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莉安
近日,我粉上了一部動畫短片——《鷸》。它是皮克斯2016年動畫電影《海底總動員2》貼片動畫短片。
這部片子創意籌備加上製作前前後後大約花了三年時間,最後的呈現雖然只有六分鐘,但也把簡單又富有哲理意義的故事講得淋漓盡致。
短片中的主角是小磯鷸,可可愛愛有點憨,我看的途中忍不住笑了好幾回。
01
短片講述了小磯鷸因為飢餓,努力克服對海水的恐懼,成功覓食的故事。
在熱鬧的海邊,鷸群和寄居蟹在海岸覓食。浪潮來,鷸群躲避,浪潮去,鷸群返回海邊,繼續覓食。
不遠處一個尚未學會覓食的小鷸在鷸媽媽庇護下醒來。隨後鷸媽媽飛到海邊,小鷸看見媽媽叼起一隻貝殼,忙張大嘴巴等媽媽投喂。
等了會兒,才知道媽媽呼喚它到海邊去,之後還教它自力更生,自己尋找食物。
小鷸很快啄到一隻貝殼,還沒吃上,身後海浪就要襲來,那些有經驗的鷸很快躲避了浪潮,而小鷸缺乏經驗,被一旁的泡沫吸引,最終被海浪澆成落湯雞。
它對海浪產生了恐懼。媽媽回到它身邊鼓勵它,它再次張嘴巴,期待媽媽喂。鷸媽媽依然拒絕了它。
飢餓難耐的小鷸終於明白為了覓食,自己必須克服對海浪的恐懼。
它下定決心再次向海邊出發。到了海邊,剛撿到貝殼,浪花正巧打來。這一次,它逃得飛快,也被嚇得像鴕鳥一樣,把頭埋草堆裡。
可以看到小鷸從依賴媽媽到嘗試走出舒適區,也不是一帆風順的。在其他鷸眼中習以為常的海浪,小鷸初始,是避之唯恐不及。
生活中的我一開始跟小鷸一樣,面對不熟悉的事物,容易帶有畏懼心理。
比如我初中寄宿在親戚家,離開爸媽後,在陌生環境裡,感覺無依無靠,只知道依賴親戚。後來我覺得依賴並沒有讓自己有安全感,內心的能量也弱,心靈不自由。
對小鷸來說,鷸媽媽教它自力更生也意味著教它自由,自由是不依附,可以自給自足。靠人不如靠己,靠自己,是自由的基本要求。
02
此時寄居蟹一家從小鷸草堆下方的土堆裡爬出來,目的地是海邊。
小鷸注意到小寄居蟹,還用沙子逗它,小寄居蟹用鉗子向它問好,隨後跟著父母前往海邊。
小鷸眼睜睜看著海浪再次襲來,而寄居蟹一家立即埋頭到沙坑裡。小鷸擔心小寄居蟹,急忙跑過去看它安危。
浪潮再次打來,小鷸這次不再往岸上跑,而是學著小寄居蟹快速挖沙坑,把自己頭埋進去。
它和小寄居蟹的身子都被海水淹沒了,小寄居蟹用鉗子敲醒它,小鷸睜開眼發現了海水覆蓋下的美景,而且不遠處有好多貝殼。
經歷這次「入海冒險」,它不再害怕海水了,也不再恐懼浪潮。黃昏時刻,鷸群回到岸上,它還在海裡上躥下跳地找尋一個又一個貝殼,它還曉得海浪的到來也意味著豐收。
鷸媽媽是小鷸成長過程中第一指導人,小寄居蟹是第二個。
因為鷸媽媽懂得適時放手讓孩子嘗試,小鷸才踏出成功覓食第一步。而在朋友小寄居蟹身上,它學到了如何躲避浪潮。以此想來,父母懂得放手和向朋友的閃光點學習是成長的加速器。
但我想小鷸的及時開悟也很重要,如果它還對「等待投餵」痴心不改,結局就只能是餓死或者媽媽看不過去,然後幫上一把。
所以自己懂得應勢而變,也很重要的。
03
小鷸的經歷讓我聯想起自己昔日的成功案例。
大學的時候報名學車,學習科二科三的途中,害怕和緊張常有,練完一圈下來,手心總是黏黏的。
我那時在路上開車的心理可能就像小鷸面對海浪那樣,不同的是,它要填飽肚子,我要考出駕照。
學車與覓食同理,從害怕到坦然面對,有個必經的過程。走過來,就會有成就感。
因為有教練的教導和學員的鼓勵,後來我漸漸消除對開車的恐懼,最終也拿到駕駛證。
珍惜成長過程中的指導和鼓勵,因為這些都能給自己的勇敢加分,從而距離心中目的地更近。
大三的時候我想找實習,但是對未知的面試有點畏懼心理,一來因為不熟悉,二是本身就不是很勇敢的人。
但即將畢業的我很快就要面對社會了,面試免不了,於是積極面對。剛開始的幾次面試,對方問我問題的時候,我都是帶著害怕被拒絕的心理應答的。
後來我拿下來第一份實習後,覺得面試也沒那麼可怕,應對之策是提前做好準備。
看完小鷸的故事和自身的經歷,我對「成長就是要敢於走出舒適區,勇敢面對未知的事物」這句話深有體會。
在適當的恐懼中突破自己,跨過去,驀然回首,原來的恐懼也就那麼回事。面對不熟悉的事物,我們有畏懼心理很正常,但換個角度想一想如何做成那件事,害怕本身也轉化為自己的研究對象。
每一次從舒適區往外擴展一點點,都是在曾經的視角上進行迭代,也因為如此,我們的成長才更容易出彩。