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網8月20日(記者 孫強 通訊員 鐵弩)千年同船渡,百年共枕眠。結髮恩義重,生死相考驗。膠州市鋪集鎮天台寺村村民董紀鵬,34年侍候患病妻子,不離不棄,恩義如山,用真情和堅守,譜寫了一曲生死不渝、可歌可泣的愛情讚歌,不愧為真男人、偉丈夫,贏得四鄰八鄉人們的交口稱讚!
董紀鵬今年64歲,1972年初中畢業後回村務農。1979年,與鄰村諸城市百尺河鎮東龍泉村姑娘楊玉梅喜結良緣,婚後育有2子。從1982年「大包幹」起,農閒時節,他就隨原張家屯鎮建築公司施工隊,外出幹瓦工,足跡遍布膠州、青島、濰坊的大小工地,出力攢錢養家。
董紀鵬17歲那年母親病逝,結婚進門,楊玉梅便挑起了董家7口之家女主人的重擔。父親人到中年,常年在外幹建築;姐姐在董紀鵬結婚當年底出嫁到本村,二弟17歲,三弟12歲,妹妹才8歲,家庭當時的困境,可想而知。
說起董紀鵬與妻子楊玉梅的結合,可謂一波三折、好事多磨。當時,儘管挨墒種地,卻是「跨地區」結姻,嶽父母通過「哨聽」,知道了他家庭的窘況,不願讓閨女嫁過來受罪,死活不同意這門親事。歷時2年多,楊玉梅頂著父母的壓力,與董紀鵬相知相愛,是愛情的神聖力量使她鐵了心地嫁給了他,有情人終成眷屬。
「老嫂比母」,楊玉梅對待弟弟妹妹和已經出嫁的大姑姐,無不盡到了一個嫂子(甚或母親)和弟媳的責任。洗衣做飯,噓寒問暖,盡心盡力。小姑子冬衣上招了蝨子,都是她來幫著抓,其情其景,想來都令人動容。挺過了2年的苦苦掙扎,結婚3年後,分家過日子。既要下地幹活兒,又要撫養兒子,但董紀鵬夫婦仍不忘心繫父親和弟弟妹妹們的生活,時或看顧。所以,這些年來,小姑子董瑞臻一直都在感嫂子的恩。姐姐、二弟、三弟也時時牽掛,姐姐董瑞玉、二弟董紀龍離家近,經常回家看望,三弟董紀政雖遠在瀋陽,卻也通過視頻聊天,定時問候病嫂,盡心周濟。一母同胞,血濃於水,心手相牽,共赴明天。
正當董紀鵬一家四口小日子剛剛起步之時,1986年7月,楊玉梅突感胸悶心慌憋氣,回趟娘家3裡路得歇息五六次,手無縛雞之力。經縣醫院確診為心臟二尖瓣狹窄,關閉不全,需要到青島做手術。當時,大兒子5歲、小兒子3歲。面對突如其來的災難,董紀鵬絲毫沒有退縮,立即將妻子轉院到青島市人民醫院。為交1500元住院押金,他回村跑了3天借了30多戶只湊上700餘元,剩餘的800元,求他一位在青島的三姑暫時給借上。楊玉梅術後頭三天昏迷不醒,董紀鵬日夜守候在病床前,實在撐不住了,就趴在床沿上打個盹,後來腿都控腫了,一按一個窩。住院45天共花去3000餘元醫療費,出院後不久,他就一一去謝還了借親戚莊鄰的錢。愈後,楊玉梅維持著只能幹點兒輕快的活兒。自此,董紀鵬開啟了他照顧妻子34年的漫漫長路!
2004年3月的一天,災難再一次降臨,楊玉梅一早突然暈倒,打120急送膠州市人民醫院確診為腦血栓。後病情加重至心衰,院方下達了病危通知書。在此生死緊要關頭,董紀鵬堅決要求院方出120救護車,把妻子轉院到青島大學附屬醫院,因無床位,又返回膠州市人民醫院,在楊玉梅昏迷不醒中等了5天後,重回青大附院入住,檢查有胸腔積液和肺部感染,輾轉在心內科和呼吸科治療20天後回家休養,花去醫療費3萬餘元。翌年春天,獲悉本村人有去治好的,董紀鵬帶著妻子到威海陸軍醫院腦血栓專科門診,4天打一次溶栓針,共打了7次,住院一個月,花費近9000元,療效尚好。當時,大兒子大學畢業剛參加工作,二兒子從部隊請假回來,幫他照顧了一個月病人。永不放棄不懈治療,楊玉梅總算撿回了一條命,但落下了失語和右側肌體癱瘓的殘疾,經鑑定為肢體一級殘疾。
楊玉梅自威海出院後,董紀鵬每年10餘次帶著她定期去青島、膠州化驗血凝,近10年來在鋪集當地也可以做了。這些年來,董紀鵬為妻子治病累計花費9萬餘元,除了孩子出的、兄弟姊妹幫的,其餘都是借的。資金最急迫的時候,他賣掉了家裡的4頭牛、1輛三輪車、4間老屋,現在住的房子也差點兒賣掉。
現在住這房子,是他1999年蓋起來的。除了木工活兒,其餘都是他自己插空幹的,花了3.5萬元。那時候,在農村,沒有新房,兒子不好說媳婦。為了後代,他在伺候好妻子的同時,苦苦盡到了一位做父親的責任!
當筆者來到天台寺村董紀鵬的家時,第一感覺這是一個「立整」人家,窗明几淨,一塵不染,屋裡一點兒異味沒有,根本想像不到家裡有常年臥床的病人。一個風風火火在外打拼的大男人,是如何做到30年如一日,心無旁騖,耐心細緻地在家伺候病妻的呢?!
貧賤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人得講良心,當初妻子不顧父母的反對,堅決嫁給我,我曾對她許下諾言要一輩子對她好,無論遇到多大的困難,都要不離不棄,同甘共苦。結婚後,她為我們這個家,又付出了常人難以想像的勞苦,我得對起她!」說到這裡,董紀鵬熱淚盈眶。是善良和愛情之偉力,讓他兌現著一個男人的承諾。
萬事開頭難。習慣了在外打拼的董紀鵬,一下子讓他蹲在家裡,裡裡外外一把手,所有家務都壓在他一人身上,讓他不知所措。剛開始時連個饅頭也不會做,但瞅著病榻上妻子那無助殷殷的眼神,他忍淚前行。男兒有淚不輕彈,只是未到傷心處。妻子等錢手術,急不可湊時,他曾痛苦地向隅而泣!如今,妻子需要我伺候,再苦再難我義無反顧,他說這就是命,他認了!慢慢地,他逼著自己學會了炒菜、包餃子、擀麵條、打爐包,衣服破了拖出縫紉機就補,洗衣做飯,樣樣精通,家務活兒沒有能難到他的。每天他給妻子餵水餵飯,活動手腳,翻身,打理拉尿,定時理髮、洗澡。有10多年時間,妻子便秘難排,他就單點兒用手給摳,哪怕是自己正吃著飯,料理好了洗洗手再吃。默默勞作,從不讓妻子看出丁點兒怨屈!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打心底感謝我的老父親,是他用自己的清苦保住了我們這個完整的家!」在機關工作的大兒子董述雷滿含理解感激地說。 董紀鵬為兒孫們樹立了孝老愛親光輝的榜樣,贏得了他們的無上敬重。兒子兒媳及2個孫子,每個周末標準回家,給董紀鵬夫婦帶去無限慰藉和溫暖。家裡的一應用品,孩子們都搶著買。逢年過節,董紀鵬夫婦,也給孩子們發發紅包。
常懷一顆感恩的心,讓董紀鵬有使不完的勁兒。鋪集鎮民政部門,每月給楊玉梅發放130元的殘疾補貼,社會各界時時關心關愛,都給了董紀鵬極大的鼓舞與力量。在今年抗疫期間,他積極響應村「兩委」號召,捐款捐物,宣傳值守,令人敬佩。
「少年夫妻老來伴,結婚40年來,我們互幫互愛,走到今天不容易,我還要一直走下去,好好陪伴妻子度過晚年。」董紀鵬堅定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