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研發類腦計算機 類腦計算是什麼意思

2020-12-19 站長之家

類腦計算是什麼意思?據央視新聞報導,北京時間 10 月 14 日 23 點,清華大學計算機系張悠慧團隊和精密儀器系施路平團隊與合作者在《自然》(Nature)雜誌發文,首次提出「類腦計算完備性」以及軟硬體去耦合的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目前,清華大學正在開發新型類腦計算機。

1、本篇題為《一種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的論文首次提出「類腦計算完備性」以及軟硬體去耦合的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通過理論論證與原型實驗證明該類系統的硬體完備性與編譯可行性,並擴展了類腦計算系統應用範圍使之能支持通用計算;

2、類腦計算處於起步階段,國際上尚未形成公認的技術標準與方案,這一成果填補了空白,利於自主掌握新型計算機系統核心技術;

3、《自然》雜誌的審稿人認為「這是一個新穎的觀點,並可能被證明是神經形態計算領域以及對人工智慧研究的重大發展;

4、類腦計算,是借鑑生物神經系統信息處理模式和結構的計算理論、體系結構、晶片設計以及應用模型與算法的總稱。

相關焦點

  • 清華大學計算機系張悠慧團隊首次提出「類腦計算完備性」
    」以及軟硬體去耦合的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這是清華大學計算機系以第一完成單位/通訊單位發表的首篇《自然》論文也完成了清華大學一年多以來在《自然》正刊的類腦計算領域「三連發」與通用計算機的「圖靈完備性」概念與「
  • ...清華大學類腦計算中心施路平教授團隊發布全球首款異構融合類腦...
    近日,清華大學依託精密儀器系的類腦計算研究中心施路平教授團隊發布了一項最新研究成果——類腦計算晶片「天機芯」。該晶片是面向人工通用智能的世界首款異構融合類腦計算晶片。發展人工通用智能主要有基於計算機和基於神經科學兩個主要方向,二者各有優缺點,目前將兩者融合被公認為是最佳解決方案之一, 而其基礎則為支持融合計算的平臺硬體。
  • 清華大學張悠慧團隊首次提出「類腦計算完備性」
    10月14日,清華大學計算機系張悠慧團隊和精儀系施路平團隊與合作者在《自然》雜誌發表題為《一種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的論文,填補了類腦計算系統領域完備性理論與相應的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方面的空白。通過構造性轉化算法,任意圖靈可計算函數都可以轉換為類腦計算完備硬體上的模型,這意味著類腦計算系統也可以支持通用計算,極大地擴展了類腦計算系統的應用領域,也使類腦計算軟硬體各自獨立發展成為可能。
  • 清華大學研發類腦計算機 首提新概念突破圖靈與馮諾依曼體系
    清華大學計算機系張悠慧團隊和精儀系施路平團隊與合作者10月14日在《自然》雜誌發表題為《一種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的論文,首次提出「類腦計算完備性」以及軟硬體去耦合的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填補了這一領域的空白.這是一年多來,清華在類腦計算領域繼「天機芯」和「多陣列憶阻器存算一體系統」之後於《自然》正刊發表的第三篇成果,也是計算機系以第一完成單位發表的首篇《自然》論文
  • 清華類腦團隊成果「一種類腦計算層次結構」入選2020年世界網際網路...
    清華大學類腦團隊成果——「一種類腦計算層次結構」成功入選專家推薦委員會中外主任特別推薦成果。  世界網際網路大會旨在搭建中國與世界互聯互通的國際平臺和國際網際網路共享共治的中國平臺。2016年起,大會每年從全球數百個申報項目中評選出領先科技成果進行發布,這些成果通常被認為代表了當時網際網路和信息技術相關領域的最高水平。
  • 清華類腦計算再登《自然》:張悠慧施路平團隊定義新計算機結構
    它的重要性,在於有希望打破如今馮·諾依曼型計算機,對人工智慧的普遍限制,完全發揮類腦算法的潛力,使AGI更具可行性。研究了些什麼?這並不是清華大學類腦計算中心的相關研究成果,第一次登上Nature。去年8月,清華類腦計算中心施路平團隊自行研發的類腦晶片「天機」,登上了Nature封面。以這片類腦晶片為基礎,研究團隊實現了高度靈敏,並且能聽懂自然語言指令的自行車。
  • 我科學家首次提出「類腦計算完備性」
    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張悠慧團隊、精密儀器系施路平團隊與合作者首次提出「類腦計算完備性」以及軟硬體去耦合的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填補了類腦研究完備性理論與相應系統層次結構方面的空白,利於自主掌握新型計算機系統核心技術。該成果於10月14日以《一種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為題發表在《自然》雜誌上。
  • 清華首次提出「類腦計算完備性」及計算系統層次結構,登上Nature
    論文連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782-y該研究的第一作者為清華大學計算機系研究員張悠慧,與清華大學教授、清華大學類腦計算中心主任施路平共同為該論文的通訊作者。神經形態計算從生物大腦中獲取靈感,為計算機技術和體系結構的下一波發展提供了方向。
  • 我國科學家研發全球神經元規模最大的類腦計算機,「腦容量...
    ▲Darwin Mouse類腦計算機這是我國第一臺基於自主智慧財產權類腦晶片的類腦計算機,也是目前國際上神經元規模最大的類腦計算機。為此,研究團隊還研發了一個專門面向類腦計算機的類腦作業系統——達爾文類腦作業系統(DarwinOS)。
  • 近距離接觸類腦計算,看腦機接口如何走向腦機融合|CCF-ADL 新課...
    課程連結:類腦計算線上課報名什麼是類腦計算?類腦計算,是指仿真、模擬和借鑑大腦生理結構和信息處理過程的裝置、模型和方法,其目標是製造類腦計算機和類腦智能,相關研究已經有二十多年的歷史。本期CCF學科前沿講習班《類腦計算》邀請到來自國內頂尖院校的七位學術專家將從模擬生物神經元和神經突觸的神經形態器件、神經網絡晶片以及類腦計算模型和應用等方面對國內外研究進展進行介紹,探討相關技術的未來發展趨勢。
  • 科學匯丨「腦容量」與小鼠相當,類腦計算機如何做到「像腦一樣思考...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 記者 王湛9月1日,億級神經元類腦計算機(Darwin Mouse)正式發布,它是我國第一臺基於自主智慧財產權類腦晶片的類腦計算機,也是目前國際上神經元規模最大的類腦計算機,由浙江大學聯合之江實驗室研發。
  • 鄧磊:國內首個類腦計算博士造出一顆登上Nature的晶片
    這句話可以用以描述近年來計算架構領域的發展。2017 年計算機圖靈獎的兩名得主 David Patterson 和 John L Hennessy 在一篇文章中也曾給出類似判斷,即「未來十年是計算架構發展的黃金十年」。類腦計算便被認為是計算架構創新的「新神」之一。
  • 清華天機AI晶片登Nature封面:全球首款異構融合類腦晶片
    它的大腦,是清華研發的類腦晶片「天機」,讓自行車真的實現了自行。你看,跟蹤人類的時候,它敏捷地避開路上的障礙,是自主行為:而就算人類奔跑的路線只是輕微彎曲,自行車依然能準確地做到S型跟蹤:當然,它也能聽懂人類的語言。
  • 清華施路平團隊新研究登上《自然》,提出類腦計算系統新框架
    10月14日,在最新一期《自然》雜誌中,發布了清華大學施路平團隊的一項新研究,在類腦計算通用系統層次結構方面取得了新進展,該層次結構將算法的要求及其在一系列神經形態系統上的實現形式化,從而為研究的結構化方法奠定了基礎。
  • 自研類腦晶片+1.2億神經元,國產最強類腦計算機發布!
    浙江大學研製成功達爾文1代和達爾文2代類腦計算晶片,用晶片去模擬大腦神經網絡的結構與功能機制,在圖像、視頻、自然語言的模糊處理中具有優勢。神經元在傳遞信息時重要的一點是異步運行,也就是信號來的時候啟動,沒有信號就不運行。類腦晶片的工作原理就類似於生物的神經元行為,通過脈衝傳遞信號,這樣就能實現高度並行,效率提升。
  • 海歸教授創辦類腦晶片公司,即將全球首發量產
    圖 | 喬寧博士因此,SynSense 時識科技的核心技術也起源於蘇黎世大學與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涉及先進的數模混合神經形態處理器與神經形態算法研發成果,創始成員在 Nature/Science 等頂刊及類腦頂級國際會議期刊已發表過 700 + 篇論文 、引用量近 16000 次。
  • 十問億級神經元類腦計算機:AI領域有望突破,哪些還需火候
    研究團隊在9月1日的成果發布會上指出,該類腦計算機在神經元規模上超越了德國海德堡大學的BrainScaleS、IBM的Blue Raven和英特爾公司的Pohiki Springs三大類腦計算系統,是目前國際上神經元規模最大的類腦計算機。
  • 腦科學日報:可印在皮膚上的監測傳感器;類腦計算系統新框架
    1,《自然》重磅:清華團隊提出類腦計算系統新框架,通用人工智慧或將不再科幻 來源:學術頭條 類腦計算系統和傳統計算系統的層次結構 一直以來,通過模擬人腦信息處理方式,仿製像人腦一樣具有「思維」、在工作性能上超越人腦的「類腦系統」,實現通用人工智慧,是眾多科學家畢生追求的夢想。
  • 用電晶體模仿神經元,類腦計算機最終會變成「矽基生命」嗎?
    人類在模仿造物主的路程上又進一步——日前,浙江大學聯合之江實驗室共同研製成功了我國首臺基於自主智慧財產權類腦晶片的類腦計算機(Darwin Mouse)。這臺類腦計算機包含792達爾文2代類腦晶片,支持1.2億脈衝神經元、近千億神經突觸,與小鼠大腦神經元數量規模相當,典型運行功耗只需要350-500瓦。
  • 腦科學打開生命禁區之窗 或是下代信息技術創新源頭
    北京、上海在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中,對腦科學研究也進行了前瞻布局,在計算神經科學與類腦智能等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比如,近日,復旦大學類腦智能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馮建峰教授的課題組對超過1萬例影像遺傳學數據進行計算分析,有望幫助人類揭示精神分裂症發病機制。本期特邀請馮建峰教授和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主任饒毅教授等專家介紹我國腦科學研究的前沿和相關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