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咖啡廳放歌也需要收費嗎?LV門店的音樂選擇有什麼門道?
這些問題存在於每個人的日常生活中,卻鮮少有人會注意到。人們並不知道,門店裡播放的音樂,在直接影響著我們的消費行為。
何為公播音樂?這是一種為辦公室、超市、咖啡廳、酒店等不同環境而使用的輔助性背景音樂,具備某種收益性的效果。只要在公共場所播放音樂,就需要拿到相應的表演權授權。公播音樂公司就是這樣一個中間人的角色,解決了音樂人和B端商家在音樂版權上的授權問題,並為商家提供定製音樂等相關的配套服務。在4月末,TME宣布以股權形式投資線下公播音樂公司瑞迪歐,將這個陌生又熟悉的概念再一次推入大眾視野。
據瑞迪歐創始人兼CEO唐銳介紹,儘管瑞迪歐從2015年開始實現了盈利,但放眼國內,這依然只是音樂市場裡很小的一塊蛋糕。
根據《2019中國音樂產業發展報告》,2018年,音樂演藝市場的總收入182.21億,數位音樂產業的總收入為612.4億。相比之下,音著協、音集協的總收入分別為3.16億元與2.30億元,僅僅是音樂大盤的一個零頭。而來自公播領域的收入,也僅僅是音著協、音集協總收入的一部分。
相關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與公播業務相關的表演權許可收入約人民幣8982萬元,複製權許可收入約人民幣1094萬元,信息網絡傳播權許可收入約人民幣1.69億元。
「公播音樂在國外很成熟,但是國內就很遺憾,版權分散,版權意識也淡薄。」唐銳說。「國內這塊份額很小。但也是因為很小,我們就看中了這肯定是未來潛在的一個大藍海。」
唐銳認為,背靠TME強大的版權與10萬原創音樂人的資源,可以將公播音樂的小生態放大。而公播音樂對C端用戶的影響力,又恰恰彌補了大生態線下端的不足,也是藝人宣發、音樂人曝光的重要渠道。此前,吳亦凡、胡彥斌、鹿晗、光良等音樂人,都曾在新專輯發布時通過授權的形式,與瑞迪歐進行合作。
即便公播音樂在中國擁有巨大的市場潛力,但在同多位行業人士的訪問之後發現,存在於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公播音樂,仍是在艱難之中尋找新機。
公播音樂:最熟悉的陌生人
在入局之初,瑞迪歐曾對100個大小商家做了市場調查,試探B端用戶對公播音樂付費的態度。「當中竟然有16位商家有一個正向的回答。他們表示,知道要付費,但是不知道要交給誰;如果價格合理,也可以嘗試。」唐銳說。
後來,包括萬達、銀泰、華聯、物美、國美等品牌集團都成為了瑞迪歐的客戶。「到了2015年,我們的400客服熱線居然還接到了李先生、西貝、大董等一系列商家的電話。那時候感覺到,大家的意識真的加強了。」唐銳說。
「後來發現4S店也能做,高速服務區也能做。」
音樂對於消費者心理的巨大影響,讓僅提供曲庫的做法無法與時俱進,「一家酒店,它有大堂、客房、西餐廳、中餐廳,不同的區域音樂完全是不一樣的,所以一定要凸顯定製化。」
對於TME的入局,LavaRadio的創始人兼CEO陳曦表示,大玩家的入場,是對公播音樂市場前景非常有利的一個信號。「會讓我們這樣的商業音樂服務公司有一個良性的競爭。從資本層面來講也是一件好事。」
公播音樂僅僅是有「公播版權」的背景音樂這麼簡單嗎?Lava熔巖音樂的創始人陳曦表示,在Lava所有的服務中,他們更注重的,是品牌音樂設計這一理念。音樂,或許亦是品牌「溢價空間」的一部分。
「我們會定期向在客戶指定的店鋪做實驗,比如說換一批音樂。你會發現,兩首歌風格、速度、配器不一樣,同一個客人步速的及消費行為也會不一樣,他在店裡停留的時間也會不一樣,這是非常直接的。」陳曦說。
季節限定的產品、特別的節日、不同大小的店面面積、旗艦店或是分店,這些都關乎在音樂上不同的選擇。
「比如木質的牆板和玻璃制的牆板,因為有的材質會吸音,所以裝潢材料不一樣,選曲也是不同的。」陳曦說。「我們還會看門店喇叭的型號和品牌,甚至門店的挑高。
陳曦舉了幾個例子。如果選取了一個高頻的旋律,店鋪的喇叭又安裝在5米挑高的天花板上,由於常規喇叭聲音往下輻射的距離只有兩三米,這就會使得聲音停留在顧客的上方,聽覺效果較差。相反,如果挑高不夠高,門店又是大理石或玻璃結構的地板,那高頻的聲音打到地板上會反射回去,聲音效果同樣欠佳。
「很多店鋪的喇叭是在四周的,中間沒有。這時如果選取重低音的歌曲,那麼就會造成離喇叭近的人聽起來很吵,離喇叭遠的地方又聽不見。」陳曦說。「所以這時的音樂高低頻就要著重控制,中頻就需要多一點。 」
據陳曦介紹,對於品牌音樂較為重視的企業,在店內裝潢時就已經將音樂的應用考慮在內。此外,店內音樂還會定期更新,每一季更換時,企業都會同供應商一同探討、審核。
如何才能讓音樂和品牌識別性聯繫在一起呢?「首先需要在風格上具備一定的統一性,有時候,這些音樂還需要具備識別性的音色,甚至考慮到隔壁品牌門店的音樂風格。」陳曦表示。以無印良品為例,其店鋪的音樂更偏向于田園風格的輕音樂,有較多木吉他的音色,有時甚至有偏印度風的曲調,這就跟周邊店鋪更流行的配樂形成了較大反差。
這對講求品牌調性著稱的奢侈品牌亦是如此。「Prada的音樂風格比較偏流行,有很多電子的音色,更年輕化一點,LV和CHANEL就不太會。」更多的時候,客人或許並不能明確感知到店鋪音樂的存在,不打擾到消費者卻有默默影響著消費者的音樂,能幫助更好地延長顧客停留的時間。
「而泡泡瑪特POPMART就比較傾向於使用更年輕的FUNK,比如00後更喜歡的電子遊戲裡的一些音色。有時候還有Dancehall的音樂,聽上去很快樂陽光,會刺激你分泌多巴胺,讓你會有衝動消費,讓你整個人感覺:今天真美好啊,我該獎勵一下自己。」
通過音樂去促進消費行為,這是公播音樂常被人忽視,但又十分奏效的功能之一。
新的挑戰也在誕生。唐銳發現,隨著B端商家管理層越來越年輕化,他們對於音樂的品味也越來越小眾,定製化要求越來越高。「有的高管會跟我聊爵士,有哪些分類,有哪些年代風格,都要求匹配商家獨有的品牌調性。」
除了To B商家,監獄、信訪辦、消防、城管等部門,也都成為了公播音樂的用戶。如何為政府部門量身定製公播音樂和公共口播,如何通過這項服務對到政府部門的人產生積極影響,這也是瑞迪歐面臨的新課題。
公播音樂公司三大商業模式
越來越多的商家開始發現,給人們逛街時間增加一點音樂色彩,在燈光和音樂舒適的環境中,購物消費也有不同程度增加,而且,音樂還能加深對一個品牌的認知。
但由於音樂版權的分散,大部分商家都不知道該如何取得音樂公播版權,甚至很多商家不知道何為公播。這也就造成了大量音樂侵權案的存在。
早在17年前,國內就出現了第一例商場播放背景音樂侵權案。中國音著協向王府井百貨大樓,中友商場、百盛商場、新安東市場、貴友商場、長安商場等機構發出律師函,要求這些場所向音著協交費。
此後公播音樂侵權案屢見不鮮,國際上也是如此。
根據Spotify旗下公播公司SYB在2018年的一項調查顯示,全球有2130萬使用個人帳戶進行音樂商用的企業,但超過半數的人都未曾意識到這並不合法。
有資料顯示,以咖啡廳、餐廳為例,營業面積不足40平方米,在播放背景音樂時需要按照每平方米每天0.025元的標準收費,營業面積超過40平方米的,增加部分則按每平方米每天0.02元收費;而音像店則按照營業面積,每平方米每年收費5元,年度使用費低於400元的則按400元計。
而現在,避免公播音樂侵權訴訟這件事情更多由公播音樂公司承擔,商家更願意選用公播音樂公司提供的正版歌單。這也是公播音樂目前的主要收入來源。
商家可以根據自身需求購買歌單,也可以請公播音樂公司進行量身定製歌單。
一般情況下,按照門店面積大小,所屬行業,更新頻率,是否包含一系列的硬體等,一家獨立門店元的公播整體費用從幾百元到十幾萬元不等。包括華潤集團、海底撈等地產公司和餐飲公司都購買了瑞迪歐和Lava音樂庫的公播服務。
「剛開業的小門店,如果採用我們的整套公播軟硬體及品牌設計等服務就很貴,我們通常不推薦客戶在這個階段採購。比如一個Boss的音響系統,100平左右的店面,光這音響系統就十幾萬;但如果一家面積50平左右的小店,只用我們準備好的歌單,那它用我們的常規非定製服務主要就是軟體,外加少量版權費用,一年不到1000塊錢。」Lava創始人陳曦表示。
不過,靠正版公播音樂版權,向商家收費,只是公播音樂公司最基礎的盈利方式,它們還向商家出售品牌音樂解決方案,比如店內的音響系統,品牌音樂的原創,以及跟品牌與聲音相關的一切服務。
比如,某個品牌出了一款什麼主題的鞋子,公播音樂公司就會做一個歌單主打某個理念,然後用這個歌單去做一些公眾號的推廣,讓大家更好的理解某一季的單品性格。
「我們談的更多是設計,以及品牌全國門店的管控。比如什麼季節出什麼品,我們要配合什麼音樂,或者不同節日,不同人流時段,不同店面面積,不同人流走向,會有不同的音樂,這時候,商家不再是賣產品這麼簡單,而是在賣一種生活方式,通過講解生活方式來理解商家的產品。而這些都是通過音樂來傳達的,不同的音樂可以傳達不同的品牌調性。」陳曦表示。
在公播音樂領域,2015年成立的音樂商用發行平臺 VFineMusic自認為是一個新入局者。
「線下的商超連鎖等客戶,它們最在意最關心的就是到店人流,每年都要想花很多預算,從外面去找策劃策展辦活動,而VFine可以一站式打包承接。」陳鑫說。「我們的音樂人資源和線下客戶之間,是可以形成一些化學反應的。」
在陳鑫看來,僅僅提供版權曲庫供客戶去挑選的方式,已經過時了。像VFine這樣既能解決在公共場所、商業場所裡播放音樂的合規性,又能解決跨界營銷需求,同時反哺音樂人藝術家以及更多合作品牌方,才是音樂行業提升天花板高度的正確思路。
公播音樂公司,要熬得住
公播音樂在國外很成熟,但是國內就很遺憾,版權分散,版權意識也淡薄。正因如此,國內幾家頭部公播音樂公司發展過程相當艱難,都是公司成立六七年以上,而至今為止,如何盈利仍是難題。
作為較早入局公播音樂市場的公司之一,瑞迪歐的故事,或許正代表著中國公播音樂市場的一個時代縮影。
儘管2004年就已成立,但瑞迪歐一直到2011年,才真正入局公播音樂市場。唐銳記得,自己的第一個客戶,是北京紫竹院旁邊的一家上島咖啡廳。
「我們是2012年10月17日將自己的第一套系統在咖啡廳上線的。為什麼記得這麼清楚?因為它店不太大,能接受的價格就是一年800塊錢。我們幫它篩選了120首歌,我們自己還往裡貼錢。最後光是成本就達到了970塊錢。」
在當時,商戶們除了具備店鋪音樂的訴求,還希望能夠有一套系統可以解放生產力,能幫助他們自動篩選歌曲、定時播放、循環口播等。
儘管如此,大部分商家對音樂版權付費意識的薄弱,還是讓最初的開荒階段非常艱難。「當時我們都是野蠻式地拓展客戶,在call center給一家一家地打電話,外向一點的銷售員就去掃街。」
最近兩年,公播音樂的版權好多了。尤其是 2015年,國家版權局一紙「最嚴版權令」,對中國網絡音樂版權領域進行了極大力度的整治。
2019年11月,蘋果公司推出「Apple Music for Business」音樂授權服務,正式進軍 B 端市場,聯合全球最大的商用音樂供應商之一PlayNetwork,為包括李維斯、哈洛德百貨等線下零售商,以及蘋果自己的一萬多家門店提供店內音樂。
這些在音樂版權和公播音樂市場的重要事件,為國內公播音樂公司帶來了信心。
另外,從品牌消費的層面,環境也在變好,因為品牌經營者慢慢從70後變為80後,甚至85後。
這些年輕的經營者願意在品牌文化建設上付費,會希望去通過音樂把品牌質感及店面體驗做起來,而因為品牌發展階段的發展,上一代的經營者優先關注的是生存和規模,當生存和規模解決之後,它就要去解決品牌形象和質感問題了。
「最早美特斯邦威和李寧這些品牌,都沒有那麼在意店內背景音樂,就是因為品牌發展到一定階段,以及核心決策者的年輕化,意識也會發生改變。再往後,如果品牌的核心決策人變成90後,那對品牌及店面音樂的需求會更加不一樣。」陳曦說。
不過,不管經營者怎麼變化,他永遠跟潮流越來越相關,也會跟背景音樂越來越相關。「未來,公播音樂領域最大的增量,可能來自於線下餐飲,以及服裝賣場。」
而這也給公播音樂公司提出了更高的個性化定製要求,尤其對原創音樂提出考驗。
唐銳表示,有的品牌甚至要求給自己品牌寫的歌曲,不能到別的品牌處播放,足見市場對於公播音樂重視程度的日益提高。「在有的酒店的考核標準裡,有一項就是背景音樂。」唐銳認為,客戶的要求越小眾,對公司的粘性也就越高,對於行業來說是一件好事。
回顧過去,唐銳認為,這的確是一段「煎熬之路」。「美國的整個版權保護已經超過了100年,國內才幾年。大家確實開始有了付費意識,但是真正從整個的大環境去推動,還有這麼多的行業,這麼多的受眾,這個熬的過程你必須要接受,要熬得住。」
在陳曦看來,儘管中國的公播市場面對的是線下3000多萬家門店、千億級的市場,但直到今天,行業中的很多公司都還處於「吃不飽」的狀態,包括Lava這樣的頭部公司,也暫未實現盈利。
「我們一方面要繳納版權費用,另一方面客戶的公播版權意識還是欠缺,這就是一個前後阻擊的過程。」陳曦說,「有的人甚至認為在QQ音樂上買一個綠鑽,我就可以播音樂了。」
陳曦表示,由於疫情的原因,客戶的預算也在減少,而公播版稅成本在不斷增加增加,在未來的1-2年可能是這個行業的一個混沌期。「但一切都還是在朝著好的方向在發展。有危機才有機會,沒有優秀的玩家入場這個行業只會是一潭死水。等待危機過去,真正活下來的公司,才會是這個行業真正的領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