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文旅鮮知識,讓一部分人先看到未來
如果說西藏是距離天堂最近的地方,
那麼日土就是那個能夠窺探到天堂一隅的存在。
這個位於西藏西北部的中印邊境小鎮,就如同一位守門人,在這個遠離喧囂與浮躁的「世界屋脊」上,默默佇立了千年。
從拉薩驅車1670多公裡,才能到達阿里地區的日土縣。筆直的路似乎沒有盡頭,連著天、挨著雲,路上別樣的荒野之美,簡單又震撼。
日土,藏語意思是「牛角上的房子」,在喀喇崑崙山和岡底斯山支脈橫穿全境,平均海拔4000米的土地上,得了這個名字,也是相當應景了。
早在石器時代,這片土地上就有人類活動的痕跡,許多新石器時期的工具被考古學家發現。公元7世紀,松贊幹布徵服當時雄霸一方的象雄部落,把日土收入吐蕃。1751年,清朝中央政府在西藏建立地方政權,日土歸入阿里統治。1961年3月,我國正式設立日土縣,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管轄。
象雄部落是什麼?
西藏早期歷史上的古國,疆域中心地區位於今阿里地區。唐代史書稱之為「羊同」。
象雄古國建立於公元前1500年到西元元年之間的鐵器時代,於644年亡於吐蕃王朝。
吐蕃部落是什麼?
是歷史上一個位於青藏高原的藏人君主制政權,由松贊幹布到朗達瑪延續兩百多年。634年,松贊幹布派使者訪問唐朝,這是第一次與當時統治近1/3歐亞大陸的唐朝發生正式接觸。
日土的「措」
走在西藏的阿里,遊人們都會欣喜遇到許多「措」,那如夢如詩、似幻似真的「措」,讓人心神俱醉。而「措」就是藏語裡的湖泊之意。
距離日土縣12公裡,世界上最著名也是最長的裂谷湖之一班公措坐落於此。在藏語中,班公措意為「長脖子的天鵝」,印度語意為「明媚而狹長的湖」。
有人說,班公措的美在於它的獨特形狀,在於它的原始生態。這座海拔4242米的國際湖泊,就如綠度母(在藏傳佛教中為觀世音菩薩的化身)的一葉飄逸柳眉,有2/3部分在阿里境內,有1/3部分流向了印控克什米爾地區。
黃褐色的沙漠中,這條漂亮的翡翠帶至東向西蜿蜒了約160千米,成了中國最長的湖泊。特殊的高原環境,使班公措形成了「東淡西鹹」的獨特景象。東部,也就是在我國境內的湖泊為淡水湖,而西部為鹹水湖,水質苦澀,沒有任何魚類生存。
日土的畫
有人說,如今的日土,空蕩蕩的大山、無人區、大戈壁,讓人抑鬱不堪。但誰又知道這裡曾繁華過、熱鬧過,更難相信曾有個「象雄時代」,在這裡繁榮昌盛了幾千年。
1992年5月,考古學家們在日土縣境內對古代的巖畫和石器進行調查。在班公措湖的南部和東部近兩、三百平方公裡的面積內,散落著先人們給我們留下的記憶——日土巖畫。
狩獵、放牧、徵戰、鹿、羊、野豬、狗、水鳥......這些早期金屬時代(新石器時代之後,出現了金屬的時代。其年代,在東方大約開始於公元前3500年左右)的巖畫,像神靈一樣駐守在這片土地上。古老的遊牧民族,生活在大自然中,在改造大自然的同時,苦苦求索利用大自然,創造自己的美好生活。
雖然巖畫的線條粗糙,造型顯得呆板,但風格古樸,足夠引起人們思古之幽情。看著這些巖畫,想像著和那遠古時代的對話。
日土的人
在日土,有這麼一句話「一件事,五代人,上百年」
烏巴·平措南加為代表的家族,可以稱之為阿里地區的傳奇。因為他們一家五代人,在跨越一個多世紀的漫長時光裡,始終做著同一件事情:守護祖國的邊境線。
從烏江村沿湖走100公裡,一片水草豐美的名叫喀納的土地,這裡是平措南加家族的發源地,也是傳奇的肇始。
從第一代人用羊圈標記邊境線,第二代架起駐地官兵和當地群眾互幫互助的友誼之橋,第三代人穿越封鎖線,帶著170多隻羊以及糧食、茶、酥油、糌粑捐獻給解放部隊,第四代成為國家科普的邊境代言人,到現在的日土大學生志願者參與國家扶貧建築......
袁國祥所著《阿里探秘》書中配圖
第三代人烏巴·平措南加(左二)正在幫解放軍馱運物資
。
一代又一代的人們,憑著一脈相傳駐守邊境,高聳的雪山作證,湛藍的湖水作證,日土人的傳奇,還將延續。
今日的日土
2017年,十三五規劃中,我國計劃投資5000萬打造日土邊境小鎮的文化旅遊。今日的日土,在以更好的姿態,向世界展示她獨有的樣貌。
阿里是生命禁區,高寒缺氧、條件艱苦,
日土是一段傳奇,歷史悠久、神秘厚重。
畢淑敏說,「在這裡,你會堅信,你的前生必是一顆星。你還堅信,你的後世也是一顆星」。
在這曠遠的高原,在這邊陲的小鎮,
美,終是以另一種形式而存在。
編輯:孔繁榕
.....................................
資料來源:
阿里日土縣政府網
畢淑敏《阿里》
*圖片來源網絡,主要用於公益宣傳,
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
往期精彩連結
2020中國日環食,你要的高清壁紙全都在這裡了
新社交禮儀圖鑑出爐!2020年,就這樣打招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