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墨西哥州發現的新型肉食性恐龍增進了對於恐龍演化的認識 |...

2020-12-22 科學網
新墨西哥州發現的新型肉食性恐龍增進了對於恐龍演化的認識 |《科學報告》

論文標題:New Dromaeosaurid Dinosaur (Theropoda, Dromaeosauridae) from New Mexico and Biodiversity of Dromaeosaurids at the end of the Cretaceous

期刊:Scientific Reports

作者:Steven E. Jasinski, Robert M. Sullivan et.al

發表時間:2020/03/26

數字識別碼:10.1038/s41598-020-61480-7

微信連結: 點擊此處閱讀微信文章

本周《科學報告》發表的一篇論文New Dromaeosaurid Dinosaur (Theropoda, Dromaeosauridae) from New Mexico and Biodiversity of Dromaeosaurids at the end of the Cretaceous報告發現了一種新型馳龍,馳龍是生活在白堊紀時期的一種身覆羽毛的中小型肉食性動物。化石發現增進了我們對於白堊紀晚期(7000萬-6800萬年前)的恐龍演化的理解。

在Dineobellator notohesperus原始發現地,所指處是骨骼碎片中的前爪。

版權:Steven Jasinski

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博物館的Steven Jasinski及同事在美國新墨西哥州聖胡安盆地的Ojo Alamo地層沉積物裡發現了這種新型馳龍的20塊可辨認骨骼碎片。該恐龍被命名為「Dineobellator notohesperus」,源自納瓦霍語「Diné」(納瓦霍人)和拉丁語「bellator」(勇士)。作者描述了該恐龍一系列獨一無二的特徵,包括靠近尾巴根部的脊椎向內彎曲,這或許能增加敏捷性,提高其捕食成功率。通過化石可以看到該恐龍巨大的鐮狀利爪上有一個圓鑿,作者推測可能是和另一隻Dineobellator或其它獸腳亞目恐龍(如霸王龍)爭鬥導致的。

Dineobellator notohesperus輪廓骨骼復原圖。

作者和版權歸屬Steven Jasinski

物種關係的系統發育分析顯示,Dineobellator可能屬於伶盜龍亞科,其中包括伶盜龍。Dineobellator的祖先被認為從亞洲遷移到北美,可能有多支譜系在北美演化,這或許可以解釋Dineobellator與其他馳龍在形態上的差異。

以上發現補充了原本稀少的馳龍化石記錄,表明這一科的恐龍在白堊紀末、6550萬年前非鳥類恐龍大滅絕之前,仍在發生分化。

Dineobellator notohesperus與新墨西哥白堊紀晚期Ojo Alamo組的其他恐龍的藝術復原圖。

版權:Sergey Krasovskiy

Dineobellator notohesperus藝術復原圖。

作者:Mary P. Williams 版權:Steven Jasinski

摘要:Dromaeosaurids (Theropoda: Dromaeosauridae), a group of dynamic, swift predators, have a sparse fossil record, particularly at the time of their extinction near the Cretaceous-Paleogene boundary. Here we report on a new dromaeosaurid, Dineobellator notohesperus, gen. and sp. nov., consisting of a partial skeleton from the Upper Cretaceous (Maastrichtian) of New Mexico, the first diagnostic dromaeosaurid to be recovered from the latest Cretaceous of the southern United States (southern Laramidia). The holotype includes elements of the skull, axial, and appendicular skeleton. The specimen reveals a host of morphologies that shed light on new behavioral attributes for these feathered dinosaurs. Unique features on its forelimbs suggest greater strength capabilities in flexion than the normal dromaeosaurid condition, in conjunction with a relatively tighter grip strength in the manual claws. Aspects of the caudal vertebrae suggest greater movement near the tail base, aiding in agility and predation. Phylogenetic analysis places Dineobellator within Velociraptorinae. Its phylogenetic position, along with that of other Maastrichtian taxa (Acheroraptor and Dakotaraptor), suggests dromaeosaurids were still diversifying at the end of the Cretaceous. Furthermore, its recovery as a second North American Maastrichtian velociraptorine suggests vicariance of North American velociraptorines after a dispersal event during the Campanian-Maastrichtian from Asia. Features of Dineobellator also imply that dromaeosaurids were active predators that occupied discrete ecological niches while living in the shadow of Tyrannosaurus rex, until the end of the dinosaurs』 reign.

(來源:科學網)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泰國挖掘出新型巨大肉食性恐龍化石
    研究人員將新型巨大食肉恐龍命名為暹羅盜龍(Siamraptor suwati,種名以化石研究贊助者Suwat Liptapanlop命名),推估體重至少3.5噸。(圖:《PLOS ONE》科學期刊)恐龍曾是遠古時期的最頂端的掠食者,關於恐龍的話題一直被考古學家和恐龍迷津津樂道。
  • 重慶歌樂山發現大片恐龍腳印,為當時中國最兇猛肉食性恐龍
    攀巖愛好者在歌樂山峭壁上發現大片恐龍腳印,為1.9億年前中國最兇猛肉食性恐龍所留,填補亞洲卡巖塔足跡空白。那片湖泊如今變成了連綿的群山,而這隻恐龍的腳印,在地質運動之下穿越時光,定格在了山巖上。2020年5月,中國科學家宣布,在重慶歌樂山發現大片恐龍足跡,造跡者為當時該地區最兇猛的獸腳類恐龍——中國龍,當時它們正在做小跑姿態。這是亞洲保存最好的侏羅紀卡巖塔足跡群,為研究中國侏羅紀早期恐龍動物群的分布與演化提供了重要證據。
  • 福建首次發現恐龍足跡群,或有人類未知的「新恐龍」
    這是中國迄今發現面積最大、多樣性最高的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也是福建省首次發現恐龍活動記錄。▲圖為2020年11月10日,福建上杭,考古現場發現的鴨嘴龍類足跡。(圖片來源:中新社)中新社報導,據初步勘察,該化石產地面積約1600平方米,現已清理出240餘枚恐龍足跡。
  • 恐龍是如何演化成鳥類的?
    毫不起眼的鴿子是恐龍的直接後代,其中還包括強大的霸王龍。這兩個物種有著非凡的生物學歷史。 古生物學家Paul Barrett教授解釋了我們對恐龍進化的新認識如何改變了科學家的思維方式。 充滿當今世界天空的鳥類是活的恐龍,讓人聯想到遙遠而陌生的過去。
  • 為什麼肉食性恐龍是雙足行走,而植食性恐龍卻是四肢行走?
    恐龍,是地球當下發現的最大陸地動物,其中有腕龍、地震龍等植食性恐龍,也有迅猛龍、霸王龍等肉食類恐龍,更有偷蛋龍以及似鳥龍這種雜食性恐龍,雖然同為恐龍,卻分類多種,可謂是豐富多樣。而在研究過程中,古生物學家就發現了端倪,那就是像我們常見的老虎、獅子等肉食性動物,都是四肢行走,而牛馬羊等植食性動物也都是四肢行走。可在遠古時期,地震龍以及腕龍等植食性動物,雖然是以四肢行走,但霸王龍、迅猛龍等肉食性恐龍則是以雙足行走,這其中有著很大的不同之處。那麼到底是什麼樣的原因,造成了恐龍種類出現如此大的分別呢?
  • 恐龍滅絕之謎引關注:鳥類是否由恐龍演化而來?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3月23日電(記者上官雲)人們對於遠古生物總是懷有無限遐想,其中恐龍是經久不衰的代表。近來,有關恐龍的話題成為網絡熱點,引發許多人關注:恐龍是如何誕生、滅絕的?是否都像霸王龍一樣體型巨大?鳥類真是由恐龍演化來的嗎?
  • 恐龍滅絕之謎引關注:鳥兒是否由恐龍演化而來?
    人們對於遠古生物總是懷有無限遐想,其中恐龍是經久不衰的代表。近來,有關恐龍的話題成為網絡熱點,引發許多人關注:恐龍是如何誕生、滅絕的?是否都像霸王龍一樣體型巨大?鳥類真是由恐龍演化來的嗎?
  • 四川5歲男孩發現恐龍足跡:初步估計為中小型肉食性恐龍所留
    中國經濟周刊-經濟網訊 10月10日,中國地質大學副教授邢立達等古生物專家,在四川通江縣毛浴鎮境內發現恐龍足跡,這是四川盆地北部邊緣首次發現恐龍足跡。據現場初步估計,足跡為一隻中小型肉食性恐龍所留。
  • 鳥類真的是恐龍的後裔嗎,科學家有全新發現,揭示鳥類為何是鳥類
    恐龍在地球的生命演化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解開恐龍演化之謎,對於人類來說是一個重大突破。不過,時至今日恐龍研究,還是存在很多的問題,人類沒有辦法得到科學的解答,特別是恐龍到底有沒有滅絕,這就是一個很大的難題,因為科學家目前還沒有找到比較有說服力的證據。朋友們喜歡最新的科學趣聞,記得加我粉絲和關注,美女小倩會給朋友們創作更多的科學類文章,歡迎朋友們和我一起探討。
  • 恐龍時代最著名的十種恐龍,霸王龍上榜,而它是最大的肉食性恐龍
    恐龍,是出現在中生代時期(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的一類爬行動物的統稱,矯健的四肢、長長的尾巴和龐大的身軀是大多數恐龍的寫照。恐龍有的很大也有的很小,其中最大的易碎雙腔龍可能超過50米,而最小的蜂鳥可能還不到10釐米。就食性來說,有溫順的草食者和兇暴的肉食者,還有葷素都吃的雜食性恐龍。
  • 吉林大學在侏羅紀早期恐龍牙齒演化研究上取得新發現
    新華社長春5月10日電(記者張建)牙好胃口就好——在恐龍演化過程中,蜥腳類恐龍為何能成為恐龍家族中的「大個子」,很可能是因為其把前輩基幹蜥腳形類恐龍在胚胎時期就具有更替牙齒齒系的特性又重新「撿」回來的緣故。
  • 科學家發現美頜龍類新物種 30釐米的恐龍復原圖曝光,一隻沒有羽毛...
    恐龍家族裡的成員們並不都是大個子,還有的身體結構像一隻沒有羽毛的雞。  美頜龍類,長期以來被認為是「典型」的小型獸腳類恐龍的集合,包括具有歷史意義的美頜龍和中華鳥龍——分布比較零散。該分支的絕大多數已經確定的成員發現於德國索爾恩霍芬群島的上侏羅統地層和中國遼西下白堊統義縣組地層。
  • 【中國恐龍的新家】第十九站——「新」家探秘!南京古生物博物館
    以恐龍為代表的古生物形象往往一直陪伴著孩子們的童年時代,不斷激發著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值得我們驕傲的是,咱們中國才是世界上發現恐龍種類最多的國家,同時也是恐龍研究的絕對大國!
  • 侏羅紀公園中最兇猛的肉食性恐龍,你知道多少?
    諸城暴龍是獸腳亞目暴龍科恐龍中的一種大型肉食性恐龍,生存在白堊紀晚期的東亞,距今7350-6500萬年前,是目前亞洲發現的體型最大的食肉恐龍,體型比其近親特暴龍和懼龍還要大。發現於山東省諸城市的王氏群,地質年代約7350萬年-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晚期至白堊紀末期,該地也是世界上恐龍化石含量最高的地域之一。諸城暴龍也是目前亞洲和中國第一大的食肉恐龍。特暴龍意為「令人害怕的蜥蜴」,是種大型獸腳亞目恐龍,屬於暴龍超科。是霸王龍的遠親。過去曾經有過許多的種,但目前唯一的有效種為勇士特暴龍(T. bataar),又譯勇猛特暴龍。
  • 福建首次發現恐龍足跡群化石 專家:相信還將發現恐龍骨骼、恐龍蛋...
    東南網1月12日訊(本網記者 盧金福)今日上午,福建省政府新聞辦召開福建龍巖上杭發現恐龍足跡群化石新聞發布會。記者在會上獲悉,近日,經自然資源部國家古生物化石專家委員會相關專家實地考察認定,福建省龍巖市上杭縣發現恐龍足跡群化石,是福建省在恐龍及其遺蹟方面的首次發現。
  • 最大的恐龍和最小的恐龍之間的「呆萌差」你見過嗎?
    在大家的影響中,恐龍都是極為旁的大。為人所知的任何一種恐龍,都可以碾壓現在陸地上最大的動物大象。但是大家有所不知的是,恐龍也有侏儒者,小到你可以捧到手心,著莫大的反差,讓小編帶你領略一下吧!首先呢?現在就來認識一下吧!地震龍(屬名:"Seismosaurus")意為"使大地震動的蜥蜴",是較大的植食性恐龍之一,生存於侏羅紀晚期。
  • 這隻1.55億年前的恐龍,鱗片竟是感覺器官
    對於筆者來說,是它的血盆大口,和它隱身於江河之中,乘獵物不備突然發起進攻的可怕場景。不過,如果你將這個問題向古生物愛好者提出,他一定會告訴你,鱷魚是一種非常古老的物種。 那麼,這種外表看起來好像是恐龍的鱷魚祖先,是如何一步步演化成今天的模樣呢?前段時間,來自澳大利亞的古生物學家發現了一具來住1.55億年前的肉食性恐龍化石,它來自一個全新的恐龍品種,而且它的身上,竟然和鱷魚有著相似之處。
  • 科學家發現史上最小恐龍—新聞—科學網
    眼齒鳥生境復原圖 圖片來源:韓志信 3月12日,中美加科學家團隊在北京宣布,他們在緬甸白堊紀琥珀中發現了一隻有史以來最小的恐龍(廣義恐龍包括鳥類)。研究論文《緬甸白堊紀蜂鳥大的恐龍》發表於《自然》雜誌。 「這一新發現或表明我們發現了中生代已知最小的恐龍,其大小比蜂鳥還小,眼齒鳥的尺寸和形態向我們展現了一類新的身體結構以及它所代表的生態學,並命名了一新屬新種。」論文第一作者、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邢立達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 他表示,琥珀給了人們機會來了解恐龍時代的小型脊椎動物。
  • 科學家發現史上最小「恐龍」,比蜂鳥還小
    新民晚報訊(記者 姜燕)3月12日,中美加科學家團隊在北京宣布,他們在緬甸白堊紀琥珀中發現了一隻有史以來已發現的最小的「恐龍」(廣義恐龍包括鳥類)。這個發現對理解恐龍與古鳥類的演化,尤其是小型化動物的形態演化具有重要意義。
  • 【科技日報】鳥類是由恐龍演化而來嗎?
    他認為,「赫氏近鳥龍」化石的發現極大地支持了界內一直存在的鳥類恐龍起源說。一隻火雞引發的假說據徐星介紹,鳥類恐龍起源假說的提出有著一個非常有趣的故事。1870年的一天,英國著名博物學家赫胥黎在吃晚餐時突然發現啃光了肉的火雞骨架與恐龍的骨骼異常地相似,於是他提出了一個大膽的假說:「鳥是由恐龍演化而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