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疫情日增破四萬,西班牙日增一度破三萬,義大利日增也連續多日在兩萬以上,德國日增也在一萬以上,整個歐盟算上英國,新冠日增的確診病例都已經突破十三萬了...
整個歐洲更是日增突破二十三萬。
歐洲疫情二度爆發以後,歐盟各國和英國相繼在十一月之前採取了全境隔離措施。
但在經過短暫的「夏日自由」之後,並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再度封鎖。
11月2日西班牙殯儀館職員因為大量病人死亡,人手不足而發起罷工...
11月1日義大利醫護不堪重負,宣布罷工...
10月底,法國總統馬克龍宣布新的全境封鎖,巴黎當夜出現「市民大逃離」的擁擠車潮。
對於罷工的殯儀館職員和義大利醫護來說,他們所訴求的並不是「反隔離措施」,他們主要在於呼籲增加人手和提高待遇。
甚至他們也是在變相控訴國內此前不配合隔離封鎖的民眾。
因為實在有太多人不滿和激進反對再度隔離了。
西班牙迎來不平靜的周末,大量的人潮在白日進行抗議之後,在晚上化身為了釀成騷亂的暴徒。
馬德裡的抗議者們在街頭上,街頭縱火,跟射擊橡膠子彈的警察對壘。
巴塞隆納的抗議者們連續兩天利用夜色,使用石塊和其他投擲物直接跟警察在街頭上爆發大戰。
在北境洛格羅尼奧,大量的抗議者更是直言演變成了暴徒,人們圍攻警隊,在街頭縱火...
隨著抗議在夜色掩護中演變成騷亂,警察全力彈壓亂局之下,街頭的商店很自然的成為了暴徒們的目標,爆發騷亂的城市的商店,幾乎都遭到了洗劫。
10月底的西班牙,堪稱小小的複製了美國「弗洛伊德之死」的騷亂景象...
而就在西班牙爆發抗議之前,先一步宣布二度全境封鎖的義大利也同樣在北境大都會都靈爆發了大規模抗議,並且同樣的釀成了騷亂,抗議中甚至出現了「雞尾酒燃燒彈」,陣仗還勝過後來的西班牙各城抗議...
那麼,為什麼西班牙和義大利明明是歐洲僅次於法國的「大疫區」,卻反而會爆發大規模抗議呢?
因為歐盟的經濟狀況十分堪憂,歐盟第二季度經濟規模萎縮了11.9%,雖然三季度有所反彈,但整體經濟規模仍低於去年疫情前4.3%。
經濟規模的萎縮,帶來的直接後果就是失業率居高不下,歐盟九月失業率為8.1%,已經是連續三月持續上漲。而西班牙的失業情況僅次於希臘,堪稱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失業率高達16.2%,排名第三的則是義大利,失業率亦高達9.7%。
這是什麼概念?平均10個適齡勞動力立,西班牙有超過3個人失業,義大利則是有一個人失業...
而之所以疫情對西班牙和義大利造成重創的原因,則是在於這兩國的旅遊業是「支柱產業」,服務業佔到了極大的經濟比重,以西班牙為例,該國經濟有15%與旅遊業有關,而全境封鎖無疑十分土痛苦。
西班牙在二度封鎖前,依靠「夏日自由」,旅遊業得到了喘息,但在宣布二度封鎖前,旅遊業的收入仍較去年同減少了22%。而二度全境封鎖,雖然跟首次封鎖略有不同,但餐館、酒吧、旅行卻都受到了限制。
可不管是西班牙還是義大利,都不得不吞下這一劑「苦口良藥」,因為他們沒的選。
如今西班牙有超過25%的人口年齡在65歲以上,義大利的情況更為嚴重,有超過30%的人口屬於老齡人口。
而這兩國的經濟狀況也不只是在疫情時期才萎靡不振,自2008年經濟危機以來,西班牙和義大利都屬於歐盟內的「老大難」,尤其是西班牙尤為過之,因此兩國公共醫療體系的抗壓能力有限,並不能學美國那樣開放社會。
抗議者們也未必不知,但一則美國開放社會「帶了個壞頭」,美國強大的醫療體系承受住了數以百萬計連綿不斷的確診患者,並將死亡率維持在了一個可以接受的程度,以至於很容易讓人產生錯覺,新冠沒什麼大不了...
其實這是一個「美麗的幻覺」,美國中產家庭的郊區住宅社區模式,降低了人口密度,風險主要聚集在大城市裡,傳播風險就不是「社區聚集」的歐盟乃至全世界大部分國家可比的。
況且美國傳染病科學積累深厚,藥物技術儲備充分,有大把資源可使用,這也是全球獨一份。
所以美國的「疫情開放模式」是歐盟乃至歐洲都學不來的——況且哪怕如美國這樣的「全球獨一份」,疫情死亡人數也超過了23萬,也實在不是一個應該學習的對象。
最後,歐洲裡在日增超過二十萬的嚴峻疫情形勢下,還有那麼多人反對「全境封鎖」,除了失業率高漲,人們生活出現困難以外,最為重要的還在於經過了半年的「新冠警告」,人們對疫情確實有些疲憊了。
巴黎市民在馬克龍宣布「全境封鎖」後,大規模開車出城,是害怕嗎?其實不然,相對於第一次全境封鎖,這一次歐洲各國都做了充分準備,從食物到防疫物資,甚至醫療救助,都有相對完善的準備,基本不會出現太大的困難。
真正的原因,其實不過是「去郊區在大房子裡度過封鎖時期」。
至於會不會導致傳播風險增高,巴黎人既可能顧不上,不願想,也有可能是普遍不太在意了...
- END -
記得點讚!
還有轉發、評論、關注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