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土司城是集土家族、苗族、侗族三個主要少數民族建築、雕刻、繪畫藝術之大成的仿古土司莊園建築群落,集中反映了土家族豐富而獨特的建築藝術,展示了土司文化,也是我州旅遊市場不可多得的人文景區。
全媒體記者黎袁媛 劉盟萌 通訊員陳紅豔
土司城南大門效果圖
恩施土司城是集土家族、苗族、侗族三個主要少數民族建築、雕刻、繪畫藝術之大成的仿古土司莊園建築群落,集中反映了土家族豐富而獨特的建築藝術,展示了土司文化,也是我州旅遊市場不可多得的人文景區。
從2000年正式動工到2002年正式開放,再到目前按照國家AAAAA級景區標準實施的提檔升級工程,20年,它走了很長很長的路。
看,一座復甦的城
11月27日,細雨濛濛。穿過嵌在丹霞山壁之間的恩施土司城門樓,依山勢拾級而上,廩君殿、九進堂、鐘鼓樓……這裡,似乎滿足了人們對遙遠的土司王朝的想像。
一片歡歌從恩施土司城風景區飄出。覓著歌聲而去,原來,一群來自重慶萬州的自駕遊遊客,正穿著土家族民族服裝,載歌載舞拍攝抖音。
恩施土司城是恩施州民宗委落實建設「生態旅遊州、民族風情園」的發展方略,建設的土家族地區仿古土司莊園建築群。經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命名並題寫為「恩施土司城」。
多年來,作為州城最便捷、核心的景區,恩施土司城無疑是全州旅遊景區中體驗土司文化的「門面擔當」。
「自開展『與愛同行·惠遊湖北』活動以來,景區努力提高服務質量,狠抓旅遊安全,強化疫情防控,旅遊經濟逐步復甦。8月8日至10月31日,恩施土司城累計接待遊客402232人,比上年同期增長12.33%;遊客結構不斷優化,團隊遊客攀升,遊客客源地包括省內、州內及周邊地區,自駕遊、自助遊成為假日旅遊主要力量,大大提振了疫後重振信心。國慶中秋假日期間,土司城共接待遊客72848人,同比增加3.23%,人數恢復率達103.23%。」恩施土司城旅遊管理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楊延軍介紹。
他表示,今年公司努力克服經濟下行壓力增大、暴雨極端天氣和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不利影響,堅持穩中求進,積極推進旅遊復甦。預計全年土司城實現旅遊收入約1145萬元,接待遊客人數約55萬人,在全州A級旅遊景區中保持領先發展水平。
聽,它的前世今生
土家族地區的土司制度,起於元代,止於清朝雍正13年(1736年)的「改土歸流」,歷經元明清三朝,前後達450餘年。恩施土家族地區的土司建制,歷朝都有變化,元代設立29個土司,明代設立31個土司,清代設立20個土司。
土司管轄地區包括恩施州清江以南地區及現屬湖北省宜昌市的長陽、五峰的部分地區。
而今,我州絕大部分土司遺蹟早在歷史的煙雲裡消失無影。在恩施土司城,人們對昔日土司繁華,可窺之一二。
「土司城有別於一般的人造景觀。它有歷史淵源,是歷史的複製,而不是憑空生造的歷史。它加深了人們對恩施歷史的認識,喚起了民族自豪感,對振奮民族精神有潛移默化的作用。」作為恩施土司城建設的親歷者,州民宗委原副主任田發剛認為。
1998年,州政府提出「打民族牌、唱開放戲」,決定了民族工作轉型後的民族文化三大工程建設,將恩施土司城作為恩施州民族文化標誌工程和建州20周年獻禮工程。旨在以此為載體,歷史地再現土家族地區土司時期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反映土家族的歷史淵源,展示土家族古老而淳厚的民風民俗。
項目於1999年1月正式啟動,州民宗委組織專班,對恩施城周邊15公裡範圍的山水進行了考察,最終定址於恩施市小渡船街道辦事處飛機村對對灣。根據這裡的地形地貌特點,專班提出了依山傍水(灣)建設具有園林格局和土家族、苗族建築特色的民俗風情園,既能集中展示恩施少數民族的文化特色,又能成為市民與遊客的休閒樂園。
2000年7月1日,恩施土司城破土動工,2002年正式對外開放;2006年,景區接待遊客首次突破10萬人次,成功創建國家AAAA級景區;2016年,遊客突破50萬人次;2018年,遊客突破100萬人次。去年,景區門票收入3192萬元,綜合收入3284萬元,接待遊客達到106萬人次。
在廩君店聽巴人先祖故事,在擺手堂跳擺手舞、在土家織錦館看西蘭卡普、在聽濤閣品恩施硒茶……在以「看山看水」為主的恩施旅遊市場中,恩施土司城走出了一條「看文化」的路子。
盼,中華土家第一城
「景區面臨很多問題,主要是基礎設施瓶頸、服務設施落後、項目不足、文化內涵發掘、智慧旅遊、景區承載力等問題。目前正在實施的土司城提檔升級工程,就是希望一攬子解決這些問題。」11月30日,恩施土司城旅遊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孫福民坦陳。
自開放以來,恩施土司城由於受資金、技術、理念等制約,基礎設施不強、檔次不高、配套不足等問題日益凸顯,景區早期發展一度困擾著管理者。
2015年,孫福民被任命為恩施土司城負責人。當時,土司城裡的木質結構建築破損嚴重,出於安全考慮很多地方都封閉了,遊步道、廁所、停車場等基礎設施已不能滿足遊客需求。
但他認為,土司城地理位置優越,文化差異性較大,市場賣點有目共睹,完全可以做成恩施的旅遊精品。向著這一目標,恩施土司城的各項提檔升級工程逐一展開。
土司城文藝演出原由民間團隊擔綱,質量不佳。為挖掘和放大文化魅力,2015年,景區引入省民族歌舞團,升級演出服裝、道具、音響、舞臺背景,改版演出節目,豐富文化內涵,既改變了景區旅遊項目單一的缺陷,又讓遊客直觀了解了土家族民風民俗和歷史文化,土司城旅遊由此有了更多看點和賣點。同時,取締了廩君殿對外承包項目,雖然每年減少了40萬元收入,但換取的是遊客滿意度的上升。
2017年4月1日,恩施土司城完成改制,成立恩施土司城旅遊管理有限公司,註冊資金1億元,標誌著恩施土司城徹底轉換事業單位身份,走上現代企業管理之路。
2017年底,恩施土司城啟動木質結構建築維修保護工程。這次維修全面消除了安全隱患。
目前,恩施土司城正按照國家AAAAA級景區進行進一步的提檔升級建設。根據整體規劃,新建大門、遊客中心、停車場,一次性解決基礎設施瓶頸問題。同時,打造土司文化靜態展示區、土司城夜遊項目,改造升級百花園、維修吊橋、升級遊步道等,不斷提高景區承載能力。
「恩施土司城的成功涉及文化、時機、遊客心裡、地理位置等多種因素,其模式不能簡單模仿。一種文化現象必須保持其獨特性,才具有生命力,當前國內許多門可羅雀的人造『古鎮』,就是典型的失敗例子。我個人反對一窩蜂地建造人造景觀,更反對簡單複製、模仿的旅遊項目。」孫福民表示。
作為旅遊業資深人士,孫福民曾寫過一篇文章《恩施旅遊的競爭法則:見路不走》。文內指出,以土家族、苗族文化為本底的地域文化有趨同問題,如果不進行創新,旅遊者在恩施景區、餐飲等各種場所看到的都是大同小異的民族歌舞表演,久了就會厭煩。
他認為,一個景區的成功,有多方面的因素,資源品質和創意是核心,運營團隊是關鍵。如果創意不足,運營失敗,一手好牌也可以打得稀爛。人造景觀不是不可以做,其核心不在於其外在表現形式,而在於其創意和策劃是否有賣點、是否具備唯一性,是否對遊客產生核心吸引力,讓遊客產生消費欲望。
「只要有足夠的創意,哪怕是一塊空地,可以是宋城,也可以是迪士尼,也可能是未來的中華土家第一城。」他說。
掃一掃看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