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無線藍牙耳機的狂潮只能用來勢洶洶形容,不過短短二三年間,徹底改變了人們聽歌的習慣。把線材去掉是一件很「符合直覺」的事情,好像耳機本該是這個樣子,在沒有束縛的同時它又足夠「私人」。或許再過幾年,「從兜裡翻出打結的耳機」也將成為被遺忘的記憶。
當然,這些都是後話了,目前真無線藍牙耳機在技術上還有一些瓶頸。音質、續航、體積該怎麼改進,各路廠商只能有所取捨。Skullcandy Sesh小魔豆選擇從體積入手,這個新到的「攪局者」,會有怎樣的表現呢?
輕形似豆
說起魔豆,Skullcandy Sesh小魔豆的電池倉設計就像一顆豆子。類似的圓形元素隨處可見,弧形的腰線、圓形的按鍵、圓形的指示燈,還有橢圓的logo銘牌。大量的圓潤收邊讓電池倉整體手感很舒適,但會缺少施力點,所以在Skullcandy的銘牌下方做了小小的突起,使得單手開合依然輕鬆。
取出Skullcandy Sesh小魔豆的本體,圓形元素延伸於此。耳機腔體分為兩段,內側採用入耳式設計,留有足夠的縱深,正好填滿整個耳道;外側是一整個橢圓,材質為橡膠,印有Skullcandy的logo,仔細觀察還能發現數字編號,01為左耳,02為右耳,同時整個外側面都是可按壓式的物理按鍵。
上文有提及Skullcandy Sesh小魔豆主打輕巧,所以在體積和重量上都很注重。電池倉加耳機合計166克,單只耳機大概30克。整個耳機的外側面不過指甲蓋大小,甚至比拇指的稍小,與食指相近了。
將Skullcandy Sesh小魔豆和真的咖啡豆混在一起,更能發現兩者的共通之處,我們同是大自然億萬年的雕琢,匹配在一起再和諧不過。
無感似豆
市面上大部分的藍牙耳機,都有一個與之匹配的app,這到底是在去掉物理線材的束縛,抑或是是給自己綁上新的枷鎖。
Skullcandy Sesh小魔豆化繁為簡,初次連接時只需長按外側按鍵,待指示燈閃爍後即可讓設備搜索到藍牙信息。沒有app,也不需要將耳機放在電池倉,一切都在耳機本體上操作。
一切就緒後,就能和Skullcandy Sesh小魔豆一起享受曼妙的音樂和劇集,暫時逃離煩擾的現實了。長達10小時的續航時間相較於某些「龐然大物」藍牙耳機,稍顯羞澀,但依然足夠我將心情整理好。
由於體積變得小巧,所以沒有那些「外掛式」的異物感,Skullcandy Sesh小魔豆和我仿佛於一體,鼓點和吐息輕輕在耳旁泛起漣漪。Skullcandy的調音風格偏向中低頻,同時保有聲音細節,線條感也較為明晰,像是白開水中加入一服麥茶包。
這年頭在真無線藍牙耳機上做實體按鍵確實少見,實體按鍵有著真實的觸覺反饋,是盲操作的指路明燈。Skullcandy Sesh小魔豆左右兩隻的操作基本相同,單擊暫停/播放,三擊激活語音助手。其中左耳雙擊為調低音量,長按為切至上一曲目;右耳雙擊調高音量,長按切為下一曲目。簡單明晰,稍微熟悉一遍就能記住。
品質似豆
沒有了線材的束縛,意味著我們可以戴著Skullcandy Sesh小魔豆做更多的事情,運動、休閒、閱讀、通話……場景千變萬化,也面臨更多挑戰。Skullcandy Sesh小魔豆擁有IP55級防汗、防水、防塵,以極大程度保障著每一段行程。
人們常用「一手掌握」表示對事物的可控,可也常常因此將自己困在看不見的圈圈裡。Skullcandy Sesh小魔豆看似馴良,骨子裡卻有著探索精神,沒有稜角不代表不鋒利,以柔克剛就是它的個性。我們終於在這個時代體會到沒有束縛的音樂,所以更改邁出腳步,和Skullcandy小魔豆一起探索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