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沒三件套不好意思去上學」
80後:「見證了數碼的更新換代,卻沒辦法全部擁有」
70後:「最幸福的是躺在被窩裡聽收音機」
60後:「100元生活費夠用一年」
開學季即將到來,關於開學經濟的故事,我們已經聽說不少,既有為求面子孩子力求配備「數碼三件套」而氣哭母親的無奈場景,也有貧寒學子四處打工只為賺取生活費的感人畫面。前不久,浙江大學寧波理工學院的入學通知書「月消費600元」的指導價,更是引來一番爭議。日前,記者走訪省會街頭,以《那些年,我們上大學帶的裝備》為題採訪多位受眾,發現不同年齡段、不同經濟環境下的學生,「入學裝備」的規格簡直天壤之別。
一般家庭
大一新生:沒兩萬元「裝備」不好意思去上學
「好不容易熬到孩子考上大學,沒想到又是一次『割肉』,除了學費、生活費1萬元,還得再買近2萬元的學習裝備,真有點兒吃不消了。」近日,市民李女士一直為女兒上大學的事鬱鬱寡歡,她向記者訴說,她和老公都是普通工薪階層,每月收入基本都用在孩子身上,為了讓孩子高考考出好成績,他們更是花血本,不僅為孩子報了名師輔導班,還買了幾千元的營養品為孩子調養身體。
如今,好不容易熬到孩子考上大學,卻發現花錢「永無止境」:「通知書一下來,孩子就開始給我們列清單,一臺5000元的筆記本電腦,一部至少3000元的手機,還需要一部單眼相機。她報考的是新聞專業,說單眼相機是必不可少的,僅這三大件就至少15000元。此外,衣服也不能隨便買,多少得有個牌子,要不怕同學笑她寒酸。」
大二老生:「讀一年大學花費近4萬」
即將升入大二的小張告訴記者,她剛上大學時,什麼都沒買。但現在一年過去,不僅手機有了,筆記本電腦、單眼相機也都漸漸備齊了。「剛開學時什麼都不懂,所以也沒那麼多要求。但是隨著學校生活正常開始,班裡的同學漸漸都有了手機、筆記本電腦、單眼相機,不知不覺間,自己也緊隨潮流把這些裝備都買到手了。」小張還表示,追隨數碼產品的更新,已經成為他們學校部分學生的追逐對象。「有一個宿舍的6個女孩,剛來時都買的iphone4S,大一下學期,iphone5上市,整個宿舍又集體換成了iphone5。」
孩子追隨各種消費潮流,卻讓家長苦不堪言。市民王先生介紹說,他的兒子去年考上大學,開學前為了獎勵兒子,給買了筆記本電腦、手機、數位相機。開學後,學校有一個參加出國交流的機會,兒子條件正符合,他也絲毫沒有猶豫,給孩子打了2萬元款並鼓勵他多出去鍛鍊。
在他看來,這些都是一次性消費,第一年購置齊全,以後的負擔會小一些。然而,大一還沒結束,孩子卻把手機丟了。「第一個手機是iphone4S,買時4000多元,現狀又給他買了一部iphone5。第一年下來,不算學費和生活費,僅這些額外支出就將近4萬元,真是要吃老本了。」王先生無奈地說。
貧困家庭
貧困大一新生:「生活必需品備齊了就行」
高級手機、單眼相機,筆記本電腦……這些被部分學生看作是上學必備的「三件套」,對於不少貧困家庭的學生來說,卻是想都不敢想的「奢侈品」。
距離開學的日子已經不到10天了,但趙縣的小耿依然堅持天天到工地搬運沙子。小耿是趙縣縣城一個普通家庭的孩子,今年剛考上大學。他的母親因病去世,爺爺患有胃癌,全家經濟來源主要依靠做清潔工的父親。為了減輕父親的負擔,高考以結束後,小耿就來到工地打零工。「工地上掙得錢多,並且按日結算,雖然辛苦些,但這幾個月下來,第一學期的生活費算是有找落了。」小耿笑著說。對於上學要準備的東西,小耿坦言,沒多想,生活必需品備齊就行了。「開學後,還得找時間繼續打零工,我一個男孩子不怕辛苦,多打幾個月工,就能減輕家裡一些負擔,沒準還能將下學期的生活費賺出來呢。」
貧困大二老生:「有一部500塊錢的手機已經很知足」
「因為家境沒那麼好,所以對物質的要求也就不會有太高。」小瑞是一個低保戶家庭的孩子,她坦言,去年上大學時,全部家當中,最值錢的是一部500元的手機。那還是到學校後,家人看到有促銷活動,臨時決定給買的。而與她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同宿舍一名來自重慶的女孩,家境比較好,報到那天,僅電腦就帶了兩臺,一臺手提,一臺平板,此外還有一部拍立得,當時宿舍人都圍上去觀看,很是羨慕。談起到大學後會不會因為自己「裝備」少而覺得低人一等,小瑞笑著說:「不會的,我們宿舍現在只有我一個人沒有電腦。但學習中必須用電腦完成時,舍友都是爭著搶著拿著自己電腦讓我用,一點異樣的目光也沒有。」她表示,在學校裡,大部分人交友時還是更看重人品,家境都是次要甚至是不必要的因素。(燕趙都市報 記者 康英 實習生 張孟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