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良史」的三重版面:《梁書》的編撰、點校與修訂_讀書_澎湃...

2020-12-27 澎湃新聞

《梁書》是中華書局新推出的點校本「二十四史」修訂本的第十種。全書56卷,本紀6卷、列傳50卷,記載了南北朝時期南朝政權的第三個朝代——梁朝56年的歷史。

《梁書》(點校本二十四史修訂本)(全三冊)

[唐]姚思廉 撰

盧振華、王仲犖 點校

景蜀慧、趙燦鵬 修訂

梁朝的建立者蕭衍,後世稱梁武帝,本是南齊宗室成員,於齊末政局混亂中舉兵奪取政權,通過禪代稱帝,國號梁。梁前期與北魏政權南北對峙,北魏分裂成東魏、西魏後,形成鼎足三分局面,被稱為「後三國時代」。等北齊和北周分別取代東魏和西魏,已屆梁朝末年。東魏降將侯景叛亂,對梁朝造成巨大破壞,疆土喪失大半。侯景之亂平定以後,梁朝統治搖搖欲墜,被武將陳霸先奪取政權建立陳朝,梁朝滅亡。

梁武帝在位48年,是南北朝皇帝中統治時間最長的一位,以恭儉勤政著稱,喜好文學與玄談,敦崇儒學,信奉佛、道二教,按照傳統理想中的聖君標準制禮作樂,致力於文化建設。在他的統治下,梁王朝保持了基本穩定的政治格局,社會經濟達到較高程度的發展,在學術思想文化方面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成就,史稱「自江左以來,年踰二百,文物之盛,獨美於茲」(《南史》卷七《梁本紀》中),被認為是中國文化歷史上最輝煌、最富有創造力的朝代之一(參見田曉菲《烽火與流星:蕭梁王朝的文學與文化》)。

梁武帝像

《梁書》由姚察、姚思廉父子相繼編撰而成。一般認為始於陳太建末年(約581年),至唐貞觀十年(636年)完成,前後歷經50多年。如果從梁末姚察參與國史撰寫算起,通計有80多年,中間歷經梁、陳、隋、唐四代更替,成書過程比較曲折。

在南北朝諸史中,《梁書》的修撰質量頗受好評。姚察先後在梁、陳二代為官,除掌握許多一手資料外,也有機會接觸到皇室所藏的史書檔案,因此書中對蕭梁一代的制度、行政和朝廷人事,記述頗為準確。他學養深厚,是《漢書》名家,於史學有深湛的認識,又以文才著稱。姚思廉家學淵源,父子兩世纂輯之功,梁、陳二史在唐代即頗負盛名。

姚思廉像

清代四庫館臣稱讚《梁書》「持論多平允,排整次第,尤具漢晉以來相傳之史法」。清代史學家趙翼認為《梁書》文筆精練明達,敘事簡嚴完善,「行文則自出爐錘,直欲遠追班馬」(《廿二史札記》卷九),「足稱良史」(《陔餘叢考》卷七)。《梁書》敘事狀物及傳末論贊多用散文,在六朝崇尚駢儷的風氣中有特異的表現。近代桐城文學大家吳汝綸認為「《梁書》似勝於宋、齊二史」 (《桐城吳先生諸史點勘》卷三)。常為讀史者所稱道的,如《曹景宗傳》載其大段牢騷之語,《韋叡傳》記合肥之戰、邵陽之戰,《康絢傳》記淮堰之作,《羊侃傳》記臺城之守,語言豐富活潑,細節生動如畫,是中古史書中少見的佳作。

在古人觀念中,南北朝並非盛世,相關諸史不大為人重視。但從知識信息傳播媒介的角度,縱觀現當代歷史學發展,中古史研究領域名家輩出(如陳寅恪、唐長孺、周一良、嚴耕望、田餘慶等),當代中青年學者成績也很突出,在讀書界形成普遍持久的輻射效應,所以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史書,也比較受到讀者關注和歡迎。這可能是近30年一個新的態勢。

上世紀由山東大學歷史系盧振華教授點校的《梁書》,是古籍整理中的上乘之作。原點校本廣泛使用百衲本,南、北監本,汲古閣本、武英殿本和金陵書局本,參校《南史》《冊府元龜》《資治通鑑》等典籍,參考張元濟、張森楷兩種《梁書校勘記》,吸收了錢大昕《廿二史考異》等清代以來學者的校勘成果,在標點、分段、校勘訂誤等方面有不少創見,受到學界廣泛好評。

以前在華東師大古籍所讀書時,常聽嚴佐之師稱引餘嘉錫先生《四庫提要辨證》序錄中的一段話,作為學者虛懷恕己之箴言:「然而紀氏之為《提要》也難,而餘之為《辨證》也易,何者?……紀氏於其所未讀,不能置之不言,而餘則惟吾之所趨避。譬之射然,紀氏控弦引滿,下雲中之飛鳥,餘則樹之鵠而後放矢耳。易地以處,紀氏必優於作《辨證》,而餘之不能為《提要》決也。」

最近寫修訂前言重讀這段話,我深有所感,真可謂對治學甘苦有深切體味的見道之言。在修訂過程中,每當我因疲倦而心生怠惰之意時,不禁想起盧先生因摔傷致殘,仍長期臥於病榻上校點《梁書》與《南史》的情形。前輩學者學問廣博深邃,畢生勤奮讀書,心思單純,意志堅定,淡泊名利,他們高尚的境界令人欽佩不已。

盧振華先生工作照

《梁書》的修訂,著眼於原點校本存在的問題和不足。修訂中基本「複製」了盧先生所做的工作,對原先使用的版本、參校的史書、參考的研究論著,皆一一覆核比對考校。此次修訂,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是校勘方式的變化。原點校本採用「不設底本、擇善而從」的方式,此次修訂是底本校勘。當初推出「二十四史」點校本時,有普及性的考慮,校勘方面有簡化處理傾向;文本方面也有推出「定本」的考量,這是較多史書在點校中採用「不設底本、擇善而從」方式的原因,所以文字改動的尺度比較大。實際上,「擇善而從」是一個很主觀的判斷,我們理解的「善」不一定是真正意義的「善」,看似文字有問題、讀不通的地方,可能是後人對史書語言了解不夠所致。再加上過去鉛字排版技術的限制,許多古字、異體字被統改為通用字。這樣一來,古籍中原先包含的豐富信息就因簡化而消失了。

《梁書》修訂本以百衲本作底本,採取比較審慎的態度,改字尺度較小,儘可能多地保留一些古書早期面貌,這對學術研究是有益處的。如卷二九《邵陵王綸傳》,「全由餼饋懸絕」句。「絕」字字形較為特殊,原點校本根據張元濟《梁書校勘記》,引用《漢書》顏師古注,兜了一個大圈子,認為是「絕」的訛字。那個字實際上沒有問題,見於宋人夏竦的《古文四聲韻》卷五,是「絕」的異體字。修訂本保留這個字形,可以說提供了一個鮮活的文字資料。

第二是參校文獻的擴充。與原點校本相比,修訂本在參校版本的廣度與深度上都有拓展。《梁書》現在存世的最早版本,是原北平圖書館舊藏宋大字本(存四十卷),即百衲本的底本,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這個殘宋本非常寶貴,我們據其縮微膠片進行通校,景蜀慧師親至臺北故宮博物院借閱原書作了比對核校。修訂中還使用了6種三朝本,與百衲本配補部分比勘,發現若干處明顯的誤改,彌補了百衲本因描潤校改有失古本原貌的不足,解決了一些較為重要的疑難問題。我們還參考了清人李慈銘批校的南監本、清人葉萬等批校的汲古閣本、傅增湘校章鈺題款的武英殿本,以及日本據南監本覆刻的荻生徂徠句讀本,其中有些校語的學術價值很高,對修訂工作大有裨益。在傳世典籍與石刻圖像文獻方面,參校範圍也有所擴大。

第三是點校錯誤的修訂。在充分尊重原點校成果的前提下,根據修訂工作總則和工作程序,我們參考了《梁書》點校本問世近50年來學術界發表的相關論著,對點校本中的錯訛進行糾正,統一體例,作了適當的修訂和完善。

*作者系暨南大學古籍研究所教授、點校本《梁書》修訂負責人。本文原載《人民日報海外版》2020年10月29日第7版,題為《〈梁書〉:中古史書少見之佳作》。此次轉載據作者原稿略作文字調整。

原標題:《一部「良史」的三重版面:《梁書》的編撰、點校與修訂》

閱讀原文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趙燦鵬︱流動的《梁書》:書影背後的版本線索
    第四葉版框左外沿有墨筆小字一行,說明左半葉缺末三行,據北監本補足。其闕文情形,與國圖藏本(二)、臺北「國圖」、內閣文庫藏本相同,而國圖藏本(一)版面完整無缺,上圖、靜嘉堂藏本只缺上部每行各三字。《梁書札記》前身為此本批校(《梁書札記》卷首誤寫作北監本,因而有學者以訛傳訛,說李慈銘《梁書札記》根據的是北監本,不確)。書影選葉天頭有李氏批校一則,內容與《梁書札記》基本相同,節文見於修訂本卷五六校勘記,讀者可以參看。
  • 絲絲入扣 字斟句酌:《金史》修訂本出版始末
    《金史》修訂本從2009年修訂方案評審通過,至2020年出版,歷經十餘個春秋。點校本篳路藍縷,提供給讀者經分段、標點、校勘的可閱讀之本,從圖書館之秘藏刻本分身千萬,走向千家萬戶,功莫大焉。修訂本在點校本的基礎上精益求精,在校勘、標點、版式等多方面都有提升。半個多世紀,從整理規範到版式設計,從刻本到點校本再到修訂本,無時無刻不蘊含著古籍整理初始階段以學術為重、以讀者為重的探索與追求。
  • 《梁書》專題︱姜寶昌:盧振華先生治學二三事
    一進門,先生手指西牆書架的右上角,示意我取下放在那裡的三本書。他把書端在手上,說:「山大歷史系接受國家交給的點校二十四史和《清史稿》任務,我分工點校南朝五史的《梁書》和《南史》,《梁書》點校已畢。這是中華書局出版的點校本。因為不提倡點校人署上姓名,我也就不籤名了。把它送給你,留作紀念。」回家以後,我便在第一本扉頁上鄭重寫下「山東大學歷史系盧南喬教授所贈」幾個字。
  • 《梁書》專題|王素:梁元帝《職貢圖》與《梁書·諸夷傳》
    新世紀開始不久,「點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訂工程」正式啟動,我受聘為修纂委員會委員,負責「歷代西域四夷外國等傳」修訂諸事,原因很多,對梁元帝《職貢圖》有一定研究,應為其中之一。因為梁元帝《職貢圖》作為當時的世界史,價值並不限於梁朝。
  • 一部修撰時間比朝代還長的史書經歷了什麼
    前一陣子,中華書局點校本《梁書》修訂本在線上舉行新書發布會。那場發布會的時間特別有意思,下午5:02至5:57,精準對應了梁朝建立與滅亡的時間:公元502~557年。 梁朝自開國至滅亡,僅僅56年。盤一盤《梁書》的撰寫過程,若從陳末姚察負責編撰梁史算起,至唐貞觀十年成書,姚察、姚思廉父子撰寫《梁書》的時間,前後共計有50多年之久;如果從梁朝末年,姚察參與國史撰寫就算起,那麼總時長多達80多年。無論哪種算法,《梁書》的成書總時長,幾乎等於或大於梁朝整個朝代的時間,這聽起來是不是很像一個段子? 梁王朝是南朝蕭齊之後,由蕭衍建立的政權。
  • 《舊五代史》書中可參考的史料相當齊備,五代十國各朝均有實錄
    因此這部書雖名為五代史,實為當時整個五代十國時期各民族的一部斷代史。《舊五代史》於北宋初期開始編寫,那時五代時期的各朝「實錄」基本沒有散失,又有範質的《五代通錄》作底本,再加上編書者對史料比較熟悉,因此成書時間很快,經始於宋太祖開寶六年(公元973年)四月,至次年閏十月甲子日完竣呈上,前後只用了一年半左右時間。
  • 2.3萬人「讀過」、豆瓣評分9.1的「二吳原評原注」《古文觀止》重...
    但要推舉一部影響最大的古文選本,清代人吳楚材、吳調侯選注的《古文觀止》絕對是居標第一。吳楚材,名乘權,字楚材,浙江山陰(今紹興)人。博涉經史,學識豐富,一生以授館為業。吳調侯,名大職,字調侯,系吳楚材之侄。其秉承家學,頗有才氣,同叔父吳楚材一起在家鄉「課業子弟」。二人為教授弟子方便,編撰了一部古文講義,這部講義收錄先秦至明末的駢文、散文共二百二十二篇,分十二卷。
  • 103種經典,新年讀書計劃推薦(內有豐厚福利)
    《二十四史(繁體豎排點校精裝版,全241冊)》中華書局/定價7900元三等獎(3名)1.《錢鍾書集》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定價1680元2. 《茅盾文學獎系列》人民文學出版社/定價2665元3.它按照歷代封建「正史」的體例,也分為本紀、志、表、列傳四部分,點校整理後共529卷(原本為536卷)。
  • 讀書狂魔的「育兒經」 | 你點,我念
    讀書狂魔的「育兒經」 | 你點,我念 2020-12-13 17:0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看《四庫全書》的編撰過程就知道
    說到百科全書,想必大家都非常了解,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其實,在我國古代,很早就有了屬於自己的百科全書,那便是編撰於明朝永樂年間的典籍——《永樂大典》。這本書囊括了我國的天文、地理、戲劇和工藝等多方面的文化典藏,可謂是一部集古代文化典籍於大成的曠世著作。
  • 二十四史是一部什麼樣的史書
    最後一部是《明史》,成書於清朝乾隆初年。它的整個編撰過程,長達一千八百多年。記事從傳說人物黃帝到明朝最後一個皇帝崇禎帝書死煤山,上下四千多年。共計三千二百二十九卷,四千萬字左右。這部龐大、內容豐富的「欽定」「正史」叢書,是經過歷代的積累,逐步形成的。
  • 今早,民警、家長、老師和保安組成的「護校隊」都出動了
    今早,民警、家長、老師和保安組成的「護校隊」都出動了 2020-09-01 13:1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掌聲送給讀書的你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掌聲送給讀書的你 2020-06-14 04:0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吉林省啟動《中國農業百科全書·吉林卷》編撰工作
    12月16日,《中國農業百科全書吉林卷》編撰工作座談會在長春召開。會議落實了《中國農業百科全書地方卷》編撰工作研討會議精神,精心謀劃部署了編撰工作任務,介紹了《吉林卷》編撰工作實施方案及職責分工,加快推進了《吉林卷》的編撰工作。
  • 直播間觀眾看過來:關於金史的N個問題,程妮娜老師解答如下
    3月19日,書局掌門人徐俊先生做客直播間,和大家暢談《金史》修訂背後的故事,大家聽得津津有味,頻頻發問,我們收集了大家的問題,請《金史》修訂主持人程妮娜老師做出了解答。
  • 這場讀書分享會,帶勁!_媒體_澎湃新聞-The Paper
    這場讀書分享會,帶勁!此次活動,特邀請地委宣傳部、團地委、地區教育局等單位領導到現場觀看,共分為感受經典文化、傳承紅色精神、成就精彩人生三個章節,共有10多個部門、400多名教職員工和學生參與到本次活動之中。
  • 讀書不覺已春深——王國維的「三重境界說」給我們的閱讀啟示
    而這種局面的出現,與宋代從官方到民間,對文化教育,或者直接說讀書的重視密不可分。其實,不止宋代,中華幾千年中,古人是一貫重視讀書的。讀書可以改變人生,可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人生有多麼燦爛,讀書就有多有味。在全民閱讀時代,讓我們走進古人,從王國維關於治學和讀書的三重境界,感悟古人的讀書生活和讀書方法,找到自我的讀書之道。
  • 「書香什法」讀書分享會|院長薦書我來讀——優秀讀書筆記選登(三)
    「書香什法」讀書分享會|院長薦書我來讀——優秀讀書筆記選登(三) 2020-06-26 04:4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