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27 07:0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原創 掌健識 上海市醫學會健康科普基地
做健康的傳播者,一路同行,一起成長
日常生活中踝關節扭傷很常見,不光是在各種運動、交通事故中可能出現,甚至在日常活動中,如走路、下樓梯等過程中也會發生。有研究顯示,在骨科急診、足踝外科專病門診的患者中,踝關節扭傷的病人可能高達20%。
老百姓通常把踝關節扭傷叫做「崴腳」。「崴」的這一動作通常指的是醫學上講的踝關節內翻(如圖所示),因此大多數人「崴腳」後都出現外側的腫脹和疼痛, 部分可能合併內側的腫脹和疼痛。
01
踝關節扭傷後是否要就醫?
首先要說明,不是所有的踝關節扭傷都需要到醫院就診。輕度的踝扭傷通過合適的自我處理,可以得到很好的康復而無需就醫。而中重度的扭傷則需要及時就醫。
輕度的踝扭傷主要是軟組織損傷,最直觀的表現就是腫脹和淤青較輕,在扭傷之後還可以站立或者勉強行走。換句話說,如果你扭傷後還能走路,疼痛感不強烈,而且也腫得不厲害,甚至按壓的疼痛也不明顯,那麼很大可能是輕度損傷,可以自行處理後繼續在家觀察。如疼痛和腫脹繼續好轉,則不需要就醫。處理方法後文會詳細講解。
中度的踝扭傷通常合併周圍韌帶的損傷,除了痛感較為強烈以外,踝關節也會因為損傷後皮下出血和滲出較多而「腫成饅頭」,此時傷腳活動困難,不能行走。這種情況下應儘早就醫。就醫之前,建議自行冰敷和就近取材固定,如使用踝關節託或硬紙板、木板固定踝部。
重度的踝扭傷會引起韌帶斷裂或踝關節骨折,甚至關節脫位。此時傷者的關節腫脹會非常明顯,疼痛劇烈、不能活動,受傷內外踝部壓痛明顯,甚至出現踝關節畸形。出現以上情況需要馬上就醫,如有條件,也可在就醫途中自行冰敷和就近取材固定。
02
踝關節扭傷的處理原則
關節扭傷後機體會發生一系列的反應,受傷早期以出血、疼痛和腫脹為主,後期以組織修復和功能重建為主。在受傷早期,對於輕中度扭傷來說,應遵循關節扭傷處理的POLICE原則,即以下這幾點:保護(P-protect);適當負重(OL-optimal loading);冰敷(I-ice);加壓包紮(C-compression);抬高患肢(E-elevation)。
保護(P-protect):即前文所說的,對受傷的關節進行適當的固定,受傷的當場可以就地取材,用硬物託住或固定住傷處,防止關節移動時加重損傷和疼痛,隨後根據扭傷的嚴重程度使用踝關節護具甚至石膏固定,為軟組織和骨骼的修復創造穩定的條件。值得注意的是,軟組織完成修復一般需要3-4周時間,因此建議在此期間能都應對關節進行保護。如果合併骨折,則需要更長的修復時間,固定時間也要相應延長。
適當負重(OL-optimal loading):適當指的是在無痛或者輕度疼痛的前提下少量適當的行走。要仔細「傾聽」身體的「聲音」,出現明顯的疼痛就是身體告訴你活動超量,需要減量或者緩一緩了。
冰敷(I-ice):損傷會導致不同程度的皮下小血管破裂,導致出血,這也是我們在扭傷後常常會看到淤青的原因。冰敷會促進血管的收縮,從而減少出血,同時,冰敷還具有一定的止痛效果。通常建議在傷後24-72小時內冰敷,每次15-30分鐘,每天3-4次即可。
加壓包紮(C-compression):對受傷的關節進行了局部加壓包紮,則可以進一步的壓迫止血和減少炎症期的局部腫脹,最常用的工具就是彈力繃帶。因此,家中急救箱裡常備一卷彈力繃帶也是個不錯的選擇。加壓包紮期間如果出現進行性加重的疼痛、脹感,要警惕包紮過緊,應該鬆開檢查,如仍不能緩解則需要就醫。
抬高患肢(E-elevation):儘可能地將受傷肢體抬到高於心臟的位置,能促進傷後下肢的靜脈回流,減輕腫脹。這一措施可持續至康復期結束。
POLICE原則不完全適用的情況:合併韌帶斷裂、軟骨損傷、骨折的情況下,不應過早負重,具體負重時間應諮詢醫生。
03
踝關節扭傷的家庭急救小Tips:
身邊的硬紙板、木棍、木板等條狀或者板狀的硬物,都可以作為受傷踝關節的臨時固定物。
家中常備彈力繃帶,其他關節損傷或出血也可以使用。
冰箱中常備醫用冰袋,方便受傷後冰敷,使用時可在外面包裹毛巾,以免冰袋上的水珠弄溼身體;如一時找不到冰袋,也可以瓶裝水冷凍後用毛巾包裹冰敷。更為奔放的方法:冰箱中的凍肉、冷飲也可以作為臨時冰敷的工具。
(圖片源於網絡)
供稿:上海市醫學會創傷專科分會
作者:李 娟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骨科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湃客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