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自4月10日起推出「夜遊龍門」參觀項目,進一步點亮「古都夜八點」,深受廣大遊客的歡迎和追捧。今日推薦「夜遊龍門」優美散文兩篇,和文人一起暢遊龍門夜色。
01
文藝百花
趙克紅|夜遊龍門
夜幕降臨,華燈初放。洛陽成了光的世界,燈的海洋。一條條街道上,五光十色的霓虹燈將城市照亮,一座座立交橋,若一道道交相輝映的彩虹,生動、和諧而溫馨。這是端午假期的一個傍晚,我驅車前往龍門,去領略她的夜色之美。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晚年定居龍門香山,他被這裡的景色所迷醉,感慨道:「洛都四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龍門的山水充滿了靈性,而龍門石窟則是山水的眼睛。它以10萬餘尊造像驚豔於世界,一座石刻藝術寶庫和世界文化遺產就鑲嵌在伊河兩岸的西山和東山之上。龍門兩山之間的伊河,千百年來,見證著龍門石窟的滄桑與輝煌。
據龍門石窟金牌導遊馬丁介紹,為了提升龍門石窟的夜景,龍門園區管委會在山體上精心布置了影射燈光,燈光碟機散了龍門的黑夜,織就出萬般絢麗景象,讓人恍若夢幻之中。
入夜的龍門是清幽雅致、玄妙空靈的。這裡水繞山,山環水,徜徉其間,有「一朝步入畫卷,一日夢回千年」的時光倒流之感。而白天看去略顯古樸的龍門橋,夜晚卻恰似一道彩虹飛架伊河東西兩岸,橋身的霓虹,流光溢彩、美輪美奐,吸引了眾多流連忘返的遊客。
站在龍門橋上,東山和西山均被高亮度的黃色泛光燈所籠罩,橘黃色的燈光向空中飄散,整座山圍繞在漂浮的發光氣體中。連綿的佛窟,像閃爍璀璨光芒的歷史長廊鋪展在眼前,這條長廊的起點開鑿於北魏孝文帝年間,之後連續大規模營造達400餘年之久,石窟的造像千姿百態,令人讚嘆,此刻,她正期待著與你凝望與交談。
晝與夜的交替,光與影的變換,千餘盞燈飾裝扮下的龍門石窟,南北長達1公裡的石窟遺存,數以萬計的大小佛龕、佛像如電影般完美呈現,置身其中,沐浴其光澤,澤被其芳香,驚豔了每一個遊者的眼眸,也植入了我最渴望的心理期盼。在燈光襯託下,領略萬尊佛像的風採,仿若千年前的遙想與追憶。
耳邊一縷縷古典樂曲悠然入心,夜色下的龍門少了白日裡的喧囂和嘈雜,多了幾分靜謐和恬淡。一切都是那麼安靜,我們放輕腳步,放鬆心情,由北向南行走在青石鋪就的石路上,左邊伊水泱泱,燈光灑在河面上,「半江瑟瑟半江紅」。柔和祥瑞的燈帶勾畫出「香山」的輪廓,燈光照著青色的牆體,崖壁之上的樓閣,飛簷鬥拱,若海市蜃樓。而右邊幾潭依山的泉水,溫潤多情,形態各異,千百年來汩汩流淌,我們穿過龍門橋,沿西山南行,約百米處,見西側崖壁上一股山泉懸流直下,此泉寬約兩米,為一半圓形深潭,行至此,不約而同地停下腳步。近前,仰觀其傾瀉之勢,靜聽其譁譁作響之聲,忍不住用水掬起一捧泉水,灑向空中,空中便有許多珍珠般的水珠落入泉水裡。在龍門眾多的溪流山泉中,猶以禹王池水勢最盛,景色最美。走近禹王池,隱隱聽到泉水叮咚的聲響,這響聲更襯託出龍門的幽靜,各種紛擾的思緒悄然遠去,一種難以形容的平靜由內心悄然滋生了出來。「山水本自佳,遊人已忘慮。碧泉更幽絕,賞愛未能去」此情此景,使我驀然想起韋應物《遊龍門香山泉》的詩句來。
伊河岸邊,翠綠的柳枝隨風搖曳,一條條燈帶將漫水橋、龍門橋、夾岸兩山和亭臺樓閣渲染的詩情畫意。燈光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為伊河披上了霓裳。
一窟一世界。我們隨著導遊馬丁拾階而上,來到了古陽洞裡,這夢想已久的期待,如今終於實現,讓人有些猝不及防。我格外珍惜這難得的機會,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去欣賞、去感受和領略石刻書法藝術之美。古陽洞裡,因為有龍門二十品中的19品而聞名天下。白天遊覽的人們只能在洞外觀看,而夜間遊覽,卻能到洞內近距離去觀賞古人高超的石刻藝術。
在賓陽中洞、蓮花洞,我同樣睜大了眼睛,我珍惜如此近距離的接觸。看著那些被歲月、被風雨侵蝕了的面龐,我真想伸手去撫摸、去擦拭她們,但最終還是打消了這個念頭。站在她們的身邊,我雖什麼話也沒說,可靈魂卻與佛緊緊連在一起。萬佛洞,因洞內南、北兩壁刻滿1.5萬尊佛像而得名,近距離參觀,怎一個「美」字了得!柔和的燈光照亮了萬佛洞,面對一個個佛龕,我屏息凝神,細細品悟,體驗著石窟文化的厚重與深邃。這光與影的龍門,心與夢的石窟,讓人思接千載,浮想聯翩。猶如穿越了時空隧道,打開了一扇扇歷史文化之門。
北魏三洞是龍門石窟的精華,多年來,一直不允許遊客入內。經過多方長期協商,周密的考慮,才決定夜間為深度遊者開放,以完美的姿態展現於遊人眼前,讓石窟的佛教文化在夜間大放異彩。
不識石窟真禪意,只緣未遊夜龍門。奉先寺裡,那尊最有名的佛,和那一排最壯觀的佛,在燈光下栩栩如生,動感十足,魅力四射。抬頭仰望,雍容祥和的盧舍那大佛端坐在祥雲之上,她面含微笑,凝目注視塵世,滿眼充滿了慈愛。盧舍那身穿袈裟,腳踩蓮花寶座,祥雲繚繞,流光溢彩。這座依據《華嚴經》雕琢的摩崖式佛龕,將佛國世界充滿了祥和色彩的理想意境表達得淋漓盡致。加之匠心獨運的照明設計、如夢如幻的燈光變幻,使人們再次領略到盛唐氣象,仿若置身於神話世界裡。從瑰麗的藝術長廊走出來,從佛的世界裡走出來,返還到塵世間,有一種似夢非夢,佛偈未了的感覺。那種愉悅心靈的藝術享受,是非親歷者難以體悟得到的。
看不夠的夜龍門,賞不夠的石窟韻。這大小不一的石窟,神態各異的雕像,在暖黃色燈光的襯託下更加富有魅力,這裡,每一個石像,都曾擁有一段輝煌燦爛的歷史;每一塊石頭,都在講述著一段刻骨銘心的往事;每一尊佛像,都是古代勞動人民偉大的創造。南宋詩人陸遊遊歷龍門,感悟國運興衰,寫下了:「永懷河洛間,煌煌祖宗業」的詩句。龍門石窟見證了多少王朝更替,時代變遷,也見證了中華民族一路前行的不易。而今,她穿越了千年時光,正煥發出新的容顏,在人們熱切期盼的眼神裡,演繹著洛陽曾經的榮耀和今生的光華。
趙克紅
中國鐵路作協副主席,洛陽市文聯副主席,市作家協會主席,國家一級作家,中山文學院客座教授。出版有詩集、散文集、小說集10餘部。第八屆冰心散文獎、第四屆中國長詩最佳成就獎獲得者,中國作家協會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
02
龍門夜色,
總有一款詩歌適合你!
在夜色中走進龍門的,必是心懷詩意者。
那一年,李白34歲,仗劍載酒,快意江湖。盛唐清晨的天幕上,最亮眼的星星還不是他。秋天的早上,他從汝州出發,傍晚到達這裡,夜宿半山腰的香山寺。年輕的詩人仰觀星漢縹緲,俯察萬壑通幽,「目皓沙上月,心清松下風」。在他眼裡,功名固然重要,歡宴交遊與詩書互答更令人回味。也許正是這種灑脫,成就了他日後「繡口一吐,便是半個盛唐」的絢麗人生。
又一年,杜甫24歲。東都洛陽的科考失意,讓他遭受了人生第一次挫折。春天的暮光中,他走進這裡,借宿奉先寺。寺僧見他愁眉緊鎖,有心開解他,便帶著他挑燈夜遊。「陰壑生虛籟,月林散清影」,在月光中走近盧舍那大像龕,神秘與莊嚴是成倍的,靜謐和朦朧在日間也不能輕易體會得到。杜甫這個終生潦倒的儒家,在這裡開悟,越發堅持了「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理想。
任職東都時,晚年的白居易也常常流連於此。傍晚時分,山嵐暮靄,水闊天高,清風徐來,飛鳥回巢。在菩提寺登高而望,「誰知不離簪纓內,長得逍遙自在心」,太平宰相一般的悠閒神態躍然紙上。眺望過遠方後,白居易定是與朋友們長歌宴飲,夜遊龍門,否則也不會留下「曾憶舊遊無,香山明月夜」的詩句了。
只是大唐的夜遊,秉燭火,從密友,穿小道,未免過於冷寂了。
今天,當你從燈火輝煌的洛陽城驅車向南,遠離繁華,即將融入黑夜時,在脈脈伊水畔,還可以望見遠山上的點點燈光。
那是專為夜遊者點亮的龍門。
跨入龍門夜色,便跨入了清涼世界。晚八點,與白日相比,這裡少了遊人喧鬧,多了蟬聲吟唱。水光搖蕩中,一公裡長的青石路越發寧靜深邃。滿山草木被太陽的餘熱蒸騰,新鮮的香氣氤氳四野,充盈鼻腔。古樂聲隱隱從四周傳來,淡雅悠遠,與此刻的心情恰好合拍。
偶爾有小情侶擦身走過,牽著手,有意壓低聲音,腳步裡滿是歡快。
也有帶著孩子的媽媽,輕聲講述著女皇和盧舍那的故事,告訴孩子如何把這些寫進明天的作文。
還有從外地專程前來的發燒友,他說他今年已經來了兩次,之所以選在晚上,就是因為人少、盡興,能仔細看看雕刻細節,能聽馬丁多講解幾句。
馬丁是這裡的金牌講解員。這一公裡的景區,兩千三百多個石窟,十萬多尊佛像,三千餘品碑刻,在他這裡如數家珍。更有許多史學和佛學知識,他信手拈來,聽得人暗暗點頭。
半山鬥折的華光,是石階步道的路燈。山坡上一個個洞孔,便是十萬神佛棲身之地。那裡向外散射出的暖光,似是慈航普渡,梵音輕唱,讓人心生寧靜。走進其中,北魏三大洞造像愈發清癯神秀。蓮花洞穹頂倒掛的浮雕精美絕倫,飛天起舞,祥雲繚繞,一派佛國氣象。
最壯觀的自然是盧舍那大像龕,立身於他的蓮花座下,思緒似乎也一下子與一千多年前的杜甫接通了。黑夜屏蔽了人聲喧譁和市井擾攘,淡化了時代分界線,卸除了不必要的附加物。仰頭與盧舍那目光相接,你會情不自禁地追問,第一個看到這縷目光的人是誰?他曾經歷經了什麼樣的風霜?他是否會寫下隻字片語,抑或是一首詩、一闕詞?時光荏苒,而盧舍那就靜靜坐在那裡,不悲不喜,不搖不動。是石,是佛,更是照見自己的一面鏡子。它俯視過權傾天下的女皇,俯視過青年失意的詩聖,同樣俯視過無名無姓的芸芸眾生。
這些人中,有多少如你我一般,碌碌奔忙於紅塵之中呢?
詩人終究是少的,能憑藉筆端才華青史留名的,鳳毛麟角而已。然而詩意卻是無處不在的,恰如此刻的夜遊,華燈遮蔽了月色,水光掩映著佛光,沉默千年的石像媸妍並立,遊人的剪影與你悄然擦身而過,即便你不會寫詩,大約也會脫口吟誦幾句吧。
如果你恰好喜歡古詩,不妨與馬丁一起走上伊河中的畫舫。
一千多年前,女皇武則天在香山寺舉辦龍門詩會,宋之問一舉奪魁爭得錦袍,傳為詩壇佳話。而此刻,這裡正在舉辦水上的「龍門詩會」。畫舫中,遊人圍坐,鼓樂悠揚,燈火映照,河風徐來。大家不一定相互認識,但氣氛熱烈。詩會的主持自然還是馬丁,內容無非是問答、投壺、賽詩、爭霸。你也不需要有太大的壓力,輸掉任何一輪,不過是罰飲杜康一杯,讓嗓子體驗一下「洛陽度數」而已。或許你喝下這一杯,就會想起少年時曾經背誦過的佳句呢。
這何嘗不是尋常人的詩意?
兩山遙望,一水中流。只要眼底有詩意,胸中懷遠方,自然會品嘗到「夜遊龍門」的風味。
(來源:微信公眾號「文藝洛陽」,今日頭條「王小朋」)
原標題:《【古都夜八點 相約洛陽城】龍門夜色 美文欣賞》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