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策為何將打下的基業傳位給孫權,而不是自己的兒子?

2020-12-15 騰訊網

提到孫策,大家都知道他是孫權的哥哥。孫策年少成名,在自己父親孫堅被黃祖殺死之後便全家遷到了江都。為了繼承父親的事業,孫策不得已投靠袁術。興平二年,孫策率兵攻打劉繇。接著,又在建安二年攻打王朗。緊接著,他又被朝廷封為「吳候」,在建安四年,他終於替父報了仇打敗黃祖。這樣一個英勇善戰的人物最終卻死在了一個刺客手中。在他去世之前,特地將手中權力盡數交給了孫權。

蠢蠢欲動

可能這裡就會有人要問了,為什麼孫策不把自己的位子傳給自己的親兒子而是傳給自己的弟弟孫權呢?首先,在孫策死的時候他的兒子還是個小孩子,根本不能掌管大局。如果他繼任的話,恐怕軍中沒有幾人能服氣。況且當時剛剛平定江東,周圍的一些勢力都在蠢蠢欲動,一個不小心的話自己辛苦攢下來的基業就會毀於旦夕。

生子當如孫仲謀

若是交給了孫權的話,他就不必擔心這個問題了。孫權處事有道,有勇有謀,連曹操都稱讚過他:「生子當如孫仲謀。」孫權不僅有能力,而且也是個相當有野心的人,孫策也是知道這一點。若是硬把自己的兒子扶上了位,孫權未必不會為了一己私慾向他的親侄子下手。為了區區權力搭上自己的親兒子,這種不划算的買賣孫策絕對不會傻到去做。

肥水不流外人田

況且孫權又是自己的親弟弟,總歸是和自己有血緣關係的,也算得上是「肥水不流外人田。」事實證明,孫策臨死前的這個決定是無比正確的。孫權接手江東以後,不僅率兵消滅了李術阻止了動亂,還招募了諸葛瑾、徐盛等人來協助自己,穩定了局勢。後來在赤壁之戰中,又聯合劉備擊敗了當時實力雄厚的曹操。

最後

延康二年的時候,孫權改鄂州為武昌,並定都於此。並且在駐守荊州的時候,直接拿下了劉備身邊的得力幹將關羽。後來又擊敗了劉備,使得劉備倉皇逃入白帝城,最後不幸病逝。黃龍元年,孫權登基為帝,圓了兄長孫策的願望。綜上所述,孫策的這個決定雖是權宜之策但卻非常正確,而孫權也沒有辜負兄長所託!

參考文獻:

《三國演義》《三國志》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相關焦點

  • 為何孫策不把位子傳給兒子孫紹,卻傳給弟弟孫權?孫紹後來如何?
    在我國古代,皇位講究世襲制,即一代傳一代,極少出現將自己打下的江山拱手讓給旁支的例子。然而在漢末三國時期,東吳君主孫策臨終前卻反其道而行之,將殫精竭慮建立的政權盡數託付給了自己的弟弟孫權而不是自己的親生兒子孫紹。
  • 26歲的孫策臨死前,為何傳位給弟弟而不是孫權的兒子?原因很簡單
    吳國是孫策創立的,但他死後沒有傳位給自己的兒子,而是把皇位給了孫權,這是為什麼呢?原因很簡單。我們先來說說孫策活著的時候生存的背景——東漢末年。東漢末年,不用多說,天下大亂,戰爭四起,民不聊生。朝廷官員之間勾心鬥角,黎民百姓無人問津。孫策便是這亂世之中裡的一顆閃耀的星。
  • 孫策有兒子,為啥要傳位給弟弟孫權?真想讓人不敢相信!
    中國歷史上,但凡是有一點能力的人,都會想方設法把自己的位置傳給自己的後代,而不是傳給自己的兄弟。除非到了萬不得已的時候,所以中國歷史上,都有父死子繼的傳統。三國時期,曹操還沒有稱帝,但是還是按照傳統,把自己的位置傳給了兒子曹丕。
  • 孫策明明有兒子,卻把位置給孫權,又是誰造成了孫策之死呢
    當年的孫策被人稱為江東小霸王,繼承了孫堅的家業之後,用了短短六年的時間拿下了江東六郡,都說江東多才俊,孫策就是其中之一。孫策死的時候僅僅二十六歲,非常年輕,死之前就打算把自己辛辛苦苦攢下的家業,交給自己的繼承人。
  • 孫策為什麼沒有傳位給自己的兒子,而是傳給了孫權?為了保住後代
    建安五年四月,正當孫策準備發兵北上之時,在丹徒狩獵中為刺客所傷,不久後身亡,年僅二十六歲。當時孫策坐擁江東六郡,是當時權勢極大的諸侯,而此時的孫策已經有了子嗣,然而讓人奇怪的是,有了子嗣的孫策,卻並沒有將位置傳給自己的兒子,而是傳給了孫權。
  • 孫策在戰死之前明明有兒子,為何要把霸業傳給兄弟孫權
    孫策大家應該不陌生吧,號稱東吳小霸王,不管是謀略還是武力都是極其厲害的,是一位非常勇猛的戰士,讓其父親(孫堅)非常喜歡,把霸業毫不猶豫地給了孫策,可是在孫策戰死的時候,卻把霸業給了自己的兄弟孫權,沒有傳給自己的兒子,這是為什麼呢?今天小編的這篇原創文章來跟大家一起來討論一下這個問題。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吧。
  • 孫策有4個子女,4個弟弟,為何偏偏選擇孫權作為自己繼承人?
    為何孫策臨終選擇大弟孫權?沒有選擇兒子也沒有選擇其他幾個弟弟,也是經過一番思考的。孫策有四個子女,但只有一個兒子叫孫紹,其餘三個都是女兒。孫策死時才26歲,推算一下兒子不會太大。據說孫紹只是一個襁褓中的小兒,立他難保不發生動亂。據《三國志·孫破虜討逆傳》記載孫權稱帝後,孫紹被封為吳侯,後來又改封為上虞侯。
  • 孫權真的忘恩負義?為何既不追尊孫策為帝,也不重用孫策後人
    靠著袁術這棵東漢末的大樹,孫策開始重整了孫家的事業,後來他發現自己論資排輩在袁術的集團中升遷有限,於是下決心一搏,向袁術申請帶著幾百老部下渡江攻打盤踞在長江南岸的劉繇集團,孫策作戰和父親一樣所向皆破,敵人莫敢當其鋒,於是如龍入大海,最終打下了六郡基業。
  • 孫策死了,沒想到孫權是這樣對待他嫂子的!真相很多人都不知道!
    曹操曾說過一句話:「生子當如孫仲謀」,這裡的孫仲謀指的就是孫權,那麼為何曹操對他是這樣評價的呢?其實當年的孫策才20多歲就已經建功立業了,即使是曹操這樣的大將也敗在了他的手裡,這樣年輕有為的人怎能不值得敬仰呢?
  • 孫策被刺殺重病臥床,江東眾臣皆推薦孫翊,為何他選孫權接班?
    在這次刺殺中,孫策重病臥床,一病不起,選擇繼承人問題,被擺上了臺面。這時共有三個繼承人可以選擇,分別是兩個弟弟孫翊、孫權,兒子孫紹。孫紹作為嫡長子,本該繼承王位,為何江東眾臣都支持孫翊呢?而就在眾臣都在支持孫翊的時候,為何孫策又選擇了孫權繼承王位?
  • 孫策死後,孫權是如何「照顧」嫂嫂大喬和其四個子女的?
    孫堅是孫氏基業的創始人,只可惜他還沒有完成自己的宏圖偉業就被劉表的部下蔡瑁害死了。孫堅死了以後,江東的基業就落在了孫策的肩膀上。孫策和少年好友周瑜兩個人開疆拓土,打下了江南六郡,奠定了東吳的基礎。
  • 三國孫權在哥哥孫策死後,為何將嫂子大喬圈養?他的做法很高明!
    三國最激烈時期由蜀國、魏國、吳國瓜分天下,而形成三國鼎立的主要人物是劉備、曹操、孫權。人們常說劉備以仁義治國,曹操則運用奸詐手段統治魏國,到了孫權卻很少人了解。據說當初孫權的哥哥離世後留下妻子,那麼孫權到底是怎麼對待自己大嫂的呢?
  • 孫策死後,他的兒女們卻被孫權當做棋子,還被不明不白的殺掉
    諸侯討董的時候立功最多的不是曹操,斬華雄的也不是關羽,而是江東之虎孫堅,連董卓都被他打怕了,趕緊搬家到洛陽避難,可惜這一代虎將在後來打荊州的時候被劉表設計,射殺於長江之上。後來孫權稱帝,諡其為「武烈皇帝」《三國志.孫堅傳》:初平三年,術使堅徵荊州,擊劉表。表遣黃祖逆於樊、鄧之間。
  • 孫權,是如何對待他兄長孫策的子女的?孫奉是誰殺的
    江東的基業,孫堅立了旗杆,孫策招攬了人員開創了地盤,孫權完成了江東政權的建立與鞏固。孫策中箭毒,英年早逝,臨終將江東基業託付孫權。孫策是位英主,臨終決策既為孫家保住了江東基業,又為夫人兒女留下一條活路。
  • 臥龍吟:孫策死後,嬌妻大喬結局如何?孫權這一做法讓世人唾棄!
    脫離袁術後,孫策在短短不到6年的時間內,就帶兵打下了六郡之地,只可惜天妒英才,年僅26歲的孫策就死於刺客刺殺,打下的大半江山全部丟給了孫權。不僅如此,孫權剛打下江東時,從橋公那裡娶到的美嬌妻大喬也不幸成了遺孀!那麼,孫權在接收了自己兄長的江山之後,又是怎麼處理兄長的美嬌妻大喬的呢?
  • 26歲的孫策死後,孫權是如何安排20歲的嫂子大喬的?
    曹操說「生子當如孫仲謀」,這裡的孫仲謀指的就是孫權,為何曹操對孫權有如此評價呢?其實很簡單,因為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孫策才20多歲,就已經建功立業,穩固江山,讓後人敬仰,即使曹操,也曾是其手下敗將,你說這樣年輕有為之人,怎麼不值得敬仰呢,孫權卻好像一直碌碌無為。
  • 孫策26歲去世時,娶了大喬才四個月,孫權是如何對待孫策遺孀的
    孫策在此之前,已經有妻妾了,還有四個子女:長子孫紹和其他三個女兒,這些子女可以肯定不是大喬所生,因為兩人在一起只有四個月時間,只可能是孫策之前的妻妾所生,孫策一死,他的妻妾全部成為遺孀,子女全部成為遺孤。
  • 孫策死後,弟弟孫權是如何對待嫂子的?
    而現在,這群嬌妻美眷的命運,更多的並不掌握在他們自己手上,而是繼承了政治權力的孫權手中。 那麼,孫權將為嫂子們,特別是年輕貌美又沒有生育的大喬,選擇哪條路呢? 二、孫權的無奈 孫策死後,孫權年僅18歲,因此治下的廬江太守李術公開反對孫權,其弟孫翊甚至被刺殺身亡,而孫氏內部,其堂兄孫賁、孫輔等人也欲率兵歸曹操。
  • 孫策開創了江東基業,孫權卻為何不追封其為帝而只是長沙桓王?
    這就是為什麼皇帝們都追諡自己的嫡系先祖,因為這是禮法的一部分,如果追諡自己的哥哥,那麼自己這一脈和哥哥這一脈,誰是大宗誰是小宗呢?這就是為什麼孫權不追諡哥哥孫策為皇帝,卻將孫堅追尊為皇帝的緣故。孫權要證明自己這一脈才是孫吳帝國皇帝的合法繼承人,而孫策一脈不是,那麼就只能採取這個辦法。
  • 為何大家都說孫策不死,便無三國?孫權到底比他哥差在了哪裡?
    袁術也不傻,知道孫策脫離之心,但他認為僅憑孫策這點兵馬,根本搞不定江東。這也不是袁術沒遠見,實在是當時的孫策是比較落魄的,離開袁術時身邊只有一千多兵馬,在那個亂世中,這點人還不夠其他諸侯塞牙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