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翼之鷹,二戰初期的法國戰鬥機

2020-12-25 老槍與戰線

二戰初期法國失敗過快,其空軍遂不再是戰爭中的主要角色。對於當時的法國戰鬥機,了解的人並不是很多,今天在這裡做一個簡單介紹。因為當時法國飛機型號過多過老,且法式命名法頗繁雜,一般以主要機型代指整個系列,且不保證無脫漏。

--------------------------------------------------------------------------------------

紐波特-德拉赫NID.622。原型機NID.62於1928年首飛,1931年裝備法國空軍,在二戰爆發時再說這種飛機的性能已毫無意義。該系列主要生產型包括NID.62 C1、NID.622,最終型號為NID.629。1937年起該系列開始退出一線,1939年8月點驗時尚有107架在空軍地區部隊服役。其後該機迅速被各種新式飛機替代,但在法國戰敗後,停戰協議的裝備清單上仍有17架該型飛機,相信不久後即被廢棄。

布萊裡奧-斯帕德S.510。該機於1933年首飛,1936年加入現役,是法國最後一種雙翼戰鬥機。按說如此老舊的設計在當時應該沒有什麼希望才是,但是S.510原型機在試飛中表現出了很強的從尾旋中改出的能力,就此獲得了一些堅信雙翼機機動性優勢的老飛行員的青睞。

S.510共生產了60架,德軍進攻時尚有42架該型機在戰鬥機學校和空軍地區部隊服役。據信該機沒有和德機進行過空中交手,停戰後剩餘的14架飛機被很快廢棄。

莫拉納-索尼埃M.S.406。M.S.406是法國空軍裝備的第一種現代化戰鬥機,也是戰爭爆發時數量最多的戰鬥機。該機於1935年首飛,39年裝備部隊。M.S.406後機身採用鋼管蒙布結構,該機動力不足且火力較弱,速度緩慢,被認為已是過時機型。但另一方面據說其結構承受破壞能力相當強。

過去一般認為該機型在德國入侵時大敗虧輸,但現在一般認為該機在空戰中可以與德國Bf 109D打成平手,但不及更新式的Bf 109E,大量M.S.406是在空襲中損失或被法國軍人自行破壞的。

莫拉納-索尼埃M.S.410。該機是M.S.406的改進型號,主要變化是在增大容積的兩側主翼各加裝了一挺7.5毫米機槍,同時採用固定式散熱器和推力排氣管,速度略為上升。戰爭爆發時僅完成了5架,法國戰敗後74架M.S.406被改造為M.S.410,但大多數飛機僅更換了主翼。這些維希法國的M.S.410毫無建樹可言。

芬蘭人從德國手中獲得了11架M.S.410和一批M.S.406,在換裝蘇制發動機後該機時速比法國原版時速提高了65千米,但據說最後只改造了3架,其他飛機僅進行了零星升級。

布洛赫MB.152。該系列的原型機MB.150於1937年首飛,主要生產型包括MB.151、MB.152和最新式的MB.155,該系列總產量為750架,其中MB.152佔到555架。

法國戰役中MB.152損失約80架,確定擊落了超過150個空中目標,對於一種速度剛過500千米/小時的戰鬥機已是相當不易。停戰後該型機繼續留駐維希法國本土,德國徹底佔領法國時尚有300架在役,德軍繳獲了約180架用於訓練,並將其中一部分轉送義大利和羅馬尼亞空軍使用。

高德隆CR.714。這種飛機是響應法國空軍輕型戰鬥機要求發展出的型號,前身是競速飛機,整個系列都有一個誇張伸長的機頭。除一些必要的整流罩外,全機採用木結構,該機發展過程中曾引起蘇聯空軍的興趣。實機測試顯示其性能平平,特別是火力和速度不足,在短暫裝備法國空軍後退役並提供給芬蘭和波蘭使用,波蘭飛行員曾駕駛這種嚴重過時的飛機擊落過Bf 109。

該機可能生產了90餘架,德國人將繳獲的該型機用於機場上的誘餌飛機。

德瓦蒂納D.371。這是德瓦蒂納最後一種撐杆傘翼戰鬥機,於1931年首飛。該系列包括空軍用的D.371和D.372以及海軍艦載戰鬥機D.373和D.376,每種產量都很少。D.371系列曾在西班牙參戰,後被性能更好的蘇制戰鬥機替換,至三十年代末期已老舊不堪。法國空軍的D.371系列於1939年被M.S.406替換後退役。

德國入侵時,法國海軍還有D.373和D.376各一個中隊,用於土侖和加萊的防空。比較幸運的是它們沒有和任何德國飛機遭遇。

德瓦蒂納D.510。該型號來自更老式的D.500和D.501,該系列於1935年裝備法國空軍。1936年入役的D.510成為法國第一種時速超過400千米/小時的戰鬥機。全系列總產量約380架,但卻佔1938年法國空軍戰鬥機數量的70%,簡直是觸目驚心。

德國入侵時,大多數該系列飛機已轉入訓練部隊或空軍地區部隊,但法國空軍和海航仍有部分一線戰鬥中隊使用D.510。不過據說只有一個波蘭志願中隊駕駛該機進行了前線巡邏。

德瓦蒂納D.520。D.520是戰爭爆發時法國最現代化的戰鬥機,雖然發動機功率並未提高,但由於機體較輕仍具有較好的性能。與德國Bf 109E相比,該機速度略慢,但5000米下機動性更好,火力也不弱於其他主流戰鬥機。法國戰敗後,該機於1942年恢復生產。除維希法國和自由法國空軍外,該機還被德國、義大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空軍使用。

一般認為D.520是一個很有潛力的型號,但由於法國戰敗而失去了進一步發展的機會。然而英國著名試飛員艾瑞克·布朗不知何故對其評價頗低。

阿森納VG-33。VG-33是法國於二戰爆發前研製的全木製輕型戰鬥機,原型機稱為VG-30和VG-31。該機雖然比D.520更輕,但速度並沒有提高。二戰爆發時該機約有40架基本完工,此外還有近160個沒有發動機的半成品機體。只有19架飛機被法國空軍接收,其中兩架參加了戰鬥。

法國投降後12架VG-33被德國人沒收用於訓練任務,此型飛機遂喪失進一步發展機會。

庫爾霍溫F.K.58。1938年時法國空軍意識到其戰鬥機已落後於時代,於是開始向荷蘭求購。著名的荷蘭福克公司生產能力飽和,只有庫爾霍溫能夠接下訂單。這架飛機僅用了3個月就設計出來了,機身前部為硬鋁結構,後部是鋼管蒙布,機翼為全木製。試飛速度僅達到448千米/小時,令法國人頗為失望,不過好歹機動性還好,爬升也比M.S.406快。

法國空軍訂購了50架用於法屬印度支那防衛,但德軍進攻時僅生產了40架,且只有14架到貨,並且很多沒裝武器。這些飛機被交給波蘭志願飛行員使用,法國戰敗後全部報廢處理。

寇蒂斯H-75。這是美國P-36戰鬥機的外銷版本,1938年法國首批購買了100架。雖然美國飛機與法國國產戰鬥機相比相當昂貴,但迫於形勢緊迫法國人還是籤下了訂單。1939年增訂了100架,戰爭爆發後又追加了530架和100架H-81(P-40出口型)。但最後這批訂單在投降前來得及到貨的寥寥無幾。

H-75是穩定的射擊平臺,且結實耐打,在德法空戰中勝率很高,該機唯一不足是火力較弱。法國戰敗後該型機多被集中於北非殖民地。

國營北方航空Potez630Potez631。Potez630和Potez631是30年代末期服役的雙發三座重型戰鬥機,與德國的Bf 110類似。這兩種飛機的主要區別是採用了不同的發動機,且Potez631增加了兩挺前射機槍。在其基礎上衍生出Potez633轟炸機、Potez637、Potez63.11偵察機等一系列型號。

戰爭爆發後Potez630和Potez 631表現不佳,其速度遠不如德制Bf 110,甚至無法追上德國轟炸機,且有若干次由於外形類似Bf 110而遭到友機誤擊。

國營東南航空SE.100。雖然看上去像是卡通片中的產物或某種昆蟲,但本圖並不存在誇張和變形之處。SE.100是確實存在且造出了樣機的新銳重型雙發戰鬥機。該機採用前三點起落架,有三名乘員,機首安裝4門20毫米炮,後部射擊艙還有一門。樣機於1939年首飛,速度達到每小時580千米,比現役的Potez 631快了100多千米。第一架原型機墜毀後,第二架打算將機頭火炮增加到6門,射擊艙增加到兩門,地板上再增加一門向後下方射擊的火炮。

該機原定於1940年底量產,此外還有12座客機以及四引擎運輸型的計劃,但都因法國迅速戰敗而化成泡影。

此外當時法國尚有不少處於設計或樣機階段的新式戰鬥機,其命運都與SE.100相同。

法國迅速戰敗後,維希法國的航空工業受到德國人的扼制,不能推出新的飛機。而戴高樂領導的自由法國沒有自主航空研發的能力和條件,遂陷入穿百家衣的境地。自由法國空軍裝備過英、美、蘇制多種戰鬥機,不能一一盡述。

最為人們熟知的是派駐東線的諾曼第-諾曼航空團,該團裝備過各型雅克戰鬥機,戰功顯赫,戰爭結束後該團按傳統駕駛著戰時的座駕榮歸故裡。

相關焦點

  • 駝背的戰鬥機,二戰法國SE.100,造型別致的法國設計
    二戰前的法國在航空界佔有很重要的一席,曾有很多著名航空設計師在法國發展,在這種氛圍的影響之下,法國的航空技術自成一派,其軍用飛機也顯得與眾不同,大有自立門戶與世界各領風騷之氣象。拋開大環境的影響,今天咱們來看一款法國在二戰前設計的戰鬥機,看它到底有多獨特。
  • 二戰一個月就滅亡的法國,卻造出二戰初期最強中坦,外號法國虎式
    然而二戰期間的法國軍隊,卻並非一無是處。就拿坦克部隊來說,如果不是法國軍方戰術失誤,法國坦克部隊完全能和德軍一較高下。尤其是法國的B1重型坦克,在當時綜合性能碾壓德國坦克,因此也被許多軍迷稱為法國虎式坦克。
  • 二戰一個月就滅亡的法國,卻造出二戰初期最強重坦,外號法國虎式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法國,可以用恥辱兩個字來形容。號稱擁有「歐洲最強大陸軍」的法國,只堅持了30天就宣告投降。這個本來被寄予厚望的國家,最終倒在了納粹德國的坦克履帶前。然而二戰期間的法國軍隊,卻並非一無是處。
  • 第三代戰鬥機的巔峰之作——麥道F-15「鷹」式戰鬥機
    時至今日,F-15「鷹」式戰鬥機已經在多個國家中服役將近半個世紀,甚至已同F-4「鬼怪」II戰鬥機一樣成為一種流行文化的代表作品,比如最早的變形金剛動畫中的紅蜘蛛、驚天雷和鬧翻天三人就能變形為F-15「鷹」式戰鬥機,而在韓國空戰電影《R2B返回基地》中,F-15K戰鬥機的精彩表現也為所有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當然這部劇也嚴重削弱了它的實力)
  • 二戰時期各國裝備的著名戰鬥機,哪個最出色?
    P-51型戰鬥機誕生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之中。1939年9月德軍入侵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德軍以驚人的速度向北歐和西歐進擊,與歐陸一海之隔的英國感到了空前的壓力和危機。
  • 盤點二戰中各國裝備的雙發重型戰鬥機盟軍篇
    但是這些雙發重型戰鬥機在戰場上的表現卻並沒有當初想像的那麼強悍,反而因為種種設計不合理,戰場適應能力差而在二戰結束之後紛紛退役。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來盤點一下在二戰期間主要交戰國所裝備的那些雙發重型戰鬥機。 1.P61黑寡婦戰鬥機
  • 日本的「零式戰機」,為什麼在二戰初期有「不被擊落」的神話?
    說起零式戰機,它也是大名鼎鼎,在一些二戰電影中也能看到它的身影,可以說它是日本飛機史上的代表之作。零式戰機,在二戰初期一度創下了「不被擊落的神話」,這和它的特點有關,它具有轉彎半徑小,速度快、航程遠等特點。
  • 日本打造的「萬能戰鬥機」,是二戰中的主力艦載戰鬥機
    二戰日本也打造了不少戰鬥機,在戰爭中起到了不少作用,這款零式戰鬥機是日本的一型單座單發平直翼活塞式艦載戰鬥機,是日本產量最大的戰鬥機, 零式戰鬥機在二戰初期,以轉彎半徑小、速度快、航程遠等特點優於其他戰鬥機,於1937年開始研製,1939年首飛,1940年服役,是二戰中的主力艦載戰鬥機
  • 二戰日本海軍的主力戰鬥機:零式艦載戰鬥機
    零式艦載戰鬥機(簡稱:零式戰鬥機),編號A6M,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是日本海軍的主力戰鬥機。其名得自於服役時正是皇紀紀元2600年所以最後兩位都是零而得名。盟軍暱稱代號為Zeke。在二戰初期,零式以轉彎半徑小、速度快、航程遠等特點壓倒美軍戰鬥機。
  • 88年前首飛的法國戰鬥機 曾在抗日戰場擊斃日本「海軍轟炸之王」
    1932年6月18日,才華橫溢的法國飛機設計師埃米爾·德瓦蒂納(Emile Devouatin)設計的D.500戰鬥機首次試飛。這是世界上第一款「新一代」戰鬥機,全金屬單翼結構,機翼薄而堅固,突出了高速性能。
  • 從文化圖騰看美洲之鷹的命運,似要折翼,卻有著超乎想像的生命力
    最近有關美洲之國的新聞如火如荼,讓人感覺高潮迭起,目不暇接。讓人感覺美洲之鷹似乎就要折翼,馬上從天空中墜落。但是請不要忘記,他的文化圖騰是鷹,鷹的能力非常強大,生命力超乎你想像的頑強,那我們就從鷹的一生中看看這美洲之鷹的命運,對付它的困難遠遠超乎你的想像。
  • 從巔峰滑落,二戰後的英國作戰飛機第二部分:海軍艦載戰鬥機
    上文我們理了下英國空軍的戰鬥機,這篇我們接著說英國海軍的艦載戰鬥機。英國海航在戰前得不到重視,二戰前中期都是靠一些二流多用途飛機兼顧防空,戰後初期借著戰爭期間的慣性也曾經推出一些新型艦載機,但隨著航母艦隊規模不斷縮小,艦載機的發展勢頭也不可避免地衰落下來。
  • 大衛之鷹,以色列「獅」式戰鬥機研發始末
    1973年的中東戰爭打破了以色列軍隊不敗神話:情報預警系統失靈,地面防禦系統遭到破壞,軍隊紀律和動員出現嚴重問題,近500輛主戰坦克被摧毀,近三分之一的戰鬥機遭受損失。戰後檢討導致以色列航空工業公司(IAI)根據「鷹」(Nesher)戰鬥機專門發展了其J79發動機改進型——「幼獅」(Kfir),用於攻擊地面目標。
  • 二戰英國集民間科技,研發出著名的噴火戰鬥機
    綽號戰鬥機中的虎式坦克噴火戰鬥機在二戰中的飛行性能屬於當時歐洲先進的水平,在歐洲戰場為英國維持制空權以及扭轉戰局起到了重要作用,在當年跟德國的BF109戰鬥機並稱為歐洲戰區最重要的兩大機種,這兩款戰機從大戰初期一直較勁到結束,BF109我們在第438期有做過詳細介紹,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查看此期內容。
  • 紅星鐵翼,二戰中的蘇聯戰鬥機
    伊-15系列最後的量產型,也是蘇德戰爭爆發時的主力戰鬥機之一。該機安裝了更大馬力的發動機,主輪可收放,主翼恢復為基本型的倒海鷗翼。該機已偏離戰鬥機的發展趨勢,屬於投產前就過時的機型。1942年後蘇軍的雙翼戰鬥機全部轉為二線使用。波利卡爾波夫伊-16。這是世界上第一種可收放起落架的單翼戰鬥機。蘇德戰爭初期,該機在梅塞施密特戰鬥機打擊下損失慘重。伊-16操縱困難,對新手很不友好。
  • 二戰上空的一道光:美國P-38閃電戰鬥機為何被日軍稱為雙身惡魔?
    【圖6】美國P-38戰鬥機在空中的近景。1942年4月,澳大利亞第八攝影中隊將一架P-38戰鬥機用作偵察機投入使用,這款傳奇戰機正式登上二戰舞臺。同年8月9日,美國兩架P-38閃電戰機參加了阿拉斯加阿留申群島的「千裡之戰」,擊落了一架日軍H6K水上飛機,開始在二戰戰場上展露頭角。
  • 生不逢時的法國SO.8000戰鬥機,誕生在噴氣時代,量產前抱憾下馬
    航空工業首當其衝受到打擊,二戰結束後的法國恐怕連飛機生產線都沒剩下多少機器。自打白旗飄出之後,法蘭西可就改了姓了——自家的航空工業?全給德意志服務了。P-51"野馬"和P-47N"雷電"就是個例子,面對當年還未成熟的初代噴氣式戰鬥機,還是有一戰之力的。況且這時各國的噴氣機也並沒有太普及,大多數國家空軍的主力仍然是活塞式戰鬥機。二戰結束後的法國仍然擁有幾艘航空母艦,但它們的艦載機基本都是速度慢、容易遭到吊打的俯衝轟炸機。法國海軍哪能在未來幾年仍需面對無艦載戰鬥機可用的情況?
  • 二戰時期最強的戰鬥機
    制空權,空戰是戰爭中極為重要一部分,那麼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強的空中戰鬥機是那幾款呢,今天跟大家來盤點一下。1.bf-109戰鬥機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德國空軍的主力戰鬥機,德國空軍的標誌。在二戰中為德國空軍取得了耀眼的成績。它採用了兩項全新設計:一是無支撐下單翼,二是可收放起落架。
  • 二戰日本水上戰鬥機性能獨霸全球,為何最終卻成為無用之物?
    二戰時,日本海軍對水上戰鬥機有了新的見解,造出了改造零戰的水上戰鬥機。 1、水上飛機不需要跑道 在日軍研製的軍用機之中,只有零式艦載戰鬥機,即零戰,生產數量超過了一萬架。舊日本海軍不僅花費大量時間研發後繼機,即使到了太平洋戰爭後期還研發了改進型。
  • 二戰日本飛行員口中的「雙身惡魔」:美國P-38閃電式戰鬥機
    太平洋戰爭初期,日本飛行員駕駛著當時性能冠絕世界的「零式」戰鬥機橫掃太平洋,英國人的「颶風」,美國人的「霍克」,蘇聯人的「伊16」等當家戰機都不是「零式」戰鬥機的對手。危難之際,洛克希德公司生產的P-38閃電式戰鬥機挑起了對抗「零式」的重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