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福林媽咪
這幾天高考這個話題是大家關注的焦點,畢竟孩子們備戰3年,甚至是6年,為的就是這兩天。
作為高等教育選拔的途徑,每年的高考都關乎著萬千孩子的人生道路,而這背後,就是萬千的家庭,所以每年高考,即使是不參加的人,也能感覺到空氣中仿佛瀰漫著一種緊張的味道,在心裡默默的為每一個考生加油。
更別說參加考試的高三學子本人了,他們這一年來,都承受著不小的壓力。
在這樣一種高壓狀態下,就有學生做出了非常不理智的行為。
網上很多同學在討論這樣一件事,7月8日考試第二天,河南平頂山一個考點的考生,一女生文綜考試只剩5分鐘的時候,突然暴走,撕毀了旁邊兩個同學的答題卡。
有自稱是同一個考場的學生透露出更多細節:不是有人傳的說是因為作弊被發現,而是心態爆炸突然站起來,撕了別人的卷子,監考老師過來阻攔未過,這名考生又接著撕了第二張。
還有她的同班同學也在說,應該就是心態爆炸,因為這個女生平時就有點這樣的感覺,還不太受同學們的喜歡。
之後招生辦回應了此事,這名考生確實是因為部分試題不會做導致心態崩潰,做出過激舉動。
由於主動撕毀他人試卷已經構成作弊,已經做出了處理,該考生也當天下午沒有來參加考試,被撕試卷考生考試時間延長。
有網友說,心態崩潰了為什麼不撕自己的答題卡要撕別人的,肯定是想自己沒考好那就乾脆拉幾個墊背的,這種想法太過分了。
確實,撕毀他人試卷、答題卡的行為的動機裡,我們能夠看到一些惡意,被打擾到的這幾位考生何其無辜。
但是,發生這樣的事情,我們除了感到驚訝和不解和譴責,還應該去思考,是什麼讓孩子做出這樣的舉動?
巨大的心理壓力以及脆弱的壓力調節能力
在高考面前心態崩了,我們能夠理解,對這個女生也抱有一絲同情。
我高三的時候,老師們過段時間就會幫學生放鬆,舒緩心情,防止大家壓力過大。有次我們班一個女生自習課上突然跑下樓,驚動了我們整個樓層,以及整個樓辦公室的老師。
老師們迅速下樓,就怕孩子有什麼想不開的,隨後更是通知全年級,如果感到壓力過大,可以向班主任申請一周的假期回家調整。
高三的孩子說到底還未成年,他們在一定情況下出現過激的想法是正常的,老師和家長對此挺有分寸,不會過分的去逼迫孩子,反而還會適當幫孩子進行情緒調節。
但問題的關鍵還是孩子自己,如果孩子自己面對壓力的自我調節能力不強,就容易被外界環境所左右,陷入失控狀態。
孩子只有保持一顆好的心態,才能不卑不亢,不敗不餒,更好的面對環境,面對自己的人生。
思想觀念過於負面以及缺乏共情能力
這名考生除了在面對自己的問題時心態失衡,面對競爭,面對他人,心態也是失衡的。
如果說在考試過程中發揮和期望之間出現矛盾,產生情緒波動這個可以理解,沒能迅速調整自己的心態,這也是調節能力的缺失,但是想到去破壞別人的考試,這就說不過去了。
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容易出現的兩個價值觀問題,一個是過於消極負面,一個是缺少共情能力。
我有時候寫文章會碰到一些這樣的人,他們覺得老師對一些學生更好肯定是他們送禮了,覺得你發表一個觀點一定是收了什麼的好處了……
不可否認有這些現象的存在,但是如果只能看到這些,個人的價值觀一定是會變得越來越負面。但遺憾的是,很多家長就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教孩子的,所以孩子也變成了這樣。
在這樣負面的價值觀驅動下,自私自利得到了合理化,所以才會有這樣的想法:我考砸了,結束前也要拉兩個墊背的。
其次,這樣的孩子缺乏對他人的理解力和共情力。
我視高考如生命,無法接受考砸了,那別人是不是和我一樣呢?
如果能夠換位思考,推己及人,孩子就可以體會到他人的痛苦,就可以調動起自己的惻隱之心。
但是如果成長過程中缺乏這種共情教育,孩子就會缺乏對他人的理解,他人在他眼裡就相當於工具,他會變得冷血、沒有感情。
犯罪心理學專家李玫瑾教授說過,惻隱之心是人生下來就有的,比如孩子看見一隻受傷的小狗他會不忍。但是在成長過程中也會丟失,當天沒有辦法感受到別人的痛苦,他就不會覺得自己傷害他人有什麼不對,所以他才能下得去手,所以很多犯罪嫌疑人犯罪後根本不覺得自己有錯,也不會有負罪感。
而有惻隱之心的人,你給他一把刀,他也不會想到去傷害別人,因為他能體會到被傷到的疼,並且自動把這種感情同步到其他人身上。
所以說,想要讓孩子不走偏,父母要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注意這三點:
1.孩子的情緒調節能力,別讓孩子衝動,讓孩子學會主動控制情緒;
2.孩子的價值觀正確,首先自己的價值觀要積極,然後用自己的行動去影響孩子;
3.孩子的共情能力,經常引導孩子去想想他人的感受,問問他,如果是你遇到這種情況你會怎麼想,然後告訴孩子對他人抱有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