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行生意難做,繼高盛在亞洲大裁員後,三年前被中信證券(6030)收購、業務多在香港的中信裡昂要求全球1,500名員工放最多10天無薪假,以削減成本,為金融海嘯後首次。分析指近年香港資本市場資金、貨源大多靠「國家隊」撐起,投行面對競爭越見激烈,國際投行地位今非昔比。
彭博報導,中信裡昂要求全球1,500名員工,由8月至明年3月放無薪假,其中證券、投行、資產管理部門可選擇放假5天或10天,該行曾於2003年、2008年及2009年有類似做法。中信裡昂發言人證實消息,聲稱該行的減薪計劃既成功挽留員工,亦能保持服務質素。早前曾有報導引述消息指,中信證券曾考慮出售中信裡昂,不過消息遭中信否認。
外資行紛縮亞洲生意
事實上,近日香港投行大吹冷風,外資大行高盛才剛決定大幅縮減在亞洲區(日本以外)規模,並裁員30%,其中併購、證券及債務資本市場交易等部門裁減90人,主要在香港及新加坡。其實自去年起,多間外資投行亦有類似做法,以縮減在亞洲及香港的業務。
翻查資料,今年中信裡昂共為三家新股擔任保薦人。除南旋控股(1982)為獨家保薦之外,浙商銀行(2016)、國銀租賃(1606)集資額較大,保薦人有三至四家,佣金須攤分。
德勤統計,今年首三季香港共有71宗IPO,集資額按年跌13%至1,364億港元,僅個別超大型新股撐起市場。若撇除集資額首五大新股,今年首三季中小型新股只集資357億元,去年同期則有504億元,足足下跌三成。
「吃慣魚翅不吃粉絲」
一名外資行高層表示,過去大型國企上市,都想引入外國的機構投資者、基金公司做股東,外資投行的角色相對重要;但近年新股流行引入「國家隊」基礎投資者,並多數是與該新股公司高層有關係才認購,加上基投比例漸高,外資投行重要性已大不如前。其次,現時大型IPO都流行由中資行及外資行聯合包銷,前者很多時包銷一半股份,外資行收入「又少一大塊」。
有華資行投資銀行家解釋,國際投行向來承接的超大型新股已所餘無幾,唯有向中型新股入手,可惜「餅就只有這麼小」,卻要與中資投行競爭。至於微型新股,國際投行「做這些有失身份,吃慣魚翅不想吃粉絲」,不屑沾手,裁員削成本在所難免。
德勤預期第四季有大型證券、醫藥公司上市,可望撐起新股市場,維持全年115間新股、集資共2,000億元的預測,料香港可蟬聯全球集資王地位。
宏觀資本轉載自Nextmedia,此文章不代表比特港/宏觀資本觀點
更多精彩內容請下載比特港股新聞APP!
★ 加入比特港微信交流群。加群方式:添加小編微信號「moumouyu111」,備註上您的行業背景、投資經驗等信息即可;
★ 比特港投稿、廣告合作及授權請電郵wm@avalok.com.hk 或給本號AC_Stock留言
ps. 微信出新功能啦~可以把比特港大數據公號置頂了喲~以便第一時間看到最新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