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 攝影 生活
Mister Du
■不忘初心,純粹如你
說起唐人街,在西方人眼裡,這裡似乎是一個充斥著神秘色彩的地方。但是對於身處異鄉的中國人來說,這裡卻是異國他鄉裡,最有歸宿感,最有煙火氣的棲身之處。
中餐館裡冒出的熱氣,掛滿各種廣告牌,霓虹燈的街道,特有的地方語言,熟悉的飲食文化,街頭那隨處可見的棋牌遊戲,無一不讓人產生那親密的歸屬感。讓不少來自他鄉的異客們,紮根於此,亦終老於此。
說起唐人街的歷史,可最早追溯到1848年。當時兩男一女,三位臺山人乘坐「流浪之鷹」號帆船到達美國,他們成為了最早移民美國的中國人。直至到1851年,移入美國西海岸的五邑人已高到2.5萬人,並且逐年增加。
1890年,美國最早的唐人街在紐約誕生,一個時代也從此拉開了帷幕。
說起這個時代,這段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紀末。當時的中國社會動蕩,一部分人為了改善生活情況,不得不遠走他鄉,前往美國,開始他們的淘金之旅。位於美國西岸的舊金山成為了非官方的入境口岸之一。
後來,隨著美洲大陸上的採礦業衰敗,淘金夢碎的他們開始尋找別行業營生。而由於當時來美淘金的華工多是單身漢,他們也需要一口熱飯,換洗的衣服和一個睡覺的家,於是面向華人的社區住宿,洗衣服務還有餐飲行業開始激增。
隨著華人在全美各地尋求工作機會,唐人街如雨後春筍般遍布美國各地。
法拉盛,位於美國紐約皇后區內的一個區域。隨著這些年到此聚居的華人越來越多,逐漸地,這裡也被稱為除有著一百多年歷史的曼哈頓唐人街外的另一座「唐人街」「中國城」。
據美國當地媒體統計,法拉盛現已成為全美第二大的唐人街,不少華裔移民,甚至包括不少的背井離鄉,遠渡重洋的非法移民,選擇了紐約,選擇了法拉盛成為他們登陸美國第一站。同時,又因為「911」事件,讓許多原本居住在曼哈頓「唐人街」的華人,遷居至此。
2017年10月,紐約法拉盛,一架飛機從空中飛過,許多大洋彼岸的華人,搭乘飛機來到紐約,選擇法拉盛作為他們追尋美國夢的第一站。
2016年11月,傍晚熙熙攘攘的街頭,放眼望去,到處都是各種寫著中文的霓虹燈招牌,瞬間讓人產生一種身處在國內某座城市的錯覺。
2016年11月,正值下班高峰期,街頭的車輛川流不息。
2016年11月,忙碌的人群,多是黃皮膚,黑頭髮的亞裔面孔。路邊的各種餐館,飯店幾乎都涵蓋了全中國,天南地北,各式各樣的美食。
2016年11月,某家具店在櫥窗玻璃上掛出了「中文服務」四個大字。畢竟,在法拉盛華人聚居區,有相當一部分移民,英文水平也是十分有限。能提供中文服務,這無疑大大加強了商家的競爭力。
2016年11月,似乎闖紅燈,在這裡也已是習以為常。
2016年11月,入夜後,街頭可以見到這種充滿港味,復古的街頭小攤,出售各種碟片。
2016年11月,路邊的超市大多商品大都是用中文標識。一位頭戴禮帽,穿著西裝的白人似乎被一家華人超市外的水果促銷活動所吸引。
2016年11月,與美國許多其他地方不一樣的是,入夜後,法拉盛唐人街街頭依然是熱鬧非凡。似乎,移居至此的華人也把國內夜生活的文化帶到了美國,帶到了唐人街。
2016年11月,正推著貨物過馬路的華裔工人。在紐約寒風凜凜的夜晚,他們依然要為生計而忙碌,奔波。
法拉盛的公交車站,即便已接近晚上九點十分,可是公交站臺上依然人滿為患。
唐人街的華人超市。
2016年11月,在法拉盛唐人街工作的,除了佔了絕大部分的華裔外,還有不少其他少數族裔的人群在這工作,生活。
2016年11月,入夜後的法拉盛寒氣逼人,可華人區依然是一片忙碌的景象。接近晚上十點,一位女生正等待公交,正津津有味地看著手機裡的電視劇。
2016年11月,深秋初冬的紐約城早已是寒氣逼人,只有早晨那耀眼,充沛的暖陽,讓人感覺一絲溫暖,一絲慵懶。法拉盛市政廳門口,很多老人喜歡坐在路邊的長椅上曬太陽。
2017年10月,路邊演奏小提琴的街頭藝人
2017年10月,一位看上去略顯疲憊與滄桑的中年男子,一邊吸著煙,一邊等待著公交車,旁邊的白桶則裝著他工作需要的工具。
2017年10月,法拉盛入夜後則迎來另一波高峰。為了保證白天的交通運行通暢,當地大多數的市政交通工程都是放在晚上進行。
2017年10月,流浪街頭的無家可歸者。
2017年10月,夜色中,法拉盛逐漸褪去一天的喧囂與忙碌。公交站等車的人數也變得寥寥可數,路邊堆滿沿街商鋪清理出來廢品,垃圾,等候處理。
2017年10月,路邊一個售賣中國小吃的餐車,深受海外華人的歡迎,排起長長的隊伍。在遠離故土的異鄉,也許,有時候食物也是一種思念,一種慰籍。
2017年10月,法拉盛的主幹道兩旁開滿了各種餐館,飯店,口味也涵蓋大江南北的特色。一位華裔移民正在把車上的貨物,食材卸下來。
法拉盛主城區的面積並不大,但是人口密度卻不亞於國內的北上廣深,白天或者高峰期走在街上,狹長的街道,行人卻來來往往,男女老少,摩肩接踵。車流川流不息,也意味著亂象環生。2017年10月,一輛小車停在了超市門口,車頂卻放著一個交通錐,而車的一旁在放置兩個巨大防撞桶。看上去略顯搞笑,無釐頭。
2017年10月,一輛車身寫有中文的賭場大巴停在法拉盛主街上。在美國,只有取得政府部門相關的許可,是可以合法經營賭場的,同時華人也是這些賭場最大的生意來源之一。
2017年10月,一位中年婦女在路邊翻閱當天的報紙。
2017年10月,一位非裔女性正在路邊打電話。法拉盛如今似乎已經成為了新移民以及非法移民的聚集地。1996年,也就是大量外來移民湧入這個社區的年代,時任法拉盛議員郝理升在接受《紐約時報》採訪時,就曾說這裡的亞裔比作「強盜」,不是做血肉工廠就是做偷渡生意。
2017年10月,法拉盛,韓裔移民較為集中的一個社區公交站。
2017年10月,社區內的老者都喜歡搬張椅子,坐在路邊,沐浴陽光。
2017年10月,一位老者拄著拐杖,走過一老人院,其牆上的廣告「健康,幸福,快樂,長壽,美麗」也分外顯眼,似乎也不由自主地被其吸引。也許,這就是她的美國夢吧。
後記:
走出紐約地鐵,通過出站口那稍顯陡峭而又狹窄的樓梯,再鑽出地鐵口,走上地面。發現自己馬上淹沒在這來來往往,川流不息的人流中。迎面走來那一幅幅黑頭髮,黃皮膚的面孔,讓人熟悉而又陌生。
路上,充斥著來自祖國內地,大江南北各省市,各地方的方言土話。國語,粵語,四川話,東北話,上海話,潮汕話,福建話等不絕於耳。
傍晚時分,夕陽逐漸西下,走在路上,伴隨著偶然刮來的寒風,紐約也讓我這個從小在南方長大的人,感覺到陣陣寒意。
路上的行人,車輛總是匆匆而過,又似乎互不相讓。路口的一個個信號燈,也形同虛設。上了年紀的老者們,似乎依然沿襲著那家鄉的傳統,穿著厚厚中式棉衣,寬鬆肥大的褲子。頂著那陣陣凜凜寒風,快速消失的這人群中。
入夜後,這座不大不小的華人區絲毫沒有慢下來的腳步,像是迎來了另一波高潮。位於鐵路橋下的公交站人滿為患,路邊的各種廣告招牌的霓虹燈五顏六色,在夜色中分外顯眼。人行道上人流似乎永遠沒有停歇的意思,熙熙攘攘,摩肩擦踵,從午後到夜晚。路邊的小商鋪傳來各種國語的吆喝叫賣聲,此起彼伏。奶茶店,燒烤店前排起長長的人龍,多是十幾二十出頭的年輕男女。滿屏的漢字,熟悉的國語,讓人有種似乎身處於國內的錯覺。
夜晚的人行道上似乎像是一個舞臺,現場直播著「人生」這部沒有任何彩排的舞臺劇,真實而又讓人感到深刻。這部劇沒有主角,卻又是每個人都是主角。至少在他們各自的生命旅途中,他們就是唯一,就是自己,就是自己的主角,正所謂人生如戲,戲如人生。
在人行道上除了行人,還有那些homeless,當然這其中也包括白人,這也讓我感到一絲意外與不解。在華人餐館的側門或後巷裡,忙乎一天的後廚們也趁著空閒到門外去吸上幾口尼古丁,再夾著些許粗口,聊上一會天。也許,對於他們來說,這是工作時唯一的放鬆方式。
有些街頭賣藝者們在茫茫人海中,賣力地演奏著自己最拿手的曲子,即便觀眾寥寥,但是在這寒風刺骨的夜裡,如此專注和堅持,不由得讓我心生感嘆與佩服。無論是他自己的追求,亦或是生活的所迫。即便我們都生活在陰溝裡,但總要仰望星空。
文字:Mister Du
編輯:Mister Du
圖片:Mister 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