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口碑票房雙敗,它依然是最被低估的科幻片

2020-12-19 時光網Mtime

2020年6月10日,美國太空人盧克·格雷厄姆將和來自歐洲的太空人,搭乘宇宙飛船前往火星,他們經過6個月時間後會抵達目的地。但半年後,遭遇風暴生死未卜,伍迪、吉姆等四位太空人前往紅色星球營救……

各位這不是新聞預告,也不是穿越人士的爆料,而是科幻電影《火星任務》主要故事線。

今年是該片上映20周年。巧合的是,今年來到了電影中人類登陸火星的年份,但現實中的人類依舊沒有實現這個目標。

《火星任務》

按照NASA(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計劃,人類登陸火星最樂觀也要到2030年以後才能實現,馬特·達蒙的《火星救援》設定的就是這一年前後。各位要不等到《火星救援》上映15周年時,檢驗一下勇敢的人類有沒有真的實現目標?

相比較《火星救援》,中國觀眾顯然對《火星任務》熟悉程度要低一些,一方面當年國內沒有引進,另一方面影片20年前上映,無論是票房還是口碑就都不如意。影片投資1億美元,北美票房為6000萬,全球票房也不過1.2億。

慘澹的成績揭露了好萊塢殘酷的一面:導演布萊恩·德·帕爾瑪此後失去了執導大製作的機會,第一主角加裡·西尼斯則從此再沒獲六大片廠電影主演的機會。

《火星任務》20年前的口碑慘案如何發生的,這部影片是不是真的被低估了?這20年裡,人類在影視劇和現實中火星探險做了哪些嘗試。2030年,人類真的可以登陸火星嗎?(預警:以下內容涉及《火星任務》完整劇透)

人類為何鍾情於登陸火星

火星(Mars)是太陽系的八大行星之一,距離太陽第四近,和我們地球相隔較近。火星表面是紅色的,它的地表巖石中大量是赤鐵礦(氧化鐵),故又被稱作紅色星球。

火星上的一天幾乎和地球一樣長,白天和黑夜的交替規律也與地球上相似,由於它的自轉軸稍有傾斜,也有四季。幾十億年前,火星要比現在更像我們地球,如今的火星雖然空氣稀薄,但畢竟還有大氣,又有河流衝刷留下的痕跡,而且極冠(火星的兩極地區)還有乾冰(固體二氧化碳)。

對於人類,火星魅力是非凡的。從很早開始,人類就希望在其它星球上發現生命,其中最能激發我們想像力的就是火星。

不過,對人類而言,這顆紅色星球的生存環境還是太惡劣:首先,火星上的大氣壓不到地球的百分之一,基本上和暴露在外太空沒啥區別;其次,天氣極寒,日平均氣溫是零下50攝氏度;只有赤道地區在夏天時會攀升到零上。

第三,火星的大氣基本上全是二氧化碳;第四,火星沒有像地球那樣強大的磁場,無法阻擋大部分太陽輻射;第五,在一般情況下,火星上沒有液態水,它們會以冰的形態存在;第六,火星沒有任何生命形態,自然也不會有我們要吃的食物。

首個成功登陸火星的探測器「維京一號」發回的照片(1976年)

火星一直用她的紅色警告我們:這裡不適合你們人類,甭想移民!

但目前人類技術發展前景來看,人類如果非要被迫離開地球,火星似乎是唯一的選擇。當然這個過程比去月球難太多。

人類對火星的好奇心很早就有,1918年就有關於這個紅色星球的電影。雖然火星類電影是科幻電影重要分支,但影史上火星電影精品並不多,一方面早期人類對這顆星球幾乎一無所知,於是很多火星電影就像是憑空捏造出的神話故事,甚至2012年的《異星戰場》也是。

《異星戰場》的故事發生在任何星球都可以

1960年10月10日,蘇聯的火星1A號升空,儘管任務以失敗告終,但它依舊宣告地球人已經開啟探索火星的漫漫徵程。而1969年美國NASA實現人類登月後,航天時代的到來,讓讓寫實類火星電影有了長足發展。

2000年火星電影迎來第一個高潮,在這一年有兩部火星電影問世:《火星任務》(Mission to Mars)和《紅色星球》(Red Planet)。兩部作品在當時都算是大製作:前者耗資1億美金,後者也貼進了8000萬美金。

《火星任務》的結尾竟然和地球生命起源有關

重金打造的《火星任務》是一部野心製作,請來電影大師布萊恩·德·帕爾瑪執導,還有《阿甘正傳》《阿波羅13號》男星加裡·西尼斯、《肖申克的救贖》男星蒂姆·羅賓斯和唐·錢德爾(多年後演了漫威的「戰爭機器」)等實力演員加盟,這和過去由小演員演繹的火星電影頗為不同。

《火星任務》算盤著:即使沒法向《2001:太空漫遊》叫板,也要和《阿波羅13號》扳扳手腕,但問題似乎就出在這個野心上。

加裡·西尼斯和蒂姆·羅賓斯

天有不測風雲,《火星任務》北美的票房為6000萬美金,全球票房也不過1.2億美金。《紅色星球》比《火星任務》晚八個月上映,商業成績比前者更慘,北美的票房僅為1700萬美金,全球票房還不到3400萬美金。

雜糅《阿波羅13號》《太空漫遊》被媒體痛批

《火星任務》票房慘澹,口碑更是災難級。爛番茄新鮮度25%,MTC評分34,IMDb評分5.7,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都是爛片。在中文網際網路該片口碑好很多,時光網7.5、豆瓣也有7.6,算是優良作品。

《火星任務》的太空船場景

20年後回看這部影片,越來越多影迷認為該片被低估,在NASA專家的全程參與下,《火星任務》真實呈現了火星和世界空間站等各種細節,也是《火星救援》之前在這一點上完成的最好的電影。

而影片對有關地球生命起源的大膽假設在眾多太空電影中也非常少見。當然,影片結尾的這個設置一部分影迷看來,是比較違和的。

話說回來,《火星任務》預計人類在2020年登上火星,這倒是明顯高估了人類。

近年來影片在IMDb上的評分從最初的4.8分攀升到現在的5.7,那最初的口碑災難是怎麼來的呢,北美影評人當初為何如此「痛恨」這部影片,問題就出在前文所說的,《火星任務》將《2001太空漫遊》和《阿波羅13號》融合起來的想法被識破了

影片2000年3月上映後,《紐約時報》和《村聲》兩大權威媒體影評認為:《火星任務》從頭到尾都沒有太多原創的部分,試圖將自然主義和2001太空漫遊的宇宙概念混雜,沒有創新性。

史坦利·庫布裡克的《2001太空漫遊》在科幻影史的地位毋庸置疑,但大部分的觀眾第一次觀看很難弄懂影片要表達什麼。很多人是接觸阿瑟·克拉克的同名小說才醍醐灌頂:電影中啟發人類文明演進的「鋪路石」來自於未知的外星文明。片尾戴夫進入未知空間那段嗑藥一般的視覺奇觀,以及最後年老的戴夫醒來的那個房間,都是外星文明的指引。

《2001太空漫遊》在科幻影史地位穩固

《火星任務》的最後20分鐘,應該說就是把《2001太空漫遊》這個核心表達通俗化處理:外星文明首先在火星建立文明,遭遇大量小行星撞擊後,他們逃離火星並把生命的DNA留在火星旁邊的地球上。這點和2012年《普羅米修斯》的開場也很像。

《火星任務》片尾人類進入外星人在火星留下的飛船基地

在普通影迷看來,帕爾瑪將庫布裡克深邃的哲思轉化成通俗的語言更加平易近人;然而在閱片無數的影評人看來,直接拿前人的智慧改改就用,顯得沒有檔次。電影情懷感覺上,德帕爾瑪和昆汀·塔倫蒂諾相近,昆汀喜歡致敬拼貼,德帕爾瑪德則是戲仿、改裝那些經典。

德帕爾瑪在《火星任務》片場

《火星任務》中一段,蒂姆·羅賓斯扮演的胡迪在關鍵時刻選擇摘下太空頭盔,拯救漂在太空中的妻子和船員的舉動,在科幻影史上也是相當悲壯的一幕,比阿方索·卡隆《地心引力》中喬治·克魯尼和桑德拉·布洛克的戲碼早了13年。

蒂姆·羅賓斯在《火星任務》中

但在當時的影評人眼裡,這個橋段一方面在科學上是站不住腳,另一方面太空人在艙外救援的戲碼在1969年《被放逐的人》裡早就拍過。

這裡插一句,阿方索·卡隆在《羅馬》電影院戲份裡就有《被放逐的人》,似乎在暗示《地心引力》受到過這部影片的影響。

此外,影片男主角加裡·西尼斯在五年前剛演過《阿波羅13號》,他在《火星任務》中扮演的角色和前面那部命運類似,原本要第一批登陸火星(月球)但最後時刻被人取代。《火星任務》開場就是登陸前太空人家屬的聚會,《阿波羅13號》也是;《阿波羅13號》中太空船機械故障,《火星任務》中也機械故障。

加裡·西尼斯在《阿波羅13號》裡

當然科幻片中,太空船出意外是常見橋段,怎麼也不能認定為抄襲。關鍵問題是加裡·西尼斯在《阿波羅13號》和《火星任務》中連表演方式都很相似,也難怪那些影評人忍不住要開罵。

加裡·西尼斯還演過《阿甘正傳》中的丹中尉

《火星任務》中對外星文明的展現確實很直接,唐·錢德爾、加裡·西尼斯在火星發現的人面象其實就是飛船。人類通過聲波來和飛船溝通,似乎和1977年《第三類接觸》很像。

可能觀眾會問外星人為何把太空船留在火星?或許他們也在考驗人類:如果沒進化到有能力來火星,那就沒資格跟我們對話。你說巧不巧,《普羅米修斯》中人類非要去見工程師和這個也有撞梗的嫌疑。

《火星任務》中外星人留下的基地

更好玩的是,2015年獲得高口碑的《火星救援》的核心故事線和《火星任務》幾乎一樣:一隊人馬去營救孤獨地困在火星的隊友,只不過《火星任務》的末尾更為「異想天開」

所以說,天下文章一大抄,科幻電影中橋段的使用和借鑑是很常見的事,20年前的影評人對德·帕爾瑪如此嚴格要求,有點苛刻。

當然,也不是全世界的影評人都討厭《火星任務》,被美國媒體罵得狗血淋頭的該片卻被收入了法國的《電影手冊》十佳榜單,有著義大利血統的美國人德帕爾瑪,他的作品在歐洲和美國經常會得到截然不同的評價。

《火星任務》後,人類在電影裡繼續登火星

爛番茄收錄的那幾十篇批評《火星任務》的影評中,有篇提到「我沒看出來影片那1億元投資」花在哪裡?

《火星任務》的投資還是花在電腦特效和場景布置上,影片的特效畫面多達400多個。片中佔地55英畝的火星表面在加拿大溫哥華南部的弗雷澤沙丘打造而成,是影史上最大的布景之一。除了雕刻沙丘之外,美工部門還在地表覆蓋了大量水泥,並用消防水龍噴灑了12萬加侖的紅色環保乳膠漆。

片中用來拍攝的太空衣重62磅,單套成本高達10萬美元。讓人不得不感慨拍科幻片真費錢,但現實中太空衣造價更高,100萬到120萬美元一套。

2000年《火星任務》和《紅色星球》票房口碑兩連砸,讓好萊塢很久出現大投資火星電影。能拿出來說的一個是2006年,迪士尼影業聯合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和NASA出品了IMAX科教片《漫遊火星》(Roving Mars),這也是火星第一次亮相IMAX大銀幕。影片記錄了「勇氣號」和「機遇號」從地球到火星的種種經歷。

2011年3月,迪士尼影業出品、ImageMovers Digital製作的《火星救母記》問世,標誌著動畫電影第一次涉足火星題材。

可惜該片卻引發動畫史的一樁慘案——製作成本1.5億美元的《火星救母記》,北美票房僅2100萬美金,全球票房不到3900萬美金。這樣的悲劇無情地擊碎了ImageMovers創始人、大導演羅伯特·澤米吉斯的動態捕捉動畫夢。

《火星救援》劇照

火星電影在2015年《火星救援》上映之時終於迎來巔峰時刻,1.08億美元投資換回全球6.3億美元票房,是《火星任務》的5倍,而且IMDb評分也有8分,火星電影終於有了一部可以拿得出手的代表作。

很多人認為NASA賣力給《火星救援》打廣告,反過來也可以認為《火星救援》的成功是在為NASA未來的火星計劃做預告。

現實中,人類到底哪年會登陸火星?

20年前,迪士尼旗下的試金石影業和其他電影公司用了1億美元拍《火星任務》,5年前《火星救援》也花了1億美元。但是,NASA2030年一次火星飛行計劃的預算就可以拍110部《火星任務》,這還不包含十幾年的科技研發費用。

NASA在2015年11月8日公布了一份人類登陸火星的詳細計劃,這份36頁的報告把火星計劃分為三個階段。依賴(Earth Reliant)、試驗場(Proving Ground)、獨立(Earth Independent),報告沒有設定登陸火星的具體時間,但圖表顯示會在2030年之後。NASA前任署長麥可·格利芬(Michael D. Griffin)在2007年9月24日曾暗示將在2037登陸火星。

NASA公布的人類登陸火星概念圖

為什麼1969年就登陸月球,人類在50年之後都沒完成登陸火星?

這個問題上說法很多,首先地球到火星的距離遠遠大於到月球的距離。到月球才38萬公裡,1969年人類來回一趟大概是7天。地球與火星最近距離約為5500萬公裡,最遠距離則超過4億公裡。目前推力最大的火箭可以讓飛船在8個月左右到達火星。

關鍵的是,地球和火星之間的近距離接觸大約每15年出現一次,因此人類必須選擇好最佳窗口,不然就會浪費大量的金錢和時間。

其二,太空人需要在密閉的飛船裡呆8個月,長期的低重力的環境、長期處於昏暗環境下的物理影響,遠離地球、缺乏與地球社會間的聯繫所造成的心理影響,還有船艙內醫療設備缺乏……

其三,現在的科技是可以支持飛船去火星,但從火星返回卻沒有把握。一項到火星旅行的航天計劃,來回的行程需要三個地球年,其中裡面還包括在火星上停留449個地球天。

由於太空人從火星地表返回地球是任務中最困難的環節,科學家曾在1998年國際太空發展會議中提出單程載人火星任務 ,也就是太空人到達火星後建立基地,不再返回地球。阿波羅11號太空人巴茲·奧爾德林(巴斯光年原型)就支持人類在火星上居住的這個想法。

其四,目前人類製造的探測器,可以完成很大一部分工作,了解火星的信息可以通過這些機器人來完成,機器人完不成的,可以返回樣品來地球上研究。這樣的話,就沒必要著急把人類送上去,等重返研究好火星後,有著成熟的技術,送人上去也不知,畢竟風險大得很啊。

 

馬斯克和他的火星計劃

除了NASA,億萬富翁伊隆·馬斯克也有著登陸火星的計劃,2017年,國際宇航大會上他宣布,SpaceX計劃建造大型太空飛行器前往火星。

首先,2020年將使用大獵鷹火箭運送兩艘無人貨源飛船至火星。第一項任務為尋找水源並建造燃料工廠。2024年則發射另外四艘太空飛行器並運載第一批太空人登陸火星,執行第二項任務——建立火星殖民地。

馬斯克個人對火星殖民的願景則超過了SpaceX的計劃。他認為成功的殖民應涵蓋個人、企業、政府等經濟角色來持續促進人類在火星的發展,今年已經是2020年了,感覺他的火星計劃也很難如期完成了。

人類火星探索大事記

1971年 蘇聯火星3號/Mars 3成為第一個抵達火星的探測器

1976年 美國維京1號的登陸器在火星軟著陸,成為第一個向地球發回照片的探測器。

1996年 美國火星探路者號 第一臺成功漫遊火星的火星車。

2004年 美國勇氣號和機遇號 第二、第三臺火星漫遊車在火星著陸。

2012年 美國好奇號 第四臺火星漫遊車登陸火星。

2014年 印度的火星軌道探測器成功進入火星軌道,繼俄羅斯RSA、美國NASA、歐盟ESA之後第四個成功進行火星任務的太空機構

2020年 中國計劃實施「螢火二號」任務,在2021年達到火星,放出探測器著陸火星

相關焦點

  • 盤點:2019年最好看的國產電影,每一部都是口碑票房雙佳
    2019年中國電影市場上發生了不少事,有許多作品成為了票房的爆款,拿下了驕人的成績,當然也有不少作品成了「爛片」,遭遇了口碑和票房的雙重失利。截止到12月31日,2019年國內電影市場總票房達到了634.5億元,再次刷新了歷史新高。
  • 《星際穿越》重映奪冠,票房累計7.99億,好萊塢科幻片很有吸引力
    雖然熱映電影中有多部好萊塢大片,但這些都是老片,觀眾早就看過了,而且有不少都是口碑不佳的片子,所以要指望它們帶熱市場也很難。老片的票房威力要大打折扣,不過也有例外的,比如8月2日重映的《星際穿越》票房就火了一把!《星際穿越》臺前幕後的卡司都是大名鼎鼎,克里斯多福·諾蘭導演,馬修·麥康納,安妮·海瑟薇,傑西卡·查斯坦等主演。
  • 李連杰最被低估的動作片,票房僅收3382萬,放到現在票房至少30億
    後起之秀張晉這幾年拍了不少動作片,但票房均遭遇慘敗,而吳京電影更是偏離動作片,他現在主打的是「國家情懷」路線。華語影壇拍動作片最好看的首推李連杰,功夫皇帝的電影幾乎每部都很經典,他是影壇爛片最少的演員。李連杰影壇生涯一路都走得很順,從內地紅到香港,又從香港打進好萊塢。不過他也有遺憾的地方,一是他錯失了幾部劃時代的大片,二是他一些優秀電影當年被嚴重低估了。
  • 《心靈奇旅》電影首映票房400多萬,真是一部被低估的電影
    而且大家都在猜測郭敬明這部《晴雅集》的下線是不是和他抄襲道歉有關係,畢竟被聯合抵制了真的不是一件小事情,在圈內鬧得很大,就算是劇圈的於正也不能倖免,不過《晴雅集》才上映10天,票房就已經達到了4億,可以算是不錯的成績了。
  • 《鐵血戰士》5天1.5億,票房口碑差強人意,經典難被超越
    暑期檔之後,電影市場恢復冷淡,本以為幾部國外大片能帶動各大院線低迷的票房,誰知觀眾卻不買單。其中,重啟的硬科幻《鐵血戰士》被寄予厚望,卻沒想到上映5天僅有1.5億的票房入帳。同時口碑差強人意,讓觀眾不禁回想前作,感嘆經典終究難以被超越。
  • 2019春節檔電影盤點:票房口碑雙豐收 科幻電影迎來大突破
    新華社北京2月11日電 題:2019春節檔電影盤點:票房口碑雙豐收  科幻電影迎來新突破新華社記者王鵬、魏婧宇、白瀛2019年春節檔,《流浪地球》《瘋狂的外星人》《飛馳人生》《新喜劇之王》《熊出沒·原始時代》《神探蒲松齡》《小豬佩奇過大年》7部影片成為主力軍。
  • 《機器之血》票房口碑雙慘澹,成龍:怪我嘍!
    新上映的電影《機器之血》首映日以7596萬的票房擊敗《貓妖傳》和《心理罪之城市之光》,從此走上不歸路,以至於現在豆瓣評分5.0,比《妖貓傳》6.9還要慘,上映第五天票房1300萬,這次真的走遠了,連4億的成本估計也收不回來!那票房口碑雙敗的鍋誰背?對,成龍!
  • 2020年目前全球票房冠軍竟是它
    但它的勝出也不是完全佔了檔期的便宜。這部由威爾·史密斯和馬丁·勞倫斯兩個老搭檔時隔16年後回歸的警匪動作片爛番茄新鮮度高達了77%、爆米花指數96%,不論票房還是口碑都出人意料地創下了整個系列的最佳(以北美而論)。
  • 北美票房:《星球大戰外傳:俠盜一號》口碑與票房齊飛
    北美票房:《星球大戰外傳:俠盜一號》口碑與票房齊飛 2016-12-19 07:58:30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 我敢說,這部《絕密檔案》是今年最被低估的科幻片
    它就是 《絕密檔案》 這部電影的主創來頭可不小,導演加文·羅瑟裡曾擔任科幻片《月球》的聯合創意和藝術概念設計師。
  • 口碑票房雙豐收!《我和我的家鄉》好在哪?
    國慶檔電影大戰昨天正式開始,眾星雲集的《我和我的家鄉》目前在口碑上排名第一,單日票房高達2.66億元。可以說,贏得了口碑和票房雙豐收。有了《我和我的祖國》去年在國慶檔的亮眼成績,《我和我的家鄉》自然也被觀眾期待。
  • 《隱形人》口碑票房齊飛,但最受期待的,還是溫子仁的恐怖新片
    除了票房上的成功以外,該片的口碑也一路飄紅。爛番茄新鮮度90%,IMDb評分7.6,就連國內的豆瓣評分也達到了7.9分。《隱形人》是環球暗黑電影宇宙的第二部作品,第一部是由湯姆·克魯斯主演的《新木乃伊》。
  • 轉載:半世紀過去它依然是最偉大的科幻片,《太空漫遊》50周年
    今天正值《2001太空漫遊》首映整整五十周年,時光君特此撰文,紀念這部如今看來依然是最偉大的科幻電影北京時間3月29日,坎城國際電影節組委會宣布,斯坦利·庫布裡克導演作品《2001太空漫遊》的70mm未修復版本將在今年的坎城影節上展映,曾經拍攝過《星際穿越》的著名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監修了這部經典科幻影片的這個全「新」版本的誕生
  • 《風平浪靜》口碑不「平靜」,票房黑馬潛質助它逆襲《金剛川》?
    首映日,《風平浪靜》排片佔比達到27.1%,與《金剛川》28.5%的排片極為接近,全天票房過千萬,兩者基本上平分秋色。考慮到首映當天並非休息日,所以這算一個不錯的開局。某瓣上,近6000人給出7.1分評分,不算特別驚喜,但也不算特別差,中規中矩。
  • 《最終幻想15》曝配樂特輯 豆瓣評分7.4口碑票房好
    上周五,全球CG科幻冒險巨製《最終幻想15:王者之劍》迎來內地公映,首周末即收穫炸裂口碑。「CG標杆良心之作」、「狂暴級視效」、「至美的古典魔幻風格」、「中文配音代入感強」等讚譽之詞層出不窮,豆瓣評分7.4,超越了71%的科幻片和近期上映的同類型遊戲電影。
  • 全球最賣座電影,各類電影票房排行榜前10名
    全球最賣座電影,各類電影榜單前十名基本都是美國電影,中國是除美國外唯一有電影上榜的國家。原因其實也很簡單,美國電影在全球商業化上已經非常成熟,其他國家和地區的電影雖然能在本國或地區票房大賣,但想要走出國門,賣向全球還是比較困難。
  • 成本4.3億票房只大賣3億,成龍這部《機器之血》口碑爛了!
    成本4.3億票房只大賣3億,成龍這部《機器之血》口碑爛了!各位親愛的小夥伴們,大家好,對於很多的院線電影來說,能夠票房取得大賣的成績也是對於自己自身實力的認可和表達,而我們都知道,在華語影壇圈裡面,經過時間的錘鍊和磨難,誕生出一批很有票房號召力的巨星,相信提到華語影壇的票房巨星,大部分人都想到的是成龍和周星馳等人,畢竟他們的影響力和口碑在大家心目當中很有印象,像其他的老牌巨星都因為身體健康各方面早已經推出票房競爭
  • 「一周票房」票房慘澹,小成本文藝片「魔咒」依然無法破解
    12月份第二周,內地電影市場依然不鹹不淡,共取得了5.8億元的周票房。上周五,包括《沐浴之王》《哆啦A夢:大雄的新恐龍》《獵殺T34》等多部新片入市。除了喜劇電影《沐浴之王》表現稍微搶眼外,其餘影片票房都不理想,尤其是兩部青年導演執導的小成本影片《少女佳禾》和《棒!
  • 北美票房榜:《黑豹》被超越,《時間的皺摺》等新片接連口碑撲街
    《黑豹》終於登陸內地院線,雖然口碑的爭議不斷,但票房還是完成了每天1個億的「小目標」,截止至3月10日,這部黑人超級英雄電影全球累計票房已經超過10億美元,是繼《復仇者聯盟》、《鋼鐵俠3》、《復仇者聯盟2》和《美國隊長3》之後,第五部票房過10億美元的MCU電影。
  • 電影史上五部經典科幻片,最後一部放到現在票房輕鬆上10億
    大家好,我是西柚,在世界影史上拍過很多科幻片,但是具有深刻含義的卻少之又少,今天西柚就整理了幾部具有深刻含義的科幻電影,希望大家會喜歡。《2001太空漫遊》,豆瓣8.8這部電影準確來說並不是一部純粹意義的科幻片,它帶給我們的是對整個人類文明的深層次思考,告訴我們的是人類永恆的絕望,正因為有這樣深邃的思想意義,也使得這部科幻片並不是那樣的廣受歡迎。但是,它絕對是一個裡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