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不不教父之過」這句話出自中國傳統文化書籍《三字經》。
我挺認同這句話的,因為少兒的教育對一個人非常重要,甚至可以影響一生。而孩子最早的啟蒙老師就是自己的父母,古時候女人很少讀書,那麼教育孩子的任務毫無疑問大都由父親來承擔了。
如果孩子在幼年,父親沒有教孩子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那麼在孩子未來的成長道路上,就不容易識別出哪些是對的,哪些是錯的,哪些應該做,哪些不應該做,甚至不知道自己想成什麼樣的人呢,朝哪個方向努力。
所以說,幼年時,父親對孩子的人生觀的教育非常重要。
父親的一言一行就是給孩子樹立的的好榜樣
我們通常說看一個人和認識一個人,要先看這個人的家庭背景,看看他父母都是什麼樣的人。
古話說的好:「虎父無犬子」。意思就是說,如果一個人的父親很厲害,很勇猛,那麼他的兒子也查不到哪去,多數情況下也會和父親一樣。
因為孩子在父親一言一行的環境薰陶下長大,再加上父親耐心的教誨,從小孩子就會把父親當作英雄和自己的偶像,就會暗下決心要成為父親那樣令人仰慕和令人愛戴的人,這就是「榜樣的力量」。
不能否認,孩子小時候跟誰在一起,就受誰的影響大,跟誰的感情深。
如果父親不在身邊,那麼誰承擔了他的教育任務,那個人就對孩子的影響很大。
我印象最深的是有個背詩詞特別厲害的小孩,叫做王恆屹,說他就是行走的古詩詞字典也不為過。
當然,除了孩子天生的天賦異稟意外,跟他的奶奶的教導也不無關係,喜歡詩詞的奶奶承擔起父親教誨的責任,就詩詞這一方面裡的文化修養來說,無疑是成功的。
但是作為父親不在身邊的王恆屹來說,我認為教育還是不完美的,一個父親對孩子勇敢堅強等等品質的灌輸,這恐怕不是一個女性奶奶所能完成的。
所以從這一點上來講,孩子幼年的成長最好有父親和母親在身邊相伴,在他或她能夠享受完整親情的同時,也有助於孩子養成比較健全的人格,父母也能夠方便地對孩子施加全面的影響。
一般來說,有父母陪伴長大的孩子,長大之後,更會更開朗和健康,能夠經受住人生挫折,也更容易成功。
父愛的缺失,會導致孩子成年之後某些性格缺陷
我對這一點有點感同身受,因為在6歲的時候,父親因為意外就去世了,從那以後,父愛在我的生命裡就徹底消失了。
父親的肩膀是溫暖而堅實的,但是我的人生路上不管經歷什麼風雨和迷惑,都缺失了來自父親的教誨和安撫,這或許是我性格有些敏感容易傷感的主要原因吧。
我們看到,缺乏父愛的孩子性格有些柔弱,這種柔弱只有孩子自己才能體會,在別人看來,缺乏父愛的孩子反而會故作堅強,這就是心理學當中所講的:掩蓋心理。
因為人潛意識裡就會掩蓋自己身上的缺點和比較害怕和膽怯的地方。
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那些看起來非常堅強的人在遇到大挫折的時候,容易採取極端措施,那是因為他們表面的堅強背後,是父愛缺失所造成的的無比軟弱的本性。
所以,健全的人格就是既不過分堅強也不過分軟弱的中庸性格,這種綜合性的人格對於好和壞的影響更加的有韌性。
結束語
「手攜稚子夜歸院,月冷空房不見人」這句詩出自唐代白居易的《為薛臺悼亡》。
這句詩描寫了夜晚父親拉著兒子的手回到故園中,院子已經空無一人,空蕩蕩的十分荒。
這裡雖然並沒有直接描寫父愛對兒子的影響。但是多年以後,父親帶著兒子一起回到曾經生活的故園,回憶兒子幼年時生活的場景,還對加深兒子的家庭和親情觀念非常有意義,詩人的這種行為也是言傳身教的一種方式。
我是春城花草香,聽風賞雨,採菊南山,希望送你一段輕鬆有趣的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