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口與影像II 消失的碼頭:在時空與記憶之間
2019年10月16日——12月1日
參展藝術家:陳旻、何博、木格、石真、唐小松、吳鼎
策展人:何伊寧
助理策展人:蔡昕媛
展覽地點:中國港口博物館(浙江省寧波市北侖區春曉港博路6號)
展覽時間:2019年10月16日——12月1日
展覽開幕:2019年10月16日09:00
開放時間:每周二至周日 09:00-17:00,周一閉館
主辦方:中國港口博物館
機構合作夥伴:BROWNIE Art Photography、假雜誌圖書館、Go East Project、黑影文化、樂圖、三七影藝
媒體支持:《中國攝影》、《大眾攝影》雜誌社、《中國攝影報》、甬派、《數碼攝影》、《攝影之友》、騰訊穀雨、新浪圖片、蜂鳥網、圖蟲網、OPEN SEE、澎湃市政廳、澎湃Six Tone、藝術碎片、守候微光、在藝
·關於展覽
縱觀全球港口發展的歷史,碼頭作為集交通、貿易、倉儲和社會生活等功能的建築集合體,它的命運伴隨著水文地質的變化、人類戰爭的影響、貿易重心的變遷,以及科技和生活方式的變革而不斷演變。在全球化語境下,那些曾經在城市進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的碼頭被轉移、被拆除,抑或是被其他建築功能所取代,成為了娛樂、休閒和社交的中心。
唐小松,美國亞利桑那,選自《輕舟》之《海》(部分),2019
「港口與影像II」選擇將消失的碼頭作為隱喻,試圖從藝術家的創作出發,在探索港口的現代性與歷史傳統在建築、空間、生態環境以及社會和文化方面的關係的同時,考察逐漸消失或即將消失,以及新生的港口文化對於個體和集體所產生的影響,並試圖在歷史和當代的語境中重新認識那些被遺忘的故事。
石真,選自《月亮去哪兒了?》,2019
「港口與影像」項目的初衷是通過委任藝術家展開攝影和相關媒介的實踐,來探索全球經濟一體化背景下中國港口地區發展的現實環境,以及港城空間關係下衍生出的不同議題。在對傳統意義上的「港口都市」,即寧波、泉州、廣州、上海、香港、大連以及連接陸地和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城市南京展開視覺探索之後,「港口與影像II」在委任藝術家的範圍、內容和呈現方式的多樣化上予以拓展,本期項目考察的對象將從海港伸到沿江和內河港城,內容包含了針對港口和城市歷史、文化的視覺再現,針對港口文化的變遷對於個體和集體經驗的影響的敘述,以及針對「港口」作為一個特殊的空間所展開的創作。
陳旻,選自《朝朝長長》系列,2019
第二期項目共邀請共七位來自中國和日本視覺藝術實踐者,這些創作分別圍繞著一個膠東半島家族數代人與青島的情感關聯;宜昌及其相關的精神文化在中國社會、政治、文化的關係;重慶朝天門碼頭環境空間與人之間的關係;天津作為一個深受碼頭文化影響的港口城市,其休閒娛樂的變遷;福州馬尾港的在地文化與個體經驗之間的衝撞;針對日本橫濱港歷史事件的視覺化講述;以及上海洋山港智能化碼頭與模塊化世界之間的聯想所展開。本屆展覽將呈現六位中國實踐者的作品,唯一一組來自日本的作品將作為第三期展覽的國際特別板塊予以展示。
何博,《天津,2012年8月22日》,「七種蹄印」系列,選自《您受累,請問天津還有什麼好玩兒的?》,2018-2019
木格,選自《重慶朝天門》系列,2004-2019
吳鼎,選自《洋山港》系列,2019
從青島的家庭故事,到宜昌和重慶朝天門碼頭的詩意再現,從三座港口城市的視覺再現與口述歷史,到上海洋山港的未來敘事,與其說「港口與影像」項目是針對中國重要港口的委任項目,不如它是一場探索之旅,邀請藝術家在廣泛的視覺領域中積極拓展知識和形式語言的邊界。「港口與影像II」展覽的現場將按照這些作品之間潛在的邏輯,將傳統的博物館展覽空間轉化為一個開放的對話和交流的平臺。本次展覽也是寧波市北侖青年文化節的系列項目之一,配合展覽的一系列線下及線上活動即將在寧波和其他城市陸續展開,以增進大眾對港口及港口文化的理解。展覽出版物由假雜誌社設計和編輯,中國民族藝術出版社出版,於展覽開幕同期推出。
藤井良雄,選自《代號186-解凍記憶》2019
·博物館簡介
中國港口博物館由國務院批准命名,位於浙江省寧波市北侖區春曉濱海新城,建成於2014年,是國家二級博物館和國家3A級景區。中國港口博物館以港口文化為主題,集教育、展示、收藏、科研、旅遊、國際交流等功能於一體,具有國際性、專業性和互動性,是我國規模最大、等級最高的港口專題博物館。中國港口博物館是研究港口歷史 , 傳承港口文化、傳播海洋文明的重要基地,是新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文化支點。
·藝術家介紹
唐小松
《智族GQ》雜誌原副主編,有13年男性雜誌從業經歷,曾任職於《時尚先生Esquire》《時尚健康·男士》雜誌。電影《時尚先生》編劇。2015年開始自由職業,嘗試多種創作。合作的人物傳記今年10月由三聯書店出版。此為首個藝術攝影作品。
石真
石真(b.1989年)出生於中國山東,現居巴黎。石真的藝術實踐以影像、藝術家手工書和非虛構寫作為主並涉及多種媒介,通過在預設敘事結構下對個體真實生活經驗的介入,來探索在「檔案與虛構」「私人與公共」母題下,真實與回憶間錯綜複雜的關係。她的作品中經常對已有文獻(如文學、歷史檔案、電影、戲劇)進行引用,來建立敘事的情節迷宮。在她所構築的自我指向性的世界裡,有關自我意識中西西弗斯似的、詩意而柔軟的部分被展示出來。石真的實踐也同時嘗試探討從歷史語境到當下持續變化的境況中,時間是如何悄無聲息地存在與消亡。
陳旻
陳旻生於福建福州,現工作、生活於杭州。曾留法十年,目前在中國美術學院當代藝術與社會思想研究所攻讀博士學位,同時也在從事藝術理論翻譯和展覽策劃工作。陳旻以攝影、影像及檔案為創作及研究媒介,尋求所謂「歷史之眼」,也就是投射在自然史中的單體生命史的敘事之道。近年其作品展出於OCAT研究中心、法國Villa Pérochon當代攝影藝術中心、集美 x 阿爾勒攝影節、連州攝影節等;亦為2019首屆之江國際青年藝術周、明當代美術館等策劃展覽和活動。
何博
1989年出生於四川德陽,現工作、生活於北京。何博致力於圍繞現成圖像、業餘影像、災難與暴⼒事件等主題進⾏藝術實踐。曾入選荷蘭Foam Talent Call 2018、2017年第9屆三影堂攝影獎。獲2016年、2018年平遙國際攝影大展優秀攝影師獎、2018年西雙版納國際影像展優秀展覽獎。作品和⽂章發表於《Foam》《中國攝影》《數碼攝影》《攝影之友》《攝影世界》《攝影是藝術》《中國攝影家》《⾃然⽣長:百名85後中國攝影師個案剖析》以及光明日報、信息時報等刊物。
藤井良雄
藤井良雄(Yoshikatsu Fujii)出生成長於廣島市。畢業於東京Zokei藝術大學,獲得藝術電影學士學位。他於2006年在東京開始攝影工作。他的攝影作品經常涉及當代事件中揮之不去的歷史主題和記憶。他的作品曾在紐約攝影節(美國),PHotoEspaná(西班牙馬德裡),鳳凰美術館(美國),德裡攝影節(印度),蓋蒂圖像畫廊(英國倫敦),Chobi Mela國際攝影節。(孟加拉國達卡),集美×阿爾勒國際攝影節(中國廈門),布雷達攝影節(荷蘭布雷達)等處展出。
藤井的項目「紅繩(Red String)」的靈感很大程度上來自於父母的離婚,他製作了一本限量版手工攝影書。該書獲得多個獎項提名,包括巴黎攝影節的光圈基金會攝影書獎。該書被《時代》雜誌等眾多出版物的撰稿人評為2014年度最佳攝影書之一。
從那以後,他在2015年10月從東京搬回家鄉廣島,開始他的長期研究項目「廣島輿圖」。從廣島市的第三代原子彈受害者的眼睛看,這一系列照片試圖揭開戰爭消失的痕跡,以便將其傳遞給下一代。他的攝影書《紅繩》和《廣島輿圖——兔子放棄他們的孩子》均被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圖書館收藏。
木格
木格(1979年生於重慶,現居住在成都),木格堂創始人。木格的作品得到廣泛展出,包括紐約Katonah藝術博物館,德國波恩當代藝術基金會,英國QUAD藝術中心,澳大利亞莫納什藝術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上海攝影中心以及紐約Anastasia畫廊等。
他的作品評論刊登於眾多出版物,如《紐約時報》《紐約客》《華爾街時報》《PDN》,法國《Le Monde》,荷蘭《Eyemazing》,《英國攝影期刊》,日本《IMA》以及《中國攝影》《生活月刊》等雜誌。
木格曾獲得2013年度美國PDN攝影界新聞雜誌《PDN』30》年度攝影師獎、日本IMA雜誌評選的16位值得關注的70-80代攝影師、美國HeyHotShot攝影師獎、2012年中國大理最佳攝影獎等獎項。他的作品被眾多機構和私人收藏,包括荷蘭OBC銀行、加拿大中國檔案館、上海攝影中心等。
吳鼎
1982年生,畢業於中國美術學院跨媒體學院,現生活、工作於上海。他擅長運用文字、圖片、錄像與電影作為主要創作媒介,進行影像方面的探索與實踐。其近期作品關注形成於時間與空間中的「秩序」,希望探討真正隱藏在這個世界中那些只能被感知但無法被言說的「內在的秩序」——或許它是支撐起解釋這個世界唯一的支點。他通過選擇具有象徵性的事物,把元素本身的含義抽離,賦予其深層次的意境。他使用抽象和冷峻的視覺語言, 將觀念結合在影像媒介中,既單獨成立且相互之間也有機聯繫的畫面,通過不同的形式展示,呈現出具有詩性的、交響樂式的復調效果,並構建出與物質世界相關的獨特語境和體系,我希望觀者在作品中能體驗到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的實在本質。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形態以及變化發展都存在著一種秩序,所以上帝不會擲骰子是因為「骰子的一擲註定取消了偶然性」。畢達哥拉斯學派認為數是萬物的本原,事物的性質是由某種數量關係決定的,萬物按照一定的數量比例構成了和諧的秩序。這個命題與現象充滿了美感和直覺,它不但體現在黃金分割點、勾股定理等幾何定律中,也出現在康德的相關哲學中。在由物質和現象組成的世界中,物質為什麼會形成我們感官所感知到的實在物,並作為現象的一部分存在其中?物質是真實存在的麼?我們對於現象世界的本質認識又是什麼?「冰山運動之雄偉壯觀,是因為他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他想要探討的是,從物質到現象的背後,或許隱藏著一種內在的秩序,而它本身就是一種無法言說的美。
·策展人:何伊寧
何伊寧(1986),攝影史學者,策展人。畢業於倫敦藝術大學倫敦傳媒學院。2010年開始從事攝影及視覺文化的寫作、策展和翻譯等工作。
她關注攝影作為一種出入藝術自由的實踐,在回應和提出與歷史和當下相關的社會議題時的有效性、多樣性和跨學科性。何伊寧目前的學術研究多在藝術史、文化研究和其他跨學科框架下展開,方向包括「文化認知與攝影再現:1960年之後的英國攝影」和正在進行中的攝影敘事理論研究。
何伊寧是OCAT研究中心第一屆「2018研究型展覽策展計劃」的優勝者,其策劃的展覽曾先後在國內及歐洲的博物館、美術館、藝術空間和攝影節展出,包括「記憶寓所」(2019,OCAT研究中心)「混合的公共性與私密性——第三屆北京國際攝影雙年展」(2018,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北鎮文化產業中心)、「港口與影像:行動中的中國港城影像計劃」(2017,中國港口博物館)、「虛構敘事的轉向」(2016,集美阿爾勒國際攝影節)、「來自中國的50本當代攝影書」(2015,英國Format國際攝影節)等。出版物包括《英國攝影教室》《港口與影像》等;譯著有《攝影與旅行》、《場所視角:風景攝影的理論與實踐》(待出版)、《藝術與攝影》(待出版)、《做書的藝術家》(待出版)等。
何伊寧於2014年年初創辦Go East Project,旨在通過博客、展覽以及出版等方式向西方推廣中國當代攝影,並幫助年輕攝影師搭建國際化的攝影平臺,探索攝影的無限可能。自2016年起擔任Brownie Art Photography藝術顧問。
個人網站:www.heyining.com
·助理策展人:蔡昕媛
蔡昕媛,生活工作於北京,助理策展人、激發研究所(IFP)成員、攝影師。畢業於武漢大學數學系。參與第三屆北京國際攝影雙年展、2018連州國際攝影節「在克諾索斯的迷宮中」「夢露/門羅:女性議題與攝影敘事」、2019OCAT研究型展覽獲勝方案「記憶寓所」等多個展覽的策劃及執行。參與翻譯《Prisma》(即將出版)、《阿馬利婭·烏爾曼:優越》等出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