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邵陽客戶端 通訊員 向乾銘
「這種蜂性情兇猛像老虎,蜂毒厲害無比,卻是山區群眾脫貧的利器……」12月10日,洞口縣巖山鎮石仁村村民付斌與駐村幫扶工作隊隊員圍在自家火爐旁商討虎蜂規模化養殖方案。這時,付斌拿出精心泡製的虎蜂酒,請大家品嘗。
付斌泡製的虎蜂酒
今年33歲的付斌是土生土長的石仁村人,曾在武警部隊服役。服役期間,他勤學苦練、吃苦耐勞,連續2年被評為優秀士兵,並光榮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退役後,付斌開過塑料製品廠,收益可觀。但由於塑料廠汙染較重,他主動放棄穩定收益,關閉了工廠。付斌說,自己是共產黨員,要帶頭響應國家綠色環保政策。
關閉塑料製品廠後,付斌前往雲南打工。一次他和朋友在野外遊玩時,不幸被虎蜂蜇傷。付斌回憶道:「又癢又痛,當時真是感覺生不如死。」朋友見狀,馬上帶他到當地醫院進行緊急處理。朋友們調侃他說:「你被我們這裡的『殺人蜂』碰上了,是緣分啊!」
說者無意,聽者有心。「我當時心裡就不服氣,在網上一查,原來虎蜂全身都是寶,蜂毒、蜂蛹、蜂酒在市場上十分暢銷。」經歷了被蜇事件後,付斌對虎蜂「又愛又恨」。他開始在網上搜索虎蜂相關的資料,發現虎蜂經濟價值極高,養殖前景不錯。於是,他辭去工作,前去拜師學習虎蜂養殖之道。
學藝歸來的付斌躊躇滿志,花了幾萬元購買了大量種蜂和養蜂裝備,準備在家大幹一場。「虎蜂不比普通蜜蜂,危險性極高,很少有人敢去碰,更別說是養了。」村裡人看到付斌放棄高薪工作回家養虎蜂時,都投來異樣的眼神。
虎蜂蜂王
「虎蜂養殖技術關鍵在於培育種蜂,養蜂看似簡單其實是個細緻活。」由於石仁村與雲南的氣候完全不一樣,付斌辛辛苦苦引進的第一批種蜂全軍覆沒,血本無歸。
「當時父母、老婆都勸我放棄,我也曾想過要放棄。」但付斌骨子裡那股不服輸的勁一直支撐著他。付斌說:「堅持不一定成功,但放棄一定失敗。我心有不甘,還是想繼續維持與虎蜂這份特殊的『緣分』。」
於是,付斌開始偷偷在家裡騰出一間房,作為虎蜂繁育室,並模擬出適合虎蜂繁育的環境,每天照顧虎蜂就像照顧自己小孩一樣,細心呵護,時刻陪伴。
功夫不負有心人,室內繁育種蜂很快獲得成功。由於虎蜂主食螞蚱等昆蟲,且食量大,室內養殖已經不能滿足虎蜂規模化養殖。付斌就在自家後山開闢了一個簡單場地,「這裡山清水秀,陽光充足,虎蜂的食物充足,既能降低養殖成本又能加速虎蜂的繁殖。」
經過四年的不斷探索,經歷過無數次的失敗,付斌逐步掌握了虎蜂的習性,並總結出一套適合當地虎蜂養殖的生產技術。寒來暑往,現在付斌的虎蜂養殖規模已達70多窩,每年用虎蜂泡製了1500餘公斤虎蜂酒。
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加上原生態養殖,製成的虎蜂酒色黃、清香、甘甜,品質十分優良,因此十分受歡迎。另外,每窩蜂每年可割蜂蛹60多公斤,經常蜂蛹還未採割,就被大家訂購一空。
付斌帶領工作人員割虎蜂蜂蛹
虎蜂有毒,當人們進入它的安全領地時,它會攻擊人。為防止虎蜂傷人,付斌在每窩蜂周邊拉了警戒線,設立了警示牌,還聘請了10多個農戶進行看護管理。據付斌介紹,今年,養殖虎蜂的毛利達到了80多萬元,帶動了周邊10餘戶貧困戶脫貧致富。付斌自信地說:「明年要在村黨支部和駐村幫扶工作隊的指導下成立專業合作社,註冊自己的品牌商標,進一步擴大養殖規模,將自己的養蜂技術傳授給村民,帶動更多的村民走上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