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中國現在的國防實力,今天的軍迷幾乎都能如數家珍一般,說出殲20戰鬥機,055萬噸大驅以及東風-21D這些威震敵膽的大殺器,然而我們不能忘記,中國能有今天的成就,都是通過四十年的艱苦突圍換來的。我們就以空軍裝備更新為主線,來簡要回顧一下那段不該被忘卻的歷史。
這段故事要從1980年開始講起,當時美蘇冷戰正酣,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極力拉攏中國,對我們非常熱情,為了讓中國成為抗蘇前線,美國的態度甚至有些熱情的過頭。
時任美國國防部長的溫伯格極力向中國推薦F-16/79型戰鬥機,並開出5.5億美元的酬賓價碼,在美國看來,這簡直就跟白送一般。
但當時我們實在是拿不出這筆錢,否則中國空軍很有可能擁有當時最先進的第三代戰鬥機,由於F-16/79型採用了經過優化的帶固定斜板的進氣道,配合J79渦噴發動機可輕鬆達到2馬赫,超越同時代美軍自用的F-16A/B型戰鬥機。
然而正如我們所知道的那樣,美國的目的是想讓中國成為抗蘇第二戰場,為此美國五角大樓計劃將大批武器彈藥儲存在中國境內,一旦美蘇翻臉,美軍士兵直接乘坐運輸機抵達中國戰場,可就地補給並立即投入戰鬥。這種包藏禍心的合作,從一開始就遭到中方抵制。無論是和平典範計劃還是和平珍珠項目,最終都無疾而終。尤其是在和平珍珠計劃中送到美國的殲-8 II型機頭,多年後還給中國,我們發現美國人只安裝了一個抬頭平顯和一部單色顯示器,其他談好的方案一個螺絲釘都沒動。可見美國人一開始就沒有真心想幫助中國實現空軍現代化。
時間進入九十年代,中華大地全都沐浴在改革開放的春風之中,手裡有點閒錢,當然就想著更新軍備,尤其是空軍的裝備亟待更迭,一堆殲6,殲7,殲8早已無法適應現代戰爭的需求,更何況我們還剛剛受了美軍100小時地面戰打贏海灣戰爭的刺激。
此時恰好俄羅斯經濟面臨崩潰,瘋狂對外輸出軍火維持生計,中國瞅準機會來了個打包清倉,但凡俄羅斯願意賣的,我們能買的起的,幾乎一樣沒剩下。
事後統計,中國從俄羅斯進口了143架蘇27SK、40架蘇27UBK教練機、76架蘇30MKK、24架蘇30MK多用途戰鬥機,合計共283架。首批蘇-27SK直飛中國蕪湖空軍某王牌師駐地,由此拉開了中國學習,借鑑,吸收俄式戰機設計理念的過程,此時是1992年。
這次大手筆直接促使中國空軍從二代機水平,一躍成為擁有三代機主力的國家,隨後的一系列國產化運動也開展起來,國產版蘇-27:殲-11,殲-11B以及殲-11BS戰機相繼出現,在繼承並優化蘇霍伊經典氣動布局的基礎上,換裝了國產WS-10發動機,相控陣雷達和國產火控系統,機身複合材料的佔比也大幅提高。
毫不誇張的說,整個九十年代到2010年的將近20年時間內,中國都在享用前蘇聯留下的技術遺產。中國的軍工科研人員學的太快,成長的也很快,以至於俄羅斯到後來不願再出售更多軍事裝備給我們,生怕我們把他們的核心技術學會。
但俄方的擔心是多餘的,因為此時的中國已經從各個方面開始反超昔日的老大哥,尤其是航電和信息化方面,中國更傾向於借鑑西方的技術思路,將東西方技術揉合在一起,反覆對比,再提出自己的觀點,達到了一種更高層次的創新。
殲20的問世就是中國特色創新的最佳體現。雖然有傳聞是因發動機推力不足而不得不向氣動布局挖潛力,但現在看來,中國的設計師實際上並沒有受困於發動機問題,而是相信中國一定會邁過這道坎,按照最高標準去設計氣動外形和航電系統,事實證明這一步走的極為正確。
現在回頭再看,我們既沒有被美國的花言巧語所欺騙,也沒有滿足於擁有蘇-27的沾沾自喜之中,在經歷打壓和誘惑之後,最終走出了自己的道路,建立了全世界最全面的國防工業體系。這意味著只要我們敢想,就一定能造的出來。比如003型航母,比如電磁炮和雷射反衛星系統,都是四十年來艱苦突圍之後獲得的成果。
前途光明,未來可期,迎著2021年的曙光,讓我們繼續追求星辰大海的夢想。這個世界,已無人能阻擋我們前進的腳步。(野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