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佳節倍思親,緬懷忘年知己陳壽榮先生

2021-01-21 合興美術館

值此國慶節和中秋佳節來臨之際,我懷著對先生無比仰慕和感恩的心情,藉此文章《忘年知己 陳壽榮》和出版的《陳壽榮印譜》向先生致敬。

    回憶與春翁老先生交往幾十年的過程中,老人的音容笑貌,一幕幕難忘的場景在腦海中久久不肯離去。撫摸著先生給我篆刻的每一枚印章,金石中似乎依然凝固著先生的體溫。凝望著先生贈予的每幅書畫作品,仿佛先生仍在身旁。

陳壽榮老先生肖像

初識先生於青島

    初識陳老的時間是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雖然歲月已經模糊,但其情其景,卻依然清晰地刻劃在記憶的年輪中。那時,先生居住在青島市常州路十五號院內。走進去,便見一座五棟相連的日式結構的丁字小樓,先生一家八口就蝸居在樓底一間十幾平方米的房子內,空間狹窄,人多房小,連窗臺也兼具了夜間睡床的功能。不過,雖身居陋室,先生卻非常樂觀通達,他將門口處四平方米的浴室改造成畫室。就在這小小的鬥室內,先生創作了大量精美絕倫的詩書畫印作品。


紀念陳壽榮先生誕辰一百周年詩書畫印展覽開幕式

    那年,我還是個二十歲出頭的毛頭小夥,只是憑著對中國書畫的酷愛,經人介紹,前去拜訪這位在家鄉濰坊享有盛名的書畫大家,心情自然忐忑不安。當我怯生生地敲開先生的家門,發現先生正在作畫,但見他氣宇軒昂,雙目炯炯有神,說話聲如洪鐘,彰顯著大氣與儒雅。見到我時,先生竟然操著不變的鄉音,一句『歡迎濰縣小老鄉』的濰縣話,頓時拉近了我倆的距離,我一顆懸著的心也瞬間落地。接下來的一番傾心交談,我更被他的博學多才所折服。臨行時,先生送我一幅《春風牡丹圖》作為紀念,我喜出望外,一直珍藏至今。

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蘇士澍先生參觀展覽

癲狂的拼命三郎
    一九八一年,應濰坊工藝美術研究所之邀約,先生返回濰坊老家,在濰坊工藝美術研究所擔任指導風箏設計、紥製、繪製等一系列工作的總設計,並親手製作了《飛鷲》《鳳凰》等風箏精品,為濰坊風箏稱雄於國際賽場立下了他人不能 企及的汗馬功勞。因此,一九八四年濰坊風箏協會成立,先生被推選為理事,而且作為濰坊國際風箏會的發起人之一,被載入了濰坊文化的史冊。返回老家後,先生迎來了他藝術生命的第二個春天。大家知道,先生在青島工作、生活的幾十年裡,經歷比較坎坷,而回家鄉之後的歲月,是他藝術生命的又一個黃金時期。同居一城後,也使得我有了更多的時間與機會,去近距離地感受老人家的藝術風採與人格魅力。

山東省人大財經委員會副主任胡崗先生參觀展覽

    先生生性癲狂,在陳炳熙著《陳壽榮傳》中,就記載了若干非常之舉:如他走在路上不看路,一門心思地去琢磨詩書畫印,以至於掉進路邊枯井中也渾然不覺;又如,先生突然闖進一家雜貨店,將砂鍋踩碎了一片後口中依然念念有詞,沉浸在他藝術的天地中……我也見識過先生的類似行為。與人交談中,先生會突然張開雙手作飛行狀。我意識到,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他突發了飛鷹翱翔狀態的靈感,但陌生人見之,十有八九會譏笑先生為『野巴』(濰坊俗語,特指精神不正常的怪異之人)。其實,所謂癲狂,先生『癲』的是藝術痴迷之『狂』。對自己的一系列反常行為,先生也不以為意。在一方自刻的印章中,便自嘲『野巴畫野巴』,並在一首詩中自嘲:『只憑天真行我素,何計旁人罵荒唐。一生贏得癲狂號,休向門外說玄黃。』

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於偉建主編的《陳壽榮印譜》

    先生的癲狂之性,也體現在他超乎尋常的勤奮狀態上。在長達數十年的交往中,我驚奇地發現,陳老精力之充沛是令人驚訝的。無論春夏秋冬,我每次去先生家中拜訪,從未見其懶散,也從未見其睡過午覺,但見他或揮毫作畫,或執刀篆刻,或伏案寫作,或讀書寫字。稍有空閒,他最為常見的休息方式就是不厭其煩地臨帖。我有點奇怪,論書法水平,先生的造詣非同一般,即使臨帖,也應該是別人臨他的帖,先生何需再臨他人之帖?面對我的困惑,先生非常認真地告訴我:『臨帖永遠不會多,臨一次,一次的感覺;臨一次,一次的收穫。』老先生潛心治學的態度深深地震撼著我,也影響著我一生做事做人的信念與凖則。

山東文藝出版社出版的《陳壽榮傳》

    《陳壽榮印譜》中,中國畫學會會長郭怡孮先生在《序》中稱陳壽榮是『詩書畫印 通才大家』,這個評價是很中肯的,也是實事求是的。在中國畫壇,一位藝術家能在某個領域有所建樹已屬不易,而先生卻將詩、書、畫、印全面發揮到令人讚嘆的高水平,更為難得。先生之所以能在中國藝術領域取得他人難以企及的成就,除了橫溢的天才之外,更來自他『詩書畫印 苦學一生』的奮鬥精神。先生的信念不是說說而已,而是腳踏實地身體力行的。他的努力程度不僅僅是聞雞而起、廢寢忘食那樣的簡單,他的勤奮境界,堪比愚公移山,猶如精衛填海。我平生見過成千上萬的畫家,似先生這般癲狂的拼命三郎,未有出其右者。

陳壽榮先生題贈合興美術館館長於偉建《陳壽榮傳》

春翁的詩書畫印之夢
    
每每談及勤奮的話題,先生往往謙稱笨鳥先飛。其實,先生是大器早成的藝術家,在他自刻的一方印章中,據『幼年學書,十六習畫,弱冠治印,晚歲賦詩』的印文,便可尋到他的藝術軌跡。到了晚年,先生的藝術成就更加爐火純青,可以說,就詩書畫印的綜合成就而言,當今中國畫壇中能比肩先生者,寥寥無幾。

河北美術出版社出版的《歷代畫家書法選》

    先生晚年專攻飛鷹,他筆下的鹰鵰扶搖而上,氣吞山河,壯志凌雲,筆墨淋漓瀟灑自如,飛鷹神形兼備。他以鷹喻人,借鷹喻志,在其題畫詩中曾袒露心跡:『風中虎,雲中龍,文中聖賢武中英。而今蛟龍久絕跡,雲中只有萬裡鵬。千鵬萬鷹畫不厭,胸中為有砥礪情。一生心事在何處,請賞詩畫自分明。』放眼國內,畫鷹之人中不乏大師高人,但多以畫靜態的站姿為主,少有能於千姿百態中,將動態飛鷹的氣衝雲霄、傲視蒼穹之魂魄勾畫出來的,先生當屬奇人。由於歷史的原因及人為因素的阻擾,老先生直到一九九五年即八十歲高齡時,才得以加入中國美術家協會。我得知此消息後,第一時間前往祝賀,當時老先生也興奮不已,乘興創作了『紫氣東來』和『群英薈萃』兩幅佳作以抒情懷。為了慶祝這份遲來的喜訊,我們這一對忘年之交促膝交談到很晚,很晚。

山東友誼出版社出版的《陳壽榮飛鷹集》

    先生苦心經營中國畫,目的究竟何在呢?今天我終於想明白了,就是為了實踐『詩書畫印,苦學一生』的誓言。這不是一個空洞的口號,而是他藝術生命的精神支柱。曾幾何時,畫壇中出現了崇洋媚外的怪現象,甚至有人叫囂要在中國畫壇上改革開放,鼓吹用西洋畫改造中國畫。對此,先生怒髮衝冠,並提筆寫詩進行抨擊:『數筆墨華千秋寶,大師醞釀百年深。可憐頑固白丁者,不愛國珍崇外人!』可見,在捍衛中國畫及其先進文化的立場上,先生旗幟鮮明,毫不含糊。在這裡,先生所追求和嚮往的,就是至高的藝術天堂,就是詩書畫印之夢。 

陳壽榮先生題贈於偉建先生《陳壽榮飛鷹集》

濰坊畫派的高風亮節
    
當『中國畫都』的桂冠落到濰坊之後,我們便開始跟進,深層關注濰坊畫派的話題,因為濰坊畫派就是中國畫都的藝術靈魂和文脈基礎。在先生和他的畫友同仁身上,我也清晰地看到了濰坊畫派的精神。

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出版的《陳壽榮詩書畫印選》

    在與先生的交往中,他給我講述濰坊書畫歷史、濰坊書畫名人,講過鄭板橋在老濰縣的故事,講過同志畫社丁東齋、丁叔言、郭蘭村等前賢的故事,這些鄉情逸事,先生娓娓道來,如數家珍。

山東友誼出版社出版的《陳壽榮飛鷹集》

    記得先生說過: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老濰縣湧現出了一大批愛好美術、才華橫益的熱血青年,他們互相學習,相互勉勵,繼承傳統,開拓創新。以徐培基、郭味蕖、於希寧為代表的優秀青年考入上海新華美專;以陳壽榮、郭志先為代表的前往北平北華美專求學。學成歸來後,都成為濰縣同志畫社的重要成員。

亞太藝術出版社出版的《陳壽榮詩書畫印精品集》

    先生還提到當時同志畫社的王樂軒,對他的藝術造詣讚不絕口。他說:『樂軒擅長花鳥人物和走獸,其詩書畫印無一不精,可抵郭味蕖、徐培基、於希寧和我四人藝術水平之和,可惜三十三歲就英年早逝了。』說到此,先生禁不住潸然淚下。

陳壽榮先生為於偉建先生題寫齋號

  憶起與徐培基的交往,先生講了兩則故事:一次,徐培基等人結伴去雁蕩山寫生,突遇猛虎,同行的人都被嚇得魂飛魄散,可徐先生臨危不懼,非但不跑,反認為天賜良機,激發了強烈的創作激情,即興在畫板上勾畫出了山大王的威猛雄姿。這一大無畏的舉動,讓人刮目相看。另一次是在深山寫生途中,一條碗口粗的蟒蛇橫亙於路中,別人都小心翼翼地繞道而去,唯獨徐先生為了節省時間,竟然跨蛇而行。通過這兩件事情,看到了他為了藝術而奮不顧身的敬業精神。陳老還高度評價了徐培基的人品,說他不僅畫好,人品更佳,當時重病纏身的王樂軒先生家境貧寒,生活拮据,培基便屢屢請他到家中吃飯,以改善生活,增加營養。即使後來樂軒得了肺病之後,培基仍一如既往。為了不引起樂軒的尷尬,竟然不隔離碗筷,導致家人也不幸感染了肺結核。從中,我們可以看到濰坊畫派老一代畫家之間的深情厚誼。這些故事,至今讓我感動不已。


得雄圖(64cm*46cm)

    先生亦是一位知恩圖報的忠厚之人。老人家屢屢提到郭味蕖先生對他的幫助,並為之動容。他說:郭先生大他八歲,無論是在藝術上還是生活上,都給予了他無微不至的關心與幫助,既是良師又是益友。特別強調,郭先生調至北京中央美院工作後,一直掛念著自己這位家鄉的摯友,不僅將自己的藝術心得和創新理念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他,還在藝術創作上給予許多建設性的意見。更讓先生感動的是,郭味蕖想方設法地創造機會,把校藏及家藏的歷代繪畫作品和萬印樓拓片提供給他學習和臨摹,使其受益匪淺。知道他家裡孩子多、收入低,經濟上經常捉襟見肘,郭先生慷慨解囊,經常寄錢、寄物以解燃眉之急。可見,兩人之間的情感至深至厚。先生更為郭先生在『文革』中遭受的政治歧視而憤憤不平,也深深惋惜於他的壯志未酬。  

嫦娥奔月(74cm*46cm)

    今天,談及濰坊畫派,除了能見到一些作品,對於作品之外的背景和發生在他們之間的動人情節,我們知之甚少。先賢們以澎湃著濰坊畫派正能量的故事告訴我們一個道理:要弘揚濰坊畫派,不僅僅是繼承他們的藝術理念,更要光大他們的高風亮節與人格魅力。

宋賈師古大士像(136cm*68cm)

先生與黑伯龍的交往趣事
    黑伯龍先生大陳壽榮先生一歲,生前曾任山東省美協副主席和山東畫院院長。他對陳壽榮的藝術成就評價很高,『在山東,畫人物陳壽榮第一』的觀點就出自黑伯龍之口。

嶗山潮音瀑(136cm*68cm)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兩人之間發生了一件趣事,讓我目睹了老藝術家之間的那種看似平淡、實則深厚的特殊情感。一九八八年,黑伯龍先生東渡日本訪問,委託我請壽榮先生刻兩方印章,先生欣然應允,但提出以印章等量換取字畫的要求,伯龍欣然接受。很快,先生的兩方印章完成並託我帶到濟南轉交,黑伯龍先生非常滿意。由於黑先生事務繁忙,且畫債累積、應酬頗多,答應為壽榮作畫的諾言遲遲沒有兌現。為此,作為『信使』,先生多次催我赴濟南『索』畫。大約過去了半年光景,黑伯龍的第一幅交換作品《墨竹》才終於完工。先生收到畫後非常滿意。於是,緊接著又催促我索要第二幅畫。可第二幅作品遲遲未果,耿直的先生竟勃然生憤,在寫給我的信中認為:『一樣水平之友,不宜不平待人』。並於夜不成寐中成詩一首,委託我即刻發掛號信速寄濟南。看到此情此景,作為晚輩的我未能理解兩位老先生之間獨特的交往方式,竟然掩口而笑。直至我再次來到黑伯龍家,得到的卻是黑先生因突發腦溢血離世的消息。當我把噩耗帶回濰坊時,先生突然癱坐在床上放聲大哭,而且哭了很久很久。之後他告訴我:『我和黑伯龍親如手足,我所要的不是畫,是我們之間的友誼與信任,是老友之間才擁有的那種親暱、友愛、任性。』至此,我才真正理解了他們之間那種超越身份與等級觀念的兄弟般情誼。

崔白雙喜圖(136cm*68cm)

    或許是我與這幅畫有緣,多年之後,在山東天承拍賣公司的拍場上,出現了這幅《墨竹》,我當即拍下。發現先生將這幅畫裝裱後裝在一個錦盒裡,並題寫了邊款:『九年前,黑伯龍道長囑我治印兩方,贈此墨竹佳作,並擬再贈山水一幅。惜畫未成,而黑翁謝世仙去,今觀此畫,不勝泫然。』是的,透過先生的『不勝泫然』,其率真耿直的性格以及老一代畫家之間的推襟送抱,可見一斑。

代代封侯(69cm*45cm)

先生與我的深情厚誼
    在我的眼中,先生為不拘小節的性情中人。先生醉心於藝術,但對於人情世故卻不太在意,做出過很多令常人啼笑皆非、忍俊不禁的事情。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先生正致力於《現代印選》的最後編輯工作,但前去他家求畫索字的人絡繹不絕,直接幹擾了他的正常工作。為此,我把自家位於胡家牌坊西首的一套閒房清掃乾淨,借給先生閉門創作,他很是高興。不過,之後便發生了一件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先生每天整理完書稿後,竟然不知道鎖好家門,也不知道關好街門,每每於四門大敞中揚長而去,儘管經過多次提醒,依然我行我素。這一行為,引得同院鄰居頗有微詞。好在當時社會治安風氣尚好,倒也安然無恙。

八仙過海(64cm*33cm)

    看似不拘小節的先生,有時候也會對人體貼入微。一九八八年,聞知我喜添兒子後,先生十分高興,一邊振振有詞『偉建有福,於家有後啦!』一邊即興揮毫潑墨,當場作《得雄圖》一幅贈與我,並題詩曰:『寒山舞北風,大地雪渾融。獵者勤搜索,歡然獲一雄。偉建書友弄璋之喜,北海陳壽榮寫祝。』晚年他摔傷後在家休養,身體極度虛弱,但得知我的『合興美食廳』擬改名為『重慶美食廳』時,先生竟然不顧家人勸阻,從床上爬起來大聲說道:『我與偉建的事不用你們管。』然後顫抖著提筆寫下了『重慶』兩個大字替換下『合興』。寫完後,先生中氣大失,渾身無力。為此,我的心酸酸的隱隱作痛,一直內疚到今天。

人間景物(35cm*49cm)

    在幾十年的交往中,先生對我的稱謂也不斷變化,從八十年代的『同志』,到九十年代的『方家』、『書友』、『老友』,直至晚年直呼『知己老友』。稱謂的變化,見證了先生與我的莫逆之交,忘年之誼。在交往中,先生也屢屢委我以要事,如先後四次搬家,即從太平街工藝美術廠位置遷至布政司街,因為拆遷又暫住雙河街水泥廠宿舍,然後再回遷布政司街新房,繼而又從青島女兒家搬回濰坊布政司街,均由我組織人員、車輛具體實施,且做到了未毀一磚一瓦,未丟一草一木。先生此次返濰後,再未回青島。其間因年事已高,師母也癱瘓在床,我便隔三差五地去他家看望。為改善居住環境,為其裝上防盜門,安上空調,添置電視,配上液化氣,春節前夕為二老做好新衣。安排專人定時送些可口飯菜,協助料理衛生。先生彌留之際,給予了最後的親情關懷,陪送他走完了生命的落幕。先生幾十年來寫給我的信件和所刻的印章,我都視若珍寶倍加珍惜,精心地陳列於合興美術館的玻璃展櫃中……

真草隸篆四屏(107cm*33cm*4)

    先生走了,帶著對家鄉、對藝術的無限熱愛與眷戀,也帶著壯志未酬的無限遺憾。但他的『詩書畫印 苦學一生』的勵志精神,他的『春蠶到死絲方盡』的奉獻精神,永遠鼓舞著我,激勵著我,鞭策著我……今天,值先生百年誕辰之際,我懷著對先生的綿綿之情,將其篆刻作品編撰成集,敬獻給安息的忘年摯友,謹以此書告慰他的英靈,願先生永遠含笑九天之上。

嶽陽樓記(47cm*138cm)


聯繫方式

電話:0536-8202255

手機:13605360968

郵箱:wfhxmsg@163.com

網址:hexingmeishuguan.com

地址:山東省濰坊市奎文區濰州路濰坊市中醫院中醫預防保健中心5樓


相關焦點

  • 忘年知己陳壽榮
    還出版有《陳壽榮傳》,《陳壽榮全集》正待付梓出版。忘年知己陳壽榮◆   於偉建適逢陳壽榮先生百年誕辰,我懷著對先生無比仰慕的心情,以剛剛出版的《陳壽榮印譜》向先生致敬。編輯《陳壽榮印譜》的過程,是我再一次接受心靈洗禮的過程。撫摸著每一枚印章,金石中似乎依然凝固著先生的體溫;凝望著每一個印蛻,先生的音容笑貌似乎又親切地浮現於眼前。
  • 每逢佳節倍思親,九九重陽節,給你最溫暖的陪伴
    每逢農曆九月初九,人們登高望遠、插茱萸、賞菊花,共同慶祝重陽節。今天,記得告訴爸媽,我愛你們!佳節思念,不如久久陪伴。工作再忙,也要常回家看看。每逢佳節倍思親,九九重陽節,給你最溫暖的陪伴。小時候,他們把你捧在手心,視若珍寶;長大後,他們把所有艱辛擔下,只為讓你追逐夢想。
  • 詩詞:每逢佳節倍思親,人共菊花醉重陽
    因此,重陽佳節有三層意義。一是「孝」,尊老敬老愛老;二是「壽」,爬山登高而延年益壽;三是「雅」,四君子之一的菊花盛開之際,便是文人墨客懷鄉賦詩之時。今天,百草君為大家整理了幾首最有代表性的重陽詩歌,您會驚奇地發現,那些你我耳熟於心的佳句,原來就藏在這些作品裡!
  • 每逢佳節倍思親,許可馨送藥來了,攝影新作——送藥郎狐狸
    6月25日是中國傳統端午節,許可馨在24日發的這張照片,自然是每逢佳節倍思親,很多人認為是思念國內的網友了,不要一廂情願,你又不是人家的親人。人家能想你? 細想極恐:當年,端午節,白娘子飲下雄黃酒現出了原形,許仙被嚇死。後來許仙起死回生了。
  • 朋友圈32條思鄉說說: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3. 縱使城市裡五光十色,也留不住我歸心似箭的內心。4. 今年的冬雪特別厚實,我開始無限思念那個遙遠的家鄉。5. 對於回家,我的心中總有一種說不出的歡悅、欣喜和殷殷的期待。6.
  • 山東艦過臺海,令人想起每逢佳節倍思親
    03臺灣媒體成天整那些搞笑事,令島內名嘴黎建南先生和他的同學都有些擔憂,他們怕島內媒體對臺灣地區的年輕人洗腦後,臺灣會多出一些不知死活的人。不過,最近,他似乎減少了一絲擔憂。12月18日,黎建南先生披露,自己曾和年輕人聊天。他問:「解放軍如果打來,那你會怎麼辦?」
  • 中秋月圓倍思親
    中秋月圓倍思親(散文) 王蘭英 又是一年中秋,現在人們生活好了,每逢佳節,除了團聚、思親,就是享美食了。
  • 戀戀馴龍記節日使者玩法介紹 每逢佳節玩這個
    戀戀馴龍記節日使者,玩家的動力是無窮的,遊戲的樂趣是無限的,每逢佳節戀戀馴龍記就會開放最最最受大家歡迎的活動,到村落參加「節日使者」活動,挑戰完即可獲得豐厚禮物哦,真的是開心到笑死隔離家的狗呀~嘿嘿(*^▽^*)以下就簡單介紹玩法說明:
  • 回不去的故鄉-融不進的他鄉——每逢佳節倍思親
  • 重陽佳節 願您安康|節日我知道
    今天是農曆九月初九,我們迎來重陽佳節。古人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 九在數字中又是最大數,所以也被賦予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寓意。因此重陽節也稱「老人節」「敬老節」。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在重陽佳節學習這些敬老孝親的成語,祝老人健康長壽,願家人幸福安康。
  • 每逢佳節倍思親,不妨吃個博美月餅,來寄予對家人的思念
  • 紅樓夢:一個佳節,一次家宴,一個機緣,窮書生由此改寫人生軌跡
    鄉紳甄士隱平時就非常欣賞賈雨村的才華,這天是中秋節,每逢佳節倍思親,甄士隱不忍看著賈雨村一個人孤孤單單過團圓節,便前來邀請賈雨村去他家小酌,賈雨村欣然接受邀請,一同與甄士隱去他家吃酒聊天。賈雨村也許不曾想到,他這一去,在甄士隱家吃的這頓飯徹底改變了他窮蹇的命運。因為賈雨村遇到了他生命中的第一個貴人--甄士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