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命」是我們這裡本地人對家裡小寶寶的愛稱,意思是我的命,我親愛的寶貝。這個名字是我參加的第一份工作時,我的上級領導姐姐給我起的名字。那時候的我,每天都是笑的,是笑到那種自己想控制都沒辦法停下來不笑那種,笑聲中充滿了純真的味道,大家都說我的笑聲,能讓他們消除疲勞,有療愈的作用。也許正是因為每天這樣無憂無慮的笑聲,讓我成為那個地方的「阿命」。很多年之後,我遇到以前的同事,他們依然叫我「阿命」,卻不記得我的本名。
隨著時光流逝,成長的過程,我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丟失了這樣的笑。每天過著不知道什麼是虛妄想、散亂想的生活,整天在六塵上面取相分別,認假為真,想著過往與現觀周邊人,這些都讓此刻的我,心生恐怖。
讀經學戒之後,明白身口意行就是戒律,簡單地說,就是清淨的可以去做,不清淨的不要去做,操持著各種戒行,保持著正念,對了知境界相的時候,要有如理作意,一切有為法都不是正行,正行是隨正確的知見而行,我們的正行是什麼?不取相分別!
然而,我心裡明白著這些,自己也努力地往這方面去靠,但在現象界工作生活著,還是需要隨著環境的因緣而過日子,這也許就是法隨因緣吧,然而,雖然如此,但卻要保持著不被境界染汙。
說說這個笑,姑且將微笑其分成兩類:一種叫「應酬式的微笑」,另外一種叫「真正的微笑」。這兩種微笑都為人生增添了不少美麗的色彩,也潤滑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然而,這兩種微笑的「啟動之鑰」是截然不同的,也正因為如此,形成這兩種微笑的過程也不盡相同。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應酬式的微笑」,這是心理學家所歸納出來人類臉上七百種表情的其中一種。這種表情提供我們一套有利的社交工具,這種「應酬式的微笑」表情如果作得好,可以完全隱藏我們內心的感覺而不被識破。但是,這種微笑所產生的肌肉收縮,是由意識的腦發出啟動訊息,令相關的肌肉收縮。
而「真正的微笑」則是真情的自然流露,它是由潛意識(末那)所直接傳送出來而自動產生的。這種自然產生的微笑又叫做「杜胥內微笑」( Duchenne Smile ),因為杜胥內這位法國解剖學家第一次發現了這個自然微笑的神經迴路與「應酬式的微笑」的神經迴路是完全不同的,所以它們所控制的臉部的肌肉,當然也是不同的。
由此可見,「阿命」當年那麼招人喜歡,就是因為她的笑是從潛意識(末那)所直接傳送出來而自動產生,那是真正的笑,能讓人心悅神怡。而觀現在,像服務行業、一線窗口都提倡微笑迎客,微笑職業化,但這樣職業化、應酬式的笑,雖然是笑容可掬,卻不能讓我們感覺到愉悅,因為這個微笑是建立出來的。
所謂伸手不打笑臉人,笑似乎成了一種保護,人們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失去真誠,人與人之間相處相待,為達目的,開始了演變,有了「甜言蜜語」,能講出像蜜糖一樣甜的話語,比喻為了騙人而說的動聽的話;或者「嘴甜心苦」,說話很和善,然卻居心不良;還有「口密腹劍」,嘴上說得很甜美,心裡卻懷著害人的主意, 形容兩面派的狡猾陰險;更有一些人是「笑裡藏刀」,形容對人外表和氣,卻陰險毒辣。
觀察現象界的人與事,不乏這種情形比比皆是吧,這樣的身口意行。心口不一,心裡想的和嘴上說的不一樣,形容人的虛偽、詭詐。這些的薰習,都給我們帶了什麼?給自己八識田裡播種著染汙的種子。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善惡法中分七分,造者獲五王得二。」造者指的是五蘊身的我們,王指的是八識心王,我們這個時代的人,很多的人,不信三寶,學法求道難,由於無明無知,每天在八識田裡種染汙的種子,這樣長期薰習,就把真心遮蓋了,所以學法難,見道難。
一個笑都能建立這麼勢利,還分人群,分級別,分地位,看對象給予,這每天得面對多少人,我們都在用什麼的表情供養著十方諸佛,還不以為然,無慚無愧,都習慣了,這不是天天在生惡法嗎?人們每天都生活在多惡少善中,卻渾然不知。
在修攝一切善法戒中,本來我們沒有的善法,依著因緣,我們要去生起這些善法;已經生起的善法,要能夠一直保持下去;已有的善法要讓它越來越好。所以這個笑的善法,今天有緣看到文章的夥伴,讓我們都用真正的微笑來待人,而不是建立出來的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