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參議院軍事委員會通過2021國防授權法案,提出建立「太平洋威懾倡議基金」。同時美國三個航母戰鬥群現身印太海域。有外媒說,美國最近強化「印太戰略」、遏制中國動作連連。
新世紀以來,全球經濟重心日益從大西洋兩岸向印太地區轉移,經濟全球化使印太地區更加連為一體,這裡也成為全球主要生產地和貿易能源走廊。地區國家在致力於經濟一體化、強化互聯互通方面有著強烈共同需求,美國牽頭加入印太地區,區內一些國家起初反應積極,對美方主張推進基於投資開放、建立在互聯互通基礎上的「自由、公平、互惠貿易」、促進經濟可持續增長等理念抱有期望。另外在中國崛起的背景下,區內一些國家對華疑慮上升,多少也有借力平衡中國的現實需求。
但去年美國國防部、國務院相繼制定各自版本的《印太戰略報告》,進一步明確了美版「印太戰略」總體構想和實施途徑。美國雖宣稱要構建安全、政治、經貿、價值觀等領域的新型框架,與盟友及夥伴共建「印太秩序」,但現實是,軍事手段已成為美推行「印太戰略」首要甚至壓倒性的政策工具,經濟合作與基建等被區域國家抱以厚望的領域卻「雷聲大,雨點小」。這不僅坐實了外界對「印太戰略」借合作發展之名、行軍力遏華之實的看法,更加大了區內國家在中美戰略競爭加劇的背景下,被迫公開「選邊站隊」的擔憂。
客觀來看,對於美方這種做法,無論日印等「關鍵國家」,還是居於印太「地理中心」的東協都難以接受,也不符合各方現實利益。日本長期奉行貿易立國,期望「印太戰略」側重兩洋經濟合作,以期構建更大範圍的地區經貿和互聯互通大市場。在中日關係近年改善的背景下,日本在中美之間更趨謹慎。在《日本2019年外交藍皮書》中,東京甚至有意迴避「自由開放的印太戰略」的以往表述,刪去「戰略」而用「構想」。
美國視印度為「印太戰略」成敗的關鍵方,想借印度遏制中國。毋庸諱言,新德裡對華政策的消極面雖由來已久,但其「戰略自主」的原則理念與「美國優先」的政策取向相悖,多次公開主張「印太」是開放式、非集團化的地理概念,表明繼續維繫大國平衡仍是其維護自身利益的最優選項。
不久前,筆者曾與東協某位駐華外交官交流「印太戰略」,對方坦言東協不支持任何一種遏制中國的政策,會繼續堅持「反對排他性、不選邊站隊」的立場。他告知去年公布的《東協印太展望》為什麼要明確冠以「印太」的原因,因為這樣才能代表東協對美國「印太戰略」的直接回應,才能直接體現出東協在這一問題上的立場。如果不用「印太」一詞,反而可能會讓美國忽略東協此舉並非是針對「印太戰略」而來。
今年是美國選舉年。對川普政府而言,「印太戰略」無疑是其執政3年多來少有的多邊外交構想框架,也是其可以用來回擊國內批評、拿得出手的「外交政績」,想在「印太戰略」上繼續有所作為的心思再明顯不過。但問題是,美國越是加大軍事投入,越會引發中國的警惕和越來越多國家的反感,越發讓「印太戰略」現形,暴露出美國「美軍+美元」的霸權本質。▲(環球時報 錢 峰 作者是清華大學國家戰略研究院研究部主任、研究員)
【來源:環球時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