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鷸》:成長因跨出舒適區而出彩

2020-12-24 傾故莉安

文/莉安

近日,我粉上了一部動畫短片——《鷸》。它是皮克斯2016年動畫電影《海底總動員2》貼片動畫短片。

這部片子創意籌備加上製作前前後後大約花了三年時間,最後的呈現雖然只有六分鐘,但也把簡單又富有哲理意義的故事講得淋漓盡致。

短片中的主角是小磯鷸,可可愛愛有點憨,我看的途中忍不住笑了好幾回。

01

短片講述了小磯鷸因為飢餓,努力克服對海水的恐懼,成功覓食的故事。

在熱鬧的海邊,鷸群和寄居蟹在海岸覓食。浪潮來,鷸群躲避,浪潮去,鷸群返回海邊,繼續覓食。

不遠處一個尚未學會覓食的小鷸在鷸媽媽庇護下醒來。隨後鷸媽媽飛到海邊,小鷸看見媽媽叼起一隻貝殼,忙張大嘴巴等媽媽投喂。

等了會兒,才知道媽媽呼喚它到海邊去,之後還教它自力更生,自己尋找食物。

小鷸很快啄到一隻貝殼,還沒吃上,身後海浪就要襲來,那些有經驗的鷸很快躲避了浪潮,而小鷸缺乏經驗,被一旁的泡沫吸引,最終被海浪澆成落湯雞。

它對海浪產生了恐懼。媽媽回到它身邊鼓勵它,它再次張嘴巴,期待媽媽喂。鷸媽媽依然拒絕了它。

飢餓難耐的小鷸終於明白為了覓食,自己必須克服對海浪的恐懼。

它下定決心再次向海邊出發。到了海邊,剛撿到貝殼,浪花正巧打來。這一次,它逃得飛快,也被嚇得像鴕鳥一樣,把頭埋草堆裡。

可以看到小鷸從依賴媽媽到嘗試走出舒適區,也不是一帆風順的。在其他鷸眼中習以為常的海浪,小鷸初始,是避之唯恐不及。

生活中的我一開始跟小鷸一樣,面對不熟悉的事物,容易帶有畏懼心理。

比如我初中寄宿在親戚家,離開爸媽後,在陌生環境裡,感覺無依無靠,只知道依賴親戚。後來我覺得依賴並沒有讓自己有安全感,內心的能量也弱,心靈不自由。

對小鷸來說,鷸媽媽教它自力更生也意味著教它自由,自由是不依附,可以自給自足。靠人不如靠己,靠自己,是自由的基本要求。

02

此時寄居蟹一家從小鷸草堆下方的土堆裡爬出來,目的地是海邊。

小鷸注意到小寄居蟹,還用沙子逗它,小寄居蟹用鉗子向它問好,隨後跟著父母前往海邊。

小鷸眼睜睜看著海浪再次襲來,而寄居蟹一家立即埋頭到沙坑裡。小鷸擔心小寄居蟹,急忙跑過去看它安危。

浪潮再次打來,小鷸這次不再往岸上跑,而是學著小寄居蟹快速挖沙坑,把自己頭埋進去。

它和小寄居蟹的身子都被海水淹沒了,小寄居蟹用鉗子敲醒它,小鷸睜開眼發現了海水覆蓋下的美景,而且不遠處有好多貝殼。

經歷這次「入海冒險」,它不再害怕海水了,也不再恐懼浪潮。黃昏時刻,鷸群回到岸上,它還在海裡上躥下跳地找尋一個又一個貝殼,它還曉得海浪的到來也意味著豐收。

鷸媽媽是小鷸成長過程中第一指導人,小寄居蟹是第二個。

因為鷸媽媽懂得適時放手讓孩子嘗試,小鷸才踏出成功覓食第一步。而在朋友小寄居蟹身上,它學到了如何躲避浪潮。以此想來,父母懂得放手和向朋友的閃光點學習是成長的加速器。

但我想小鷸的及時開悟也很重要,如果它還對「等待投餵」痴心不改,結局就只能是餓死或者媽媽看不過去,然後幫上一把。

所以自己懂得應勢而變,也很重要的。

03

小鷸的經歷讓我聯想起自己昔日的成功案例。

大學的時候報名學車,學習科二科三的途中,害怕和緊張常有,練完一圈下來,手心總是黏黏的。

我那時在路上開車的心理可能就像小鷸面對海浪那樣,不同的是,它要填飽肚子,我要考出駕照。

學車與覓食同理,從害怕到坦然面對,有個必經的過程。走過來,就會有成就感。

因為有教練的教導和學員的鼓勵,後來我漸漸消除對開車的恐懼,最終也拿到駕駛證。

珍惜成長過程中的指導和鼓勵,因為這些都能給自己的勇敢加分,從而距離心中目的地更近。

大三的時候我想找實習,但是對未知的面試有點畏懼心理,一來因為不熟悉,二是本身就不是很勇敢的人。

但即將畢業的我很快就要面對社會了,面試免不了,於是積極面對。剛開始的幾次面試,對方問我問題的時候,我都是帶著害怕被拒絕的心理應答的。

後來我拿下來第一份實習後,覺得面試也沒那麼可怕,應對之策是提前做好準備。

看完小鷸的故事和自身的經歷,我對「成長就是要敢於走出舒適區,勇敢面對未知的事物」這句話深有體會。

在適當的恐懼中突破自己,跨過去,驀然回首,原來的恐懼也就那麼回事。面對不熟悉的事物,我們有畏懼心理很正常,但換個角度想一想如何做成那件事,害怕本身也轉化為自己的研究對象。

每一次從舒適區往外擴展一點點,都是在曾經的視角上進行迭代,也因為如此,我們的成長才更容易出彩。

相關焦點

  • 《鷸》:成長因跨出舒適區而出彩
    可以看到小鷸從依賴媽媽到嘗試走出舒適區,也不是一帆風順的。在其他鷸眼中習以為常的海浪,小鷸初始,是避之唯恐不及。因為鷸媽媽懂得適時放手讓孩子嘗試,小鷸才踏出成功覓食第一步。而在朋友小寄居蟹身上,它學到了如何躲避浪潮。以此想來,父母懂得放手和向朋友的閃光點學習是成長的加速器。但我想小鷸的及時開悟也很重要,如果它還對「等待投餵」痴心不改,結局就只能是餓死或者媽媽看不過去,無奈幫上一把。所以自己懂得應勢而變,也很重要的。
  • 豆瓣9.3分動畫短片《鷸》:孩子的成長因跨出「舒適區」而出彩
    鷸媽媽讓自己的孩子獨立生存,引導孩子如何在面對現實的困境的情況下,通過自我獨立的解決方法從而變得成長,通過自己的努力去獲得食物的故事。在這個動畫短片當中,許多觀眾看到,的成長是感到十分欣慰的,在這個動畫短片雖然沒有任何的一句臺詞,只有簡單的沙灘上的音樂背景以及畫面,但是這樣的作品卻像是濃縮了孩子成長的,告訴了我們一個新興生命對這個世界的好奇以及探索之心。
  • 解析奧斯卡短片《鷸》:正是piper的成長,映射了孩子的成長
    現在當今的父母雖然口上說是要讓孩子去成長,但是在行為上卻沒有完全的讓孩子去成長,作為父母應該要讓孩子去進行真正意義上的成長,去教會孩子成長。而孩子的成長應該是怎麼樣的父母應該要去看奧斯卡短片《鷸》,在這部短片當中卻是很好的映射出了孩子的成長。
  • 豆瓣9.3分動畫短片《鷸》:獨立成長的孩子,離不開「狠心」父母
    除了萌萌的形象和精緻的畫面,這部短片最打動我的地方是,製作團隊用三年時間精心打磨,最終酣暢淋漓地展現了鷸寶寶的成長蛻變。畫面中出現的的每個細節,或多或少都能折射出現實生活中,那些在成長的道路上,阻礙我們前行的東西。用溫情的方式啟迪觀眾反思家庭教育,我認為正是這部短片的價值和魅力所在。
  • 豆瓣9.3分動畫短片《鷸》:獨立成長的孩子,離不開「狠心」父母
    畫面中出現的的每個細節,或多或少都能折射出現實生活中,那些在成長的道路上,阻礙我們前行的東西。用溫情的方式啟迪觀眾反思家庭教育,我認為正是這部短片的價值和魅力所在。今天我將從成長故事、符號隱喻、現實意義三個方面和大家分析這部奧斯卡短片的魅力。
  • 重溫《千與千尋》:成長不過是一場和舒適區的較量
    孤獨無助如她,因害怕而無法站立,被迫走出舒適區。這像極了剛畢業進入職場的我們。背後是安逸的象牙塔,生活中有父母的打點、學習中有老師的指導。但進入職場,面對的是不熟悉的環境、未知的挑戰,不管自己是否情願,都被時間推向另一個陌生的區域,需踏出原有的舒適區。舒適區的概念是美國心理學家Noel Tichy提出的。
  • 奧斯卡影片《鷸》:做「腳手架父母」,正確幫助孩子直面困難
    小鷸克服困難,最終學會獨自覓食的過程,其實就是每一個孩子成長的縮影。孩子在成長的時候也會有自己感到害怕的東西,也許是害怕離開父母,也許是不敢失敗,總而言之就是對於父母太過依賴。這部影片揭露了就是孩子如何進行自我的成長蛻變,完成人生的跨越。
  • 動畫短片《鷸》,六分鐘的成長故事!
    《鷸》(英文片名:《piper》)是迪士尼《海底總動員2》的暖場片段,但迪士尼隨便一出手就是驚豔呀,這部作品也是2017年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下面是由靈給大家推薦這部短片的理由。1.成長這部短片雖然只有六分鐘(劇情甚至不到六分鐘),卻包含了母子情,母親放手激勵孩子成長,還有小鷸面對海浪這個考驗,從挫敗到恐懼,再到直視挑戰,戰勝挑戰的劇情。麻雀雖小 ,五臟俱全。
  • 想要孩子成長最好方法,不是「走出」舒適區,而是「擴大」舒適區
    其實閨蜜的做法也是可以理解的,她能夠看到孩子身上的興趣和閃光點也是值得鼓勵的,但過早逼孩子走出舒適區的這個做法並不可取。如果想要孩子有所成就,擴大舒適區才是最重要的關鍵。維基百科對心理舒適區的定義如下:從心理學的角度,舒適區是一個人為構想出來的,可以保持安全感和免受不安全感的邊界。簡單一點來說,處於舒適區的我們會覺得非常的放鬆,沒有壓力,並且情緒也不會陷入焦慮的狀態。
  • 短片《鷸》給我們的啟示:獨立成長的背後,是敢於「放手」的母愛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隻剛出生不久,在鷸媽媽的引領下即將迎來她鳥生中第一次只身前往海岸線捕食的經歷的幼兒鷸,以及一位懂得放手,鼓勵孩子勇於嘗試的鷸媽媽。母愛固然是偉大無私的,但現實中,很少有人能做到像鷸媽媽那樣讓孩子學會獨立自主,大多數孩子都是在爸爸媽媽的過度保護下成長起來,就像溫室裡的花朵,也導致很多孩子生活自理能力極差,離開了家人的保護,就不能自己照顧自己。那麼作為家長,我們該如何學會"放手"?"放手"之後又該如何做呢?
  • 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鷸》:一個關乎成長的故事
    導演通過軟萌的小磯鷸講述了一個關於如何成長的故事。1.拒絕給予是最好的禮物。|| 小磯鷸坐在安穩的窩裡,餓了也只能眼巴巴等著媽媽回來。鷸媽回來了,小磯鷸歡欣雀躍,習慣性的張開嘴,等著鷸媽為它餵食。 可是,鷸媽拒絕了。
  • 對比短片《鷸》和《包寶寶》:媽媽適時放手,孩子才能獨立成長
    而兩位媽媽,包媽媽和鷸媽媽形成鮮明對比的處理方式,帶來了截然不同的結果。《包寶寶》中,在包媽媽密不透風的呵護,不僅孩子無法正常獨立成長,更是加速孩子的叛逆,讓孩子想逃離她的掌控。反觀《鷸》,鷸媽媽不給小鷸餵食,而是一點點推動他向前,讓小鷸自己去覓食和面對風浪。因為她深知只有這樣,小鷸才能獨立生存於廣闊天地間。
  • 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鷸》告訴你:分離,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愛!
    動畫短片《鷸》曾經獲得過第89屆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獎。這部影片是由大名鼎鼎的皮克斯工作室創作出來的,實屬精品。它的畫面清新雋永,故事溫暖人心,而且意義深遠,值得眾多家長慢慢欣賞。在影片中,主人公小鷸為了覓食,主動地走出了自我舒適區。它在海浪的不斷衝洗中,勇敢地克服了內心的恐懼,最終成功地獲得了覓食技能。
  • 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鷸》告訴你:分離,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愛
    動畫短片《鷸》曾經獲得過第89屆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獎。這部影片是由大名鼎鼎的皮克斯工作室創作出來的,實屬精品。它的畫面清新雋永,故事溫暖人心,而且意義深遠,值得眾多家長慢慢欣賞。在影片中,主人公小鷸為了覓食,主動地走出了自我舒適區。它在海浪的不斷衝洗中,勇敢地克服了內心的恐懼,最終成功地獲得了覓食技能。
  • 2016評分最高短片《鷸》:治癒心靈的不僅僅是成長背後的努力
    《鷸》(Piper)是一部由皮克斯動畫工作室出品,艾倫·巴利拉羅(Alan Barillaro)執導的動畫短片,於2016年6月17日上映。《鷸》這部短片雖然只有短短的六分鐘,豆瓣評分卻達到了9.2分。講述一隻小磯鷸在長輩的激勵下,獨自面對心中對海水的恐懼,嘗試覓食的故事。
  • 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鷸》:這是一個家庭教育和個人成長的故事
    磯鷸[jī yù],一種小型鷸類,它們三五成群,鳴叫著落在了溼漉漉的沙灘上,啄食著可口的扇貝。不遠處的灌木叢裡,一隻破殼未久的小磯鷸窺伺著父母的一舉一動。小鷸經歷過潮水的衝洗,渾身又冷又溼。但在鷸媽媽的鼓勵下,再一次衝向了海灘。在與寄居蟹的友情中,漸漸地看到了鷸群沒有見到過的美好。透過海水,能夠看到隨潮水一起湧來的貝殼,哪些是大的?這樣在潮水退去以後,就能優先找到較大的貝殼享用。
  • 《魔女宅急便》:勇敢跳出舒適區,才能收穫真正的成長
    影片看似只是一個簡單的故事,實際上包含的意義非常巨大,當我們每個人面臨跳出舒適圈的時候,圈內的舒適、安逸和圈外的歷練、挑戰,都是我們必須要捨棄和面對的。下面,我就結合琪琪的修行之路,和大家一起解讀影片中關於「成長」的思考。
  • 【百花】黃土高原上的鷸
    關於鷸,《戰國策·燕策》記載有「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寓言故事。本義是,鷸被蚌夾住了嘴巴,雙方爭鬥,僵持不下,漁人將鷸和蚌都捉了回去。此番情景,不知漁鄉捕魚者是否偶遇過。但可以肯定,鷸與蚌的生存離不開水。在黃土高原的村莊,我曾經見過蚌出現在淺水中,卻從未見過鷸。  鷸的故鄉不在黃土高原。
  • 回溯《跨次元新星》蛻變之因 吳井能用自己的經歷給出了答案
    國內首檔聚焦二次元人物成長養成的《跨次元新星》即將步入總決賽,從一開始的矚目期待,到首播後的調侃連連,這檔節目為我們提供了不少笑點,但也因為它的首創開拓讓我們看到國內二次元文化發展壯大的可能性。這場跨越次元的大秀為何能快速實現完美逆襲?回看節目總導演——吳井能這些年的經歷或許能找到答案。
  • 《鷸》:六分多的影片,收穫滿滿
    與其保護孩子,不如放手讓他嘗試在小鷸需要成長,自己尋找食物的時候,鷸媽媽將小鷸從窩裡邊推了出來,放棄了餵養小鷸。選擇了放手,去讓小鷸自己嘗試。在鷸媽媽的鼓勵之下,小鷸第一次自己外出尋找食物,這樣才有了最後小鷸在海邊歡快的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