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有許許多多佛門用語,當然也有許多不為人們所了解的知識,而我們今天就來說說那些顯而易見但又道不明說不清的一些佛教冷知識。
佛祖頭上長得像頭髮一樣的「疙瘩」是什麼?
其實我第一次看到佛像的時候,主觀地便認為那「疙瘩」就是佛祖的頭髮。只是對於一點不甚明白,為什麼佛祖的頭髮看上去像是被重度燙過一樣?就有點類似於印度的火燒頭髮!當然,那可比火燒頭髮要好看多了。
但筆者後來才知,原來從一開始筆者就犯了一個無知的錯誤。那並不是佛祖的頭髮,而是「肉髻」,是佛的三十二相之一。
而這一肉髻是需要經過無數修煉才會有的,據說菩薩和羅漢都修煉不出肉髻,這是佛祖所獨有的。
但很有趣的一點是,佛祖頭上的肉髻和一種名叫松果的植物很相似。而人類的大腦裡也有顆長得像松果的器官,被稱作為松果體,它位於間腦頂部。
松果體又被稱為人類的第三隻眼。已有科學證明,人類確實存在第三隻眼睛,但前提是腦袋中的那顆松果體必須得到有效的激活。
只是松果體的「壽命」並不長,通常在人們六歲左右,便是松果體發育的高峰期,隨後就會隨著年歲的增長而逐漸下降直至完全停止分泌這種荷爾蒙。
松果體因為和人類的「第三隻眼」有關,因此被認為是智慧的象徵。而佛祖在佛教中更代表著無邊的智慧,其肉髻呈現出的松果體也即能說明這一點。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佛祖眉心正中間的那個紅點,正是腦內松果體所在的位置。
佛祖胸前的「卍」字代表所代表的含義
「卍」字在佛教中的讀音為「wan」,而確定其讀音的便是唐代女皇武則天,意為集天下一切的吉祥功德。但是這個字並不是佛教所特有的符號,早在古印度,甚至在古瑪雅文明時期,「卍」字就已經被發現。
而有關「卍」字的起源,有一種說法比較有趣。印度人歷來便認為牛非常神聖,在古印度時期尤其如此。因此有部分人認為「卍」字最初可能是緣於牛犢頭部的毛髮所呈現的螺旋形。因此,古印度人把「卍」當成吉祥的標誌,沿用至今。
而佛祖身上也並不是只有胸前才有「卍」字,在佛祖的頭髮中就有5個「卍」字相,除此之外,在佛的腰部、雙手雙足也都有「卍」字相,總共多達11處。
而「卍」字字形的最終確定也要得益於唐代高僧慧琳法師,法師認為只有這個形體的「卍」字才能顯現出莊嚴感,讓人們見到便會心生敬畏。
不知去寺廟燒香拜佛的同學們是不是在看到佛祖胸前的「卍」字時會有這種感覺?反正筆者我是深有其感。
佛教中的三學指的又是什麼呢?
佛教中的三學指的便是學佛者必須完成的三種基本學業:戒、定、慧。
戒就是防止學佛者在行為、語言、思想這三方面出現任何過失。而在小乘中和大乘中分別都有不同的戒律。所有的戒律,言行細目合在一起不下百種。
定便指禪定,也就是專心致志,擯除所有雜念的一種修行。如果說前面的戒是對於修行者外在言行的一種約束,那此時的定便是對於修行者內在的一種管制。
只有做到了戒和定才能獲得三學中的最後一門學業:慧。而慧也是這三種學業中最為重要的一種。這是一種對於欲望和煩惱的摒除,只有真正達到了慧的階段,才能最終獲得所謂的涅槃境界。
何為菩薩?
菩薩是佛位的繼承人,因此也被稱之為「法王子」。佛教的菩薩本義和人們觀念中所認為的菩薩大不相同。一個信佛之人光是遁入佛門還不夠,還需要有發自內心的度人之心以及捨己救人之心才可以稱之為菩薩。
所以佛門中的菩薩也有凡夫菩薩和賢聖菩薩之分,而從最初的發心發願到最後的成佛,這之間都可以稱為菩薩。
所以比起佛,菩薩更接地氣一些。
佛教中的知識五花八門,還有許許多多的內容有待感興趣的人們去深究探索。不知今天說的這四個佛教冷知識,大家有get到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