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巢湖的一個鎮,位於巢湖東南岸,名字來源很有趣

2020-12-18 MM猩哥

散兵鎮,是安徽省巢湖市下轄的一個鎮,位於巢湖市區西南約13公裡。

散兵鎮是一個歷史久遠的古鎮,名字來源頗有意思,據說,楚漢戰爭中項羽戰敗,一部分兵卒在此解散,故而得名散兵鎮。至今仍還有子房洞、楚歌嶺等歷史遺蹟。

散兵鎮北臨巢湖,南依銀屏山,是一個山水相依、自然環境非常優美的小鎮。

G346國道和S316省道穿鎮而過,不僅可以很方便地到達巢湖市區,還與環巢湖沿岸其他鄉鎮共同組成了環巢湖旅遊帶,是合肥的一張王牌旅遊名片。

工業經濟方面,散兵鎮以建材和花炮為主。

散兵是「建材之鄉」。生產的石料建材、石雕、白雲石等產品佔居合肥市場主要份額,還銷往江蘇等地,其石雕工藝品還出口到日本九留米市。

散兵是「花炮之鄉」。全鎮建有134個花炮廠區,252個關聯企業,從業人員近2萬人,生產的響炮禮花、大地紅、引線、響子亮子等四大類270多個品種產品銷往全國各地。

大家對於散兵鎮有怎樣的印象呢,歡迎留言評論

相關焦點

  • 號稱「八百裡湖天」的安徽巢湖,是怎麼形成的?
    距離四大淡水湖都不遠,就是安徽中部的巢湖。圖-安徽省會合肥位置及周邊地形示意圖巢湖位於安徽省省會合肥的東南角,中國的四大淡水湖面積都在2000平方公裡以上,而第五大湖巢湖的面積只有760平方公裡。巢湖的形狀非常有意思,遠看像個大元寶,兩頭高、中間低。近看呢?還是個大元寶。
  • 安徽也有一個湖中島,是八百裡巢湖唯一的「湖上綠洲」,你知道嗎
    安徽目前旅遊業的發展,其旅遊業包括黃山在內,全省上下也有很多文化名勝,更值得驕傲的是,安徽的旅遊景點很多,不限於任何類型的景觀,山水等構成的最基本的自然景觀很多,很多城市也有,不是只有一個城市有,而且,像安徽這樣的很多人類文明所其實也不少,例如電影城、古鎮、公園等,它們也構成安徽最燦爛的文化景觀
  • 安徽巢湖的姥山島,精緻的古剎不可多得,也是一個避暑的好地方!
    巢湖位於安徽省中部,是中國五大淡水湖之一。素有「八百裡湖天」的美譽,像一塊寶玉鑲嵌在江淮大地上。巢湖沿岸風景也很美,分布著大量景點,「中廟-姥山島景區」就是其中之一。雖然不知名,但不代表不值得去。中廟-姥山島景區是中廟寺和姥山島,兩個景點隔水相望,位於巢湖市中廟街(原中廟鎮)。離巢湖市大約一個小時的車程。在去中廟和姥山島的路上,有一條寬闊的青磚路商業街,生活氣息濃厚。尤其是夏天,許多居民坐在小長椅上乘涼。中廟姥山島風景區是國家4A級旅遊景區,中廟寺位於巢湖北岸鳳凰臺。中廟的建築全是磚紅色。
  • 揭秘【環巢湖十二鎮】你去過幾個呢?!
    >小編帶你們仔細看看如果讓你選一個長居於此你更會傾向於哪個?同大鎮位於皖中腹地,廬江縣北部,東連巢湖、南接銅陵,北臨「千年古鎮」三河,西有京九鐵路。合銅、同白、新白公路穿境而過,白石天河、杭埠河左右環繞。
  • 安徽巢湖:好機制催生「好人源」
    好機制催生「好人源」  2018年,巢湖市加大身邊好人評選推報力度,開展第十四期、第十五期「巢湖好人」評選活動;積極向上推薦各類典型,新增中國好人1人、安徽好人3人、合肥好人6人;堅持「好人,在群眾中評選」,開展好人推薦「六進」活動,進機關、進農村、進企業、進學校、進社區
  • 安徽存在感較弱的城市是哪個?毫無爭議:池州、亳州、宿州、巢湖
    關於安徽,大多數人最不服氣的就是,偌大一個省份,最有存在感的梗竟然來自隔壁「徽京」。讓我們心平氣和,看看號稱是「三個省」的安徽是什麼意思。先來給大家聊聊安徽最出名的城市,以及存在感最弱的城市。省內文化、經濟、旅遊中心,說到旅遊自然就得提起黃山,這個名字就代表著知名度。剛開始很多人也沒想到黃山熱度會這麼高,畢竟人口和總GDP都不佔優勢,但這就是旅遊城市的優勢。徐霞客的一句「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嶽」讓無數遊客慕名前來。自然成為安徽的標誌性景點和旅遊城市。
  • 湖天勝境,皖中明珠,安徽巢湖最美的六個旅遊景點
    巢湖古稱南巢、居巢,位於安徽省中部,地處江淮丘陵南部,介於合肥、蕪湖兩市之間,是安徽省合肥市代管縣級市,素有湖天勝境、皖中明珠、魚米之鄉等美譽。大江大湖在這裡交匯,江南江北文化在這裡集聚。境內旅遊資源十分豐富,湖光、溫泉、山色是「巢湖風景三絕」,巢湖姥山島、銀屏山、紫微洞等自然景觀聞名遐邇。下面就一起去看一下安徽巢湖最美的六個旅遊景點吧。
  • 安徽水利專家解釋:巢湖水位為何「百年一遇」
    與巢湖打了幾十年交道的安徽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院副院長、巢湖研究院院長朱青感慨地說。今年汛期,對中國境內的湖泊來說,巢湖水漲到如此高度,實屬罕見。7月27日15時,巢湖中廟站水位緩慢回落13.15米,仍然超保證水位0.65米。經歷過2016年流域性大洪水的巢湖,又一次面臨嚴峻考驗。
  • 安徽巢湖,成群「食人魚」在湖邊樹林遊蕩,釣魚人蜂擁而至
    近日,在安徽巢湖邊,就有許多當地市民反映,巢湖邊被淹的樹林、溼地裡,成群的「食人魚」躲藏其中,數量極多,大的四五斤,小的也有一兩斤.......巢湖邊林地被淹的,成群「紅腹食人鯧」躲藏其中可以看到,因為前日子的強降雨,巢湖水位猛漲,連湖邊原來的林地都淹沒。而據當地市民反映,就是在這處「水下樹林」中,大量「肚皮鮮紅的食人魚」四處遊蕩......
  • 安徽巢湖:生態姥山島 天然一綠洲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巢湖消息 合肥地處江淮之間,環抱全國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通過南淝河、巢湖和裕溪河,可以通江達海。這裡環境優美,山川秀麗,歷史悠久,古蹟眾多,因而古往今來,不僅被人們譽為「文化之鄉」,還被稱為「旅遊勝地」。
  • 食人魚「近親」出沒巢湖
    8月12日,有市民在合肥市政府網站「12345政府服務直通車」留言反映稱,巢湖內出現淡水白鯧,該魚種是外來物種,是食人魚的親戚,所以具有強有力的牙齒,可導致咬傷。8月17日,記者從安徽省巢湖管理局獲悉,目前該局已經採取相應措施,加強跟進和監測。 淮南瓦埠湖也出現了這種「怪魚」淮南市的龐大爺,一輩子生活在瓦埠湖邊,閒著的時候,他會在湖裡下點網,抓點龍蝦,最近一段時間,龐大爺發現,蝦網裡經常能網到一種怪魚,這魚牙尖嘴利,看起來有點嚇人。
  • 9月30日起,巢湖龜山公園恢復對外開放了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據巢湖發布微信消息,近日,記者從巢湖市園林管理處獲悉,為滿足遊客和市民假日期間的出行需求,因汛期臨時關閉的巢湖龜山公園,定於9月30日上午8時恢復對外開放。
  • 巢湖上有一座仙島,名字叫姥山……
    可是,每日都能清晰地聽到八百裡巢湖的波聲,卻從不知道巢湖中有這樣一座人間仙境般的小島。慚愧!慚愧!偶爾的這次與姥山的邂逅,該是緣分吧,否則,我哪能唐突誤撞地登上了去往姥山的渡輪?那是一個初春的中午,陽光,微風,藍天,水鳥的鳴聲,左邊是村舍和綠色的田園,右邊是波光瀲灩的巢湖,我們沿著環湖大道信馬由韁地前行。不知不覺,車子行至了中廟鎮。小鎮位於巢湖邊,因為環湖大道的開通,一天比一天繁華熱鬧,道路兩旁售賣巢湖特產的小販大聲吆喝著,貨架上擺放著銀魚、蝦米、魚乾等巢湖出產的河貨。
  • 安徽巢湖:西壩口打響「巢城保衛戰」
    隨著巢湖水位的繼續上漲,7月21日下午,巢湖市600多名市直機關幹部職工和志願者再次緊急奔赴西壩口大堤,對基埂再次進行加高加固,確保巢湖城防安全。記者在現場看到,來自巢湖市公安局、市城管局以及市直機關防汛第一突擊隊的隊員和志願者們正揮汗如雨,緊張地進行沙袋裝填。
  • 巢湖為何遭遇「百年一遇」洪水?專家這樣說
    「為什麼巢湖今年出現了百年一遇的超高水位?對此,巢湖研究院院長朱青表示,梅雨滯留時間異常、通往長江洩洪通道中斷、河湖洪水並漲等三個原因,造成了今年巢湖流域的大洪水。朱青說,環巢湖流域的河堤都經歷了長期的浸泡,如果沒有做好準備,後期可能到來的颱風、大風,將會造成災難性的事故。因此,在他看來,在8 月份,巢湖防汛要做好應對颱風、大風的準備。 也許一個月能回平和水位何時巢湖才能安全?巢湖研究院院長朱青表示,雖然巢湖水位開始緩退,但仍在超歷史洪水位以上。
  • 行者篇第一站——巢湖
    第一站環巢湖旅遊風景名勝區是以巢湖遼闊水域風光為背景,以較為原生態的湖岸環境為基礎,以湖島、山林、灣咀為自然景觀特徵,以巢文化和典型的圩田風光為資源要素,融風景遊賞、環境保持、運動體驗、科普研究、休閒康養、旅遊度假等功能為一體的綜合性特大型國家公園。
  • 羅永能:行走的巢湖百科全書
    多年來,羅老潛心研究巢湖旅遊文化,被人們譽為行走的巢湖百科全書。當羅老從繁忙的工作崗位上退休後,一直心系巢湖,辛勤耕耘,先後編創和出版的作品有《一輪朝陽從巢湖升起》、《巢湖山水任君遊》、《環巢湖之旅》等,可謂碩果纍纍,開卷有益。
  • 尋訪成語「旗鼓相當」的出處,聽鼓山梵音,賞巢湖晚景
    安徽黃山迎客松6年前,尋訪安徽朋友,返回途中需要在巢湖站候車5小時 。安徽旅遊資源豐富,長江穿境而過,又有壯偉秀麗的黃山,這裡還是中國知名綠茶的原產地,比如六安瓜片,太平猴魁,黃山毛峰等。初次到安徽,行程緊湊,也沒有到各大景點遊玩,實屬遺憾。於是產生了利用候車的5小時在巢湖火車站進行周邊遊的想法。
  • 安青網帶您【細品巢湖】之巢湖(市)歷史人物
    安青網帶您【細品巢湖】之巢湖(市)歷史人物 巢湖文化 2011-08-19 15:33:55   來源
  • 合肥巢湖附近,有個百年古鎮,那裡免費好玩而且知道的遊客不多
    合肥巢湖附近,有個百年古鎮,那裡免費好玩而且知道的遊客不多巢湖位於皖中,地屬合肥,連淮通江,東西長55公裡,南北寬22公裡,常年水域面積約760平方公裡,是我國五大淡水湖之一,宛如一面寶鏡鑲嵌在江淮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