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血豪情,
他們把青春的澎湃奉獻給軍營;
戎裝褪去,
他們把忠誠的擔當融入到司法為民。
時光荏苒,
當年青澀的軍裝照,
如今已變成奮鬥在推進全面依法治國
與司法行政事業道路上那奔波的身影。
曾經,沙場點兵那響徹雲霄的一聲「到!」
成為了法治國家建設中的「一生到」!
歲月改變了他們的容貌與職業,
卻沒有改變他們的赤誠與初心。
八一建軍節,
讓我們一起走進他們的故事,
向他們致敬!
衝鋒一線逆行戰疫,「到!」
「大家保持距離,注意安全,注意防護。」
「您從哪裡來?到哪裡去?有沒有發熱咳嗽?」
……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在社區裡總能看見熊信奎忙碌的身影。他是一名軍轉幹部,1982年10月參軍入伍,2007年轉業到湖北省司法廳,從事組織培訓工作。25年的軍旅生涯,讓「為人民服務」這句話深深地印在他的心間。
疫情剛發生時,他就迅速與社區對接組建了志願者服務隊,真正做到「一戶不少,一人不漏」,使疫情防控工作有條不紊地開展。一副手套、一隻口罩是戰衣;一把體溫槍、一支筆是「武器」;社區進出口是戰疫的「陣地」。熊信奎就像一顆釘子,牢牢釘在卡點,堅守了60多個晝夜。
針對小區裡一些老人獨居或行動不便的情況,他與社區下沉幹部、志願者們輪流值日,給老人們買菜、倒垃圾,將日用品送貨上門,把黨和政府的暖心關懷送到老人家中,讓他們安心居家。一日入伍,軍魂入骨。一直在社區防疫一線默默奉獻的熊信奎,用行動踐行了 「一聲到、一生到」的錚錚誓言。
洪水來襲逆流而上,「到!」
7月7日,安徽歙縣遭遇了50年一遇的洪災。也是在這一天,歙縣經濟開發區司法所所長吳華用8個字救下了21條命。
清晨5時30分,洪水漲勢迅猛。完成包保企業巡視排查準備開車後撤時,吳華注意到不遠處的工廠仍亮著燈。他迅速調轉車頭趕到廠房,發現21名工人正忙碌著,渾然不知危險近在咫尺。吳華吼道:「洪水來了!立刻斷電!」驚醒的工人們迅速關掉電閘。4分鐘後,洪水湧了進來。面對慌亂的工人們,吳華沉著地說:「快爬上機器,找安全的地方躲避。」正是這一系列舉動,讓工人們得以脫離險境。
洪水來襲,選擇迎險而上。這與吳華的從軍經歷有很大關係。出生在軍人家庭的他,從小就有著軍旅夢。1983年10月,他如願參軍入伍。1987年7月,他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從那一刻起,入黨誓言就鐫刻在他的腦海裡。2007年,他成為司法行政隊伍中的一員。工作中,他時刻展現出奉獻擔當的軍人作風,先後被評為「優秀黨員幹警」「安徽省政法系統優秀黨員幹警」等稱號,並榮立個人三等功。
近期防洪工作依然嚴峻,吳華每天都在對災後矛盾糾紛進行排查,幫助企業復工復產。當別人勸他休息一下時,他總回答:「我當過兵,不累!」
行政立法心繫民生,「到!」
去年「十一」假期,遼寧省司法廳立法二處三級調研員楊玉峰與家人早早做好了外出旅遊計劃。然而,就在放假前一天,他收到了一項重要任務,要求儘快完成《遼寧省矛盾糾紛多元預防化解條例》草案初稿的起草工作,節後要組織對草案初稿進行研討。時間緊任務重,他一邊勸說家人取消旅遊計劃,一邊迅速進入緊張的工作狀態。為確定立法草案的結構框架和條文設置,他做了大量起草前的案頭工作,認真研究國家、省內外法律法規和政策性文件。條例草案初稿按時提交研討,經過調研論證和反覆修改,這個立法項目被列入遼寧省人大常委會2020年立法計劃,目前條例草案已依法提請遼寧省人大常委會審議。
大學畢業後,心懷報效祖國之心的楊玉峰投筆從戎,同年12月,他成為一名光榮的中國共產黨員。退伍多年,楊玉峰始終保持著軍人本色。2018年,他進入司法行政系統從事地方政府立法工作,把8年軍旅生涯練就的嚴謹作風和吃苦精神融入到立法事業之中。無論是《遼寧省森林資源流轉辦法》,還是《遼寧省生活飲用水衛生監督管理條例》,他始終將立法視角聚焦在人民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上,用法治的力量保護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
十餘載守護監獄安全,「到!」
1990年3月,19歲的他懷揣保家衛國的夢想,成為一名空軍部隊後勤兵。2004年9月,他脫下軍裝,換上警服,轉業到四川省成都監獄,一幹就是16年。
初到監獄,艱苦的工作環境,重刑犯監管的壓力,讓劉興坤高度緊張。為了儘快適應新工作,他經常一遍遍查看相關資料,一次次向老民警虛心請教,一點點學習法律法規,逐漸掌握了教育改造的要領。面對思想極度消極的罪犯,他主動承擔管教任務,反覆談心談話,讓其放下思想包袱積極改造。
2008年,面對突如其來的「5·12」汶川大地震,他冷靜果斷處置,第一時間組織監區民警及時疏散、管控罪犯。在房屋、設備損壞嚴重的情況下,沒有一名罪犯傷亡。
「要做就要做到最好!」從警16年,在監獄的監區、管教、政工等多個崗位上,都有劉興坤奮鬥過的身影。如今,劉興坤掛職涼山州普格縣黎安鄉禁毒專職副書記,更是把法治送到禁毒戰線的最前沿。
無論身著軍裝,還是警服,變的是制服的顏色,不變的是忠誠的底色。他用行動踐行了一名退役軍人的莊嚴承諾和入警時的錚錚誓言。
嚴守底線智慧矯正,「到!」
他,被稱為軍營成長起來的「拼命三郎」。從1990年3月入伍,到2016年11月轉業至廣東省司法廳,「退伍不褪色、退役不退志。」這句話一直在他心裡。他就是廣東省司法廳社區矯正管理局二級調研員吳剛。
從事社區矯正管理工作以來,吳剛積極轉變角色,嚴守「安全穩定」底線,努力讓社區矯正對象順利融入社會,預防和減少犯罪。在此期間,他日夜兼程,出色完成了全省「智慧矯正」建設、監獄戒毒警察延伸管教、遠程視頻會見、世界律師大會保障等一系列工作任務。
疫情防控期間,「連軸轉、日夜轉」更是成為吳剛的工作常態。他積極協調廣東省疫情防控指揮辦相關部門,材料草擬、信息報送、指令傳達、組織協調等各項工作有條不紊運轉,每日組織分析研判全系統及行業的疫情摸排情況,因時因勢提出完善策略、措施建議。每當別人問起為什麼這麼拼,他總是回答:「我們肩上有責、心中有愛,定要不辱使命!」
真情幫扶助力戒毒,「到!」
轉業不改本色、忠誠永不褪色。
1987年10月,秦永新穿上了軍裝。從那一刻起,他就堅定了「把青春和忠誠獻給黨」的初心。2007年,秦永新轉業到江蘇省宜興強制隔離戒毒所。一年後,他又被選派至常州市司法局擔任後續照管指導站常務副站長,專門從事解除強制隔離戒毒人員的後續照管工作。為保障戒毒人員不再重染毒癮,以積極陽光的心態重回社會,秦永新始終將情與法融入到工作中。
2018年的一天,秦永新突然收到了照管對象趙某發來的簡訊,稱自己得了癌症,重新生活的希望破滅了。秦永新當即從宜興趕到常州。當從醫生處得知趙某所患結腸癌很有可能是晚期的時候,秦永新掏出身上僅有的1000多元現金塞到趙某手中。此後,秦永新十多次奔波於相關部門,幫助符合條件的趙某成功申請到低保。2019年,在秦永新的努力下,趙某還拿到了廉租房的鑰匙,有了屬於自己的家。今年年初,趙某趕到站裡送來錦旗,他緊握著秦永新的手說:「秦站長雖然不是我的家人,但卻勝似家人啊。」
秦永新用不拋棄不放棄的真情、嚴格且有溫度的執法,為照管對象們重新點燃了生活的希望,更詮釋著一名老兵不辱使命的忠誠。
為民普法任重道遠,「到!」
在轉業到地方前的27年裡,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司法局黨委委員、副局長段興邦曾是一名守過邊防站過崗、徵過新兵衛國防的軍人,並在軍營裡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長期的部隊生活形成了他吃苦耐勞、用心專注的行事風格。2009年初到當地司法局工作時,他認為,司法局工作就是「擺攤設點搞普法,坐在一起搞調解」,輕鬆、簡單、沒有硬指標。
2010年春節後,段興邦到強制隔離戒毒所調研時,見到一些十五六歲本應在學校讀書的青少年。其中一個說,他只知道吸食毒品好玩,但不知道這是犯法的,初中畢業還沒回到家就被送來強制戒毒了。得知他們因為不學法、不懂法才走上了這條「毒路」,段興邦深受觸動。那一刻,他突然意識到法治宣傳工作任重道遠。他當即下決心,一定要把法治宣傳工作抓好、抓實、抓出成效,特別是要把青少年的普法作為法治宣傳工作的重中之重。之後,他組織開展中小學法治老師培訓、編印法治課堂讀本,並用三年時間完成了全州10個縣市各建設一個青少年法治宣傳教育基地的目標。
從事普法工作11年來,段興邦用行動書寫了對黨的忠誠。
情理法調解出真和諧,「到!」
忠誠履職、恪盡職守。無論在部隊服役,還是轉業到地方工作,河南省開封市杞縣司法局邢口司法所人民調解員何彪始終這樣要求自己。
1990年3月,何彪入伍參軍。在部隊期間,他曾參加過1998年抗洪搶險,搶救物資、疏散群眾,連續奮戰一線35天。這些經歷讓他對心繫百姓有了更深的理解。
2015年10月,他來到杞縣司法局邢口司法所,開始從事人民調解工作。因為他善於將法律知識和鄉約民俗結合起來為鄉親們解決矛盾糾紛,所以,他的調解總能得到大家的信服。
今年5月25日,何彪正在整理檔案,一群人風風火火地走進司法所。原來,某村按照有關政策正在實施修路項目,有6戶村民因此發生糾紛,導致項目停工。了解情況後,何彪立即與村幹部趕到現場,本著公平公正、合情合理合法的原則,採取「背對背」「面對面」等調解方法,從6家人的鄰裡情到整個村的規劃,開展深入細緻的調解工作。最終,促成大家達成調解協議,不僅緩和了鄰裡關係,更換來村裡道路的正常施工。談及為什麼能順利解決這類棘手的糾紛,他說:「只有站在老百姓的立場上談情講理釋法,才能調解出真和諧。」
在司法行政系統中
還有許多人也曾經歷軍旅生涯
曾經的那身橄欖綠、海軍藍、空軍白
不僅是回憶中的色彩
更是一種信仰
也是用忠誠繪就的人生底色
在這個屬於你們的節日
向所有軍人和曾經身披戎裝的你
致敬!
策劃 | 王芳
文案 | 張傲洋 王貝貝 褚雨晗
原標題:《一聲「到」,一生到!》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