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後」越南歸僑夫婦用心耕耘——
「嬰兒果園」結出幸福果
(僑界關注)
本報記者 賈平凡
「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眼下,正是橙子、蜜桔、柑橘的豐收時節。
近日,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武鳴區陸斡鎮二塘村嬰兒果園一派熱火朝天的繁忙景象:果園裡,百餘名採摘工人雙手片刻不停地採摘掛滿枝頭的橘、橙;車間裡,數十名分揀工人將自動傳送帶上「滾滾而來」的橘、橙裝框裝箱;卡車上,幾名赤膊工人前後傳遞將一筐筐剛分裝完好的橘、橙搬運上車。不久後,這些個頭均勻、色澤自然、鮮美多汁的橘、橙,將陸續出現在各大社區團購的網站上、各地大小市場的貨架上和千家萬戶的餐桌上。
這片規模近600畝果園的主人是一對「80後」越南歸僑——肖學兵、劉漢玉夫婦。談及「嬰兒果園」命名的初衷,健談的劉漢玉爽朗一笑說:「就想親手種出讓嬰兒都可以放心吃的水果。」當果農近5年,種植、採摘、銷售和管理等各環節,夫婦倆逐一從零學起,走了不少彎路,吃了不少苦頭。
如今,嬰兒果園裡,繁茂枝葉掩映下,累累果實壓梢頭。橙黃飽滿的果實映照著夫妻二人幸福的笑臉,也裝點了大美僑鄉豐饒的年景。
回國當了果農
廣西南寧是劉漢玉的「娘家」。2014年,準備回國時,肖學兵和劉漢玉並不知道將來要幹什麼。此前,旅居越南10年間,他們在一家臺資食品生產加工企業擔任生產管理工作,福利待遇優渥,日子過得從容。那年,眼看著大女兒到了上小學的年紀,種種原因,夫妻二人匆忙決定,先後辭職陪女兒回國讀書。
回國不久,在做母嬰用品電商的劉漢玉,從家住廣西防城港市的弟弟那裡聽到一條土地流轉的消息:受颱風影響,防城港市防城區垌中鎮一個近300畝香蕉園經營難以為繼,香蕉園主人正要轉讓土地。劉漢玉腦筋一轉,有了主意。「當時,沃柑種植剛開始火熱。聽到消息後,我就和弟弟商量決定,一起把地『盤』過來種沃柑。」獲得土地轉讓權後,劉漢玉試種了一些沃柑苗。
沒承想,產出的沃柑質量和市場反響超出預期。「這裡的沃柑從不愁銷路。」劉漢玉解釋說,「因為當地有溫泉,土地的含硫量和有機值很高,產出的沃柑更脆更甜,深受很多越南客戶和中國北方客戶的喜歡。去年,沃柑成熟季,不少客戶甚至睡在地頭搶貨。」
嘗到甜頭後,劉漢玉和丈夫肖學兵商量決定,承包下故鄉南寧市武鳴區陸斡鎮二塘村520畝桉樹種植園。這次她沒有選擇種沃柑,而是改種紅江橙。「紅江橙口感酸甜適中,不僅是國宴佳品,更是我兒時在華僑農場生活的美好記憶。」 談及成長經歷,劉漢玉說:「1978年,我父母從越南回國後,被分流到武鳴華僑農場工作生活。我和弟弟在這裡出生,土地情結很重。」
2016年11月,肖學兵夫婦和家人一起,成立廣西嬰兒果園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正式成為職業果農。
一切從頭學起
「我們的果樹是『喝豆漿』長大的。」在嬰兒果園,肖學兵自豪地告訴記者。言語間,他帶大家到門外的果園邊一探究竟:在一個鋪滿厚厚黑色塑料布的巨大土坑上,新蓋著一層農膜。隔著農膜下,渾濁的液體正在咕嘟冒泡,一股刺鼻的發酵氣味撲面而來。
「這是用紅糖和大豆按照一定的比例發酵而成的有機肥。發酵成熟後,有機肥將通過滴灌技術,澆到每一棵果樹下面。」肖學兵介紹。
而有關橘、橙有機肥的常識和製作方法,肖學兵夫婦不是一開始就會。「第一年,我們用魚肉當有機肥的發酵原料,導致果園蠅災泛濫,招致果園附近民眾不滿。」吸取教訓,肖學兵夫婦專程到臺灣學習,將「豆漿」有機肥的製作方法學到手。
施肥、防病蟲害和日常管理是肖學兵夫婦需要克服的種植端難題。果實成熟後銷往何處?半路出家當果農,肖學兵夫婦在銷售端也走了不少彎路。
「剛開始,我們把精力集中在開拓廣東、海南等南方的水果批發和消費市場,結果吃了大虧。因為我們的生產規模跑不贏大市場,不能掌握定價權。」傳統的銷售路子走不通,肖學兵夫婦轉變思路,轉戰東部沿海和遼寧、河北和北京等北方市場,大獲成功。
初戰告捷,肖學兵夫婦決定做自己的品牌。去年,嬰兒果園和深圳大豐收集團合作,創立「拿汁橙」品牌。一個個鮮美多汁的紅江橙,擺放在精美考究的禮盒裡,檔次上去了,市場就更廣了。
此外,肖學兵夫婦還試水電商平臺和微商平臺。為了讓消費者放心吃橙子,肖學兵夫婦將紅江橙發芽、開花、結果和裝箱裝筐的全過程,用小視頻和照片記錄下來,發布在社交媒體和電商平臺上。
心態變了很多
12月16日,在接受記者電話採訪時,肖學兵正在重慶大地學院「基地果園盈利總裁班」進行封閉式學習,而劉漢玉也在當天上午剛在南寧參加完一個社區團購果農和電商交流會。雖是農忙時節,但夫婦二人的「課程」都沒落下來。
「我們想做有匠心的農人,就得下點笨工夫。」為填補種植端投入的缺口,肖學兵夫婦已商量好了明年各自的分工:肖學兵全年駐紮在果園,將100%的精力投入種植端;劉漢玉和弟弟全力負責銷售端,努力開拓中國和東南亞市場。
從工業化的企業管理轉行做農業化的生產管理,肖學兵夫婦對管理有了新認識。
「人勤地不懶,一分耕耘一分收穫。要想把果園做好,我們必須因地制宜,腳踏實地,親力親為。」劉漢玉總結說,農業的生產管理與工廠的機械化管理不同,不可控因素太多,因此管理者必須轉變管理方法。
成為果農後,肖學兵夫婦的變化不僅是曬黑了。「過去,在企業做管理時,我對四季變化和二十四節氣毫無感知,但現在就非常敏感。因為農時按照中國農曆的時令安排會更準確。陽光雨露一下來,你會看到果園神奇的變化。」劉漢玉笑言,「當果農後,我開始改過農曆生日。」
每年3月是橘樹和橙樹開花的時節。漫山遍野的清香,令人陶醉。從那時起,肖學兵和劉漢玉就拿著手機,走進果園深處,分享果實的成長故事:果樹開花了、掛果了;果實變大了、變黃了、變紅了。朋友圈裡,夫妻倆四季的幸福喜悅溢出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