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好萊塢導演羅蘭艾默裡奇對災難場景的巧妙調度,從航母簇到空戰再現,將《決戰中途島》作為戰爭片,儘可能還原對二戰決戰的因果關係,而讓人覺得感受到在激烈的戰爭中影片只停留在範疇的主旋律中。
儘管日本無條件投降是在宣布的,但美國和日本已經決定了中途島的勝負,在中途島海戰之後,他失去了四艘航空母艦的日本和數千名經驗豐富的飛行員和機組人員,完全失去了太平洋戰爭的主動權。所以中途島確實是美國和日本之間的一場決定性的戰鬥。面對這個宏大的命題,羅蘭·Emmerich選擇了最保守的路線,影片以日本偷襲珍珠港為導向,運用線性敘事的方法,通過群體形象的角色表現戰爭的每個關鍵節點,還原戰爭歷史上的厚重色彩。
艾默裡奇的保守主義使影片儘可能公正,《決戰中途島》的亮點在於,雖然他讚揚了愛國和美國士兵的無畏精神,但他沒有詆毀或貶低日本,相反,影片生動地詮釋了這場戰爭中的日本士兵,只有尊重他們的對手,他們才能展現他們的偉大深明一直是為電影而戰的方式,另一面也造就了電影敘事的碎片化,那些看花的人物很快就失去了一個有希望的故事的載體。
近年來美國戰爭片,如《拯救大兵瑞恩》,《血戰鋼鋸嶺》經常被用來描述《拯救大兵瑞恩》,《血戰鋼鋸嶺》的故事,因此在看了《決戰中途島》之後,我非常驚訝羅蘭emorrich用這種方式太老舊去串聯電影情節,首先,整部電影的故事線畫得很長,中途島的決戰只能算是最重要事實上用「決戰太平洋」來描述這部電影更合適,其次,該片不僅反映了大量的戰爭題材,而且儘可能地刻畫了人物形象,忽略一個方面而失去另一個方面的問題,使電影劇本成為一個流水帳。
這種表現形式造成的問題,不僅是情節平庸,更是缺少核心人物,縱觀影片,除了接踵而至的戰爭之外,影片還能帶動觀眾的情緒,雖然他們不斷捲入這場戰爭,但短時間內即使將人物與《珍珠港》相比,也都留下了相同的面孔,很難給觀眾帶來深刻的共鳴,使影片失去進一步發展的可能。
對於根據真實戰爭改編的電影,判斷其好壞的前提是他是否反映了戰爭的殘酷性,如果任何一部戰爭片給觀眾留下的最直觀的印象是「爽」,那麼這樣的戰爭電影是不夠的成功。雖然《決戰中途島》並沒有表現戰爭的殘酷,但大戰的刺激感是影片最大的吸引力,因為角色都是面部表情,而且帶來的感覺幾乎為零。
艾默裡奇在他最好的領域卻拍攝了最多普通戰爭電影,在看似熱烈的美國主題下,《決戰中途島》只呈現了一場決定性的戰鬥。
個人得分: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