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梗概:一隻虎斑貓死了100萬次,又活了100萬次,在101萬次它成為一隻野貓,它很開心,它完全屬於自己,它遇到一隻白貓,這是它第一次有愛的感覺,它和白貓生活在一起,生下很多隻小貓,它們很幸福。
直到白貓死去,虎斑貓也跟隨白貓而去,這次它再也沒有醒來……
作者以繪本的形式在表達生命的意義:我是誰?什麼是愛?
當我們越來越迷茫的時候我們做父母必然會迷茫,我們不知道能帶給他們什麼。
繪本中描述虎斑貓的每次經歷,都可能是我們生活場景,看似我們給孩子愛、給他們幸福,我們認為的「好」,都不是屬於他們自己的。
人的一生到底在尋找什麼?其實就是過程,尋找自己的過程,搞清楚「我是誰」的過程。
孩子從出生開始就活在「他人」的目光中,通過別人的反應來確定「自我」。
隨著年齡的增長,自我意識增加,逐漸有自己的思想,這時候如果父母能夠在「界限」範圍內給他們相對的空間,用溫和的方式告訴他們邊界,那麼他們就會在尋找自我的過程走的更順暢一些。
人最大的痛苦就是不能做自己。
人最大的幸福就是知道自己的需要,自我確定。
「野貓」隱喻為「自由」。家庭是孩子溫暖的港灣同時也是束縛。
家庭是根據孩子的發展階段給他們不同的方式的教育。
0-6歲是人格形成的完整期,父母充分給予孩子愛。愛是形成希望的品質。
6歲-14歲是孩子培養孩子學習生活習慣的時候。
青春期之後就需要根據情況適度的放手的階段。直到完全放手。
整個過程是循序漸進的過程。
教育是靈活變通的,沒有固定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