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圖集所有內容全部選自出版於1910年的《西湖圖集》,記錄了清末時期杭州地區的風景名勝,本文節選靈隱寺部分。為更好的閱讀,所有黑白照片全部進過重新再上色。此圖為如今衛星地圖中的杭州靈隱寺。
靈隱寺的源頭可以追溯到近1700年前的東晉鹹和元年(326年),圖為1910年靈隱寺的山門處,照片的右下方標註著雲林頭山門。此山門建造於清道光年間,可惜在隨後的日本侵華戰爭中被燒毀。
北周武帝(561年-578年)下旨廢佛。這次法難對當時的靈隱寺打擊非常大,寺內僧人大多都還俗,靈隱寺常年陷入冷落之中。圖為1910年照片中所記錄下的靈隱寺一線天。
隋朝隋文帝時期,佛法逐漸的到恢復。但好景不久,200多年後唐武宗時期發生「會昌法難」。寺院被毀殆盡,僧人也多被趕出廟外,寺內再次變得人煙冷清。圖為1910年所拍攝到的寺內春淙亭,如今依然留存。
來到1000年前的北宋年間,靈隱寺曾被短暫改名為景德寺。經過北宋時期多年的發展,到慶曆(1041年-1048年)年間,此地已經成為聞名海外的禪宗聖地,規模也達到歷代頂峰。圖為清末寺內的焦石鳴琴。
300多年後的元順帝至正十九年(1359年),靈隱寺遭遇一場大規模的兵災,寺院幾乎全廢。後雖然經過修整,但再也無法與北宋時期的規模相提並論。圖為當時所拍攝到的靈隱寺冷泉亭畫面。
明代的靈隱寺可謂是多災多難,歷次被毀而又歷次重修。史書記載到洪武三年(1370年)靈隱寺失火,損失較重,14年後重建。宣德五年(1430年)寺內再次起火,14年後重修完成。隆慶三年(1569年)靈隱寺毀於一場雷火中,僅剩直指堂一處殘留。18年後重修完成。崇禎十三年(1640年)靈隱寺再次遭遇火災,僅有幾處大殿得以保留。圖為清末照片中的理公塔,為萬曆十八年(1590年)所重新修建時所建造而成的。
清康熙年間曾四次幸駕靈隱寺,其中又因親書"雲林"二字,靈隱寺遂改名為"雲林禪寺"。後乾隆帝六下江南,每次來到杭州都會到訪此處。但不幸的是,鹹豐十年(1860年)太平軍攻入杭州。大多寺宇被毀,靈隱寺也包含其中,僅有天王殿與羅漢堂得以倖存。本圖集照片即為此次劫難50年後所留下的照片。
宣統二年(1910年),在原大殿遺址上重建了大雄寶殿,高度達到了十三丈五尺(約43米)。建殿木料原本為修繕頤和園所使用到的,但因時局不穩,只好南運至杭州,成為靈隱寺大雄寶殿的木料。圖片即為1910年剛剛修建完成的靈隱寺大雄寶殿。歡迎關注小郭曰百家號,更多內容可在個人主頁內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