懇請您點擊右上角,訂閱「媒介之變」的百家號。
孫靜
在《暴走大事件第三季》中,有個名為「流水線專題」的訪談片段,用新聞紀實手法呈現出一位「富土康」流水線工人的工作和生活狀態。據節目主持人介紹,這位工人工作的「富土康」公司以手機代工為主要業務,讓觀眾很容易聯想到為蘋果手機代工的「富士康公司」。隨後,鏡頭切換到這位車間工人,他穿著灰色的工服套裝,背後一面毛坯牆,牆邊還靠著一個大梯子。飾演工人的演員用帶著方言口音的普通話,認真地進行自我介紹:
我是富土康三號流水線的張全蛋,英文名Michael Jack,法文名Hélodie Jacqueline。我的工作是組裝手機。那些大牌子的手機呀,都是我們代生產的。什麼Samsung啊、Nokla啊、Apple啊、華強北啊,我都有摸過。我是我們流水線的質檢員。那根據不同的牌子商家要求,肯定是不一樣的。像我們這種國際化的enterprise,對質量的要求肯定是very的high,畢竟我們也算是半個外企嘛,做的東西肯定是niubility的,像素高,屏幕大,電量足,跑馬燈……
(仰天大笑)
……
我喜歡的人是4號流水線的李小花,Isabella Li。她正在和2號流水線上的趙鐵柱談戀愛。趙鐵柱他們班最近在代工那個什麼Apple Watch嘛。他每個月連獎金總共有三千兩百多塊。她是因為錢才跟他在一起的,他連QQ會員都不是…… [1]
對觀眾來說,視頻用滑稽荒誕的手法描繪出一個普通的流水線工人張先生:他有個極為鄉土的名字,卻給自己起了「時髦的」外語名,還大量使用蹩腳的「散裝英語」(sandwich English);他如同機器一樣機械地工作,月收入卻不足3200元;他對生活沒有什麼特別高的要求,用「QQ會員」來彰顯自己的身份;他喜歡的女工喜歡別人,他將其歸結為女孩兒嫌貧愛富。照此來看,張先生沒錢,沒女朋友,只有一份讓自己越來越像機器的工作,這樣的生活完全可以用一個「囧」字來形容。然而,他卻一直用自嘲和嘲笑他人的方式化解這種生活中的困窘,用笑聲去縫合現實生活中的各種裂口。值得注意的是,在整個《暴走大事件》系列中,「張全蛋」這一角色只出場幾次,但卻成為整個系列不容忽視的人物。這是因為他是一個群體的代表,他們以惡搞的方式共同塑造著中國的糗文化。2012年火爆全國的遊戲《找你妹》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出現的。
本文以手機遊戲《找你妹》為個案,探討這款移動端遊戲是如何將玩家與糗文化縫合起來的。在玩家的遊戲過程中,筆者將此類遊戲中的玩家角色視作遊戲中的縫合者,最終揭示出該遊戲呈現出的「縫合者寓言」,即作為縫合者的玩家角色為玩家提供了一個糗空間中的糗人身份,使其用自嘲和嘲笑他人的態度面對現實困窘,以碎片化的遊戲方式縫合出一個完整的糗圖景。最後,本文闡釋了縫合者這一角色的角色政治,即一方面玩家通過《找你妹》的玩家角色在能力層面上獲得創造力幻覺的驅動力,另一方面遊戲又反過來困著現代人的能力想像力。
《找你妹》與休閒解謎遊戲
《找你妹》(Find Something)(2012年)是一款由成都雲中遊公司(Funship)開發的「找茬類」遊戲。自其上市發行以來,它受到中國玩家的熱烈追捧,到2013年5月,遊戲用戶突破了6000萬[2],引發玩家及媒體的熱烈關注。到了2014年,該遊戲月增長用戶為1225萬人,用戶量更飆升至1.5億。[3]
按照百度百科的介紹,這是一款「結合了傳統的找茬系列元素和經典的角色扮演系列元素的遊戲。它擁有風趣幽默的故事情節及詼諧搞笑的畫面,包含豐富的遊戲模式以及道具系統,支持多人聯機」[4]。就遊戲類型而言,這是一款典型的休閒遊戲和解謎遊戲。從遊戲的符號表徵來看,這又是一款具有惡搞風的移動遊戲。
1. 作為輕度休閒遊戲的《找你妹》
所謂休閒遊戲(casual game),是針對「硬核遊戲」(hardcore games)而言。早在1974年,就有人注意到了休閒遊戲這一類型,認為它的受眾極為廣泛。 遊戲設計師斯考特·金(Scott Kim)在1998年計算機遊戲開發大會的報告中指出:
許多電子遊戲都是為遊戲愛好者設計的。《古墓麗影》(Tomb Raider,1996)、《雷神之錘》(Quake,1996,)和《黑暗力量》(Dark Forces,1995)……都是針對年輕男性玩家的史詩型對戰遊戲,這些玩家願意花幾十個小時來提升複雜的戰鬥技能。每年,這類遊戲都變得更大,技術也更繁複。我把這種遊戲稱作「重度玩家遊戲」。
另一類遊戲在遊戲界異軍突起。諸如《神秘島》(Myst, 1995)、《大富翁》(Monopoly, 1989)和《樂高海島》(Lego Island, 1997)一類的遊戲——這三款同樣也是1997年最受歡迎的電腦遊戲——吸引了更多各個年齡段的男性和女性玩家,他們需要的是容易上手的家庭遊戲。這些遊戲往往使用簡單的技術,其年銷售量也很穩定。我將這類受眾更廣的遊戲稱之為「輕度玩家遊戲」。
上文中的「輕度玩家遊戲」(games for the rest of us)即休閒遊戲。到了1999年,一篇刊登在《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的文章使用了「休閒遊戲」(casual games)一詞,稱這種遊戲「容易上手,而且比那些充滿特效的探險遊戲看起來更貼近生活。後者的受眾被遊戲產業稱作硬核玩家,即平均年齡在16歲至35歲之間的男性技術咖」[5],而休閒遊戲玩家多數為年輕女性。著名遊戲學者賈斯珀·魯爾(Jesper Juul)在其著作《一場休閒革命:重塑電子遊戲及其玩家》(A Casual Revolution: Reinventing Video Games and Their Players)中詳細論述了這一遊戲類型,並將休閒遊戲視作一場電子遊戲的文化革命,因為這種遊戲「重塑了遊戲玩家這一意象」[6]。他指出大多數人感受不到遊戲的魅力,但「有種新的遊戲浪潮似乎能解決遊戲吸引力匱乏的問題;這些遊戲容易上手,適合大多數遊戲玩家及許多不同的場合。我……將其稱之為『休閒遊戲』」[7]。從某種程度上說,休閒遊戲的崛起,使得更多原本不玩遊戲的人意識到電子遊戲的魅力,並且對傳統硬核遊戲有所了解,或多或少消除了偏見。此外,他還指出休閒遊戲的兩大潮流,其一是模擬界面遊戲(games with mimetic interfaces),即將傳統遊戲移植到電子遊戲平臺的類型,如網球等運動類遊戲和音樂類遊戲;其二是可供下載的休閒遊戲(downloadable casual games),玩家可以在線購買,然後將其下載到自己的遊戲設備上。[8]
《找你妹》就是這樣一款遊戲,其製作團隊強化了碎片化設計,將遊戲時間分割成較小的單位,每一回合往往不會超過一分鐘。用設計團隊的話說,這是一款「典型的快餐式『馬桶遊戲』……用戶拿得起放得下,這很適合手機用戶特性卻讓人慾罷不能」[9]。
2. 作為解謎遊戲的《找你妹》
解謎遊戲(puzzle games),是指其核心玩法在於解謎,需要玩家具有邏輯思維、圖形認知、詞語拼寫等能力,早期的教育遊戲(educational games)和迷宮遊戲(maze games)對該類型產生了一定的影響。米勒(Skyler Miller)指出最早的解謎遊戲是八十年代的《俄羅斯方塊》(1984年),這類遊戲的特徵為:首先,它需要玩家通過重新安排或組織圖形、顏色或符號等對象來形成一個具體的圖案。這些對象可以是固定的,可以是在遊戲界面呈水平或垂直方向移動的。其次,有些解謎遊戲需要玩家深思熟慮後再選擇,但有的解謎遊戲需要玩家快速做出反應。最後,這一類型的遊戲都強調策略,而不是依賴隨機的動作(random action)。[10] 著名遊戲學者沃爾夫(Mark J. P. Wolf)認為,解謎遊戲並不是強調遊戲角色與其它角色之間的衝突,解決一個問題才是其核心內容,通常包括「破解各種密碼,尋路,學會使用工具,控制或重新配置物品」[11],其提示往往以視覺或聽覺符號的形式出現。
《找你妹》的玩家需要按照任務要求找出隱藏在圖片中的物品,因此屬於隱藏物品類遊戲,這一遊戲亞類型又同時隸屬於休閒遊戲和解謎遊戲。在傳統的找茬類電子遊戲中,玩家的任務通常是比較兩張極為相似的圖片,找出並點擊不同之處。遊戲中的圖片既有簡單寫實的風景或人物照片,又有動畫片或影視劇的截圖,還可以是製作團隊手繪作品。《找你妹》的特色在於,它用給物體分類的環節替換了兩圖比較的部分。例如,進入《找你妹》遊戲界面後,屏幕會出現任務:
請找到以下東西:
怪物 × 1
水果 × 4
會飛的東西 × 3
三秒鐘倒計時後,各種物品隨機擺滿了屏幕。在規定時間內,玩家需要迅速根據類別點擊相應的物品才能獲得勝利。這種遊戲機制並非《找你妹》首創,而是承襲自美國家喻戶曉的傳統遊戲《獵圖任務》(Pictureka!)。這款桌面卡片遊戲適合六歲以上的人群,尤其適合全家人一起玩。這款遊戲包含78張物品卡片(包含三張企鵝卡,每張企鵝卡可以代替任何物品)和32張任務卡片,為玩家提供了四種遊戲模式,在任一遊戲模式中,玩家都需要根據類型(基於任務卡要求或字母規則)去選擇相應的物品,這也是《獵圖任務》的核心遊戲玩法。
總體說來,《找你妹》具有單人遊戲和多人對戰兩種遊戲模式。其中,單人遊戲模式強調情景式探險,具有極強的故事性,包含「冰雪世界」、「森林獵奇」、「致青春」等15個有限模式關卡,以及一個無盡模式關卡。對戰模式採取回合制,又分為兩種形式,「雙屏對戰」和「聯機對戰」。遊戲開發者張帆將對戰模式視作《找你妹》的「殺手鐧」,認為它會引發一種「體驗式傳播」,這種自營銷方式有利於遊戲的宣傳和推廣。[12] 值得注意的是,分類是《找你妹》的核心遊戲機制,然而,遊戲中卻存在著一些違反常識的分類方式,例如綠色的蘋果可能不屬於「甜的東西」,iPhone手機(蘋果手機)屬於「蘋果」,鬼不能被歸入「怪物」類,裙子不能算是「衣服」等等,引發玩家的吐槽。面對這些問題,劉勇回答說:「這個並不是我們故意設計的,其實屬於遊戲的bug(漏洞),在測試階段我們就已經發現了,但是沒想到這種無釐頭的文化在微博上傳播得很迅速,所以我們就沒有去修復了。」[13] 因此,製作團隊把本來會影響到遊戲體驗的漏洞轉化為宣傳的賣點,完成了一次成功的營銷。
3. 惡搞範兒的《找你妹》
值得遊戲評論者注意的是,《找你妹》遊戲具有網絡惡搞式的符號表徵。談及這款遊戲的名稱,遊戲運營方熱酷遊戲的CEO劉勇曾表示:
一款網絡紅人的遊戲當然要有一個網絡「紅詞」。其實當初起「找你妹」名稱時很取巧……這款遊戲真正核心應該是「找」。文雅一點的說,《找你妹》這款遊戲名稱取得比較通俗,說得不好聽,則有點惡搞的味道。……「找你妹」本身就代表詼諧、幽默、是時代的產物……[14]
其實,不只是遊戲名稱,上文中談及的「詼諧」、「幽默」和「惡搞」也出現在遊戲世界中。首先,這款遊戲最大的貢獻是遊戲角色的設計與中國當代社會發生了緊密的聯繫,使其遠遠超出了兒童遊戲的範疇。總的說來,遊戲為玩家提供了四個角色:「鍋蓋哥」、「瘋妹」、「羊咪咪」和「草泥馬」,這四個角色都指向了當前中國的網絡名人。用熱酷遊戲CEO劉勇的話說,「『找你妹』創造之初,就帶有屌絲文化,在設計中又融入了網絡流行元素,包括鳳三姐、切糕哥等網絡紅人」[15]。「鍋蓋哥」有著過肩的雜亂長發,不修邊幅,鬍子拉碴,頭上還頂著一個鍋蓋,嘴裡還塞著一個沒吃完的雞腿。這很容易讓人想起2010年突然爆紅網絡的「犀利哥」。「瘋妹」則是一個舉著紙牌的年輕女性,牌子上寫著「徵婚」,嘴裡說著「我要名牌的哦」,這與網絡紅人「鳳姐」極為相似。「羊咪咪」是一頭盤羊,但身穿印花旗裝,頭戴大拉翅,讓人想起近年來因主演清宮穿越劇《宮鎖心玉》(2011年)而走紅的楊冪。最後的「草泥馬」是一隻羊駝,又被稱為「神獸」,網友通常用這個詞表達內心的憤怒。在探險的過程中,玩家還會在不同的世界遭遇不同的非玩家角色,如「森林獵奇」中的「四爺」同樣來自《宮鎖心玉》,是一位清朝皇帝裝扮的男性,帽子上寫著「忙四」[16]。再如「江南瘋舞」中的「馬叔」,是一匹髮型時尚的馬,戴著墨鏡、金手錶、金項鍊和金耳環,而且還做出騎馬舞的姿勢。這很容易讓人想起風靡全球的《江南style》( )(2012年)及其演唱者樸載相()[17]。可以說,遊戲中的角色是現實人物形象的改寫和挪用。
此外,遊戲的關卡設計也延續了惡搞風。遊戲為玩家設置了屌絲、P民、聖鬥士、房奴、山寨王、白富美、高富帥、2b青年、文藝青年、老溼、糕富帥等11個稱號,每個稱號又分為垃圾、新手、老手、高級、無敵五個級別,共計59個等級。在呈現掛卡任務時,屏幕上會出現一個張著大嘴的頭像,玩家看不到這個人的表情,只能看到牙齒和流著鼻涕的鼻孔。更有甚者,在遊戲中的金幣關卡,玩家需要收集的金幣之間不僅夾雜著炸彈,而且還有冒著熱氣的便便。遊戲角色和物品形象共同建構了一個具有顛覆性的符號系統,為玩家獲得糗文化身份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