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AMD給玩家的產品都是傾其所有,基本從不擠牙膏,這是用戶喜歡AMD的一個重要原因。比起年年擠牙膏的老I家,AMD確實對普通玩家更親和。況且現在老I家那邊還在給14nm「打興奮劑」推主頻,那發熱、那功耗......
不算3990X、3970X和3950X這些渲染狂魔,AMD之前推出的銳龍 9 3900X實際上已經是目前消費級桌面處理器的王者了,即使是對面老I家剛剛推出的10900K也就只能跟在3900X後面吃灰,AMD實際上完全沒有競爭壓力,不必要在這個時間節點更新產品。然而,耿直的AMD依然通過進一步推高主頻和優化產品,帶來了3000XT系列產品,一股腦平價帶給用戶。
銳龍3000XT系列首發包括3款:銳龍 9 3900XT、銳龍7 3800XT、銳龍5 3600XT,分別對應之前的3900X、3800X和3600X進行了小幅升級,但新品價格不但沒有漲價,反而上市就進行了大酬賓,這相當於免費送用戶的性能Buff,咱該拿著還是愉快拿著吧。新上市的銳龍 9 3900XT定價3899元、銳龍 7 3700XT定價3049元、銳龍 5 3600XT定價1859元。相比去年3900X上市時候的3999元,3900XT上市價格不升反降,顯得很有誘惑力。
此外,跟隨者銳龍3000XT系列一起上市的還有新的B550主板平臺,相比較之前用戶糾結於B450、X470還是高端的X570平臺,這次B550平臺普遍售價在700-2200元左右,全面支持PCIe 4.0標準,規格遠超X470老平臺旗艦,給主流用戶選擇面大得多了。
銳龍 3000XT系列新品介紹
AMD銳龍3000XT系列首發包括三款產品,旗艦銳龍 9 3900XT、高性能銳龍 7 3800XT、主流中端銳龍 5 3600XT。
這次銳龍3000XT系列最主要、最明顯的升級來自於主頻的提升,三款產品最大超頻頻率增加了100-200MHz,其中3900XT依然採用7nm工藝、12核24線程設計、最大緩存70MB、TDP 105W。對比3900X基礎頻率相同都為3.8GHz,最大超頻頻率提升100MHz,從4.6GHz提升為4.7GHz。
3800XT依然採用7nm工藝、8核16線程設計、最大緩存36MB、TDP 105W。對比3800X基礎頻率都是3.9GHz,但是最大超頻頻率提升了200MHz,從4.5GHz提升到4.7GHz。
3600XT依然採用7nm工藝,6核12線程設計、最大緩存36MB、TDP 95W、基礎頻率3.8GHz,這些規格也是跟3600X一樣沒有變化。唯獨在最大超頻頻率上,由4.4GHz上升到4.5GHz。值得一說的是,由於三款新品主頻推高,所以在散熱器配備方面也有些變化,銳龍 9 3900XT和銳龍 7 3800XT都需要更好的散熱條件,所以它們沒有配備原裝風扇,只有銳龍5 3600XT提供了Wraith Spire風扇。
前面也提到了新的銳龍3000XT系列上市之後,一起上市的還有新的B550主板平臺,準確的說B550比銳龍3000XT系列早上市了半個月,這樣鋪墊好了主板市場,用戶的選擇面也會大很多。
B550主板最大的一個特性改變就是支持PCIe 4.0,而過去B450是完全不支持的。但通過對比也可以發現,B550平臺的處理器與晶片組信道依然是PCIe 3.0,與X570所有信道均為PCIe 4.0理論還是存在一定差距。但不管怎麼說,如果你考慮上銳龍3000X或者銳龍3000XT,B550或者更高級的X570平臺是十分有必要的。換句話說,B550可能沒有X570那麼強,那麼全面,但是它的問世讓B450和X470失去了購買價值。
AMD Socket AM4最大的好處就是上下兼容,雖然官方一般會給一個新主板向下兼容的範圍,一般是2代-3代產品,但是愛玩的主板廠商都會為自己的主板更新BIOS以更好的上下兼容。根據目前網上最新的爆料,B550不僅可以像官方說的支持全系銳龍3000,實際上還能通過刷BIOS向下兼容銳龍2000和銳龍1000。相比競爭對手老I家,10代產品防呆口位置又變了,上下兼容能力似乎不太友好。
測試平臺介紹
這次由於是首發3款處理器,所以我使用了雙測試平臺進行測試。分別涵蓋了X570和B550主板平臺。其中3900XT、3800XT搭配X570主板,3600XT搭配B550主板。顯卡則分別採用5700XT和5600XT這兩款AMD主要產品。
測試平臺1:
處理器:AMD 銳龍 9 3900XT(3.8GHz-4.7GHz 12c24t)
AMD 銳龍 7 3800XT(3.9GHz-4.7GHz 8c16t)
散熱器:恩傑NZXT Kraken 海妖 X53 240mm一體水冷
顯卡:盈通RX 5700XT-8GB D6遊戲高手 8GB GDDR6
主板:華碩ROG X570 Crosshair VIII Hero Wi-Fi(BIOS版本2103)
內存:芝奇16GB DDR4 3600MHz(8GB×2)
SSD:美商海盜船Corsair MP600 2TB PCIe 4.0 M.2
電源:恩傑NZXT C850 Gold Plus(額定850W)
測試平臺2:
處理器:AMD銳龍 5 3600XT(3.8GHz-4.5GHz 6c12t)
散熱器:AMD Wraith Spire(原裝風扇)
顯卡:華擎 RX 5700XT PGD3 6GO 6GB GDDR6
主板:微星MAG B550 TOMAHAWK戰斧飛彈(BIOS版本E7C91AMS)
內存:芝奇16GB DDR4 3600MHz(8GB×2)
SSD:美商海盜船Corsair MP600 2TB PCIe 4.0 M.2
電源:骨伽GX800 Gold Plus(額定800W)
兩套平臺有很多產品我之前介紹過了,這回我就挑幾樣沒聊過的講講。微星的這款B550戰斧飛彈主板採用了10+2+1路60A供電,在擴展接口的部位提供了相當大的一塊鋁合金散熱片,在提供的兩個M.2接口上都有單獨的散熱片,靠近處理器的PCIe接口外面包裹有鐵甲強化設計。在南橋散熱片下方提供有RGB燈光顯示,整體的做工質量都不錯。板子的小缺點是後置擴展接口比較少,這也是B550平臺相比X570一個明顯的短板。
盈通這款RX 5700XT設計的簡直不能更二次元了,粉嫩的設計應該會非常討喜歡二次元文化的小姐姐歡心。華擎RX 5600XT相對來說設計比較普通,雖然也採用3風扇設計,但是卡的大小、風扇大小明顯要瘦一些。這主要還是RX 5600XT整體功耗沒有那麼高,不需要那麼大的散熱裝置,所以其實可以看到華擎的RX 5600XT還有雙風扇版本。
這是我頭一回用恩傑的水冷散熱和電源,但是印象出奇的好。產品的做工質感,明顯高出同類產品一大截。電源光是外殼的金屬材質厚度和磨砂漆面都非常帶感,追求品質的用戶還是可以考慮的。
銳龍3000XT系列處理器測試
在正式開始處理器測試之前,我需要說明一下測試環境和測試方法。為了模擬大部分用戶的使用方式,所有的測試都在產品默認狀態下完成,並沒有進行任何修改供電電壓、倍頻等方式的超頻。其中銳龍 9 3900XT/銳龍 7 3800XT採用的是恩傑KRAKEN X53一體水冷散熱器,銳龍5 3600XT採用的是原裝風冷散熱器。如果想把銳龍3000XT系列處理器推到更高性能水平,大家可以在良好的散熱條件下超頻嘗試。
CINEBENCH R20
CINEBENCH R20是處理器測試中的老朋友了,通過3D渲染運算能夠比較精確的反映處理器單線程和多線程的綜合表現。從上圖結果來看,銳龍9 3900XT獲得了7241分的超高分數,超過此前的旗艦3900X約5%,同時也超過了競爭對手老I家的10900K,領先幅度約14%。
在單線程測試當中,3900XT幾乎與10900K齊頭並進。
CINEBENCH R15
在CINEBENCH R15的測試當中,柱狀圖的排列幾乎與R20版本完全一致。依舊是3900XT獲得明顯領先,領先3900X大約4%,而領先10900K達到了驚人的19%。可以看到3900XT、3900X、3800XT、3700X、3600XT之間形成了幾乎完美的產品梯度,AMD家的產品線布局還是挺細密的。
單核性能方面10900K一枝獨秀,222cb分的成績明顯高於其他產品,還是高主頻帶來的增益效果,畢竟10900K自動睿頻能全核5.1GHz,不全核能到5.3GHz。
CPU-Z測試
CPU-Z屬於傳統測試項目了,1.92版本的CPU-Z能夠完美識別出剛剛推出的三款銳龍3000XT系列處理器,在多核跑分環境下,依然是3900XT領跑,不過相比3900X領先幅度比較小。
單線程測試的情況跟CINEBENCH的測試成績比較類似,英特爾產品由於主頻推的比較高,單線程上面會體現出一些優勢。
4、7-Zip壓縮解壓縮測試
7-Zip可以模擬壓縮解壓縮來評價處理器的多核處理效率,在這個測試項目上基本上核心數量和線程就決定了最終的成績。所以我們看到3900XT擁有無可匹敵的性能優勢,對比10900K有20%的領先優勢。甚至3800XT和3600XT也與對位的競品有明顯優勢。
wPrime 2.10測試
wPrime是通過質數運算來衡量CPU計算能力的軟體,由於它可以手動設定線程數量,所以特別適合測試不同產品的多線程性能。當然這項測試是計時的,所以用時越少越好。3900XT以56.71秒的成績領跑,比3900X略微領先一點點。3600XT也因為線程數量優勢領先於9700K,整體來說銳龍3000XT系列相比競品優勢還是比較明顯的。
POV-Ray渲染測試
POV-Ray是一款渲染圖形工具,由於自帶Benchmark工具,所以被常用於處理器測試,由於Benchmark完全來自於真實的渲染計算,而並不是理論計算的推演,相對而言比較能客觀反映處理器整體的表現。測試成績記錄一般可以選擇幀數總和計分PPS,或者是計時計分s,我選擇了前者進行對比。3900XT以6289 PPS的成績保持領先。第二梯隊由3800XT的4480 PPS領跑。3600XT沒有比過9700K令人比較感到意外。
7、x265HD視頻轉換測試
X265HD視頻轉換一個基於真實環境的軟體,它通過對視頻進行轉碼分析處理器的轉碼秒數(同時得到幀數),時間越短越好,幀數越大越佳。實際測試來看,似乎這款軟體對AMD全系產品都不怎麼友好,更傾向於高主頻的英特爾產品。即使是旗艦3900XT也只得到47fps的平均幀率,但對比3900X還是有微弱的優勢。
Blender Benchmark pavilion barcelona
Blender Benchmark是我最近新加的一個處理器測試項目,它與CINEBENCH的原理相似,都是對圖片進行渲染來評估硬體的計算力。不一樣的是,Blender Benchmark可以在進行測試時選擇測試CPU還是測試GPU,這裡我們當然統統選擇CPU。另外Blender Benchmark裡面是包含了多個場景渲染的,這裡我選擇的是pavilion barcelona,這是一個較為複雜的場景,所以測試時間會拉長,不同性能之間的處理器也會拉開比較大的差距,便於我們直觀感受。它的計分方式也是計時讀秒,實測3900XT跑完pavilion barcelona用時357秒,第二名是3900X用時392秒,接著是10900K的415.8秒。
9、AIDA64 FPU烤機功耗
AIDA64 FPU烤機目前應該是最能把處理器全核推高的一個測試項目,同時用戶可以比較直觀了解全核推高之後的功耗情況,這裡我沒有修改BIOS,沒有解鎖安全功耗,沒有超頻。實測情況挺嚇人的,3900XT全核推高之後功耗僅有132W,3800XT全核推高之後只有99W,3600XT則只有83W。英特爾那邊由於依然採用14nm工藝,並且一再推高產品主頻,導致功耗居高不下。雖然之前的處理器性能測試還能與AMD的7nm比試比試,但這都是基於給14nm「打雞血」的前提。
網友有句話說得好,「不談功耗比性能都是耍流氓」。如果要用CINEBENCH的測試分數來計算每瓦功耗性能的話,那麼3000XT系列全部產品都將差不多會是英特爾的200%。
AIDA64 FPU烤機溫度
除了功耗超高之外,推高主頻,給14nm打雞血的不良後果來在於發熱控制。3900XT和3800XT在水冷條件下溫度約為84、76度。原裝散熱器風冷條件下的3600XT也為88度,稍微有點高。再看看英特爾全系產品,那叫一個燒!隨便就100度,不是上好的水冷肯定都壓不住,就別提超頻空間了。
遊戲測試
1、3DMark Time Spy測試
Time Spy測試中可以看到,基本上顯卡性能還是佔主導,但處理器會對最終成績有一定加成。比如我們對比3900XT和3900X,TS Extreme和TS分別有1%和3%的加成效果。可能由於測試誤差,3800XT在TS裡也可能有超過3900X的成績效果,但是放到TS Extreme超複雜場景當中,處理器的劣勢就會顯露的更清楚。
2、3DMark Fire Strike測試
3DMark Fire Strike裡面基本上也支持在TS裡面同樣的測試結果。處理器對於遊戲畫面有加成,但是加成有限。以3900XT和3800XT為例,同樣是RX 5700XT顯卡,前者只比後者在FS成績只加成了3%,在FS Ultra裡幾乎沒有加成。
3、3DMark Time Spy CPU Score
在Time Spy測試當中有一個CPU單獨的評分項,這裡可以看到處理器的一個評分表現,我把它單拿出來做了一張圖表,供參考。
4、3DMark Time Spy Stress Test CPU溫度
之前的AIDA64 FPU烤機基本可以認為是把處理器全核推高的烤機溫度,3DMark裡面有自帶的Time Spy烤機,主要還是考察顯卡的,但是這樣可以側面觀察處理器在遊戲烤機過程中的一個比較接近實際的溫度表現。在水冷條件下3900XT和3800XT都沒有超過60度,3600XT由於採用的是原裝散熱風扇,溫度稍高為68度左右。
5、《絕地求生》測試
便於直觀感受遊戲時的CPU和GPU狀態,放一張3900XT+5700XT的FHD解析度截圖作為參考。CPU的最高溫度為67度左右,此時頻率僅為4.15GHz,使用率僅19%,功耗約68W。
在實際的遊戲測試當中,處理器對遊戲的加成效果得到了加強放大。在《絕地求生》2K解析度和FHD解析度下,3900XT比3800XT提高了6%和14%的遊戲幀數。
6、《APEX英雄》測試
另外一款熱門網遊《APEX英雄》練習場場景,3900XT的處理器溫度69度左右,使用率22%,主頻4.15GHz,功耗65W。
對比來看,在《APEX英雄》這款遊戲當中,處理器對遊戲的加成就沒那麼明顯了,3800XT並不比3900弱勢,甚至在2K畫質上還可能由於誤差顯得更強一些。這也可能是由於3800XT本身的默認基礎頻率3.9GHz比3900XT的3.8GHz更高的原因。
7、《巫師3》測試
在《巫師3》測試當中,在遊戲故事開始的陽臺上。處理器的溫度僅64度,使用率僅10%,主頻為4.25GHz,功耗57W。
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這個本地遊戲大作上面,3800XT並沒有表現出劣勢,反而因為基礎頻率較高,相比3900XT還有一點點小優勢。
8、《古墓麗影:暗影》
《古墓麗影:暗影》裡面自帶性能測試模塊,測試成績比較方便,在FHD解析度高畫質下,3900XT+RX 5700XT取得108fps的成績。
完美的階梯排列柱狀圖,意味著這款遊戲對多核處理器的支持較好,3900XT切實發揮了比3800XT更好的性能表現。
9、《殺手2》測試
《殺手2》可能是我測試過處理器負載最低的AAA遊戲大作了。FHD解析度下,處理器僅58度,使用率僅7%,主頻4.175GHz,功耗54W。
但是令我感到意外的是,在處理器使用率如此之低的情況下,處理器對遊戲的加成效果依然明顯,3900XT對比3800XT在相同的平臺條件下提升能達到6%和12%。
10、《戰地V》測試
《戰地V》應該算是對處理器要求比較高的遊戲了,此時3900XT處理器溫度67度,使用率23%、頻率4.2GHz,功耗達到72W。
11、《刺客信條:奧德賽》測試
《刺客信條:奧德賽》目前依然是顯卡殺手類的遊戲,畫面幀數跳躍非常大,雖然平均幀率達到了77,但是最低打到了29,最高111,在非常複雜的場景,時不時還是會有掉幀發生。
另外,通過測試可以發現,《刺客信條:奧德賽》對於解析度的改變是非常不敏感的。或者說白一點,2K解析度還是FHD解析度對它的流暢性影響都不大,甚至2K解析度還反而幀率更高,這或許是遊戲適配兼容性的問題。
12、《生化危機3重製版》測試
《生化危機3重製版》屬於卡普空的IP冷飯之作,但是整體的畫質表現還是能讓相當一部分玩家感動的,至少它感動到我了。不過它對硬體平臺的要求沒有我想像的高,處理器溫度66度左右、使用率24%、頻率4.175GHz、功耗67W左右,FHD遊戲幀數能達到159fps。
同樣的情況再次發生,基礎頻率更高的3800XT獲得了比3900XT組合更高的表現。看來遊戲玩家有必要結合自己喜歡的遊戲考慮一下究竟是3900XT還是性價比更高的3800XT了。
13、《幽靈行動:斷點》測試
《幽靈行動:斷點》也是我新加的遊戲測試項目,應該是目前測試的所有遊戲項目中對硬體要求最高的。處理器的測試溫度在67度左右、佔用率27%,4.2GHz主頻,功耗68W。
奇怪的一幕再次發生,在完全,3600XT和RX 5600XT組合獲得了明顯更好的流暢性,這可能是遊戲剛出的原因,對具體的顯卡適配和兼容性上還沒有做到100%。可以看看後續有沒有更新以改變遊戲在RX 5700 XT上的運行效率。
評測總結:性能價格皆優勢 沒理由買牙膏
總結上述測試之前,首先來盤點一下新品價格。
銳龍9 3900XT定價3899元;
銳龍 7 3700XT定價3049元;
銳龍 5 3600XT定價1859元。
對比去年銳龍 9 3900X上市3999元的價格,可以說新的銳龍3000XT性能提升的同時,上市即優惠。下面對比一下英特爾方面的競品i9-10900K售價4499元,i5-10600K售價2199元,明顯AMD方面價格也同樣更優勢,3900XT對比10900K的價格差達到了600元。
如果從性能角度來看,銳龍3000XT系列和老的銳龍3000X系列對位競品在總體的性能表現上都有明顯的優勢,尤其是多核渲染方面優勢巨大。此外功耗和溫度也是不容忽視的重點,畢竟英特爾方面依然採用14nm,拉高主頻衝性能的結果肯定是功耗大增,溫度難以控制。
綜合以上性能、功耗溫度、價格等多方面因素來看,我認為目前階段的確找不到什麼理由說服自己購買英特爾產品。過去高發熱、高功耗這頂帽子曾經是AMD的,但是現在英特爾正在陷入這樣一個尷尬的局面。想要破局跟AMD正面競爭的話,英特爾還需要在工藝路線上加把勁才行,下一代產品再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