個回覆信號。此時,右側纖維的控制電路會自動通過繼電器切換到發射模式,左側纖維的控制電路切換到接收模式,實現回覆信號從右側到左側的順利傳遞。

該研究報導的中紅外通訊系統非常穩定,可以在兩個纖維間實現穩定的信號交流和多次對話。該系統使用了多種數字/模擬轉換和信號處理模塊將石墨烯纖維的中紅外光通訊推進到數位化模式中,初步探索了應用潛力。受限於信號處理模塊的噪聲幹擾,此系統的通訊頻率只能達到125赫茲。但是作者移除信號處理模塊之後,通訊頻率可以大幅度提升至10萬赫茲,進一步提升優化後,有望接近於商用的通訊系統頻率。

在文章的最後,作者根據雙向中紅外通訊系統的能量轉移過程及工作原理提出了一個品質因子I*,它可以在給定的相同工作環境下,初步預估中紅外響應材料在雙向中紅外通訊系統中所能達到的期望性能。作者還比較了石墨烯纖維與其它碳質材料,發現石墨烯纖維的品質因子佔據一定優勢,其它碳質材料或因受限於較小的橫截面積和較低的響應度。

相關成果以「Bidirectional mid-infrared communications between two identical macroscopic graphene fibres」發表在Nat. Commun.,2020, 11:6368。論文連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0-20033-2#Sec14 。該工作是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相關資助下完成的。

1

相關焦點

  • 浙江大學了一種基於石墨烯纖維的雙向中紅外通訊系統
    )報導了一種基於石墨烯纖維的雙向中紅外通訊系統,由浙江大學高超、許震團隊和浙大科創中心微納電子學院徐楊團隊合作完成,論文第一作者是浙江大學高分子科學與工程學系的方波博士和微納電子學院的Srikrishna Chanakya Bodepudi博士。
  • 高超、許震團隊:石墨烯纖維的又一獨特性能——中紅外發射和探測
    近日,《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報導了一種基於石墨烯纖維的雙向中紅外通訊系統,由浙江大學高超、許震團隊和浙大科創中心微納電子學院徐楊團隊合作完成,論文第一作者是浙江大學高分子科學與工程學系的方波博士和微納電子學院的
  • 綜述:基於二維材料光電子學信息功能器件的新發展
    ,石墨烯在紫外光甚至太赫茲和微波波段仍具有光吸收特性,單層石墨烯(圖2)可吸收2.3%可見光和近紅外波段的入射光。,單層黑磷(圖4)帶隙為2 eV,其填補了零帶隙石墨烯和較寬帶隙過渡金屬硫化物間的空白,可用於光探測,光調製,甚至生物光子學。
  • 光電耦合器和光電繼電器-華南微半導體
    東芝的光電耦合器由一個光耦合到光電探測器的高強度紅外發光二極體(LED)使用最新工藝製造。LED光電探測器對被封裝在具有高透明度的電絕緣樹脂中。東芝光耦的特點光耦包含許多國際安全標準的認證隔離和低功耗。光耦合器和光繼電器都由同一封裝中的發光元件和光接收元件組成。他們的投入輸出信號彼此光學耦合以提供電隔離。光耦合器和光繼電器可用於許多輸出類型可以滿足各種接口需求。
  • 電路圖天天讀(19):區域網中紅外遙控發射與接收電路設計
    系統中選擇的是51 系列的AT89C51晶片,AT89C51是一種帶4k字節閃爍可編程可擦除只讀存儲器(FPEROM—Flash Programmable and Erasable Read Only Memory)的低電壓,高性能CMOS 8 位微處理器
  • 烯旺石墨烯遠紅外巨大醫療價值,已被國內多家醫學科研院所證實!
    石墨烯遠紅外可作為腫瘤無創治療新手段 在腫瘤治療上,遠紅外熱療被國際醫藥界稱之為「綠色療法」,原理是利用有關物理能量在腫瘤組織中沉澱而產生熱效應,使腫瘤組織溫度上升到有效治療溫度,並維持一段時間以殺死癌細胞,同時不損傷正常細胞。
  • 手持式紅外測溫儀是如何測體溫的?與電視遙控器紅外有什麼關係
    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對於紅外線的應用研究非常入迷,想要把它應用到軍事領域,提升自己的軍事實力以及戰場上的優勢。他們研究了紅外尋視系統,這個紅外尋視系統是利用光學機械系統對被測目標的紅外輻射掃描。這些掃描經過一系列儀器和信號的轉換,就可以顯示出目標的溫度圖像。這算的上是簡單意義上的紅外線測溫儀,只不過不能顯示出準確的溫度。
  • 紅外雷射發射器市場引爆在即
    根據TrendForce的LEDinside部門的報告數據顯示,2017年用於智慧型手機3D傳感應用的紅外雷射發射器市場將達到2.46億美元,到2020年將增長至19.53億美元左右。用於智慧型手機3D傳感應用的紅外雷射發射器市場預測(單位:$million)LEDinside研究經理Joanne Wu發表評論道:「紅外雷射發射器包括三個主要元器件:垂直腔面發射雷射器(VCSEL)或邊緣發射雷射器(EEL)、晶圓級光學器件(WLO)和衍射光學元件(DOE)。
  • 用於寬帶光探測的近紅外二維有機共晶體製備成功
    用於寬帶光探測的近紅外二維有機共晶體製備成功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9 16:05:47 天津大學胡文平團隊採用共晶體工程方法製備了一種用於寬帶光探測的近紅外二維有機共晶體。
  • 紅外測溫儀哪個牌子好_十大紅外測溫儀品牌排行榜
    福祿克,行業佼佼者多年來,福祿克電子儀器儀表公司創造和發展了一個特定的技術市場——為各個工業領域提供用於測試和檢測故障的優質電子儀器儀表產品,並把該市場提升到重要地位。每新建的一個工廠、辦公區、或設施,都可成為福祿克產品的潛在用戶。從工業控制系統的安裝調試到過程儀表的校驗維護,從實驗室精密測量到計算機網絡的故障診斷,福祿克的產品幫助各行各業的業務高效運轉並不斷發展。
  • 美國禁止其他國家向中國出售紅外晶片,高德紅外花費8年研發成功
    在海關、機場、火車站等重要區域,全自動紅外熱成像測溫告警系統就像是一雙探知熱量的眼睛,24小時不間斷監控著出入人員們的體溫狀況,可在人流密集的公共場所實現「無接觸式測溫」、「大規模人群實時體溫測量」、「自動抓取發熱人群」,且能做到精準識別、確保不遺漏目標。一旦有人出現發熱等異常狀況,就能第一時間發出預警。
  • 三端雙向可控矽光電耦合器應用!-先進光半導體
    在此應用中,光耦合器用於檢測開關或另一種類型的數字輸入信號的操作。如果要檢測的開關或信號在電氣噪聲環境中,該輸出可用於操作外部電路,照明燈或作為PC或微處理器的輸入。光電電晶體直流開關在此示例中,此處使用外部連結的270kΩ電阻器來控制光電電晶體基極區的靈敏度。
  • 紅外成像技術發展迅速 紅外熱像儀前景大
    相對於2003年的非典時期紅外熱像儀的核心元件還要靠進口,在此次疫情中,國內已經基本實現自給自足,應用紅外測溫技術,為篩查人流、疫情防控做出了巨大貢獻。  2020開始,一場新冠肺炎席捲全球。
  • Semtech的LoRa®器件集成到博立信(Polysense)的紅外體溫傳感器中
    打開APP Semtech的LoRa®器件集成到博立信(Polysense)的紅外體溫傳感器中 Semtech 發表於 2020-04-15 15:12:24
  • 紅外熱成像儀在軍事領域備受青睞,可擁有此技術的國家少之又少
    如今各個國家之間的較量雖然沒有表現得太明顯,但是只要哪個國家先發明了其他國家沒有的軍事裝備,準會被其他國家羨慕,在羨慕之際,更多的是感到危機感,因為這意味著如果不趕快研製出更厲害的軍事裝備,那麼只有被打得份,所以雷射武器,隱身戰鬥機都是這些國家的目標,而紅外熱成像儀也是其中的一個,這個技術最開始是用於國民經濟
  • 紅外測溫儀供不應求,從「隱士」到「明星」,鍺元素的逆襲
    熱成像是通過非接觸探測紅外能量(熱量),並將其轉換為電信號,進而在顯示器上生成熱圖像和溫度值,並可以對溫度值進行計算。為了實現精確測量,熱成像人體測溫系統可以以黑體作為測溫的基準溫度源。黑體安裝在攝像機的視野裡,後者對黑體進行溫度測量,並以此為基準實時進行測溫校正,以達到人體測溫高精度±0.3℃的要求。
  • 聯合光電:將設計及生產技術不斷擴展應用至微型攝像機、有紅外功能...
    同花順金融研究中心8月31日訊,有投資者向聯合光電提問, 尊敬的梁董秘:商務部科技部最近出臺的國家禁止出口的技術有「高解析度可見光、紅外成像技術的總體方案及指標」,請問,這有無涉及到公司的技術?恭候您的答覆。
  • 北大:直接製備圖案化石墨烯納米片,用於發光二極體
    (AlN)、氮化鎵(GaN)為代表的第三代半導體材料,因其優異的性能在LED(Light Emitting Diode)發光二極體等光電器件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北京大學的劉忠範教授和高鵬助理教授、韓國蔚山國立科學技術研究所的Feng Ding以及中科院半導體研究所的魏同波研究員(通訊作者)等人聯合在《Adv. Funct.
  • 使用石墨烯,金的材料系統來產生太赫茲波
    江蘇雷射聯盟導讀:太赫茲光在今後的技術領域具有許多潛在的應用。太赫茲有可能成為繼5G之後實現極端快速的移動通訊連接和無線網絡的最有前途的技術。在千兆赫茲到太赫茲頻率的轉變中所存在的瓶頸主要是由不充分有效的發射源和轉換介質所造成的。
  • 高德紅外:紅外熱像儀龍頭
    來源: 湖南金證顧問 發布時間: 2011年07月20日 17:03 作者: 劉力      高德紅外是規模化專業從事紅外熱成像系統研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