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前的中文網際網路世界存在著這樣一家公司,他家賣的東西可能每一個人都買過,而他家的品牌也早已是蜚聲國際的存在。
但哪怕已經具備如此不可撼動的市場體量和知名度,他們也依舊樂此不疲的推行「擦邊球營銷」。
憑藉一股較真的韌勁,屢屢成為營銷界的神話,也屢屢刷爆我們的朋友圈---
這家企業的名字就叫做杜蕾斯,而它在現有的中文網際網路語境中是一個自帶汙汙屬性的品牌名字,或許也正因如此,當他家玩起擦邊球營銷的時候才可能收穫雙倍的關注度吧?
比如臨近中秋佳節,他們便放出了如下曖昧的改寫詞句---
而到來IPHONE12發布的當天,他們家也沒放過用倍具蘋果手機宣傳海報範的文案來宣傳自家產品---
不僅如此,就在剛剛過去的10月10日,杜蕾斯還將汽車開進了二次元圈,借用《火影》漩渦鳴人的招牌忍術來彰顯自家產品的牢固---
毫無疑問,杜蕾斯就是一家在產品營銷上無所不用其極的公司,他們家的營銷團隊會絞盡腦汁去蹭每一個熱度。
但俗話也有云:「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溼鞋」,愛玩擦邊球營銷的杜蕾斯同樣也被自己搬起的石頭砸到腳趾了---
就在10月14日當天,杜蕾斯便因為前些年的一次擦邊球營銷而遭到了上海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的81萬處罰,而其廣告宣傳也被定性為「違背社會良好風尚」。
我們目前還不清楚這次判罰是否宣告著杜蕾斯家的「擦邊球營銷」已經再無於中文網際網路出現的可能性了。
但經歷了這件事情,我卻情不自禁的聯想到了一些更為可怕的東西。如果杜蕾斯都得被判罰,那二次元作品的那些擦邊球設定不就必然難逃被審判的厄運了嗎?
01.那些「玩火」的二次元作品
從一定意義上來說,杜蕾斯被判罰其實是有點兒違背常識的,正如前文所說這本身就是一家和汙汙產品密切關聯的品牌,而他們的營銷雖然有點兒擦邊球意味,但終究還是能夠契合品牌的調性。
不過動漫創作在國內的定位就不一樣了,在很多很多大人(或者更準確說是社會的主流話語權)看來,二次元就等價於低幼,而低幼就只能被認定為「純粹」。
否則你真的很難解釋為何諸如《虹貓藍兔七俠傳》《喜羊羊》《熊出沒》等等國漫居然還會被掛上暴力、血腥、教唆小孩「烤羊肉」等等罪名並一度被下架整改---
那再進一步說,如果上述本來定位就是青少年乃至子供向的動漫都得慘遭毒手,那下面這一系列動漫是否也只能等待審判閘刀的墜落呢?
首先是《一人之下》,這部作品如今已是長篇國漫頭排的存在,而它的戰鬥分鏡和劇情的設定也曾受到過日本集英社編輯的讚嘆---
但如果你們一直有追看《一人之下》,那想來也清楚這部作品之所以精彩其實也離不開「社會元素」的加入。
比如馮寶寶的一連串乘風破浪式的違反動漫迷對二次元女主印象的行動,也比如同樣出自寶兒姐之手但卻極具內涵韻味的阿威十八式---
在《一人之下》早期,阿威十八式可是絕對的皇牌亮點呢...
但幾年前能夠僥倖存活的內涵設定,如今真能在杜蕾斯都得被判罰的當下繼續安然無恙嗎?
答案我真不清楚,而如果《一人之下》不能倖免,那接下來的這系列作品遭受懲罰也只是遲早的事情。
《火影》貴為三大民工漫之一,相信已是無人不知曉的存在了。雖然這部日漫表面看似熱血勵志,而劇情的主調也圍繞著極權和反極權,以及鳴人和佐助之間的友情羈絆來進行。
但我們不能否認,岸本齊史為了讓劇情的過度更顯有趣(或者說吸引更多人關注),於是他便加入了諸如「後宮變化之術」、「色魔自來也」、「卡卡西閱讀曖昧書籍」等等設定---
雖然這些設定同樣在過去被僥倖保留下來了,但難保在杜蕾斯也受罰的今天還能繼續倖存吧?
同樣的道理我們可以看到《青春期豬頭少年不做兔女郎學姐的夢》和《動物狂想曲》---
前者的核心賣點雖是將艱澀的物理定律通過魔幻現實的校園日常故事來進行詮釋,但作者為了吸引觀眾的眼球,於是在新番第一集裡頭便安排了大女主穿著兔女郎服飾登場---在看到如此靚麗造型的櫻島麻衣的時候,你們這些宅男敢說沒有絲毫心動?敢說腦子裡沒有半點歪歪想法嗎?
至於《動物狂想曲》,雖表面看來是一部恰似迪士尼《瘋狂動物城》的作品,但事實上它描繪了一個比後者更顯極端更顯殘酷的草食和肉食動物共存的世界觀。
尤其是女主「兔子春」,礙於長久以來的弱者地位和備受同伴的欺凌以及母親的思想教育,她的思想早已變得扭曲,甚至可以為了生存而肆無忌憚的出賣自己的身體---
可以看到,甭管是過去的動漫還是最近兩年推出的新番劇作,它們都有著相當了不得的內涵設定(有些是表觀的誘惑,而有些則是深入肌理的價值內涵)。
當然,如上羅列的作品也只是冰山一角,其實包括《哥布林殺手》《蠟筆小新》《哆啦A夢》《Darling in the franxx》等等新舊動漫都多多少少添置了類似的設定。
所以從一定意義上來說,「擦邊球營銷」並不能完全算是一種刻奇的、唯利是圖的宣傳手段,更公平來說這應該是每一個商家和創作人都不想放過的消費者注意力的攫取方式---
不過很可惜,玩擦邊球營銷玩得最溜的杜蕾斯終究被行政處罰了,而這是否昭示著其它作品也會在可預見的未來遭受慘痛的判罰呢?
答案我真不知道,但以我之見,所謂封殺或許並不是理性且有效的解決方案。
02.有一種壓制叫自由
我們得承認相關部門對杜蕾斯的擦邊球判罰,是想通過殺一儆百的方式來杜絕相類似的情況發生,這是一種正義的行為舉措,但正義可並不代表就一定能夠達成目標。
杜蕾斯和一眾動漫作品為何喜歡玩「擦邊球」?答案是用戶有追逐擦邊球的渴望,而這種渴望千萬不要一棍子的認定為劣根性。
在很大程度上來說它的產生有著任何人類都不可擺脫的生物學機理,是人類的一種底層且原始的欲望---
在被打壓的時候,一點點的風吹草動都會引起媒體的熱情高漲...
也就是說,哪怕將外界打掃得何等純粹,但事實上人們在每時每刻都會平白無故的產生相類似的念頭,並等待著能夠將想法落地的渠道出現。
而我們都知道,有需求的地方就會催生市場,而如果在廣闊且光明的大眾市場不能尋覓得到,那只會將人們導向那些混沌無次序的黑市裡頭,在尋歡作樂之餘還會接觸到更多可怕的東西---
但如果我們換個角度來審視這個事情,我們對人性多一點信心,也稍微放縱杜蕾斯式的擦邊球營銷手段,那這又會發生什麼事情呢?
是的,短期內肯定有大量商家跟進(合法且有效,誰不愛啊?),但過了這一波熱潮之後,所謂的擦邊球營銷的有效性也就自然會大大降低,而杜蕾斯的相關玩法也自然不再具備登上熱搜的能力,那失去了繼續製造熱度的可能性後,唯利是圖的商家還會扎堆堅守下去嗎?
歸根結底,要壓制一個東西並不是採取嚴打,而是在一定程度上放任自由讓它逐漸變得平庸。而當一個事物淪為平庸,那即便日常還能看到,但人們已經不再會予以過往般的刻奇關注度了---
愛斷更的富堅義博何嘗不是一個代表,當斷更成為了日常,動漫迷也就見怪不怪了...
動漫創作也是同樣的道理,你們不就是想不雅的東西不會對青少年造成心智影響嗎?
那就不妨試試讓它們平庸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