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員請就位2》總決賽前的最後一集,爾冬陞把郭敬明懟哭。
我相信屏幕前的觀眾跟陳凱歌當時的反應一樣,吃瓜吃得很爽。
不得不說這檔節目是社會名利場的縮影,各種奇葩言論以及迷惑行為輪番上演,把「虛與委蛇」四個字演繹到了極致,每周末播出一期後必有幾個話題霸佔熱搜,其中至少80%的熱搜都與郭敬明有關,沒有郭敬明,這節目的關注度絕對要降一半。
比如這一期,爾冬陞把郭敬明懟哭,徹底扯下了這節目最後一塊虛偽的遮羞布。
此前兩人一直商業互吹一派祥和景象,怎麼突然就撕破臉皮了?
原來,起因是彩排的時候郭敬明誠懇地請爾冬陞在正式公映後能嘴下留情,對自己的劇本多一些寬容。
言下之意就是少一些批評和不滿,多一些鼓勵和讚美。
顯然,人精爾冬陞心領神會,欣然答應。
在公映階段,爾冬陞遵守約定,沒對郭敬明與地震有關的《我的星星》劇目作過多狠話點評,只是提出了一點與演員演技無關的技術性問題。
可輪到爾冬陞的《女人+》演完後,郭敬明卻表示不喜歡這個劇目,發表了一番犀利點評,一如既往地品頭論足,搬出理論,說出自己不喜歡的原因。
如果是針對演員演技提出意見,結局肯定風平浪靜,相安無事。
有意思的地方在於,郭敬明直言不諱認為跟演員關係不是很大,是臺詞太多,表演不是機械地念臺詞。
言下之意,就是導演和編劇問題。
爾冬陞絕沒想到被郭敬明擺了一道。
一個有30年導演經驗、獲得過兩次金像獎最佳導演的名導,竟被一個稚嫩無比的後輩質疑能力層面的問題,於是當場按捺不住,很不爽地打斷郭敬明的話:
「……(你的意思)其實就編劇和導演不好。」
郭敬明尷尬無比職業假笑,硬著頭皮繼續往下說,爾冬陞很快又打斷他,揪著郭敬明的「表演體系」進行質問,語氣中帶有滿滿嘲諷。
接著轉移矛頭,把注意力引向演員,親自挨個數落了倪虹潔、黃奕、張月和馬蘇,展現出護犢心切:「有人挑戰我的演員,我們就出來爭論好了。」
當郭敬明想再次表達自己觀點時,爾冬陞不耐煩地把兩人戲外的「約定」爆出來,算是徹底撕破臉皮:
「我有衝著你嗎,剛剛?」
接著自行決定停下比賽,離場上廁所。
而郭敬明徹底語塞,假笑消失得無影無蹤,低頭眼泛淚光。
趙薇執導的劇目公映完後,蔫了的郭敬明,再也沒有心思點評了。
即便《三替公司》的觀賞性是全場最佳,但相信觀眾的注意力依然停留在導演撕逼的對錯議論上。
再一次應驗趙薇此前說過的話:臺下的戲比臺上精彩。
這難道不是活生生的與現實無異的名利場?
最迷惑的是,現場氣氛尷尬到谷底,作為主持人的大鵬沒有及時介入控場,直接隱身失蹤化身吃瓜群眾,讓趙薇迫不得已充當了一次打圓場的工作。
大鵬,好樣的。
你一如既往沒有令觀眾失望,還為節目組貢獻了一個#主持人是大鵬還是趙薇#的熱搜。
平心而論,郭敬明雖然既愛狡辯又唯顏值選人論,但面對爾冬陞的作品,他看法的落點是劇作本身不好,臺詞太囉嗦,且狹小的空間令演員無法展現演技。
專業點評團也表示了相同看法。
可爾冬陞卻把鍋甩給演員,試圖轉移視線,還情緒管理失控,並沒有平心靜氣從劇作本身正面回應。
這與陳凱歌此前的雙標行為有什麼區別?
資歷越深的導演,反而自尊心越強,越容不得別人批評?
當然容不得。
都被捧上天了,耳邊哪裡能允許一絲忠言存在?
回想起第一季的時候,陳凱歌執導的幾部作品整體水平實在欠佳,無法令觀眾滿意,這種情況下趙薇和李少紅繼續扮演專業和稀泥角色,一味地阿諛奉承,唯有郭敬明站出來指出不足。
我沒有絲毫為郭敬明洗白的意思。
下個月郭敬明執導的《晴雅集》上映,我感覺到時候又可以瘋狂吐槽。
咱們單單評論這檔節目,確實是越到後面,說真話的人就越少。
臺上的四位導演,點評越來越敷衍。
就連爾冬陞也變得越來越圓滑,越來越場面化。
要知道開頭的幾期可是憑藉他把小鮮肉懟得無地自容、泣不成聲,沒演技沒經驗卻能當道的小鮮肉流量現象才又一次被推上風口浪尖。
但到後面,感覺爾冬陞變了個人似的,狠話陡然減少,客套話取而代之。
「嗯不錯,我看得蠻開心」、「都完成得挺好」、「至少是有進步」,這種說了等於沒說的廢話點評讓這個節目變得味如嚼蠟,如此乏味。
是的,自從最敢說真話的李誠儒被擠兌出局後,導演仿佛集體和資本達成共識,統統扶持新演員,而經驗豐富的演員一個接一個被淘汰。
看看晉級總決賽的9位演員都是什麼貨色?
何昶希、丁程鑫、任敏、胡杏兒、馬伯騫、賀開朗、陳宥維、張月、辣目洋子。
能稱得上有演技的演員只有胡杏兒和辣目洋子。
至於能稱之為老戲骨的,更是只有胡杏兒一人。
毫無代表作的跨界小鮮肉/新人演員,佔了絕對比例。
尤其是何昶希這種殭屍式演技,竟然一路通關殺進總決賽,請問我真的是在看一檔演技類的競賽綜藝?
確定不是侮辱觀眾智商嗎?
只有虛情假意,只有陽奉陰違,只有大型雙標,對於節目組來說更是成功製造了一個又一個熱搜,廣告費賺得盆滿缽滿,演技什麼的根本不是重點。
所以對於吃瓜群眾來說,似乎反而要感謝郭敬明。
沒有他的點評,觀眾就不會有精彩刺激的導演互懟大瓜吃,更不會提前見識到這檔節目被扯下最後一塊遮羞布的名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