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樹、花、草、葉子等不同的植物及諸多小動物,而這些都是學校開展自然課程的好素材。為培養學生的探索生物奧秘的興趣,促進他們在大自然中的多元發展,近日,成都市金沙小學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分年級開設適合幼兒發展的自然生命探究課程。
養蠶是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重要技藝,為讓孩子們了解蠶的成長規律、生活習性和養殖技巧,1-2年級開展了勞動課程《我是養蠶小能手》。課堂上,孩子們拿出早就準備好的鞋盒、禮品盒、食品盒,有的孩子還用硬殼紙為蠶寶寶做了一個「家」。期間,孩子們為蠶寶寶的家「開窗透氣」,保證蠶寶寶們順暢呼吸;為蠶寶寶的「家」鋪上「地毯」了解到它們的食量很大,一天要餵四次,孩子們便備足「糧食」。此外,心靈手巧的孩子們還用超輕黏土捏出了一個個逼真可愛的蠶寶寶。
「教育為本,觀察先行。」觀察和理解兒童是教育工作的起點。「科學觀察——正確解讀——有效支持」是教師與學生日常互動中應有的專業行為。3-4年級上了一節別開生面的勞動教育課程——養殖小蝸牛。課堂中,孩子們在老師的帶領下仔細觀察、了解蝸牛的身體構造、運動方式等特點,並學習如何正確飼養蝸牛。
「色彩斑斕的鸚鵡是怎麼長大的?」「我們可以自己飼養鸚鵡嗎?」「它們有什麼鮮為人知的小秘密呢?」在5-6年級的《飼養鸚鵡》課堂上,小太陽公民展開了熱烈的討論,大家紛紛上臺分享自己所了解的關於鸚鵡的小知識。「那我們如何飼養一隻可愛的小鸚鵡呢?」老師為同學們講解了養殖鸚鵡需要注意的點:可以選擇虎皮鸚鵡、牡丹鸚鵡等寵物鸚鵡;需要備有充足的飼料和食物;要準備鸚鵡棲息的籠具、棲架等工具。同時,同學們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還補充了一些注意事項。
「兒童對神奇的生命世界表現出來的好奇是與生俱來的,金沙小學的特色勞動教育課程就是要使他們對生命世界的好奇心得以細心呵護,積極引導他們關注生命,關注環境。」學校相關負責人表示,學校將儘可能地為學生提供動手的機會,放手讓他們自己去探究,激發孩子潛意識中學習科學的本能和欲望,讓孩子在不知不覺中進入學習科學的最佳狀態。(劉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