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2021-01-08 淘文軒

G大調第三小提琴協奏曲 作品216號 慢板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原文:

1.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美的存在是因為惡嗎?那麼惡呢?你如何看?)

清水,霧,遠山

2.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你是如何看待善與不善的?你所認為的善什麼?)

天地連在了一起

3.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

(你是如何理解有與無、難與易、長與短、高與下、前與後的?)

探手已觸雲

4.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無為的目的是什麼?不言的目的是什麼?你如何看?)

仿佛能夠摘星探月

5.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你對「功成而不居」這句話有何看法?)

似有似無

6.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你讀到這句話時有何感受或感想?你如何看?)

似在天上行

譯文: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為美,那是由於有醜陋的存在。

都知道善之所以為善,那是因為有惡的存在。

所以有和無互相轉化,

難和易互相形成,

長和短互相顯現,

高和下互相充實,

音與聲互相諧和,

前和後互相接隨,

這是永恆的。

因此聖人用無為的觀點對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

聽任萬物自然興起而不為其創始,有所施為,

但不加自己的傾向,功成業就而不自居。

正由於不居功,就無所謂失去。

注釋:(1)惡已:惡、醜。已,通「矣」。(2)斯:這。(3)相:互相。(4)刑:通「形」,此指比較、對照中顯現出來的意思。(5)盈:充實、補充、依存。(6)音聲:漢代鄭玄為《禮記·樂記》作注時說,合奏出的樂音叫做「音」,單一發出的音響叫做「聲」。(7)聖人居無為之事:聖人,古時人所推崇的最高層次的典範人物。居,擔當、擔任。無為,順應自然,不加幹涉、不必管束,任憑人們去幹事。(8)作:興起、發生、創造。(9)弗志:弗,不。志,指個人的志向、意志、傾向。

相關焦點

  •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這話,是老子辯證法的思想精髓!
    而老子在兩千多年前就看到了這種現象,並說出了說出了「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這樣的名言,真可謂是洞察人心的智者!「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這句話出自《道德的》第二章的第一句話,我們先讀《道德經》的第二章原文: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 如何理解「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這句話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二章。或許,在世人的眼裡,很多人認為是美的,那它就是美的;很多人認為是好的,那它就是好的。因為,人大多有從眾心理和盲從心理。
  • 《道德經》中「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怎麼理解?
    《道德經》第二章首句「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我們從以下三個方面為大家分享下:一、美終會變成為不美事物都是不斷發展和變化的,最早大哥大手機出現的時候,只有暴發戶才值得擁有,請大家記住:所有的美好都會像溫水煮青蛙一樣消耗你的生命,非常可惜的是——第一個,極少有人能夠體悟到這一點;第二個即使人們認識到這一點了,可貪婪的本性卻驅使人持續的自我敗亡,這可能正是《道德經》作者老子先生在《道德經》第二章第一句就重點提醒我們的用意吧!
  • 張朋悟道《道德經》天下皆知美之為美
    從現象上開始,透過現象看本質,《道德經》的研讀是有規律的,即透過現象看本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這個「惡」理解成「醜」字,這一句話就相對好解釋了,天下的人往往都有自己主觀意願上的「美」的判斷。很多人有了美的概念,就可能出現了認識上的偏差,往往只看到了問題的一面,而沒有看到問題的另一面,因為現象具有佔有意識,具有先入為主意識。
  •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道德經的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 《道德經》:「天下皆知美為美,斯惡矣」,到底是什麼意思?
    《道德經》:「天下皆知美為美,斯惡矣」(第二章)。譯:天下都知道什麼是美,那就反而不美了。都知道什麼是美,就醜惡了,因為知道了美也就等於知道了美與醜的區別,就有揚美貶醜的事情出現,就造成了紛爭、誇大或縮小、偽與飾各種美的其實非美麗的弱點。此話是一面之詞,但確有洞見卓識。
  • 朝運萊傳統文化講堂:何為「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此話出自《道德經》第二章,《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等,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也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分別是上篇《德經》和下篇《道經》這也是我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那「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到底怎麼解釋呢?
  • 老子為什麼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老子》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不為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為弗居,是以不去。
  • 《道德經》: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
    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道德經》又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女性的苗條本來是美的,但因為楚王喜歡,宮女們害怕體胖失寵,於是紛紛惡性節食,因此香消玉殞,本來美好的事情變成了醜惡的事情。天下大美不是人人都去追求一種美,而是各種各樣的美都有人欣賞,這樣世界才能實現動態平衡。當天下的人都知道善良是什麼樣的時候,善良就隱匿不見了,這又是為什麼呢?這是因為善良只能發自內心,出於良知,卻不能定義。
  • 道德經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 白話解說
    王弼版天下皆知美之為美, 斯惡已; 皆知善之為善, 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 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帛書版天下皆知美為美惡已;皆知善,斯不善矣。有無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聲之相,和也,先後之相,隨。恆也。
  • 02.天下皆知美之為美(《道德經》都講了些什麼?)
    02.天下皆知美之為美(《道德經》都講了些什麼?)每晚5點和9點更新,請大家多多指教哦原文: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惡已;皆知善,斯不善矣。「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惡已;皆知善,斯不善矣。」我們以什麼樣的標準,什麼樣的立場來分別美醜,甄別善惡呢。千人千面,何必一心?矛盾的雙方卻能相生相成,相形相盈,相和相隨。無一不在向我們指出「辯證」二字。「是以聖人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也,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
  • 老子曾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到底是什麼意思?
    今天和各位看官一起來分享出自《道德經》第二章中老子提到的「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單從這句話看,可能只有放在語境中,才能正確了解。接下來我們看看到底是什麼意思?其實這句話對應的應該還有一句「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這是道德經第二章之前兩句。老子在上一章講,道可道,非常道。我的道,深刻,微妙,可不是一般的道。緊接著就用下面的話來闡述。「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世人對此兩句的理解誤解久矣。
  • 《道德經》10: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世間的美有很多種,有美貌,美好,美味等等。我們之所以知道世間一切的美,是因為知道了世間一切不美,體會過不美,才明白美的可貴。假如我們見過的人都美貌異常,生活一帆風順,每天吃的都是珍饈美味,那麼,我們不會認為見過的人有多美貌,也不會認為生活有多美好,更不會感覺每天吃的食物有多美味。
  • 如果真愛就請理智清醒思辨,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物以稀為貴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道德經》第二章。凡事泛濫成災、所謂「物以稀為貴。」物以稀為貴,成語,意思是指事物因稀少且有益,從而顯得珍貴。在經濟學上,稀,不是指物品數量稀少,而是指供小於求,有需求的稀才有價值.也諷刺現代社會的人們總是在失去之後才知道珍惜。出自晉·葛洪《抱樸子·明本》。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 《老子》第二章(上)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 《道德經》的「真善美」-美之為美,斯惡矣;善之為善,斯不善矣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 道德經——天下皆知美之為美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 《道德經》: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惡矣
    「天下皆之美之為美,惡已;皆知善,此不善矣」。 天下如果人人都說一件事美好的話,那它不美好的一面就出現了,而且,這事本身也就不美好了。天下都說它美好時,真不一定,明天可能就不美好了。塞翁失馬,講的就是這個道理。事物是可以互相轉變的。好比,上一篇咱們聊的「玄」這個字。「玄」字就兩根線,來回擰著交替走。
  •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
    文/炳睿《道德經》: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 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老子《道德經》這段話的意思是:大家都認為一件事物美,這裡面就有醜的一面了。
  • 但,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國際婦女節(International Women's Day,簡寫IWD)全稱「聯合國婦女權益和國際和平日」(United Nations women's rights and international peace day),是在每年的3月8日為慶祝婦女在經濟、政治和社會等領域做出的重要貢獻和取得的巨大成就而設立的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